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偉
(北京林業(yè)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北京100083)
?
論《管子》的法、術、勢
張連偉
(北京林業(yè)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北京100083)
摘要:《管子》是法、術、勢相結合思想的重要提出者和理論構建者。法是《管子》治國的基本理念和重要舉措,《管子》主張用法來維護君主的統(tǒng)治,管理民眾,禁止奸邪。術包含心術、法術、權術等,是君主治國的策略和手段,它有助于維護君主的勢,保障法的貫徹執(zhí)行。勢具有形勢、趨勢、權勢等不同含義,作為政治術語,其實質(zhì)是君王的權力,它來源于尊卑有序的等級秩序,通過法的貫徹實施而得到彰顯?!豆茏印分鲝埛?、術、勢相互為用,從而保障君主權勢的鞏固,法令的貫徹以及民眾的治理。
關鍵詞:《管子》;法;術;勢
學術界一般認為韓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綜合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早在民國時期,蕭公權就提出:“法家理論至韓非集其大成,綜合勢、術、法三派之統(tǒng)治方法,以推翻封建政治,建立君主政治。故韓非者,且集先秦學術之大成也?!盵1]152新中國成立后,學術界基本上承襲了這種觀點,如任繼愈主編的《中國哲學史簡編》認為:“韓非建立的以法治為主的法、術、勢結合的政治思想體系,適應了當時封建地主階級即將取得統(tǒng)一政權的形勢,為封建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政治思想的基礎?!盵2]179袁偉時較早對這種觀點提出了質(zhì)疑,他認為:“是商鞅而不是韓非首先創(chuàng)建了‘法、術、勢’結合的理論。”[3]其后,胡家聰先生撰文《“法、術、權、勢”結合的學說不是法家韓非首創(chuàng)》,對韓非首創(chuàng)“法、術、勢”相結合的觀點提出了質(zhì)疑,并提出了《管子》“法、術、權、勢”相結合的思想[4],但文字簡略,未能展開論述。筆者認為,《管子》是法、術、勢相結合思想的重要提出者和理論構建者,在先秦法、術、勢理論的形成過程中占有地位。故而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管子》法、術、勢相結合的思想略作闡述。
一、法
西周時期,周禮是政治統(tǒng)治的大法,刑法主要是維護以周禮為基礎的宗法等級制度,“失禮則入刑,相為表里”(《后漢書·禮樂志》)。但是,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周代“封建制”政權的瓦解,盡管禮依然發(fā)揮著規(guī)范社會秩序的功能,但其局限性逐漸凸顯。社會經(jīng)濟、政治和軍事活動范圍的擴大、內(nèi)容的豐富,如社會生活中的度量規(guī)定、軍事戰(zhàn)爭中的賞罰標準、官員的晉級和懲處等,都大大超出了禮的約束限制范圍,迫切需要變法革新,制定各種標準來統(tǒng)一人們的行為,重新規(guī)范社會秩序。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法作為一種規(guī)范標準、賞罰措施、憲律制度被提出來,成為《管子》倡導的一種治國思想,《管子》的《任法》《明法》《法法》《明法解》等多篇文獻系統(tǒng)闡述了“以法治國”的思想理論?!豆茏印っ鞣ā?以下凡引此書只注篇名)說:“夫國有四亡,令求不出謂之滅,出而道留謂之擁,下情求不上通謂之塞,下情上而道止謂之侵。故夫滅、侵、塞、擁之所生,從法之不立也。是故先王之治國也,不淫意于法之外,不為惠于法之內(nèi)也。動無非法者,所以禁過而外私也。威不兩錯,政不二門,以法治國,則舉錯而已。是故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詐偽;有權衡之稱者,不可欺以輕重;有尋丈之數(shù)者,不可差以長短?!?/p>
