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厚勇
(安徽外國語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課部,合肥 231200; 復旦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00433)
?
【博士論壇】
淺析習近平的歷史功能觀和方法論
陶厚勇
(安徽外國語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課部,合肥231200; 復旦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200433)
習近平同志緊密結合當代中國社會實際對充分發(fā)揮歷史的認知、資政、育人這三大功能進行了精辟闡述。在論述黨史、國史各個歷史時期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在看待歷史事件的成敗得失、在評價領袖人物的功過是非、在觀察分析國際國內(nèi)形勢等問題上,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歷史主義的視角、辯證統(tǒng)一的方法等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指導原則,體現(xiàn)了他深邃的歷史思維和智慧。
習近平;歷史功能觀;方法論
中華民族素來就有學史、治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黨在領導人民從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yè)的實踐過程中,十分重視對歷史經(jīng)驗特別是黨的歷史經(jīng)驗的總結和運用。在這一問題上,黨的歷代領導核心,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都有著豐富的論述。他們身體力行,認真學習、研究歷史,尤其是黨史、國史,并善于運用歷史經(jīng)驗和智慧指導現(xiàn)實工作。新形勢下,習近平立足于當代世情、國情和黨情的新變化,并結合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對加強歷史學習和研究的重要意義、功能及其方法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闡述。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盵1]一般而言,歷史學習和研究主要承擔著認知、資政、育人這三大功能。習近平在論及領導干部要進一步加強歷史學習尤其是黨史研究時就指出,“充分發(fā)揮黨的歷史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是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盵2]他一再強調(diào)要重視并善于從歷史經(jīng)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斷開拓前進,“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繼續(xù)推向前進的必修課”[1]。
第一,是實現(xiàn)黨在新時期宏偉戰(zhàn)略目標、努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需要。習近平指出:“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盵3]9深入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孜孜以求的夙愿。一部近代史,就是中華民族不斷尋夢、追夢的奮斗史、前進史。自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華民族開始屢遭劫難。面對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機,一代代仁人志士從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出發(fā),不懈探索,無懼無畏,為爭取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富裕譜寫了一曲曲的壯麗詩篇。在尋夢、追夢的道路上,盡管屢遭挫折,但從沒有放棄。尤其是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后,經(jīng)過近三十年的艱苦斗爭,領導人民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實現(xiàn)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之夢。新中國成立后,黨又繼續(xù)領導人民為實現(xiàn)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之夢勵精圖治、不懈探索,并為開創(chuàng)一條適合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也為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新探索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借鑒。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人冷靜觀察世界大勢,順勢而為,始終牢牢堅持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以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為根本方向,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fā)點和歸宿點,堅持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相統(tǒng)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走得愈加堅實。進入新世紀,黨居安思危,提出了“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為順利達成此目標,黨中央從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戰(zhàn)略全局出發(fā),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新目標、新任務,充分展現(xiàn)了黨帶領人民致力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決心和信心??傊?,在領導人民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兩大任務而艱苦探索的歷史過程中,黨更加深化了對于人類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社會主義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黨執(zhí)政興國規(guī)律的認知,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定不移地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提供了根本的思想遵循。2012年11月,習近平在講話中指出:“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接過歷史的接力棒,繼續(xù)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4]
