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葦 吳 斌 鄭 璐(揚子江藥業(yè)集團上海海尼藥業(yè)有限公司,上海 201318)
乳腺癌的治療現(xiàn)狀與展望
高 葦 吳 斌 鄭 璐
(揚子江藥業(yè)集團上海海尼藥業(yè)有限公司,上海 201318)
乳腺癌的傳統(tǒng)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近年來,隨著對乳腺癌生物學特性的認識以及診療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于乳腺癌的治療已有一定程度的進展,乳腺癌手術主要方式已由改良根治術逐漸轉變?yōu)楸H槭中g。目前,保乳手術以及生物治療的適應證得到了擴大。本研究就乳腺癌的藥物治療、保乳手術及生物治療進行綜述。
乳腺癌;治療;研究現(xiàn)狀;展望
乳腺癌屬于臨床上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該病嚴重威脅著女性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近年來,我國乳腺癌發(fā)病率不斷增加,但因新型藥物的不斷開發(fā)以及臨床治療方法的不斷研發(fā),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時間以及治療有效率均有顯著提高[1-3]。關于乳腺癌的治療,目前臨床上主要包括傳統(tǒng)的外科手術、放化療,以及生物治療在內的綜合治療[4]。其中乳腺癌最主要治療方法為外科手術治療,對乳腺癌外科手術治療進行綜合分析,有利于該病治療的的規(guī)范化、個體化、美容化及微創(chuàng)化[5-7]。生物治療抑制惡性腫瘤的主要機制為通過生物制劑作用或腫瘤宿主防御機制調節(jié)機體生物學反應[8]。現(xiàn)結合文獻綜合分析乳腺癌治療的進展。
1.1 化療藥物:目前,臨床用于治療乳腺癌的化學藥物主要包括CTX、ADM、MTX、米托恩醌、表阿霉素、泰素及泰素帝。除以上藥物還有希羅達、鉑類、諾維苯、健擇、凱素及脂質體阿霉素等[9]。
1.2 化療方法:①CAF與AC治療方案:其為含蒽環(huán)類的常用方法之一,有研究顯示,在乳腺癌的治療中,5-FU的治療作用并不大,從而可以使用表阿霉素代替 ADM[10]。②TAC方案:與CAF與AC治療方案相較,此方案臨床療效更佳。③序貫治療方案:先進行3個療程AC方案,再進行3個療程紫杉類藥物治療[11]。④CMF方案:目前該治療方案已很少用。
近些年來,隨著臨床醫(yī)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在生理學、病理學、手術技術以及生存質量等不同觀點指導下,乳腺癌的手術的范圍也由大變小,手術方式亦隨之不斷變化[12]。乳腺癌外科手術主要經(jīng)歷了4個發(fā)展歷程[13],其中包括Halsted乳腺癌根治術、乳腺癌擴大根治術乳腺癌改良根治術以及20世紀80年代乳腺癌保乳手術。關于乳腺癌手術的最佳選擇一直以來都是臨床醫(yī)師研究與探討的熱點話題。目前,隨著臨床醫(yī)學技術水平及基礎實驗研究的飛速發(fā)展,前瞻性的臨床試驗亦隨之不斷開展,從而使乳腺癌的外科治療中不斷融入新技術、新觀念及新理論,進一步促進乳腺癌外科手術治療更加科學合理[14]。
在進行全乳房切除手術之后,患者不但美觀受到極大的影響,與此同時,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心理亦受到巨大影響[15]。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醫(yī)學界對乳腺癌生物學特性研究的不斷深入,患者對乳腺癌外科手術后的整體美觀及生活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而保乳手術逐漸受到青睞,并逐步成為乳腺癌治療的主要手段[16]。