此處《管子》明確提出了“以法治國”的政治主張。它認為,國家衰亡有四種情況:“滅”“擁”“塞”“侵”,即君主的政令無法貫徹執(zhí)行,而人民的呼聲亦得不到回應,其根源在于國家沒有建立法制規(guī)范。因此,君主治理國家,首先要建立并遵守法,以法為準繩,依法行使權力?!度畏ā罚骸坝猩?,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此謂為大治?!狈ū仨氂删髦贫ǎ寂c民眾共同遵守。這樣才能防止過失,排除私念,維護君主的權威,保證政令的貫徹執(zhí)行。所以,以法治國,就是建立制度規(guī)范,按照標準進行賞罰?!斗ń罚骸胺ㄖ撇蛔h,則民不相私。刑殺毋赦,則民不偷于為善?!薄熬恢闷鋬x,則百官守其法?!荒軐徚⑵浞?,以為下制,則百姓之立私理而徑于利者必眾矣。”如此,《管子》以法制為核心建立了一套國家治理的體系。
法的凸顯,是基于人們對制度、秩序、規(guī)范的需要?!斗ǚā罚骸疤柫钜殉?,又易之;禮義已行,又止之;度量已制,又遷之;刑法已錯,又移之。如是,則慶賞雖重,民不勸也;殺戮雖繁,民不畏也?!庇绕涫请S著周代“封建制”的解體,君主集權體制的形成,也需要規(guī)范君主權力的行使,保證政令的穩(wěn)定性、連續(xù)性和權威性?!镀叻ā罚骸安幻饔诜ǎ蚊褚槐?,猶左書而右息之?!比绻髦卫韲遥瑳]有法制規(guī)范,就如同用左手寫字,而用右手制止一樣,根本無法保證政令的貫徹實施?!斗ǚā氛f:“雖圣人能生法,不能廢法而治國;故雖有明智高行,倍法而治,是廢規(guī)矩而正方圜也?!毕喾矗绻鳌叭畏ǘ蝗沃恰?,就可以做到“身佚而天下治”(《任法》)。所以,《管子》說:“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實用也。”(同上)“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明法解》)這些對法的贊美,充分表明了《管子》對“法治”的重視。
《管子》提出“以法治國”,其功能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法能防止君主濫施號令,維護君主的權威,彌補君主專制的缺陷。在《管子》看來,所謂法就是將行之有效的政令固定下來,形成制度?!墩罚骸俺隽顣r當曰政,當故不改曰法?!本饕苑ㄖ螄?,就是用法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使法擇人,不自舉”(《明法》),“合于法則行,不合于法則止”,“以法案其言而求其實,以官任其身而課其功,專任法不自舉焉”(《明法解》),減少君主的任意妄為。其次,法能防止官員玩弄權術,欺上瞞下,保證法令的執(zhí)行和貫徹?!镀叱计咧鳌妨谐銎叻N大臣,首列“法臣”,其特點是“法斷名決,無誹譽”“貨賂止而民無奸”,而與之相對的飾臣、侵臣、諂臣、愚臣、奸臣、亂臣的共同特點是徇私枉法,沽名釣譽。因此,《任法》說:“故圣君置儀設法而固守之,然故諶杵習士聞識博學之人不可亂也,眾強富貴私勇者不能侵也,信近親愛者不能離也,珍怪奇物不能惑也,萬物百事非在法之中者不能動也。”再次,法能有效管理民眾,興功除暴,維護社會秩序?!度畏ā氛f:“黃帝之治天下也,其民不引而來,不推而往,不使而成,不禁而止。故黃帝之治也,置法而不變,使民安其法者也?!薄睹鞣ń狻穭t說:“凡人主莫不欲其民之用也,使民用者,必法立而令行也。故治國使眾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故貧者非不欲奪富者財也,然而不敢者,法不使也;強者非不能暴弱也,然而不敢者,畏法誅也。”
法是《管子》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管子》鮮明地推崇法治思想,明確提出了“以法治國”的觀點,是先秦文獻中對法治思想論述較為全面、具體和深刻的著作。管仲被視為法家的先驅(qū),《管子》被后世列為法家著作,都與此有關。但《管子》的法治思想,與商鞅、韓非等法家思想表現(xiàn)出明顯的不同,它不僅以“道”為法治的形而上學根據(jù),而且援禮入法,禮法結合,德治與法治并舉。
二、術
在先秦文獻中,術是被經(jīng)常提及的概念,如《孟子》的“仁術”、《莊子》“道術”、《荀子》的“儒術”、《韓非子》的“法術”等?!墩f文》:“術,邑中道也?!币甓鵀榧夹g、技藝、方法、策略、學說、主張等?!豆茏印返男g亦有多種含義,如“造父之術”(《形勢》)、“成功之術”(《宙合》)、“王者之術”(《霸言》)、“道術”(《君臣下》)、“憲術”(《白心》)等。在《管子》中,術是君主治國的重要策略和手段,《形勢解》說:“術者,造父之所以取遠道也,主之所以立功名也?!薄肮耪呶渫醯胤讲贿^百里,戰(zhàn)卒之眾不過萬人,然能戰(zhàn)勝攻取,立為天子,而世謂之圣王者,知為之之術也?!痹凇豆茏印分校g作為君主治國的策略和手段而言,大體有“心術”“法術”和“權術”三種。
