胡浙平
(浙江科技學院 黨委辦公室,杭州 310023)
?
論高校學風建設(shè)中的學習競爭力
胡浙平
(浙江科技學院 黨委辦公室,杭州 310023)
摘要:學生是學風建設(shè)的主體,學風與學習之力緊密相關(guān),學習之力也可稱為學習競爭力;學習競爭力可以歸納為8個方面,即動力、定力、勤力、毅力、心力、踐行力、體力、影響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同時,學生的學習又需要引導;評價制度對學習的引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現(xiàn)行評價制度既有合理性,又有明顯缺陷,需要改革、完善。
關(guān)鍵詞:學風建設(shè);大學生;學習競爭力;評價制度
讀書學習是需要“力”的,因此,學風建設(shè)也需要重視學習之力的培養(yǎng)和引導?!墩撜Z·雍也》中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釉?‘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盵1]冉求是說自己對于老師的學說不是不喜歡,而是自身的學習之力不夠,于是,孔子就告訴他,學習之力不夠,就會半途而廢;自己畫地為限而不進,只能日退。南宋詩人陸游即在其詩中說:“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2]意思是說,對學問要不遺余力(也即學力),年輕時下工夫,老年才會有成就。清末民初的巴蜀學人劉咸炘有感于當時的學風衰颯,在《與蒙文通書》中指出:“蜀中學人無多,而有不能容己之病。先輩不肯屈辱,后進又每多侮老。學風衰寂,職此之由。”并認為其時“游談者多,而勤力者鮮”,然稱贊蒙文通在學習上卻能夠“力猛量宏,不恥下交”[3]。劉氏在這里說的也是學習之力的問題,而且,他看到了學習之力與學風好壞之間的直接關(guān)系,認為學習需要“勤力”,需要化大氣力、廣見識、虛心下問。確實,古往今來,學風都是和學習之力緊密相關(guān)的。
所謂的學習之力,其實也可以稱之為學習的競爭力。本研究所要著重探討的是學風建設(shè)中學生自身的學習競爭力問題。
1學風與學習競爭力的關(guān)系
1.1關(guān)于學風的定義
學風,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學風是指學校或科研單位和其他領(lǐng)域的人在學習、教育或科學研究、學術(shù)研究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風氣或曰作風。不過,作風與風氣是有所差別的,作風既可以指組織或群體,也可以指個體,但是,風氣則只能指群體,而且是在綜合分析后才能論定的。狹義的學風,是就某一群體而言,比如在學校里,有教師的治學之風,有學生的學習之風,還有干部表現(xiàn)在理論學習、業(yè)務學習上的學風,本文所論述的是大學生的學習之風。愚意以為,所謂大學生的學風,是內(nèi)外因條件下高校學生修養(yǎng)立志、學習目標、學習態(tài)度、學習能力、學習方法和學習效果的總和及其外在表現(xiàn)。
1.2關(guān)于衡量學風的大體標準
如何衡量學風的好與不好,絕對的標準固然難以界定,所謂“定體則無”,但是,相對的“尺寸”大體還是有的。筆者以為,衡量學風,主要是看三方面:一是看精神風貌,比如,有無積極向上、奮發(fā)昂揚、樂觀進取的精神狀態(tài)等;二是看行為風范,比如,是否踏實認真、專心致志,是否能充分利用時間,有無作筆記的習慣等;三是看科學評價基礎(chǔ)上的學習成果,比如,平時與考試時的成績,所學知識的實際應用情況,參與第二課堂或者學科競賽的表現(xiàn)等。換言之,所謂優(yōu)良的學風,也大體就是這三方面的整體的突出體現(xiàn)。
1.3關(guān)于作用于學風的外部與內(nèi)在之力
“好風憑借力”,無力則無風。學風來源于學習的競爭力,而其力,既有來自于外部的推力,又有產(chǎn)生于內(nèi)部的動力。從外部之力而言:一是引領(lǐng),比如,教師的教誨,思想的教育,榜樣的表率,學材的熏染,乃至于就業(yè)的趨勢等,都能對學風發(fā)揮引領(lǐng)的作用;二是督促,比如,學習的管理,紀律的儆誡,自修的檢查,成績的宣示,學風的講評等,都可以產(chǎn)生對學風建設(shè)的督促作用。但是,對學風起主要作用的則是學生的內(nèi)在之力,亦即主觀之力,或稱之為主觀能動之力。比如,當年的西南聯(lián)大,辦學條件自然比不上今天,但是其學風之好,至今為人所稱道,也培養(yǎng)了一批很優(yōu)秀的人才。再比如,“文革”結(jié)束后,國家恢復了高考制度,當時的辦學條件也不如今天,但是大學生普遍都如饑似渴地學習,卻是一代學風的生動寫照。這兩個例子,固然有著不可或缺的外部之力的推動,比如學校管理層的著力與精心,又如教育教學工作者的優(yōu)秀與敬業(yè)等,但是,學生的“為民族崛起而學習”或者“為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而學習”的崇高志向,自覺、勤奮、刻苦、認真的學習態(tài)度與主動精神,應是當時學風建設(shè)的根本所在,是學生學習競爭力的系統(tǒng)體現(xiàn)。