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書新 鄭桂蘭
前不久,筆者所在的學校發(fā)生了一起關于“教師互評”的事件,其經過是這樣的:按照學校工作計劃,在學期末要進行一次教師互評活動,于是在元旦過后,學校辦公室在全體教工會之際,組織教師進行互評,具體要求是:讓教師在學校統(tǒng)一下發(fā)的評價表上相互打分,分數(shù)控制在6~10分,然后學校進行計算,取平均分直接納入到教師的學期綜合考評中。但令學校想不到的是,教師上交的打分都是一致的10分,面對這些不符合學校要求、無效的分數(shù),學校又組織教師進行二次互評,辦法改為讓教師以級部為單位對教師進行排名,結合每一個老師的名次,以由高到低遞減0.2分的形式學校再進行量化計分,納入到考核之中。新的互評辦法一經公布,所有老師都表示拒絕排名,有些老師甚至當場撕毀了學校下發(fā)的排名表……這種教師公然抵制互評的情況出乎學校領導的意料,令互評的場面頗為尷尬。
“教師互評”,顧名思義就是讓教師相互評價,是僅限于在普通教師范圍內展開的一種評價活動。當前很多學校也在搞“教師互評”活動,認為通過教師相互間的評價可以體現(xiàn)學校的民主管理,展現(xiàn)學校教職工考核制度的多元性。此外,通過互評活動也可以讓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相互監(jiān)督,促進學校規(guī)章制度的執(zhí)行力度。同時還減少學校領導對老師的管理難度,很科學地避免了學校領導與教師在考核中產生的矛盾……在整合互評的過程中,學校領導過多關注的是評價的過程、結果和分數(shù)。就教師互評這種評價形式在學校管理中真正的實效性怎樣?教師的認可度有幾何?或許都沒有認真去分析思考。對于這個真實的案例,我們每一個學校的管理者都要引起重視,對我們“樂此不?!钡倪@項評價活動,有必要認真進行研究和反思。
在學校管理中,任何一項制度都應該建立在可行性的基礎上,它必須符合教師的工作實際才能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否則會形同虛設或者出現(xiàn)副作用大于積極性的現(xiàn)象。“教師互評”為何得到教師的抵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教師互評”制度不符合“師情”。要想讓“教師互評”的結果真正公平公正,就必須建立在教師間彼此非常清楚、熟悉的前提下,要做到這點是很困難的,因為我們很多學校的老師都是以級部為單位管理,以學科組為單位辦公,平時教師都是生活在自己所在的學科辦公室,除了全校的教工會或組織大的活動外,教師很難在一起溝通交流,對日常的工作情況更是一無所知。教師間缺少全面的了解,很多的年輕教師或新調入的教師一學期下來,就是對本級部的老師也很難對號入座,對學校里的很多老師甚至連名字都叫不上來,怎談彼此的評價呢?可以說學校的規(guī)模越大,教師的人數(shù)越多,評價的難度就會越大,結果的真實性就越小。若勉強評之,其結果可想而知,只是一個應付的數(shù)字而已。老師拒絕評價,恰恰反映了教師的負責態(tài)度,更應該值得認可和肯定。
其次,評價的標準不合“情理”,令教師為難。當前學校的很多制度都有些機械和“缺乏人情味”,動不動就讓教師分出個“三六九等”,排個“一二三”名次。認為只有這樣教師才會“知恥而后勇”,殊不知缺失人情味、挫傷積極性的管理更可怕。教育是一個講究良心的職業(yè),教師是“播種愛心”的群體,教師也都敏感、善良,彼此之間都會“惺惺相惜”。教師更明白作為一名教師付出的艱辛,更懂得彼此需要尊重和支持,他們很難給自己身邊的同事打一個簡單的分數(shù)。毫不客氣地說,“教師互評”的確為難了相當一部分老師,他們害怕“評掉”了彼此的感情和友情,所以我們不要“苛求”老師。
學校的管理者可以試想,讓教師身處一個爾虞我詐、時時處處要競爭攀比的環(huán)境中,他們如何能靜心備課上課,如何有效地開展教研活動,教學質量怎能得到保障?現(xiàn)在各行各業(yè)都在管理中提倡“以人為本”,作為傳播知識、傳承文明、展現(xiàn)智慧的朗朗校園,更應該把教師打造成和諧團結、彼此關愛的一個溫暖的群體,唯有教師彼此真誠、坦誠相待、無私互助,才會展現(xiàn)出最大的教育合力,從而推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
再者,學校制度的制定缺乏教師的話語權,教師僅是無條件的執(zhí)行者。“教師評議”看似是讓教師參與學校管理,體現(xiàn)了學校管理中的民主,實則不然,其真實情況是教師在被迫執(zhí)行學校的一項制度規(guī)定而已。制度的制定者是學校,執(zhí)行者是教師,仍然體現(xiàn)了一種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真正讓教師參與學校管理,應該從制度的制定上讓教師參與,讓教師有話語權,聽取教師對教師互評的建議,制定相關的考核方法和標準。當這種評議是建立在老師參與的基礎上時,充分尊重了教師的意愿時,教師才會自覺地貫徹執(zhí)行,其時效性自然有了保證。
所以,通過“教師互評”這個真實的案例,我覺得,作為學校的管理者,必須與時俱進,要培植學校的正能量,學校各項制度的建立不要僅停留在“管住”老師的層面,要引發(fā)教師內心的熱情和動力,要激發(fā)教師對工作的創(chuàng)新和思考,要給教師提供個人發(fā)展的空間;不要把管理的精力聚焦在一些細枝末節(jié)上,不要人為地給教師設置條條框框,要做到“大氣管理”,以坦蕩的胸懷充分信任自己的老師,要把教師身上的優(yōu)點放大,給教師真誠的鼓掌和激勵;要拋棄這些給老師排隊、打分的評價模式,而要動用管理智慧,積極探索既弘揚先進又激勵后進的方式方法,讓教師能在溫暖的環(huán)境中闊步前行,對學生實施有意義的教育……如,針對前面教師不接受的教師互評,不妨改成讓教師投票評選“優(yōu)秀教師”“師德標兵”“先進教育工作者”等形式,這樣看似形式上的一點變化,其結果和過程產生的作用會更積極、更有效。
偶爾從一家報刊上看到某學校在評價老師時采取“獎項式”評價,感覺很有思想:學期末,學校教師人手填寫一份“申請獎項表”,意在為身邊的同事申請“獎項”。獎項不限,如,可以為教學成績優(yōu)異的教師申請“質量獎”、可以為科研工作突出者申請“優(yōu)秀科研教師獎”、為帶病堅持工作的教師申請“孺子牛獎”,為與學生關系融洽、深受學習愛戴的教師申請“學生最喜歡的老師獎”等。然后,由學校組成評審團,統(tǒng)一對教師上報的獎項進行審核,通過后學校組織全校師生大會,隆重表彰獎勵……可以說小小的一張申請表,展示了學校管理者的大智慧,它讓教師遠離了分數(shù)的困擾變得彼此信任、感恩,也讓學??吹搅私處熢谥v臺背后的付出和精彩,更讓教師能靜心教學、傾心育人、自覺成長,在這樣的學校教師才能真切感受到源于工作的快樂和幸福,也唯有這樣的學校才能成為產生教育奇跡的地方!
最終學校如何結束的“教師互評”,不得而知,但與后者教師為同事申請獎項的方式相比,還是令我頓生感慨,于是鼓足勇氣斗膽為“教師互評叫?!?,盼有更多的學校在教師的管理上多些智慧和人情味?!?/p>
(作者單位:山東淄博市臨淄區(qū)召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