乳房形體的美容效果是保乳術后是否保乳成功的關鍵問題,保乳手術之后面臨最大的問題即為如何進行乳房重建,特別是在逾期美容效果不佳或者術中造成較大缺損的病例中,該問題更應該受到重視[17]。目前,在臨床上,解決乳房重建的主要方法為腫瘤外科整形中的“體積易位”技術[18-19]。體積易位技術是指在將大部分乳腺組織切除的同時進行乳房固定技術,其中乳房固定技術即為將手術中剩余的乳腺組織進行分配,重新填入乳房包膜內,從而用來修補乳房缺損,以此來防止乳房嚴重變形帶來的美觀問題[20]。保乳手術的同時進行體積易位術,該方法的優(yōu)勢在于即可使腫瘤邊緣的切除量得以保證,又能夠保留乳房的自然形狀與美觀[21]。
3.1 免疫治療:人體免疫系統(tǒng)具有免疫防御、免疫監(jiān)視及免疫穩(wěn)定三大功能。免疫系統(tǒng)能夠識別機體內的抗原物質并將其排除,從而可維持機體內環(huán)境的相對穩(wěn)定以及生理平衡。人體內若出現(xiàn)異常細胞,數(shù)量較少時在正常情況下機體自身可監(jiān)測并及時清除,最終避免發(fā)生癌變。然而研究[22]顯示,惡性腫瘤在進行增殖轉化時,可通過多種機制方式,“巧妙”的成功躲過免疫監(jiān)視,不被人體免疫系統(tǒng)所發(fā)現(xiàn)。目前臨床上所謂的免疫治療,既是通過利用機體對腫瘤產(chǎn)生的免疫反應,最終達到抗腫瘤的目的。目前,臨床上有關乳腺癌的免疫治療主要包括兩方面,一個是主動性免疫治療,另一個是被動性免疫治療,以上二者且均屬于相對較新的乳腺癌治療領域[23]。
3.2 抗血管生成治療:腫瘤的不斷生長與遠處侵襲轉移均依賴于腫瘤內新生血管提供的營養(yǎng)物質。腫瘤內部新血管形成的過程是一個多步驟的復雜過程,主要包括內皮細胞的大量增殖、不斷遷移以及血管再通等,并且一系列抑制或者促進可溶性因子共同調節(jié)該過程的發(fā)生[24]??寡苤委煹臋C制為:通過上調腫瘤血管的抑制因子或者阻止腫瘤血管的生成因子,將相關藥物應用于腫瘤血管形成過程中,進一步阻止腫瘤內部新血管形成,最終達到抗腫瘤的目的[25]。
3.3 基因治療:目前,有大量研究[26-29]顯示,疾病的發(fā)生是由于基因發(fā)生異常情況而引起的,因此,醫(yī)學界的專家們正在努力嘗試對腫瘤患者實施基因治療,基因治療既是在患者細胞內導入外源功能基因,從而達到補償基因缺失、糾正先天性代謝異?;蛘咴黾有鹿δ艿戎委熂膊〉淖罱K目標。臨床上目前存在多種基因治療策略,該治療方法多與其他方法結合在一起進行治療,如化學基因治療、免疫基因治療以及重建抑癌基因的功能治療等[30]。
作為一種新興的治療方法,腫瘤生物治療抑制殘留細胞生長,緩解放化療不良反應以及提高患者免疫應答能力等諸多方面均有諸多優(yōu)勢,目前已被認定為臨床惡性腫瘤治療的第四種治療模式。目前及未來的一段時間里,乳腺癌的治療將出現(xiàn)外科手術與生物治療并存、生活質量與治愈兼顧的綜合治療方式。隨著我國乳腺癌發(fā)生率的不斷提高、發(fā)病年輕化,以及早期診斷技術的逐步發(fā)展,保乳手術已逐步替代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成為首選手術方式,并且結合生物治療,讓乳腺癌的治療更具有針對性,更科學與加合理化。
[1]李怡.乳腺癌早期診斷臨床研究現(xiàn)狀[J].吉林醫(yī)學,2013,33(34): 7242-7243.
[2]范秀廷.35例中老年女性乳腺癌的臨床特點及治療[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13):559-560.
