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書奇 Chen Shu-qi
?
唐五代的考牒及其在銓選考試中的作用
文/陳書奇 Chen Shu-qi
摘要:考牒也叫考狀,是記錄官員每年的功過行能和考績等級的文件??茧菏紫纫蠄蠼o吏部作為人事檔案保存在考功甲歷庫,同時也要授給官員個人,作為每年的考績證明材料。唐代考績分基層初考和中央終考兩級進行。五代時有把考核結果批書在歷子上的情況??茧菏抢舨裤屵x考試對考生進行資格審查的必備材料之一。
關鍵詞:唐五代;考績;銓選考試
考績是人事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考績所產(chǎn)生的文件便成了人事檔案的種類之一。唐代在各方面制度建設上都達到了相當?shù)母叨龋貏e是科舉和銓選考試的制度化、官員管理的規(guī)范化要求有完備的考績制度。五代考課基本因襲唐制,但因戰(zhàn)亂頻仍,社會動蕩,政權更迭頻繁,考課和考課形成的文書都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但是,無論唐代還是五代,考牒都與銓選考試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本文試圖借助零散史料對唐及五代時期考牒的生成、內容及其在銓選考試中的作用略作考述,以期有助于檔案史和考試史研究的深入。
唐代的考課范圍包括文武職事官、流外官、衛(wèi)官??伎兊燃壍脑u定,在京職事官分九等,各級各類地方官分為五等,流外官分為四等,親、勛、翊等衛(wèi)官分為三等。以 “四善”、“二十七最”為評定標準。每年中央和地方各級各類官署長官要據(jù)其所轄官員的功、過、行、能出具考核意見,并形成文件??h屬官員由本縣行政長官縣令或知縣負責,州屬官員由當州行政長官刺史和錄事參軍共同負責。地方官員的考核文件集中到州級地方政府,由州府錄事參軍整理,州府行政長官當眾宣讀,下屬官員要進行評議,提出修改意見。錄事參軍據(jù)此寫成考牒,并會同刺史決定考核等第。在京官員由各部門行政首長寫出簡單考牒,也要當眾宣讀。唐代中后期,考牒不僅要當眾宣讀,還要在政府衙門門前公示三天,允許對考牒內容和所定等級有不同意見的官員進行申述。[1](p1787)
考牒經(jīng)當眾宣讀和公開展示,要搜集反饋意見并根據(jù)意見加以校定。經(jīng)校定后再將考牒申報到尚書省,經(jīng)都省開拆后轉送吏部考功司?;鶎涌伎兪浅蹩?,只是考牒生成的第一步。第二步是終考,由吏部考功司完成??脊λ鹃L官考功郎中和副長官考功員外郎都是中級文官,由他們單獨主持考課不夠隆重和嚴謹。朝廷為了加強對官員考核的管理,派遣品位更高的官員??己捅O(jiān)考。校考使大多由吏部、刑部、御史臺首長甚至宰相擔任,監(jiān)考使常常由給事中和中書舍人擔任。[2](p45)刑部、吏部和御史臺分別負責司法、人事和監(jiān)察工作,與考課工作的聯(lián)系較為密切。中書舍人和給事中又各有出令和封駁之權,是中書省和門下省的實際主管官員。??际?、監(jiān)考使、考功司長官對州司上報的考牒加以校訂,確定考績等第。在京百官集中在考功司當場公布考核結果,地方官員則向朝集使公布結果。全部考核結果生成考功簿書由皇帝親自審核并簽署意見。[2](p45)考功司的文書吏員根據(jù)皇帝御批的考功簿書把每個官員的考核結果單獨寫成考牒,在京官員直接發(fā)給本人,地方官員則由朝集使帶至供職州府,也要發(fā)給本人。親王、宰相、諸司三品以上長官、都督、節(jié)帥位高權重,負有對下屬的考課之則,尚書省吏部考功司無法考校,一般由皇帝親自考核或專門委員考核,稱為內考或內校。貞元七年(791)對御考的范圍有大致界定。[1](p1781)御考的考牒也發(fā)給本人。