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說,主要著眼于學生群體,但是,群體是由個體組成的,風氣成于群體,力量匯于個人,個體強則群體興,個體都動員起來、行動起來了,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一個好的學風也就從而得以形成;反之,個體如果都冷淡而為,那么,好學風也將如同水無源而樹無根,即便用盡大力,也會消釋一空。由此而論,抓學風建設(shè)的用力之處,是既要著眼于群體,又應著力于個體。
2注重激發(fā)學生八方面的學習競爭力
2.1建設(shè)學風,責在學校、教師,更在學生自身
學風是一所學校的靈魂和標志。建設(shè)優(yōu)良學風是大學里各級組織的共同責任,也是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更是廣大學生自己的責任。組織的責任表現(xiàn)在許多方面,比如,提供必要的學習保障,抓好教學工作,開展思想教育和科學評價,重視風氣引領(lǐng),建設(shè)學習文化等。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則應自覺地教書育人,言教身教相結(jié)合,為人處事相統(tǒng)一,以自己的豐富知識、精湛學問、嚴謹治學、博愛胸懷,去感染學生、感化青年。然而,學習——包括政治理論、科學文化、品德養(yǎng)成、社會實踐諸方面的學習,歸根到底是學生自己的事,是大學生在學校期間的第一要務。
2.2關(guān)于大學生學習的“八個力”
對于廣大的學生學習而言,可以著重激發(fā)由八方面組成的學習競爭力,姑且稱之為“大學生學習八力”。
2.2.1動力
主要指學習的目的、動機與目標追求。歷史證明,學習的動力總是和人的志向緊密相關(guān)的。古代的學習目的,第一是講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即做人,亦即“修德”,是學習的最基本出發(fā)點,也是漸次而升的理想抱負??鬃訉W生曾子有云:“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4]前兩個“省”指做人,后一個“省”指讀書,這“三省”把為人為學都聯(lián)于一起了。第二,是后來人把孔子的“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發(fā)揮到讀書與仕進的結(jié)合,到了推行科舉考試以后,入仕更是成了一代又一代讀書人的不懈追求。修身立志和讀書仕進,這兩大動機可以說是幾千年來讀書人的強勁動力,從而也形成了中華民族“勤奮苦讀”與“耕讀傳家”的優(yōu)秀文化。
到了清末和民國時期,一代革命家看到的是舊中國的腐朽落后,“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就成了他們學習的根本動機。解放以后,為革命而學習、為建設(shè)新中國而學習,是當時讀書人的共同志向。十年“文革”,十年動亂,也是學風遭受最嚴重破壞的十年。粉碎“四人幫”,結(jié)束了十年動亂,把“文革”耽誤的寶貴時間奪回來、為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發(fā)奮學習,是人們讀書學習的明確動力。
今天,中國人民正大步行進在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偉大征途上,用知識改變個人、家庭的命運與實現(xiàn)“中國夢”的有機統(tǒng)一,是當代大學生讀書求學的應有動力。樹立起這一動力,學習將更加主動、自覺,也就可以發(fā)揮主體作用,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2.2定力
或者稱之為“淡定之力”,是指對待學習的態(tài)度。新時代是講求終身學習的時代。學習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境界、一種追求,但眼下又是一個充滿干擾和誘惑的時代,社會上的浮躁之氣及作為“雙刃劍”的電腦、手機等,不時影響著校園和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家庭的困難等也會給學生造成困惑而影響學習。為此,提倡靜心學習,顯得尤為重要。古人有云:“世間極閑適事,如臨泛游覽,飲酒奕棋,皆須覓伴尋對;唯讀書一事,止須一人,可以竟日,可以窮年。環(huán)堵之中而觀覽四海,千載之下而覩面古人,天下之樂,無過于此?!盵5]此可謂“靜心讀書,靜中取樂”。誠然,“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面對喧囂和干擾,面對困難與挫折,頗須樹立一種淡定之力,能夠經(jīng)得起誘惑,耐得住寂寞,受得起委屈,扛得住壓力,“任憑風浪起,穩(wěn)坐釣魚船”,坐得住讀書學習的冷板凳,虛心為學,專心向?qū)W,從而在淡定中收獲知識,燦爛人生。
