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海平(浙江省諸暨市林業(yè)技術推廣總站311800)
?
古樹名木信息卡制作初探
斯海平
(浙江省諸暨市林業(yè)技術推廣總站311800)
從照片、地理位置、身份信息、編號和社會屬性5方面詳細地探討了古樹名木信息卡的內容,并從工具、規(guī)格、單張卡和紙質文本的制作介紹了信息卡的制作方法,通過將古樹名木信息卡在網絡上公布,進而在此基礎上建立全國古樹名木保護網,讓全社會都能隨時了解任何一株古樹名木的信息,使每一位公民都能參與古樹名木的保護。
古樹名木;網絡;信息卡
最近20多年來,古樹名木的保護越來越受到政府和全社會的重視,各地相繼頒布地方性法規(guī),綠化管理部門每隔一段時間就對古樹名木進行一次普查,并通過在報紙上發(fā)表名錄、安放石質保護碑、釘保護牌等措施向社會公示,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但報紙不一定隨時隨地都能找到,保護牌也有可能受到自然和人為的破壞,而網絡卻能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網絡是科技發(fā)展的產物,它具有信息量大、覆蓋面廣、更新及時、價格低廉、可以互動等優(yōu)勢。目前,任何一級政府和部門,都已經在互聯網上擁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這就為古樹名木上網提供了物質基礎,那么,古樹名木怎么上網呢?就是在網絡上制作和發(fā)布古樹名木信息卡。
所謂古樹名木信息卡,就是把古樹名木普查得到的信息進行集中處理、歸類、編號,再按照一個古樹群一卡或一株古樹名木一卡的方法建立電子檔案,相當于居民身份證。這是一項嶄新的工作,至今未有現成的經驗可供借鑒。結合工作,筆者對制作古樹名木信息卡進行了一些探索,現拋磚引玉,以供同仁批評指正。
古樹名木信息卡應該集中精煉地反映古樹名木調查表的主要內容,由于古樹名木數量一般較多,又是面向公眾的,因此要求表達清晰完整、數據準確可靠,主要有照片、地理位置、身份信息、編號和社會屬性5方面的內容。
1.1照片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生活進入了“讀圖時代”,“圖文并茂”是對信息的普遍要求,“無圖無真相”是對網絡信息最常見指責。圖片能反映文字無法描述的內容,能省下很多文字篇幅,能使信息變得直觀、生動活潑,能給人現場感。古樹名木信息卡的第一要素就是圖片。
圖片的來源就是調查時用數碼相機拍攝的照片,作為資料照片,首先必須符合真實、清晰等基本要求;其次,落葉樹、開花結果明顯的樹種,還要選擇合適的季節(jié)。技術上,大致要注意以下5點:
(1)鏡頭變焦范圍廣:現行數碼相機,像素已經足夠大,但古樹名木大多不是生長在平坦開闊的地方,且一般都比較高大,而制作信息卡要盡量使用能反映古樹名木全貌的照片,因此,廣角鏡頭是必須的,變焦鏡頭的廣角端應在18mm或更短。另外,有些古樹的樹種較為罕見,現場難以鑒定,需要拍攝清晰的細節(jié),而因為樹干高,所以最好能帶長鏡頭。建議使用從廣角鏡到望遠鏡的變焦鏡頭。
(2)相機要端平:古樹名木樹干傾斜較多,拍攝全貌時,往往人為地把它“校正”,這是古樹名木照片拍攝的大忌。為了避免這種現象,應選用有平衡提示功能的相機。照片一定要突出主體,但又要照顧環(huán)境。
(3)盡量用順光:跟藝術照片不同,資料照片必須把真實放在第一位,逆光照片雖有美學價值,但使人無法看清樹木細部特征,應盡量避免。
