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民
(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農牧局,河北圍場 068450)
狍子常見病的防治措施
孟慶民
(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農牧局,河北圍場 068450)
狍子是偶蹄獸鹿科野生動物,20世紀90年代初在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龍頭山鄉(xiāng)人工繁育成功。由于狍子食量少、耐粗飼、耐寒、抵抗力強,其經濟價值較高,作為特種動物養(yǎng)殖,深得飼養(yǎng)者的喜愛。近些年來,隨著飼養(yǎng)量不斷增加,狍子的常見多發(fā)病也相應增多,對此項特種養(yǎng)殖構成了威脅,應引起重視。筆者對以下幾種疾病進行了歸納總結,供飼養(yǎng)者和同行們參考。
腸毒血癥是一種以胃腸道出血為特征,發(fā)病快,致死率較高急性傳染病之一。病原為D型魏氏梭菌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但以夏秋季節(jié)發(fā)病較多。
1.1臨床癥狀
急性病例不顯癥狀突然死亡。多數患狍表現精神沉郁、離群獨臥、腹痛、腹脹、時有腹瀉和便血。初期體溫升高可達41℃,后期下降,口流泡沫樣液體,眼球下陷,昏迷倒地不起,瀕死期角弓反張,病程1~2d。
1.2診斷
根據發(fā)病突然、死亡快、剖檢小腸出血點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實驗室檢查腸內容物、腎臟及實質器官內發(fā)現D型魏氏梭菌即可確診。
1.3防治措施
平時加強飼養(yǎng)管理,不喂變質霉敗飼料,保持圈舍衛(wèi)生和水源清潔,定期對狍注射“羊梭菌病多聯滅活疫苗”,能有效預防該病的發(fā)生。一旦發(fā)現病狍要立即隔離治療。用2.5%甲磺酸達氟沙星注射液,按狍體重0.2ml/kg肌肉注射,同時靜脈滴注10%葡萄糖液150~250ml、維生素C注射液10~20ml、5%碳酸氫鈉注射液50~100ml,一日兩次。
2.1臨床癥狀
多為出生后7d以內的仔狍發(fā)病。最初表現精神委頓、鼻鏡干燥無汗、低頭弓背,不久后即發(fā)生腹瀉,糞便腥臭。有的稠如面糊,有的則稀薄如水,繼則混有血液。狍羔逐漸虛弱,臥地不起,還有的狍羔僅排少量稀糞即臥地不起,腹脹、口流白沫、頭向后仰,體溫下降到36℃以下,常在幾小時之內死亡。
2.2防治措施
除每年定期對母狍注射梭菌病多聯滅活疫苗外,對新生狍羔最好當天口服土霉素0.2g,每日一次連用5d。同時搞好狍舍環(huán)境衛(wèi)生和消毒。對有臨床癥狀的狍羔肌肉注射甲磺酸達氟沙星或恩諾沙星注射液進行治療。
3.1癥狀與病變
狍巴氏桿菌病多以急性發(fā)作為主。表現精神沉郁,食欲廢絕、體溫升高達到41℃,頸部腫脹、呼吸急促、咳嗽、鼻鏡干燥、鼻液黏稠常混有血絲。眼結膜潮紅、有黏稠性分泌物、后期腹瀉,死前從口腔和鼻腔流出血樣泡沫液體,病程一般不超過3d。剖檢病變主要是胸腔內多有黃色纖維素性滲出物,肺瘀血、點狀出血和肝變。
3.2診斷
根據癥狀和剖檢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行細菌學檢驗。
3.3防治措施
加強飼養(yǎng)管理,保持狍圈環(huán)境衛(wèi)生,通風透光,注意飲水和飼料潔凈。每年定期接種“鹿巴氏桿菌疫苗”。對病狍及時用抗生素治療,可選用頭孢噻呋鈉和替米考星等藥物肌肉注射,每日二次,連用3d。
4.1病因
主要是孕期飼喂精料過多致母狍過于肥胖,胎兒過大,圈舍狹小母狍運動不足,初產母狍產道開張不全等因素所致。
4.2診斷
由于狍子野性很強,主要依靠視診來判斷,有下列情況可做出診斷:羊水流出后,母狍頻頻努責2h后不見胎兒露出,這種情況多是由于胎兒過大或畸形、母狍產道狹窄所致;兩前肢腕關節(jié)已分娩出外陰或只見一前肢不見胎頭,這種情況多見于胎頭變位,兩后肢正常分娩出外陰或只是一后肢,這是尾位難產。確切的診斷是要將狍麻醉后進行產道內觸摸檢查并及時助產。
4.3助產
助產時應注意兩點:一是要在摸清胎兒前置部位與母體關系后確定助產方法;二是助產者手的活動應在胎兒和胎膜之間并在子宮內進行胎位和胎勢的矯正。如果遇到胎兒過大、橫位、母狍產道狹窄、助產無望時應及時采取剖腹產手術。
4.4手術方法
用鹿眠寧2ml或靜松靈3~5ml進行全身麻醉,右側橫臥保定,術部在左肷部,局部剪毛常規(guī)消毒后,由肷中部向下做15~20cm長的切口,依次切開肌膜和腹膜后,術者手臂深入腹腔,將子宮大突部分托出至切口外,在胎兒臂部對應的子宮漿膜上,避開子宮阜切開子宮全層及胎膜,暴露部分胎兒皮毛后,用手術剪將切口擴至能拉出胎兒之長度。先拉出胎兒兩后肢后順勢拉出胎兒全身。剝離胎衣,撒入青霉素480萬單位后,連續(xù)縫合子宮全層,進行連續(xù)內翻縫合,用生理鹽水沖洗子宮后還納入腹腔,按常規(guī)閉合腹腔。術后注射抗生素連續(xù)5d,實踐證明,早期對難產狍進行剖腹取胎術,使其母子存活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