2.2.3勤力
是指學習的意志。勤奮,是中華民族的好傳統(tǒng),它和勇敢、智慧一樣,都是中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精華所在。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五四”在北大與師生座談時寄語青年,提出“八個字”的要求,其中“勤學”是第一位的。勤奮還往往跟刻苦聯(lián)系在一起??梢哉f,一部古代的學習史,就是一部古代才人學子勤奮刻苦的歷史寫照。確實,學習從來都是艱苦的,而且,只有經(jīng)歷了艱苦、勤奮,才能變苦為樂,樂在其中,化苦為甜,甜在其里。在今天這個“知識爆炸”、新知迭出的時代,“懶漢”已經(jīng)不再是單指不勞作、不務工、不經(jīng)商,而是也指不讀書、不學習。誠如王充所言:“人有知學,則有力矣。文吏以理事為力,而儒生以學問為力?!盵6]“長江后浪推前浪”,稍不努力就會在新知識面前落伍?!皹I(yè)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7],“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勤力,就要像蠶吃桑葉一樣,勤勤業(yè)業(yè),孜孜不倦。學習是需要積累的,但積累也在于勤奮,“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以勤奮求積累,獲得的才是精要、神品。同時,博覽群書,開卷有益,也只有勤奮,才能“廣知博見”,廣廓心胸,擴充知識,增進閱歷。
2.2.4毅力
跟勤力一樣,這也是對一個讀書人的意志考驗。水滴可以石穿,“有志者,事竟成”,讀書學習,貴在有恒,貴在堅持不懈。學習的任務繁重,要學習的東西很多,學習上的困難不少,這些并不可怕,可怕的卻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或者雖然有了讀書學習的好計劃,卻又束之高閣,最后終究無所成就,虛度光陰??鬃诱f過:“譬如為山,未成一蕢,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復一蕢,進,吾往也?!盵8]指的就是人的毅力問題。筆者以為,毅力也是情商的組成部分,在智商差不多的情況下,為什么有些人很有成就,有些人卻碌碌無為?其中的差別,是因為,在很大程度上是情商不一樣,毅力不一樣。古人云:“好詩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不厭百回讀,靠的就是毅力,就是學而不厭的堅強意志力。讀書學習,也如同愚公移山一樣,每天都要在浩如煙海的“書山”上挖山不止,那么,最后也一定會感動上帝——老師、自己、家長、社會。
2.2.5心力
是指學習的方法和竅門,指學習的創(chuàng)造和思維的創(chuàng)新。心之官則思,學習是要用心的,但是,用心學習,不僅是指要聚精會神,而且是指要重視和研究學習的科學方法。知識多,需要記憶的東西也多,這就需要學會整理,在眾多之中尋求規(guī)律,在絲絲縷縷中理出頭緒。重要的知識比如概念、公式、定義、單詞、名詩警句等,要下決心記憶甚至背誦,但有些則可瀏覽一過,如陶淵明那樣“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9]。用心力,還指的是要學會學習,比如利用圖書館、利用網(wǎng)絡自己找書讀,利用實驗室自己去求證,這樣,一旦有所獲即能剎然會意,欣然滿足。讀書貴在有疑,學習貴在質(zhì)疑。用心力,還要提倡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積極提出疑問,在解疑釋惑中積累經(jīng)驗、解決問題。在今天,所謂用心力,從很大程度上還指要大力提倡運用創(chuàng)新思維來加以學習,鼓勵“異想天開”,在探索中求真,在求真中升華,在學習和實踐中歷練創(chuàng)新,用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在北大的“五四”講話來說,就是“明辨”。
2.2.6踐行力
