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宗勝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我們的教師和學生都有預習的概念,知曉預習的重要性,卻沒有養(yǎng)成深入的研究實踐和預習的習慣,久而久之,預習的環(huán)節(jié)就這樣荒廢了。
通過學生走訪、調查、問卷并結合農村學生學習歷史的現狀分析,我總結出高中歷史課前預習“四自五組學案預習法”,具體闡釋為自讀、自查、自研、自練,歷史小組再合作,歷史教師參與制定預習學案,生成預習階段成果。
具體落實的步驟為:
第一步:編制超周預案。在歷史教學教研中,通過集體備課,教師針對單元、課題進行探討研究,明確單元主題核心價值和核心概念等,設計出超周教案。并結合學生課堂學習狀況設計出周課時預習學案,印制后分發(fā)給學習小組,供小組課前預習參考。
第二步:學生自學。學生根據預習學案,進行四自預習:即“自讀、自查、自研、自練”。自讀階段,學生采取三讀法:一是泛讀教材,二是精讀教材,三是解讀教材。自查階段,根據預習學案進行檢查,主要是看一下哪些地方還需要補充閱讀,有沒有遺漏之處。自研階段,根據預習學案進行研究性學習。自練階段,根據預習學案進行嘗試練習,把不會做的題目勾畫出來,以供小組討論或課堂解決。
第三步:首先學生在小組內提出需要討論探究的問題,由小組長記錄,針對組員提出的具體疑問展開討論,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與其他小組互動研究,初步完成預習學案,形成認識成果(小組探究);教師隨時了解各小組預習生成動態(tài),并將各小組無法解決的問題歸類匯總梳理,依據課標的三維目標要求,劃清重點釋疑的內容,確定哪些講哪些不需要講以及講的方式策略,借助課本或史料進行分析。
在整個歷史學習過程中,我們更強調課前預習的過程,而歷史課堂教學就是進一步解決課前預習的疑問和鞏固升華的過程,預習生成貫穿始終。通過編制預案—課前預習—小組探究—教師釋疑—小組演練—預習新知的課堂流程逐步踐行新課改目標。在不斷地探究學習中,使學生逐漸養(yǎng)成課前預習的良好習慣,提升歷史素養(yǎng),為學好歷史這門學科打好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成青青.課型范式與實施策略[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06.
[2]何成剛.歷史教學設計[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1.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