五代時由于戰(zhàn)亂兵霾,考績廢弛,官員和選人多無考牒,而把考績等第和考數(shù)記錄在解由和歷子之上。后唐長興二年(931)五月,中書省的奏章中說:“據(jù)申選人納到今任文書,多于解由及歷子內批書考第。準天成四年(929)四月二十一日敕,新格已前,即許施行,自新格已后,亦多有解由、歷子內批豎考數(shù)。本處元本給到考牒,格前特許施行,甚為優(yōu)假。格后更聞違越,須重條流。今日已前有此色選人,宜且與收豎。”[3](p7589)五代時社會動蕩,人才凋零,國家選用人才困難。所以歷代政府對應選官員在解由和歷子上批書考第現(xiàn)象采取了面對現(xiàn)實的態(tài)度。后唐天成四年頒布銓選新格,要求考牒必須發(fā)給本人。即使如此,還是有應選官員在“解由、歷子內批豎考數(shù)”,選司還是聽之任之,承認既成事實。但同時也強調,今后再有此種情況,“便同有過停官?!保?](p7589)
唐、五代考牒的內容,主要記述當年功過表現(xiàn)和考績等第。根據(jù)唐文宗時考功司的奏章,考牒一般只有兩、三張紙。[1](p1787)也有學者對今存唐代外官考課文書進行專門研究,認為考牒一般為兩張紙,一張紙記錄官員的自然情況,包括姓名、部門、官位、官品和當年實際厘務的時間,另一張紙記錄各項功過表現(xiàn)和等第、考數(shù)和考績時間[4]??荚~的文體以駢體文為主,每句4字。唐人劉肅曾為江都主簿,對地方官考課了解頗深,他記述了一篇被考課人對考課官發(fā)泄不滿的考詞:“怯斷大案,好勾小稽。隱自不清,疑他總濁。階前兩競,斗困方休;獄里囚徒,非赦不出?!保?](p35)這篇考詞雖然帶有一定的情緒化色彩,但對了解唐代考詞的內容特別是文體,有一定參考價值。現(xiàn)存文獻也有一篇皇帝御考的考詞,宰相張九齡考牒上的考詞是皇帝親自撰寫的:“允厘庶政,財成物宜。利器無前,明心皆照。臨事能斷,輸忠必盡。況識貫今古,思周變通。環(huán)宇義安,斯人是賴??贾猩?。”[6](p132)也有父親直接為兒子撰寫考詞的情況,“父教子忠,古之善訓,祁奚舉午,義不務私。至如潤色王言,彰施帝道,載參墳典,例絕常功。恭聞前烈,尤難信任,豈以嫌疑,最撓綱紀??家陨舷隆!保?](p1778)
唐代不同階段考績等第的分配有所不同,大體上前期失之于嚴,后期失之于寬。貞觀時幾乎無人獲得上下考以上的,都在中上考以下。[1](p1776)這樣,就失去了激勵先進、帶動后進、勸勉“中人”的意義。安史之亂以后,因戰(zhàn)亂關系,唐政府獎勵軍功,不得已全面提高考績等第。幾乎沒有中中考以下的,“諸司并一例申中上考?!保?](p1781)考牒上書寫的考詞內容,也存在兩方面問題,一是空洞無物,二是夸大溢美。雖然考功司一再強調,“自今以后,應注考狀,但直言某色行能,某色異政,某色樹置,某色勞效,推斷某色獄,糾舉某色事,便書善惡,不得更有虛美閑言?!保?](p1783)但考牒書寫空泛的弊端并無實質性改進。文宗時考功司章奏:“近日諸州府所申考解,皆不指言善最,或漫稱考秩,或廣說門資,既乖令文,實為繁弊。自今以后,如有此色,并請準令降其考第?!保?](p1788)同時規(guī)定考牒內容的基本要求是簡要和具體,避免冗長、繁瑣和空泛、溢美。
唐、五代時官員的選拔和任用主要有兩種形式。五品以上官員和六品以下常參官由皇帝和宰相考察確定人選,以制書或冊書的形式直接任命,不經(jīng)過銓選考試。雖然不經(jīng)過銓選考試,官員考牒上記錄的考課結果,也是確定人選的重要參照。六品以下的非常參官則要經(jīng)過銓選考試,由吏部和兵部任命。唐、五代時一般每年冬集選人,先由吏部南曹審查選人資格。通過審查的選人由三銓試判注擬官職。吏部“員外郎一人掌判選院,謂之南曹?!繗q選人有解狀、簿書、資歷、考課,必由之核其實,乃上三銓,其三銓進甲則署焉。[2](p38)其中,“考課”的內容,就記錄在考牒上。南曹審查的是有關選人的“資緒、郡縣鄉(xiāng)里名籍、父祖官名、內外族姻、年齒形狀、優(yōu)劣課最、遣負刑犯”[7](p185)等方面內容,其中“優(yōu)劣課最、遣負刑犯”等信息就記錄在考牒上。由此可見,考牒是唐、五代時選人參加銓選考試必備的文書檔案種類。