當今世界,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全球化趨勢加速發(fā)展、國際競爭壓力持續(xù)加大,機遇和挑戰(zhàn)并存。從國內(nèi)來看,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正在全神貫注于深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為實現(xiàn)黨在新時期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斗。歷史研究尤其是黨史和國史研究,一定要立足于服務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這個大局,致力于解決現(xiàn)實問題。在錯綜復雜的國內(nèi)外形勢下,要順利實施黨在現(xiàn)階段的各項既定方針,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基礎,需要我們正確把握中華民族的全部歷史、尤其是近百年來中國人民為尋求民族獨立、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而艱苦探索的歷史,不斷從歷史中尋找經(jīng)驗和智慧。鑒于此,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diào)領導干部要“認真學習黨史、國史”,“這對正確認識黨情、國情十分必要,對開創(chuàng)未來也十分必要”[3]8。他進一步強調(diào),學習歷史的根本目的在于運用。領導干部學習歷史,有助于“增強工作本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水平”[3]10。
第二,是全面從嚴管黨治黨,積極應對執(zhí)政考驗,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的必然要求。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始終保持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過程中的堅強領導核心地位,根本在于搞好黨的自身建設?;仡欬h的建設的實踐歷程,一部黨史、國史,就是一部黨在艱苦卓絕的環(huán)境中始終堅持、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和精神風范,不斷增強自身先進性和純潔性的歷史。經(jīng)過多年探索,黨確立了從嚴管黨治黨的方針,日益建立健全各方面的制度。正因如此,黨才能夠始終獲得廣泛的民心擁護與支持。這也是黨的執(zhí)政合法性的源泉所在。但也要看到當前黨的自身建設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這主要表現(xiàn)在:一些黨員以及領導干部思想觀念淡薄,進取心減退,脫離群眾,享樂主義、形式主義不良傾向不斷滋長,甚至走上貪污腐化、違法亂紀的歧途,這嚴重削弱了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損害了黨的形象。面對黨的歷史方位和執(zhí)政環(huán)境發(fā)生的新變化以及黨建工作中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問題,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也以更加堅定的決心、更加堅決的措施狠抓黨的建設,提出一系列新觀點,做出一系列新部署。
貫徹全面從嚴管黨治黨的方針,需要從既往的治黨管黨實踐中借鑒經(jīng)驗和智慧。近代中華民族是一個飽經(jīng)憂患的民族,中國共產(chǎn)黨也是在憂患中不斷成長、發(fā)展起來的。學好、用好歷史,可以增強廣大黨員尤其是領導干部的憂患意識,使我們能夠在順境中始終保持頭腦清醒,居安思危,不斷進??;可以進一步增強我們的歷史責任意識,始終堅持以強國富民強黨為最高使命,不斷進取,永不懈怠。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革命圣地調(diào)研、指導工作。在調(diào)研中,他指出:“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多重溫這些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加很多正能量?!盵5]此外,學好、用好歷史,系統(tǒng)總結黨在各個時期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的成功經(jīng)驗,認真汲取歷史上腐敗分子違法犯罪的慘痛教訓,對于當前復雜環(huán)境下加強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建設,筑牢思想道德防線,堅決抵制各種誘惑和糾正各種不正之風大有裨益。論及反腐倡廉建設時,習近平指出:“研究我國反腐倡廉歷史,了解我國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國歷史上反腐倡廉的成敗得失,可以給人以深刻啟迪,有利于我們運用歷史智慧推進反腐倡廉建設”[6]。
第三,是弘揚民族精神和革命傳統(tǒng),堅定理想信念,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是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的需要。在中華民族綿延不絕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豐富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內(nèi)容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近代以來,尤其是中國共產(chǎn)黨誕生以后,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帶領中國人民為了民族獨立、國家富強進行了不屈不撓、前仆后繼的斗爭。一部黨史,就是一部中國人民愛國主義的斗爭史、創(chuàng)業(yè)史。因此,學習、研究黨的歷史,是在新形勢下弘揚和培育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一個重要途徑。習近平指出,通過學習近代中國歷史,尤其是黨的歷史,可以“更好地繼承和發(fā)揚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繼承和發(fā)揚前輩共產(chǎn)黨人建樹的優(yōu)良革命傳統(tǒng)”[7],從而為實現(xiàn)黨的偉大奮斗目標提供精神動力。
