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云
(湖北省宜城市王集中學,湖北宜城441418)
關(guān)于信息技術(shù)與語文朗讀教學的一點看法
李云云
(湖北省宜城市王集中學,湖北宜城441418)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闭Z文教學大綱提出了朗讀教學的三個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教學實踐也證明,常聽常讀好文章,可以擴大視野,陶冶情操,能在閱讀中展開想象,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因此,朗讀是最為有效的記憶、領(lǐng)悟和審美途徑。如果能在語文教學中巧用信息技術(shù),用景激情,引發(fā)朗讀興趣,以曲移情,營造朗讀情境,自錄自評,激發(fā)朗讀熱情,取得的教學效果將會更顯著。
信息技術(shù);語文朗讀教學;朗讀興趣
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這樣說過:語文教學的所謂“亮點”,首先應(yīng)該在朗讀上。朗讀既是語文教學的一個目標,又是全面實現(xiàn)語文教學目標的一種有效手段;既是一種語言能力,又是學習語言的一種基本方法。教學實踐也證明,常聽常讀好文章,可以擴大視野,陶冶情操,能在閱讀中展開想象,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教師若能在課堂上巧用信息技術(shù),指導學生朗讀,取得的教學效果將會更顯著。
語文教學大綱提出了朗讀教學的三個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學生年幼,知識尚淺,要達到這一要求太難,如果教師能夠發(fā)揮電教手段的各種優(yōu)勢,就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fā)他們朗讀的興趣。
例如,教學《天凈沙·秋思》時,我一邊播放音樂,一邊演示秋天荒野的投影。學生邊看邊聽,深深被詩情所觸動,不約而同地跟著錄音朗讀起來。我隨即通過朗讀,引導學生去感受“枯藤纏繞著凋零了葉子的禿枝,在秋風中瑟瑟地發(fā)抖,枝上寒鴉,哀鳴不絕……在冷寂的古道上,遠游他鄉(xiāng)的孤獨的旅人騎著一匹孱弱瘦馬,在暮色沉沉中走向遠方……”
又如,在教學文言文《童趣》一課時,我反復對學生強調(diào)要讀出文言文的味道來。所以,我除了范讀,抽生讀,還適時出示了趣味十足的情景小動畫,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朗讀的興趣。我讓學生用課文給畫面配音,使初次接觸古文的學生讀得搖頭晃腦、韻味十足。聽學生有滋有味的朗讀,看他們搖頭晃腦的情形,怎能不叫人拍手稱快呢?
音樂作用于人的聽覺,啟動人的想象與聯(lián)想。它是渲染情境、創(chuàng)造氣氛的重要手段。音樂教育作用有自己獨特之處:音域?qū)拸V、意境優(yōu)美、想象豐富、空間自由,任思維肆意馳騁。在古詩教學中,我經(jīng)常選用優(yōu)美動聽、悠遠古老的古典樂曲,或箏或簫或二胡等。那舒緩、輕悠的旋律撥動了學生的心弦,喚起了學生豐富的想象,使他們?nèi)缗R其境。
例如,教《鄉(xiāng)愁》一課時,我選擇了二胡音樂《睡蓮》,為課文配樂。這是一段類似哭腔的音樂,迸發(fā)出悲傷的氣氛情緒,隨著旋律的緩慢,纏綿悱惻,似在訴說滿腔的悲苦。一時,課堂里氣氛低沉,再配上教師抑揚頓挫的范讀,更顯得凄涼悲傷。在這氣氛渲染下,讀者動情,聽者動心。于是,當學生自己朗讀時,對主人公的同情之心自然流露出來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又如,教學外國詩《夜》一課時,我選用作者的民族民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一曲。此歌曲本來是表現(xiàn)男女之間的戀情,夜晚一對戀人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約會出來散步,在這寂靜的晚上夜色多么美。我覺得這首歌與這首詩里對靜夜的喜愛之情非常切合。在教學時,我播放了事先準備好的民歌樂曲,讓學生欣賞并用詩文充當歌詞跟唱。美妙的樂曲伴著學生輕柔的聲音將人的意識帶到那無限靜謐和無限美好的夜晚,引人遐思,令人陶醉。學生在優(yōu)美曼妙的樂曲聲中,在輕松愉悅的歌唱中感受到了詩歌的意境,體會到了作者的情感,理解了作品的精髓。有些女同學已情不自禁地小聲朗誦起來,那么輕柔,那么入情入境,仿佛她就在這靜謐美好的夜晚漫步。下課鈴聲響過,學生還不禁感嘆:“這么快就下課了嗎?”我宣布下課時,有的學生還在哼唱,有的學生還在輕聲朗誦,意猶未盡。
一般情況下,學生經(jīng)常聽到的是他人范讀的優(yōu)秀的文章錄音,從來沒有聽過自己的同學朗讀文章的錄音或是自己朗讀文章的錄音。如果通過計算機的“錄音”功能將學生自己的朗讀錄下,由學生自己從中去發(fā)現(xiàn)問題,矯正讀音及情感的處理,效果將是另一番景象。
實踐證明,這是能促使學生的朗讀能力迅速提高的有效措施。許多學生在首次聽到自己的錄音后,都十分驚訝地說:“哇!我的聲音怎么會是這樣的呢?”聽過同學的朗讀,學生會驚喜地說:“你讀得真好,像個播音員!”學生通過自評和互評的方式,提出改進的方案,再反復錄音,反復比較,進步的速度往往是我們教師難以想象的。我還經(jīng)常引導學生自己組織一些自錄自誦的比賽活動。學生的積極性非常之高,課間十分鐘,課外活動,甚至走在去食堂或者回家的路上,口中都依舊在誦讀。有些學生從此愛上了朗誦,甚至立志將來要當朗誦藝術(shù)家。
因此,教師在朗讀教學中要多運用信息技術(shù),用錄音、音樂、圖片以及教師的肢體語言等來渲染課文意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真實感,以此調(diào)動學生的各種感官體驗。在感情朗讀的同時,教師還要讓學生進一步認識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這樣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興趣,提高學生審美鑒賞,使學生的自我意識從滿足現(xiàn)狀中跳躍出來并被重新賦予開放的動態(tài)品質(zhì),從而進入創(chuàng)造性閱讀,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此外,教師要加強朗讀教學,讓無聲的語言變成有聲的語言藝術(shù),并讓信息技術(shù)開創(chuàng)語文朗讀教學和新天地。
[1]尚群.以讀為本提高語文課堂有效性[J].青海教育,2012(6).
[2]黃秀金.信息技術(shù)與語文教學的有機整合[J].中學教學參考,2009(18).
[3]郭秀珍.讓信息技術(shù)與小學語文有效整合[J].中國信息技術(shù)教育,2010(2).
[4]李燕.信息技術(shù)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的具體實踐[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廣西卷),2010.
[5]蘇金素.運用多媒體技術(shù),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J].中小學電教:下,2014(5).
[責任編輯張翼翔]
G63
A
1673-9132(2016)34-0181-02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