五代時由于考績廢弛,官員多無考牒,地方長吏只好把考牒上的信息如考等、考數(shù)等批書在歷子上。后唐長興二年(931)五月制定的規(guī)則是:“此后選人如有解由及批得歷子分明無考牒者,殿一選;有(批)得歷子無解由、考牒殿兩選;如只有解由、考牒不批得歷子殿三選。如無三件文書便同有過停官?!保?](p7589)由此看來,考牒、解由、歷子在銓司審查的選人諸項文書中,都是反映官員和選人考績方面內容的文件,由于歷子上不僅記錄官員治績,還在上面批書考第,便顯得尤為重要。但是,在歷子上批書考第畢竟是動亂年代的特殊情況,歷子不可能把考牒上的信息完整地記錄下來,只要社會安定下來,官方就會謀求改變。五代歷朝政府都曾針對考牒等選人文書的混亂局面采取整頓措施。后唐長興二年五月,中書省的奏章中責成吏部南曹修訂解由、考牒、解狀等選人文書式樣,并向州縣頒布,要求而后的銓選考試,必須“文書備足”[3](p7590),考牒也不可或缺。
考牒對于銓選的意義,不僅在于考牒上記錄著功過行能,還在于考牒上記錄著考等和考數(shù)??嫉群涂紨?shù)決定著何種出身、資歷的選人獲得什么官職。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銓選政策:“經(jīng)學出身人,一任三考,許入下縣令,下州錄事參軍,亦入中下州錄事參軍。兩任四考,許入中下縣令,中州錄事參軍。兩任六考,許入上縣令及緊州錄事參軍。”[8](p2310)后唐閔帝應順元年(934),進一步放寬了考數(shù)要求:“經(jīng)學出身人,一任兩考,……起今后更許入中下縣令,中州、下州錄事參軍。一任三考者,于人戶多處注擬。如于近敕條內,資敘無相當者,即準格循資考入官。其兩任四考者,準二任五考例入官?!保?](p2311)
由于考牒相對真實地記錄了官員的履任表現(xiàn)和受到官方的認可程度,所以,它可以在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發(fā)揮作用。除了作為銓選考試必須審查的文書之外,還作為官階和職務的升遷、獲得物質獎勵的多寡、是否受到司法處理的依據(jù)。限于篇幅,考牒在其他方面的作用,容另文詳述。
(責任編輯:仝建平)
參考文獻:
[1](宋)王溥.唐會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唐)李林甫等.大唐六典[M].[日]廣池本.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
[3](宋)王欽若,楊億.冊府元龜[M].北京:中華書局,1982.
[4]史睿.唐代"考狀"的復原——唐代外官考課文書復原研究之一[J].文津流觴,2003,(9).
[5](唐)劉肅.大唐新語[M].北京:中華書局,1984.
[6](唐)張九齡.唐丞相曲江張文獻公集·附錄[M].四部備要本.北京:中華書局,1989.
[7](唐)杜佑.通典[M].長沙:岳麓書社,1995.
[8](宋)薛居正等.舊五代史[M].北京:中華書局,2015.
中圖分類號:G2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652(2016)03-0143-03
作者簡介:
陳書奇(1966—)男,河南杞縣人,河南教育學院思政部主任,副教授。
Appraisal Documents and Their Role in Selection Test of Tang and Five Dynas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