(4)信息量要大:古樹名木照片不僅要反映其全貌,還要反映其有特點的局部,如腐爛的樹干、周圍環(huán)境對樹木造成的損害等等,對一些在全貌照片中無法看清樹干的,可單獨拍攝樹干照片,在制作信息卡時,局部特定畫面可放在圖片的適當位置。
(5)對畫面長寬比的要求:信息卡以正方形為宜,因為照片有橫向也有縱向。照片的長寬比以2∶3較好,這樣,制作成的信息卡,有2/3面積是照片,1/3留給文字。
古樹名木與人不同,人的識別信息全在臉上,居民身份證采用頭像,照片只需占較小的角落。而古樹名木一般體積龐大,郵票一樣大小的照片根本反映不了它的特征。
1.2地理位置
(1)生長地鄉(xiāng)鎮(zhèn)、村、小地名:小地名應寫清在村口、路邊、居民住宅前后或單位庭院等等。
(2)經緯度、海拔:目前使用的GPS衛(wèi)星定位儀,經緯度可以讀到秒以下2-3位小數,按地球平均直徑1274202千米計算,緯度每秒在地面上的距離就是12742020米×3.1416÷ 360÷60÷60≈30.89米,也就是只要取到秒的百分位,就能精確到一步以內,這個精確度足以找到以及區(qū)分幾株很靠近的樹木。除了在赤道上,經度每單位在地面上的距離都小于相應的緯度單位。因此,經緯度的讀數也只要記到秒以下2位小數。
現有的GPS定位儀對海拔測量的誤差稍大,但海拔精度對古樹名木定位的意義并不大,因此,海拔一般只需記到米,不記小數。
1.3身份信息
(1)中文名:樹木的中文名一般應以《中國植物志》等權威著作為主,地方植物志為輔,同時考慮當地的習慣名稱。
如Castanea mollissima,《中國植物志》的第一中文名為“栗”,《浙江植物志》稱“板栗”,諸暨民間歷來稱“栗樹”,還有以樹命名的村——“栗樹坪”,1980年代推廣良種“毛板紅”,群眾在林業(yè)技術人員的影響下也習慣了稱“板栗”,因此,保護牌和信息卡可統(tǒng)一使用“板栗”這一中文名。
又如Osmanthus fragrans,《中國植物志》和《浙江植物志》均為“木犀”,《浙江植物志》有“桂花”這一別名,而當地人不識“木犀”只認“桂花”。2003年釘保護牌后,不斷有人反映“樹種搞錯”。此次可采用“木犀(桂花)”的辦法,兩者兼顧。
(2)胸圍和樹高:測定立林蓄積量,一般采用胸徑,但古樹名木常常由于樹齡較大,樹干粗大或不規(guī)則,因此以在樹高1.3米處測量胸圍為宜。古樹名木為灌木、藤本或小喬木的,以地圍代替胸圍。胸圍以厘米為單位,而樹高以米為單位。樹高即頂芽與地面的垂直落差,對于樹干通直挺拔的古樹名木,這正好是伐倒后的樹干總長,但對于樹干偏斜的喬木或藤本,則偏低。
1.4編號
(1)編號:編號應能反映一株古樹名木的所在地,正如機動車牌照;古樹還要有保護級別以及在同一級別中的編號。
(2)古樹的保護級別:根據樹齡和有關規(guī)定來確定。
1.5社會屬性
(1)權屬:名木一般為全民所有,即國有;而古樹則有可能為國有,也有可能為所在地村莊所有,也有可能為個人所有。
(2)保護責任人:可以寫上責任人及其電話號碼,但因變化較大,以集中公布當地綠化管理機關及聯系電話為宜。
2.1工具
(1)使用Photo shop軟件。
(2)對硬件的要求:電腦只要有1G以上內存,但因為過渡文件PDF較大,所以應該準備較大的硬盤空間,一般每50株古樹名木應準備1G的硬盤。
2.2規(guī)格
信息卡要求規(guī)格統(tǒng)一,所以設計成正方形。照片為縱向時,文字信息放在右側,照片為橫向時,文字信息放在下方。
目前個人電腦顯示器高度在1000像素左右,因此,在制作信息卡時,也以1000像素左右為宜,過大浪費空間,過小影響效果。但印刷紙質文本時,就應該有足夠的分辨率。下面是筆者的設計:
(1)紙質文本的排版:用寬420mm,高297mm 的A3幅面,分辨率400dpi,每頁2行,每行3張卡,每樹一卡,古樹群用2-3張圖片,每個古樹群占一行。
