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為儒
(東北石油大學藝術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318)
大同樂會音樂活動探微
李為儒
(東北石油大學藝術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318)
大同樂會是我國近現(xiàn)代創(chuàng)辦規(guī)模較大、歷史較長、以習研民樂為主的業(yè)余音樂社團。它的前身是鄭覲文創(chuàng)辦的“琴瑟樂社”,社團以促進世界大同為宗旨,開展民族事業(yè)為口號,批判地繼承西方文化于中國音樂之中。本文對大同樂會主要音樂活動進行深入探討,目的在于挖掘大同樂會對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發(fā)展做出的歷史貢獻。
民族音樂;大同樂會;鄭覲文;音樂活動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產(chǎn)生了一批側(cè)重教育和學術型的新型社團。這些社團向參加者傳授中西音樂知識,通過舉辦公開音樂會向社會進行普及工作,并推進有關學術研究的工作。大同樂會就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形成的。
1872年,鄭覲文出生于江蘇省江陰縣。辛亥革命后來到上海,先后擔任過倉圣明智大學和圣瑪利亞女學的古樂教師。1918年,鄭覲文在愛多亞路(今延安東路)1004號其弟鄭立三家創(chuàng)辦“琴瑟學社”。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鄭覲文將琴瑟學社更名為“大同樂會”。為了謀發(fā)展,蔡元培、梅蘭芳、周信芳、史量才等都對大同樂會樂會提供過贊助。在大同樂會任教的有,琵琶教師汪顯庭,京戲教師蘇少卿、陳道安,昆曲教師楊子永,鄭覲文教琴瑟并擔任樂務主任。在該會會員以及眾多音樂家與社會名流的共同努力下,培養(yǎng)出了許多知名音樂家,尤其對樂器制作與器樂演奏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
(一)完善組織機構與人才培養(yǎng)
根據(jù)陳正聲《大同樂會活動紀事》的記載可得知,1923年時,大同樂會分為三個不同的部門,編譯部負責編配、翻譯譜例和音樂書籍;研究部的主要職能是研究音樂技能和理論方面的知識;制作部負責樂器的改良與制造,三個部門分工明確,各司其職。1933年前后,鄭覲文還專門成立了國樂養(yǎng)成所和國樂編輯部。而收集古代名曲與民族器樂曲的創(chuàng)作是國樂編輯部的主要職能;國樂養(yǎng)成所的設立,是為確保樂隊的發(fā)展和未來的路上有更多優(yōu)秀的音樂儲備人才。新部門的成立,對傳統(tǒng)古樂的發(fā)掘和整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大同樂會在近現(xiàn)代培養(yǎng)了許多知名民樂演奏家,如王叔咸、金祖禮、許光毅、秦鵬章、程午嘉、鄭惠玨、衛(wèi)仲樂等。40年代后,大同樂會雖解體,但這些演奏家仍身體力行地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建國后,一些成員不乏成為國內(nèi)音樂院校和民族音樂團體的中流砥柱。
(二)改良樂器與改編古曲
根據(jù)陳正聲《大同樂會紀事》的記載,大同樂會制作部在1923年就仿制了古樂器多達18種,到1931年時仿制的古樂器共計163種,這樣如此龐大的數(shù)目,為大同樂會日后的發(fā)展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1925年,柳堯章將大套琵琶曲《潯陽夜月》,改編為新型絲竹合奏曲。這就是膾炙人口、馳名中外的《春江花月夜》。1925年,鄭覲文將古琴曲《昭君怨》改編成用箏、琵琶、簫、二胡和阮合奏的《明妃淚》。1927年,柳堯章將華秋蘋琵琶譜中的琵琶文曲《月兒高》整理出來,改編為合奏曲《霓裳羽衣曲》。此曲一出,引起上海絲竹界的轟動。由以后大同樂會的演奏曲目又增添了合奏曲《國民大樂》,衛(wèi)仲樂的民族器樂合奏《流水操》是根據(jù)古琴曲《流水》改編而成,沈知白的合奏曲《洞仙舞》是根據(jù)《洞仙歌》改編,以及秦鵬章根據(jù)同名琴曲改編的合奏曲《陽關三疊》等。
(三)組建新型樂隊
國民大樂隊的成立,首先排練了由合奏曲《鐃歌》、《壯臺秋思》、《將軍令》、《霓裳羽衣曲》、《霸王卸甲》五個樂章構成的《國民大樂》。其中有的灌錄了唱片,拍了電影。樂會的合奏樂隊,人數(shù)在三十一人左右(由于大同樂會乃是業(yè)余性質(zhì),所以人數(shù)只是相對固定),在排練的作品當中用到的樂器有琵琶、笛、小忽雷,揚琴、阮、瑟、風首箜篌、雙清、二胡、弓胡、及擊樂器大鑼、鈴、木魚等等。并且為了更好的去適應大樂隊的需要,在民族合奏當中,他們注意到充實中低音并制作出中音拉弦樂器“弓胡”和低音拉弦樂器“幢琴”。1933年,大同樂會和享有“遠東第一樂隊”美譽的上海工部局管弦樂隊舉辦了首場中西聯(lián)合音樂會。大同樂會選送的作品是《國民大樂》和衛(wèi)仲樂琵琶獨奏《十面埋伏》此后,大同樂會的部分會員還與阿甫.阿隆夏洛穆夫同臺演出合作。
(四)音樂理論的貢獻
大同樂會在發(fā)展過程中,其核心成員鄭覲文十分注重理論與實踐的并行。總共寫作了三部巨著,第一部為1918年所寫的《雅樂新編》由上海丙辰雜志社出版;第二部是1925年所著《簫笛新譜》由上海文明書局印刷和發(fā)行出版;第三部是1928年完稿,次年由大同樂會出版發(fā)行的《中國音樂史》。以上著作為近現(xiàn)代音樂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大同樂會作為新型音樂社團,不僅為我國二十世紀上半葉民族音樂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突出貢獻,它也是西方音樂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不論是在音樂實踐中還是在音樂學研究上,都對我國近現(xiàn)代音樂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
[1] 汪毓和.中國近代現(xiàn)音樂史[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
[2] 王麗麗.鄭覲文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1.
[3] 吳紫娟.大同樂會研究[D].杭州:浙江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