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是中國社會發(fā)展進步的根本遵循,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方面。堅定的理想信念來自于對歷史的深刻把握。通過對我們黨的歷史和我們國家歷史的認真學習和深入研究,我們可以進一步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和理論體系的理解和認知,更加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進方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進而增強貫徹黨的理論、方針、路線和政策的自覺性。習近平指出:“從黨的光輝歷程和偉大業(yè)績中獲得繼往開來的強大動力,始終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和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盵7]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是共產(chǎn)黨人觀察世界、改造世界所必須遵循的根本指導原則。在學習、運用歷史這個問題上,自然也不例外。在我們黨內(nèi),毛澤東、鄧小平等老一輩領導人在這一方面為我們做出了很好的表率。習近平為我們又做出了新的表率,他在論述黨史、國史各個歷史時期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在看待歷史事件的成敗得失、在評價領袖人物的功過是非、在觀察分析國際國內(nèi)形勢等問題上,始終堅持繼承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根本原則,具有很強的歷史感,體現(xiàn)了深厚的歷史智慧和深邃的歷史思維。
第一,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共產(chǎn)黨人一以貫之的思想路線,也是我們看待歷史、研究歷史的起碼要求。鄧小平說過,作為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應當“實事求是地肯定應當肯定的東西,否定應當否定的東西”[8]334。這就是說,在分析歷史事件、評價歷史人物時,無論是面對輝煌與成功,還是面對失誤和教訓,我們都應該尊重客觀事實,決不能因個人主觀好惡而刻意加以掩飾、歪曲。習近平指出:“歷史就是歷史,事實就是事實,任何人都不可能改變歷史和事實?!盵9]比如,在評價毛澤東的歷史功過問題上,在《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所作出的明確結論和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相關講話精神的基礎上,習近平做了進一步闡發(fā),提出了一些新概括。他以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充分肯定了毛澤東對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即帶領黨和人民開辟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新道路,并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創(chuàng)立了新中國;帶領黨和人民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過程中積累了寶貴的經(jīng)驗。同時,習近平認為,要客觀、公正地看待我們曾經(jīng)犯過的錯誤,包括毛澤東晚年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所“走過彎路”和“犯了嚴重錯誤”;要發(fā)揚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一是敢于承認,二是正確分析,三是堅決糾正,從而使失誤和錯誤連同黨的成功經(jīng)驗一起成為寶貴的歷史教材”[10]。又如,2014年8月,在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座談會的講話中,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礎上,習近平對鄧小平同志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各個階段的歷史貢獻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而深刻的論述,對于鄧小平同志堅定理想信念的崇高品格、“對人民無比熱愛的偉大情懷”、“堅持實事求是的理論品質(zhì)”、“開拓創(chuàng)新的政治勇氣”、“高瞻遠矚的戰(zhàn)略思維”以及“坦蕩無私的博大胸襟”進行了高度概括,有史有據(jù),令人信服。此外,在分析國際形勢、處理國際關系問題上,習近平旗幟鮮明地強調(diào)要秉承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比如,論及當前中日關系,對于日本國內(nèi)一些右翼勢力否認、歪曲、美化侵略戰(zhàn)爭的罪行,習近平從確鑿的史實出發(fā),予以義正辭嚴地駁斥。他說:這些都是鐵的事實,是不容否認的,也是否認不了的,“事實就是事實,公理就是公理。在事實和公理面前,一切信口雌黃、指鹿為馬的言行都是徒勞的……只有正確對待歷史,才有利于日本早日卸下歷史包袱”[11]。
第二,歷史主義的視角。歷史主義的視角就是從客觀存在的歷史實際出發(fā),把研究對象放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nèi),用聯(lián)系、發(fā)展的眼光來考察,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鄧小平同志說過:“歷史唯物主義者,研究和解決任何問題都離不開一定的歷史條件?!盵8]119新的歷史形勢下,習近平也強調(diào)在學習歷史和研究歷史過程中,應該將歷史人物和事件置于當時當?shù)氐臈l件下去分析,“不能離開對歷史條件、歷史過程的全面認識和對歷史規(guī)律的科學把握,不能忽略歷史必然性和歷史偶然性的關系”。譬如,在論及黨及其領袖人物在歷史上曾經(jīng)所走過的彎路和所犯的錯誤及其原因時,習近平同志強調(diào),歷史人物的一切活動都必然要受到歷史條件的限制和時代局限性的影響,“不能用今天的時代條件、發(fā)展水平、認識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10]。即使是在分析領袖人物的活動時,也應當將他們的活動放在當時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大背景下予以考察,深入剖析問題產(chǎn)生的歷史、社會和思想方面的根源??傊?,對待歷史問題要用發(fā)展的眼光加以觀察和評價,決不能僅僅停留在某一點上,而應根據(jù)不斷變化的社會實際作出具體分析和評判。
第三,辯證統(tǒng)一的方法。辯證統(tǒng)一的方法就是指在歷史研究中要堅持全面的、一分為二的觀點,不僅要看到事物的表象,更要認清事物背后的深層次的社會動因;不僅要看到它的積極方面,更要看到它的消極方面;不僅要看到它的過去,也要看到它的現(xiàn)在和未來。鄧小平說過,進行歷史評價時,“要提倡全面的科學的觀點,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這才符合馬克思主義”[8]244。