[3]安文,云利峰.PTEN 基因在乳腺癌中的研究進展[J].內蒙古醫(yī)學雜志,2014,46(4):432-434.
[4]葉青,李文輝,趙璽龍.自噬在乳腺癌發(fā)生、發(fā)展中的機制和研究進展[J].西南國防醫(yī)藥,2014,24(6):679-681.
[5]王少華,趙瑞峰.磁共振成像診斷乳腺癌的研究進展[J].現(xiàn)代醫(yī)用影像學,2012,21(1):8-11.
[6]趙小飛,毛婷婷.小檗堿抗乳腺癌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5,21(1):114-116.
[7]朱曉東,林永儉,張慶昱.高齡乳腺癌患者的治療與預后分析[J].中國現(xiàn)代普通外科雜志,2013,16(10):831-833.
[8]楊文濤.個體化診治時代的乳腺癌病理診斷[J].中國癌癥雜志,2012,22(7):556-560.
[9]胡巍.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的最新研究進展[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3,11(7):152-153.
[10]李金鋒.乳腺癌治療研究進展[J].科技導報,2014,32(26):22-26.
[11]左全和.乳腺癌大劑量化療研究進展[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8):54-55.
[12]李麗,張亞男,尤承忠.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的研究進展[J].東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3,32(6):766-771.
[13]蘇麗瑛,李仝,宋鳳麗,等.中醫(yī)藥治療乳腺癌內分泌綜合征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3,15(9):206-208.
[14]陳春春,許培權.乳腺癌術后局部復發(fā)研究進展[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3,11(5):770-771.
[15]淦錦,黃桂林.乳腺癌復發(fā)相關因素研究進展[J].青島醫(yī)藥衛(wèi)生,2012,44(4):297-299.
[16]張夢怡,陳鷹,樊榮丹,等.抑癌基因p53、癌基因MDM2與乳腺癌關系的研究進展[J].中國藥房,2014,25(29):2769-2771.
[17]路東曉,陶站群.乳腺癌保留乳房手術的研究進展[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3,11(18):148-149.
[18]陳景華,趙文英.乳腺癌靶向治療新進展[J].腫瘤基礎與臨床,2013,26(1):86-89.
[19]路燕燕.乳腺癌患者術后性生活質量的研究進展[J].上海護理,2014,14(4):69-72.
[20]劉慧.個性化心理護理對乳腺癌手術期患者的影響研究進展[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5):57-58.
[21]陳麗芹.1600 例乳腺增生癥的診斷與治療[J].中國婦幼保健,2012,27(13):2074-2075.
[22]王劍,崔明.長鏈非編碼 RNA 與乳腺癌相關性的研究進展[J].西南國防醫(yī)藥,2013,23(3):342-344.
[23]李彤,記微,丁欣,等.乳腺癌的靶向藥物治療研究進展[J].吉林醫(yī)藥學院學報,2012,33(5):323-326.
[24]武正炎,王水,劉曉安,等.乳腺癌保乳手術切除范圍的探討[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1,26(10):833-836.
[25]潘熙春,牛廣明,喬鵬飛.乳腺癌磁共振診斷的研究進展[J].內蒙古醫(yī)科大學學報,2015,37(3):291-295.
[26]孫放,孫行云,劉占春,等.中醫(yī)藥治療乳腺癌的現(xiàn)代生物學研究進展[J].云南中醫(yī)學院學報,2014,37(6):85-88.
[27]張毅.乳腺癌分子分型與治療[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4,21(5):525-531.
[28]李婷.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評估方法的研究進展[J].大家健康,2014,8(13):51-52.
[29]戚倩,吳蓓雯.乳腺癌患者輔助治療后體質量增加的研究進展[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4,31(21):31-34.
[30]徐兵河.乳腺癌臨床研究的進展與展望[J].腫瘤防治研究,2012,39(6):615-618.
R737.9
A
1671-8194(2016)18-00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