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奇洪 秦宗才 王財勇
(重慶市忠縣畜牧服務中心洋渡鎮(zhèn)站 404339)
羊黑疫病流行特點與防控措施
秦奇洪 秦宗才 王財勇
(重慶市忠縣畜牧服務中心洋渡鎮(zhèn)站 404339)
隨著畜牧業(yè)水平的不斷發(fā)展,羊群傳染病的防控成為牧民注重的焦點。羊黑疫是流行于山羊和綿羊的一種急性毒血癥,也稱傳染壞死性肝炎,該疾病的傳染性大,死亡率高,一旦發(fā)病,對于養(yǎng)殖者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研究羊黑疫的流行特點及其防控措施極為重要。
羊黑疫;流行特點;防控
近年來,羊黑疫造成羊群死亡的數量在不斷上升,嚴重影響了畜牧養(yǎng)殖業(yè)的發(fā)展。相關研究表明,羊黑疫的致病原因在土壤中,羊黑疫的高發(fā)地被檢測出土壤中含有大量的B型諾維氏梭菌[1],當羊吃到被B型諾維氏梭菌感染過的草便會被迅速染上羊黑疫,導致羊群休克死亡,造成養(yǎng)殖者極大的經濟損失。本文將圍繞羊黑疫的流行特點,就該疾病的防控措施進行探究。
羊黑疫的致病菌種是諾維氏梭菌,該菌種是革蘭氏陽性的大桿菌。諾維氏梭菌具有厭氧、不產生硬膜的特點,極易在羊的身體內繁殖并產生外毒素,導致羊產生羊黑疫[2]。羊黑疫高發(fā)于2~4歲的綿羊、山羊和牛也有感染的病例,一般羊黑疫的患羊均為身體狀況較好的羊只。當羊食用了被諾維氏梭菌感染的草后,該菌種形成的芽孢便從腸胃進入到肝臟之中,形成肝臟吸蟲,導致肝臟氧化,為諾維氏梭菌提供較好的生存條件,在羊體內產生毒素,進入血液導致毒血癥。專家曾用豚鼠、小鼠、家兔做實驗,在專家的實驗中,豚鼠對諾維氏梭菌的敏感度最高。
當羊患了羊黑疫之后,癥狀各異,有些羊癥狀較為明顯,表現為厭食、走路搖晃、離群、腹痛、呼吸不暢、體溫升高等,但有些羊卻無明顯癥狀,前一天還表現正常,次日便死于圈中[3]。將病死的羊送到檢驗室檢驗研究發(fā)現,羊的尸體在很短的時間內便腐爛,開膛時發(fā)現靜脈有充血現象,因此死羊外觀常常呈黑色。心內膜有較為明顯的出血點,肝臟等也有充血現象。在肝臟中發(fā)現2~3cm的壞死灶,將壞死灶切開可發(fā)現有干片吸蟲。同時,在羊尸體內可看到其胸部皮下組織出現水腫,有黃色液體從漿膜腔滲出等。
細菌學檢查的方法有3種,分別是細菌分離實驗、染色鏡檢和動物試驗[4]。細菌分離試驗指將細菌從病料中分離出來,然后進行接種和培養(yǎng),但值得注意的是諾維氏梭菌為厭氧菌,因此對該病菌的隔離有一定難度;染色鏡檢是將羊尸體內的壞死病灶邊緣或脾臟作為病料,將其染色并置于顯微鏡下觀察,便可發(fā)現諾維氏梭菌;動物試驗指將病料研磨制成懸液,再將懸液注入動物體內進行實驗,待動物死亡后,再對其身體進行檢查[5]。
腐敗梭菌導致羊快疫,癥狀為體溫升高,并伴隨腹部脹痛;魏氏梭菌導致羊腸毒血癥,癥狀為鼻腔有濃稠膠凍狀的鼻液,呈黃色;C型魏氏梭菌導致羊猝狙,癥狀為潰瘍性腸炎,甚至是急性死亡;炭狙桿菌導致羊炭狙,癥狀是體溫升高,口、鼻、肛門等有黑色血液流出??筛鶕虻漠惓,F象對其所患疾病作出初步判斷,以便趁早作出防控措施,將損失程度降到最低。
羊黑疫的防控可根據其發(fā)病原因與流行特點來實施,具體方法為:
在選定放牧的場地之前,應先對該場地的土壤、草和水源進行檢測,若在土壤、草或水流中檢測出諾維氏梭菌或者其他有害菌種,應放棄該草場的放牧計劃,并撤離羊群,以免羊群遭到感染。
當發(fā)現羊群中有發(fā)生羊黑疫的癥狀,應及時將病羊進行隔離,以防羊群中交叉感染,造成更大的損失。同時,應對病羊進行藥物治療,采用8ml牧迪888針劑將160萬IU青霉素鈉鹽進行稀釋對病羊進行肌注,2次/d,3d一療程。同時,讓病羊口服20mg丙硫苯咪挫片。還應對病羊作驅蟲處理,具體方法是皮下注射五聯苗5ml,之后再采用碘硝酚進行皮下注射。
對于病死羊群應作妥善處理,將尸體進行集中深埋處理以防菌種再度感染,將羊圈打掃干凈并對進行消毒,將原來的用品、飼料等都進行消毒,并將羊的大便進行集中發(fā)酵。
羊黑疫對我國畜牧業(yè)的沖擊力大,嚴重影響農業(yè)發(fā)展水平,因此,對羊黑疫的預防可控制刻不容緩。只有對疾病的致病因素、流行特點有深度的了解,才能對癥下藥,研究出防控羊黑疫更好的措施,降低牧民的損失,使我國畜牧業(yè)更好地發(fā)展。
[1]李傳忠.羊黑疫與肝片吸蟲病混合感染的防治策略探究[J].智富時代,2015(S1):300.
[2]王立國.羊黑疫的綜合防治[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4(11):121-122.
[3]孫本鵬.羊梭菌病的流行與診治[J].現代畜牧科技,2016(2):110.
[4]尚宗民.羊黑疫并發(fā)羊肝片吸蟲病的診斷與防治[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6(5):296-297.
[5]李洪華.肉綿羊黑疫的發(fā)病、癥狀及其防控[J].現代畜牧科技,2016(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