指的是學習提高的重要途徑與學習的歸宿。陸游有詩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10],“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2],指的就是學習的踐行力。一個好的學風,必然是學習、思考、實踐三者統(tǒng)一的。孔夫子有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11]陶行知先生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12]學習與實踐是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毛澤東同志說過:“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盵13]學習的最終歸宿是實踐的運用。大學期間學到的知識,畢業(yè)后不一定都用得上,但是,大學是夯厚基礎(chǔ)的時期,衡量讀書有沒有用,不能只單純地看知識這一點,而是應該更多地綜合地看學生在學期間獲得的科學、文化水平,包括系統(tǒng)的思維方法,深厚的文化積淀,清晰的思想眼光,創(chuàng)新的能力基礎(chǔ),健康的身心素質(zhì),嫻熟的交往技巧,自覺的團隊精神等。況且,書本上的東西往往要在實踐運用時才能體現(xiàn)其價值。也正是如此,所以要像習近平總書記說的那樣——“篤實”,扎扎實實讀書,踏踏實實踐行。要十分重視實習課,重視社會實踐和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從實從細地貫徹學校校訓中的“尚用”要求和“應用型”的辦學思想、辦學特色。
2.2.7體力
即保障學習所需要的體格條件與體質(zhì)水平。學習需要充沛的精力,而精力與體力又是互相關(guān)聯(lián)的。有了比較好的體力,才能有比較充沛的精力,有精力才會有較好的記憶力。也只有具備比較好的體力,才能夠堅持長時間的學習。一個人的好體力從何而來?這固然要有一定的先天條件,比如早期打下的基礎(chǔ),一定的營養(yǎng)輔助,合理的作息時間,有機的勞逸結(jié)合等,但是主要在于堅持必要的鍛煉,通過適當?shù)倪\動,增強身體的免疫力,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從而保持旺盛的學習精力。
2.2.8影響力
或者稱之為良好學風的輻射力、感染力。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風行而為氣,氣動則為風。在一個群體里,風氣是互相感染的,學風亦然。正是如此,一個寢室、一個班級的學風,其影響力往往比單個的人要大得多,而且也會持久得多。良好的學風也需要有標桿,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耙换í毞挪皇谴?萬紫千紅春滿園”。培養(yǎng)良好的學風,一定要注重其影響力、輻射力和感染力,久而久之,就一定會形成優(yōu)良的學風,同時,也會積淀下優(yōu)良的學風文化,從而代代相傳,播之久遠。
學習競爭,需要綜合施力,因此,以上的“學習八力”,力力重要,缺一不可。運用之妙,在乎一心。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切實落實學生對于學習的主體地位,綜合激發(fā)“八力”而用于學風建設(shè),其義至深,其能至強,其功至巨,其成效也一定會非常明顯。
3以科學評價引發(fā)學習競爭力
3.1現(xiàn)行評價制度的合理性
評價是檢驗學習的重要手段,也是反饋學習的重要途徑。有專家說,好學生是評出來的。評價,是一種暗示,也是一種導向。
現(xiàn)有的評價體系,在內(nèi)容上,主要以考查學生既往學習的結(jié)果為主,或期中期末相結(jié)合,或以期末為主;在成績計算上,或以卷面成績?yōu)橹?或以卷面成績、平時作業(yè)成績相結(jié)合,有的還會參考到課情況;在成績顯現(xiàn)上,以百分制的分數(shù)為主,也有用四級計分制的。這一評價體系沿用了幾十年,有它的合理之處。
首先,它能區(qū)分學習成績的高低、優(yōu)劣。人是有差異的,無論怎么引導學風,學生的學習總是會存在差別的,而且至目前為止,百分制或四級計分制,還是屬于梯度相對分明的評價法,因此,學生的學習如何,從中是大體可以反映得出的。
其次,因為成績具有對比度,通過評價反饋,一般情況下,能讓學生知道自己既往學得如何,這樣,相當多的學生在通過比對成績后,則會尋找原因,并在后續(xù)學習中加以補正。
三是能夠作為學生升級與畢業(yè)與否的主要依據(jù),甚至還可以提供學生畢業(yè)后用人單位選人的主要參考。而對于負責任的教師而言,學生的成績也往往是反映自身教學工作與教學效果的寫照,可以因此對自己的教學實踐加以調(diào)整、修正、提高。
同時,對于這一評價體系,無論是管理部門,還是施教者,大家也用得比較習慣。
3.2現(xiàn)行評價制度的明顯缺陷及其對策
3.2.1缺陷
現(xiàn)行評價制度的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在筆者看來,其缺陷至少有如下三方面:
一是檢測對象存在單向性?,F(xiàn)行評價制度主要檢驗的是學生的學,而對于教師的教卻缺乏硬性的指向與反饋。眾所周知,教學活動是“雙邊活動”,是“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活動,科學的評價制度應該是既能夠反映學生的學習水平,又能夠反映教師的教學成效的,可以稱之為“雙反饋”制度。毋庸諱言,有少數(shù)教師對教育教學心不在焉,講課時天馬行空、不著邊際,到考試時才體現(xiàn)出所謂的主次輕重;一旦有部分學生沒有考好,有的教師就對學生大肆埋怨,甚至冷嘲熱諷,其結(jié)果是導致學生產(chǎn)生反感、抵制等消極情緒,于教師、教學兩不利。