(2)單張卡的規(guī)格:按照每頁2×3排版,除去邊緣和間隔,每張卡可以有120×120mm的空間,按400dpi的分辨率計算,可得1891 ×1891的像素。
(3)網絡用單張卡的規(guī)格:直接把規(guī)格縮小到一半,即945×945像素。
2.3單張卡和紙質文本的制作
古樹名木信息卡,以照片為主,附注文字。
(1)建文件:在Photo shop軟件中,新建一個長寬各120mm,分辨率400dpi和白底或透明底文件,此時查看大小,可以發(fā)現,文件的像素是1891×1891。
(2)貼照片:點擊“約束比例”,把外業(yè)調查拍攝的照片的長邊直接調整成1891像素,此時,短邊會自動調整成1261像素。拖入已建文件,橫向照片放在上方,縱向照片放在左邊,這樣比較符合閱讀習慣。
有的照片在拍攝時取景過大,沖淡主體,可作適當剪輯,但仍應掌握2∶3的比例,也有的存在曝光過度或不足,可調節(jié)“色階”和“亮度”。有的樹木某部位需要重點交代(如硬化地面需要整改),可制作小圖,貼在大圖的適當部位,小圖邊緣鑲2像素白邊以區(qū)分。
(3)壓文字:文字的內容已在前面說明,這里只說字號、字體和顏色。文字太小影響閱讀效果,太大又有損美觀,筆者的經驗,以12號為宜。漢字字體用宋體或楷書,字母和數字用Times New Romam。顏色為黑色。
有的古樹比較靠近,2株或更多的在同一照片中,為了區(qū)分,可以在樹的側方(一般為外側)附注相應編號以示區(qū)別。編號用紅色10號字,復制一副圖層置其下,刪格化,圖層鏈接,描2像素黃色邊。這樣一來,紅字就顯得很醒目。
(4)保存文件。完成以上工作后,就要為文件保存并命名。文件命名可用所在鄉(xiāng)鎮(zhèn)與順序號,或樹木編號。此時的文件尚需校對修改,應分別用PSD和JPEG格式各保存一個。
(5)紙質文本排版。按照前面說過的規(guī)格,劃好輔助線,設計好圖飾、標記、頁碼,直接拖入單卡的JPEG文件。
此外,就是打印、校對、修改、定稿、付印。網絡版縮小到一半。
(1)信息時代,網絡已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網絡保護古樹名木,是歷史的必然。制作圖文并茂的信息卡,把主要信息集中到卡上,以古樹名木的編號作文件名,一樹一卡,可以十分方便地查閱。
(2)古樹名木信息卡,以照片為主,輔之以文字??梢跃幱〕蓛?,也可以掛在相應的政府網站上,條件成熟后,還可以建立“中國古樹名木保護網”集中展示。網站應該采用國家綠化委或省級綠化委的名義,以提高古樹名木資料的權威性,有利于處理涉及古樹名木的案件。
[1]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2004.
[2]浙江植物志編輯委員會.浙江植物志[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1993.
[3]斯海平,孟根達,楊共鳴,等.古樹名木保護牌的現狀與設計制作探討[J].華東森林經理,2015,29(2).
[4]王元勝,甘長青,周肖紅.香山公園古樹名木地理信息系統(tǒng)的開發(fā)技術研究[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2003,(02).
[5]林孝松.城市古樹名木地理信息系統(tǒng)建設初步研究[J].福建林業(yè)科技,2007,(02).
[6]李曉東,楊義波,石正璞.長春市古樹名木地理信息管理系統(tǒng)的開發(fā)[J].長春大學學報,2007,17(06).
S759.6
B
1004-7743(2016)03-0064-04
2016-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