“心術”首見于《七法》,而《心術上》《心術下》等篇則專論“心術”,但其含義有所不同。在《七法》中,心術主要是指了解和掌握人的心理活動的方法。《七法》說:“實也,誠也,厚也,施也,度也,恕也,謂之心術。”實、誠、厚,是就人心而言,是指人的內(nèi)心品質(zhì);施、度、恕,是指發(fā)之于內(nèi)而施之于外的行為方法。因此,所謂“心術”也就是根據(jù)人的心理特點而應采取的方法原則。《七法》說:“不明于心術,而欲行令于人,猶倍招而必拘之?!币馑际钦f,不了解人的心理特點,而發(fā)布命令,猶如背對靶子射箭,根本不可能射中。在《心術上》《心術下》等篇中,心術是指君主無為而治的政治手段。《心術上》說:“心術者,無為而制竅者也。”《管子》認為,心猶如身之君,君猶如國之心,國家治理的關鍵在于君主,而君主的能力在于其心性修養(yǎng)。正如《心術下》所說:“心安是國安也,心治是國治也。治也者心也,安也者心也。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民,故功作而民從,則百姓治矣?!薄豆茏印纷⒁獾?,在君主集權的體制下,君主個人的能力和修養(yǎng)對國家治理具有重要影響?!镀叱计咧鳌氛f:“一人之治亂在其心,一國之存亡在其主。天下得失,道一人出。主好本,則民好墾草萊。主好貨,則人賈市。主好宮室,則工匠巧。主好文采,則女工靡。夫楚王好小腰,而美人省食。吳王好劍,而國士輕死。死與不食者,天下之所共惡也,然而為之者何也?從主之所欲也?!币虼耍鞑粦獙€人的好惡顯露于外,而應虛心以待物,像心靈控制感官那樣,不干涉臣下根據(jù)職責所做的具體事務,做到“無為而治”。因此,心術不僅是個人的認識和修養(yǎng)方法,也是國家的治理方法。
《管子》雖然較少提到“法術”一詞,但它實際上是以法為治國之術。《明法解》:“凡所謂忠臣者,務明法術,日夜佐主,明于度數(shù)之理以治天下者也。奸邪之臣知法術明之必治也,治則奸臣困而法術之士顯。”但當法作為術時,它更多是指“以法治國”的策略手段,也就是將賞罰標準化、制度化、規(guī)范化?!度畏ā氛f:“主有三術:夫愛人不私賞也,惡人不私罰也,置儀設法以度量斷者,上主也?!薄睹鞣ń狻罚骸懊髦鞑傩g任臣下,使群臣效其智能,進其長技,故智者效其計,能者進其功,以前言督后事,所效當則賞之,不當則誅之?!贝送?,《管子》無為而治的心術,并不是消極無為,而是通過建立完備的法制,循名責實而實現(xiàn)的?!缎男g下》說:“凡物載名而來,圣人因而財之,而天下治。實不傷,不亂于天下,而天下治。”《九守》則說:“修名而督實,按實而定名。名實相生,反相為情。名實當則治,不當則亂?!庇衢性疲骸靶蕖碑敒椤把?,《鬼谷子》作“循名而為實”[5]877。所謂“無為”也就是在君臣分職的基礎上,通過形名法術來治理國家?!栋仔摹氛f:“是以圣人之治也,靜身以待之,物至而名自治之。正名自治之,奇名自廢。名正法備,則圣人無事?!币虼耍豆茏印返臒o為而治實際上是以心術為理論基礎的法治思想。
“權術”即尊君馭臣之術?!豆茏印酚小皺鄶?shù)”,而無“權術”?!渡綑鄶?shù)》記載,桓公問管子曰:“請問權數(shù)﹖”管子對曰:“天以時為權,地以財為權,人以力為權,君以令為權,失天之權,則人地之權亡?!瘪R非百注解說:“數(shù)者,術數(shù)。權數(shù)猶言行權之術數(shù),《鹽鐵論·非鞅篇》文學云‘商鞅以權數(shù)危秦國’是也?!盵6]308所謂“權數(shù)”,也就是指謀略、權術、術數(shù)。《明法解》:“明主者,有術數(shù)而不可欺也,審于法禁而不可犯也,察于分職而不可亂也?!庇终f:“主無術數(shù),則群臣易欺之;國無明法,則百姓輕為非。是故奸邪之人用國事,則群臣仰利害也。”《管子》一方面通過建立禮儀法令制度,來維護君主的權威,管理百姓;另一方面,君主又通過權術控制臣下,保證禮儀法令制度的傳達和貫徹?!缎蝿萁狻氛f:“日月,昭察萬物者也,天多云氣,蔽蓋者眾,則日月不明。人主猶日月也,群臣多奸立私,以擁蔽主,則主不得昭察其臣下,臣下之情不得上通,故奸邪日多,而人主愈蔽。”所以,《形勢解》說:“人主務學術數(shù),務行正理,則化變?nèi)者M,至于大功,而愚人不知也。”如果君主不能掌握權術,就可能被臣下的“私術”所蒙蔽,政令傳達和執(zhí)行不暢?!睹鞣ń狻罚骸八叫g者,下之所以侵上亂主也,故法廢而私行,則人主孤特而獨立,人臣群黨而成朋。如此,則主弱而臣強,此之謂亂國?!?/p>