二是檢測內(nèi)容存在單一性?,F(xiàn)行的評價制度,一方面是重知識留存,輕能力培養(yǎng),比如,用于檢測的試題,往往習慣于考查學生對于知識的記憶程度或者計算的能力,而對于運用課堂知識、書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卻缺乏自覺地關(guān)注。另一方面是重第一課堂,輕第二課堂。何謂“第二課堂”?不僅是指圖書館、實驗室、校內(nèi)實習工廠這些傳統(tǒng)意義上的“課堂”,而且是指大量的學生社團、課外活動、知識與技能的競賽、講堂講座、社會實踐、實習基地等。從一定意義上說,學生畢業(yè)之后,留給他們最深影響的往往是第二課堂,然而,現(xiàn)行評價制度對這方面的關(guān)注還很不夠,著力還很輕弱,評價還遠沒有形成體系(這只要看評價中分值的權(quán)重便可見一斑)。
三是操持評價權(quán)利的單獨性。現(xiàn)行評價制度中,操持評價權(quán)利的是教師和管理部門,越是占比重最大的文化課的學習成績的評定,其學習的主人越是無權(quán)參與,極少數(shù)時候,甚至學生已經(jīng)明知評判有錯了還只能忍氣吞聲、無言挨宰。在學習成績的評定上,學生的確屬于“弱勢群體”。這是評價制度中習慣勢力最強、改革難度也是最大的一個方面。
3.2.2對策
針對以上缺陷,不妨進行如下改進:
一是引導教師先從試題的設(shè)計入手,增強測試的雙向反饋。筆者以為,一套好的試題,往往是知識點分布比較均衡,比較能檢測學生解決問題的運用能力甚至留有創(chuàng)造空間的。比如,知識點的布局,一般應該重點突出、占比明顯,兼顧已知、強調(diào)新知,問題設(shè)置有典型性,卻能舉一反三,而后又能反饋于教學雙方的,換言之,試題是要和教師平時教學中的關(guān)注點大體一致的,而且是體現(xiàn)了曾經(jīng)運用于教學過程中的啟發(fā)式教育的。這樣的試題,應該是平時教學安排與教學實踐的再顯示,它既能檢測學生的學習狀況,又可檢驗教師的教學狀況,因而是比較科學的。
二是增強并延伸考試和考查內(nèi)容的覆蓋面,在比較多地關(guān)注課堂教學和書本知識的同時,更多地關(guān)注學生在第二課堂的表現(xiàn)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比如可以單獨設(shè)定權(quán)重,或者給與一定的學分,并且可以專門設(shè)置成績欄目。這一方面的考試考察權(quán)也可以放給共青團甚至學生會組織,這樣,既解決了擴大檢測內(nèi)容的覆蓋面問題,又增添了共青團、學生會參與學風建設(shè)的抓手,而且能夠進一步貼近學生的學習與成才成長的需求,可以說是一種多效應的舉措。
三是增加學生參與學習評價的機會,擴大對自身學習評價的權(quán)力,變評價權(quán)利的單獨性為雙維性甚至多維性。為此,可以設(shè)想先作一些試點,比如,可以先從學生的思想品德課開始,把思想品德課的檢測由單一的書面測試一分為二,即分為書面考試與實際表現(xiàn)兩大部分,設(shè)置適當權(quán)重(比如50∶50),并且把實際表現(xiàn)的成績評定進一步分為自身評定、同學評定、班級黨團組織評定三大塊,以自身評定為主,然后由教師包括輔導員審核確定。其實,實習課、實踐課的成績評定也可以有學生自己的權(quán)重。
以上三點,只是擇要論之,但是,從中可以看到,其對于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確立,對于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的發(fā)揮,對于改革教育、提高質(zhì)量,都具有十分緊密的關(guān)聯(lián)性??梢哉J為,一方面現(xiàn)行評價制度的缺陷比較明顯,另一方面其改革、探索與完善的空間也很大。深化改革,時不我待。要從尊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出發(fā),以引發(fā)學生的學習競爭力為己任,大力促進學校優(yōu)良學風的建設(shè),用一流的學風為“大學夢”的實現(xiàn)添彩增色!
4結(jié)語
學風建設(shè)是一個永恒的主題,盡管目前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zhàn),也呈現(xiàn)了許多新的特點,但是,學生作為學風建設(shè)的主體,這一點永遠不會變。因此,如何激發(fā)主體對于學風建設(shè)所起作用的課題也同樣是永恒的,希望同行與專家更多地關(guān)注這一課題,并奉獻出更多新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朱熹.論語·雍也[M]//四書章句集注.長沙:岳麓書社,2004:99.