習近平在對歷史和黨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進行闡述時,反復強調(diào)既要充分認識黨在前進道路上取得的成就和經(jīng)驗,“充分認識她帶領人民取得了光榮偉大的業(yè)績”,也要敢于承認和正確對待黨在前進道路上所經(jīng)歷的艱辛和曲折,“充分認識她帶領人民在應對各種困難和風險的考驗中披荊斬棘、不斷開辟勝利道路所展示出來的巨大勇氣、巨大智慧和巨大力量”[7]。無論是成功和經(jīng)驗,還是失誤和教訓,都是先輩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在論及毛澤東同志晚年所犯的錯誤時,習近平認為原因是極其復雜的,既有主觀方面的個人因素,也受國際國內(nèi)客觀形勢的影響。因此,“應該全面、歷史、辯證地看待和分析”[10]。在論及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關系的問題時,習近平著重強調(diào)這兩個歷史階段有著共同的本質(zhì)主題、有著不可割裂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一方面,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為改革開放后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提供了各方面的條件和準備;另一方面,改革開放后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是對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的堅持和發(fā)展。因此,絕不能割裂兩者的關系、更不能將兩者關系對立起來,應該“分清主流和支流,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發(fā)揚經(jīng)驗,吸取教訓,在這個基礎上把黨和人民事業(yè)繼續(xù)推向前進”[12]。
值得指出的是,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歷史主義的視角以及辯證統(tǒng)一的方法這三個方面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內(nèi)在統(tǒng)一的。在歷史學習和研究過程中,只有堅持三者的有機結合,才是真正符合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真諦。
習近平在如何學習、研究歷史問題上,既繼承前輩的寶貴思想和觀點,又與時俱進地提出一些新的獨到見解,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歷史觀。習近平對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精辟而又科學的闡述具有很強的歷史感,體現(xiàn)了他深遠的歷史眼光、深厚的歷史智慧和深邃的歷史思維。系統(tǒng)總結習近平的歷史觀,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樹立科學的歷史觀,并將其貫徹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而且對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
[1]習近平.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來交出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答卷[N].人民日報,2013-06-27(01).
[2]習近平.在全國黨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摘要)[J]中共黨史研究,2010(8):5.
[3]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69-70.
[5]李斌.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習近平總書記再訪西柏坡側記[N].人民日報,2013-07-14(01).
[6]習近平.積極借鑒我國歷史上優(yōu)秀廉政文化不斷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N].人民日報,2013-04-21(01).
[7]習近平.領導干部要讀點歷史[J].中共黨史研究,2011(10):5-10.
[8]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習近平.習近平出席抗戰(zhàn)爆發(fā)77周年紀念活動并講話[J].共產(chǎn)黨人,2014(14):6.
[10]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J].黨的文獻,2014(1):3-10.
[11]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04(02).
[12]習近平.毫不動搖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實踐中不斷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前進[N].人民日報,2013-01-06(01).
[責任編輯王銀娥]
Xi Jin-ping’s History and Function View and Methodology
TAO Hou-yong
Schoo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Anhui Foreign Languages University, Hefei 231200, China;School of Marxism,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President Xi Jin-ping elaborates the three functions of history:perception, political counsel and people’s educ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 reality.In discussing the internal relations between each historic period of Party’s history and Chinese history, in sizing up the gains and losses of historical events, in judging the leaders’ merits and demerits, and in analyzing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ituations, he always adheres to the basic guiding principle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 historic view and a method of dialectical unification, which has reflected his profound historical thinking and wisdom.
Xi Jin-ping; history and function view; methodology
D61
A
1001-0300(2016)02-0080-05
2015-12-10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國夢與堅定理想信念研究”(14JD710059);安徽外國語學院項目:“提高基層黨組織建設制度化水平研究(AWSK2013016)”的階段性成果
陶厚勇,男,安徽滁州人,安徽外國語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部教師,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方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