術有助于維護君主的勢?!缎蝿萁狻罚骸叭酥?,天下之有勢者也,深居則人畏其勢……人主去其門而迫于民,則民輕之而傲其勢?!边@就是說,君主以其神秘性而保障其威勢,而如果君主不善于運用權術保持其神秘性,就很容易喪失威勢,被民眾輕視?!掇穸取罚骸吧茷閲撸缃鹗嗯e,重鈞則金傾。故治權則勢重,治道則勢羸。”治理國家如同稱量金石,如果金石重,那么必然會發(fā)生傾斜。同樣,以權術治國則勢位尊顯,勢力強大;反之,則勢位就會受到威脅,勢力會變?nèi)酢?/p>
術也有助于推行法治。法雖然由君主制定和頒布,但卻需要由官吏來執(zhí)行和完成,能否做到令行禁止,全靠官吏是否能夠嚴格執(zhí)法。《七法》認為“奸吏傷官法”,“法傷則貨上流”?!读⒄艛〗狻穭t說:“奸人在上,則壅遏賢者而不進也。”如果賄賂公行,官吏徇私枉法,法也就失去了效用,這就需要君主操術以制臣?!睹鞣ń狻氛f:“有不蔽之術,故無壅遏之患。”
三、勢
勢是《管子》書的一個重要術語,《管子》的《形勢》《勢》《形勢解》等篇,都強調(diào)了勢的重要性。張岱年先生認為,勢作為哲學范疇,其基本含義是事物由于相互之間的位置而引起的變化趨向。具體包含兩層意思,一是事物與事物之間的相對位置,即所謂形勢;二是由這種相對位置而引起的變化趨向,即所謂趨勢。由此引申,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處于不同的位置,于是統(tǒng)治者具有約束、管制被統(tǒng)治者的權力,即所謂權勢[7]592?!豆茏印窌膭?,首先是指自然地理形勢,如《山至數(shù)》說:“有山處之國,有泛下多水之國,有山地分之國,有水泆之國,有漏壤之國,此國之五勢,人君之所憂也?!逼浯?,指事物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趨勢,如《輕重甲》“王者乘勢,圣人乘幼”。再次,指戰(zhàn)爭中的天時、地形、人為等諸因素所形成的態(tài)勢。如《七法》:“形勢器械具,四者備,治矣?!薄肮拭饔跈C數(shù)者,用兵之勢也?!倍鳛檎畏懂牐瑒菔侵妇鞯耐?、權勢,如《明法解》:“明主在上位,有必治之勢,則群臣不敢為非。是故群臣之不敢欺主者,非愛主也,以畏主之威勢也。”
在《管子》的政治語境中,所謂勢,就其實質(zhì)而言,是君權或王權。《法法》說:“凡人君之所以為君者,勢也;故人君失勢,則臣制之矣。勢在下,則君制于臣矣;勢在上,則臣制于君矣;故君臣之易位,勢在下也?!本髦猿蔀榫?,在于他擁有操控臣民的權力,當他失去這種權力,就會出現(xiàn)君臣易位,君受制于臣。正如張岱年先生所言,這種“勢”是由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處于不同的位置而形成的,實際上也就是專制政體下的等級制度造成的,君主處于等級制度的頂端,因而擁有最高的權力。因此,君主要掌控權力,首先要強化尊卑有序的等級秩序,《管子》稱之為“禮”?!段遢o》說:“上下有義,貴賤有分,長幼有等,貧富有度,凡此八者,禮之經(jīng)也?!庇终f:“下不倍上,臣不殺君,賤不逾貴,少不陵長,遠不間親,新不間舊,小不加大,淫不破義。凡此八者,禮之經(jīng)也。”其中“上下有義”“貴賤有分”“下不倍上”“臣不殺君”等是禮的重要原則,其核心是君尊臣卑的等級秩序,其目的則是維護君主的權勢。《明法》說:“夫尊君卑臣,非計親也,以勢勝也?!卑凑斩Y的規(guī)范要求社會成員,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能做到尊卑有序,維護君主的勢。反之,尊卑無序,禮義不明,君主無勢,法律政令也就難以貫徹執(zhí)行?!缎蝿荨氛f:“君不君則臣不臣,父不父則子不子。上失其位,則下逾其節(jié)。上下不和,令乃不行。衣冠不正,則賓者不肅;進退無儀,則政令不行?!薄稒嘈蕖酚终f:“朝廷不肅,貴賤不明,長幼不分,度量不審,衣服無等,上下凌節(jié),而求百姓之尊主政令,不可得也。”由此,《管子》與《商君書》《韓非子》等法家著作的明顯不同之處,在于它強調(diào)禮義道德在維護君主權力、權勢中的作用。