[2]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M]//陸游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122.
[3]劉咸炘.劉咸炘詩文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72.
[4]朱熹.論語·學而[M]//四書章句集注.長沙:岳麓出版社,2004:55.
[5]張岱.快園道古[M].高學安,佘德余,點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45.
[6]王充.論衡·效力篇[M].陳蒲清,點校.長沙:岳麓書社,2006:168.
[7]韓愈.進學解[M]//韓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31.
[8]朱熹.論語·子罕[M]//四書章句集注.長沙:岳麓書社,2004:129.
[9]陶淵明.五柳先生傳[M]//陶淵明集.逯欽立,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79:175.
[10]陸游.示子遹[M]//陸游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154.
[11]朱熹.論語·為政[M]//四書章句集注.長沙:岳麓書社,2004:165.
[12]胡曉風,金成林,張行可,等.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67.
[13]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毛澤東著作選讀: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00.
浙江科技學院學報,第27卷第2期,2015年4月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27 No.2, Apr. 2015
On learning competitiveness in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atmospher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U Zheping
(Office of Party Committe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Abstract:Students are the subjective in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atmosphere,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ability of learning (also called power of learning competitiveness). The power of learning competitiveness includes power of motivation, permanence, diligence, perseverance, intelligence, influence, and physical power. The students are also the subjective of learning, whose learning needs guidance, especially guidance of evaluation system. However, the current evaluation system exists either rationality or defect, which need reform and improvement.
Key words: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atmosphere; undergraduate; learning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system
作者簡介:王學川(1956—),男,浙江省金華人,教授,博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2YJA720026);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12JCZX01YB)
收稿日期:2014-11-16
doi:10.3969/j.issn.1671-8798.2015.02.002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8798(2015)02-008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