《管子》不僅強調(diào)君主以禮維護自己的勢,還主張通過法來彰顯勢。《形勢解》說:“法立而民樂之,令出而民銜之,法令之合于民心,如符節(jié)之相得也,則主尊顯?!边@就是說,如果君主制定和推行的法令能得到民眾的擁護和執(zhí)行,那么君主的勢就能得到彰顯。《版法解》:“今人君之所尊安者,為其威立而令行也;其所以能立威行令者,為其威利之操莫不在君也。若使威利之操不專在君,而有所分散,則君日益輕,而威利日衰,侵暴之道也?!狈粗叭舯斗壛?,而行怒喜,禍亂乃生,上位乃殆”。所以,《法法》認為君主不能為“重寶輕號令”,不能為“愛民枉法律”,即“勢非所以予人也”。君主制定和操控“法”,是保持和鞏固“勢”的重要手段?!吨亓睢氛f:“凡君國之重器,莫重于令,令重則尊君,尊君則國安;令輕則君卑,君卑則國危?!痹凇镀叱计咧鳌分校_篇列舉了七種君主,它所推崇的是:“申主任勢守數(shù)以為常,周聽近遠以續(xù)明,皆要審則法令固,賞罰必則下服度,不備待而得和,則民反素也。”
《管子》又認為,君主的勢是法令貫徹的重要憑借。《君臣下》說:“威無勢也,無所立?!本記]有權勢,則無法樹立威望,進而無法貫徹政令。《明法解》:“夫蔽主者,非塞其門,守其戶也,然而令不行,禁不止,所欲不得者,失其威勢也。故威勢獨在于主,則群臣畏敬。”因此,君主應以勢馭臣,以勢執(zhí)法?!睹鞣ń狻罚骸叭酥髡撸蒙鷼?,處威勢,操令行禁止之柄,以御其群臣,此主道也。”法與勢相互為用,服務于君主政治的需要?!镀叱计咧鳌氛f:“法令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權勢者,人主之所獨守也。故人主失守則危,臣吏失守則亂。罪決于吏則治,權斷于主則威,民信其法則親。是故明王審法慎權,下上有分?!薄睹鞣ń狻芬舱f:“故人主專以其威勢予人,則必有劫殺之患;專以其法制予人,則必有亂亡之禍;如此者,亡主之道也?!边@兩處都強調(diào)了法與勢對維護君主統(tǒng)治的重要性。
筆者認為,在先秦法治思想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中,《管子》、慎到、商鞅、韓非都論述了以法、術、勢治國的思想,其中韓非作為法、術、勢理論的集大成者而受到學術界推重。相比較而言,《管子》的相關論述常為學術界所忽略。而通過以上分析可知,《管子》對法、術、勢有著豐富的論述。其融合法、術、勢的旨趣,非常明顯,正如《明法解》所說:“明主操必勝之數(shù),以治必用之民;處必尊之勢,以制必服之臣;故令行禁止,主尊而臣卑。”它以勢為君主專制之根基,以法引導和規(guī)范民眾,以術制臣和馭臣,法、術、勢相互為用,從而保證君主權勢的鞏固,政令的貫徹,以及民眾的治理。
參考文獻:
[1]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9.
[2]任繼愈.中國哲學史簡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3]袁偉時.再評韓非的“法、術、勢”——答孔繁同志[J].學術研究.1980,(1).
[4]胡家聰.“法、術、權、勢”結合的學說不是法家韓非首創(chuàng)[J].學術月刊,1985,(11).
[5]郭沫若,等.管子集校[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
[6]馬非百.管子輕重篇新詮(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9.
[7]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概念范疇要論[M].張岱年全集(第四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責任編輯:谷玉梅)
收稿日期:2015-10-30
基金項目: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編號:2015ZCQ-RW-02)。
作者簡介:張連偉(1976-),男,漢族,山東聊城人,哲學博士,北京林業(yè)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思想史研究。
中圖分類號:B22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3828(2016)02-0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