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凡奇
交城窯三題
文/趙凡奇
本文以交城窯陶瓷藝術中心收藏的交城窯遺物為基礎,揭示了交城窯的品種和造型;分析了交城窯的裝燒方法:覆口疊燒法、對口套燒法、支釘覆燒法、澀圈疊燒法和墊砂疊燒法;探討了交城窯的分期和年代,認為交城窯創(chuàng)燒于唐代,繁榮于宋金,衰落于元代。
交城窯;陶瓷;窯具;裝燒方法
交城窯陶瓷藝術中心位于交城縣磁窯村,收藏有數(shù)量可觀的交城窯遺物。筆者以這批遺物為基礎,對交城窯的品種和造型、窯具和裝燒方法、分期和年代等問題進行了初步研究。
(一)品種
交城窯以燒造白釉、黑釉、黃釉瓷器為主,有以下品種:
白釉瓷器,有碗、碟、缽、罐、俑等器形,釉色有黃、灰、白、青等色調,釉面有的緊致,有的酥松。
白釉柿紅彩瓷器,有碗、盆、罐等器形,彩色呈色豐富,紋飾為纏枝花草紋。
白釉褐彩瓷器,僅見罐,紋飾為花卉紋。
白釉刻劃花瓷器,有缽、爐、罐等器形,紋飾有豎道紋、網(wǎng)紋、蓮瓣紋、花卉紋。
白釉印花瓷器,僅見碗,碗內壁印花卉紋。
白釉珍珠地瓷器,有碗、枕、罐等器形,紋飾有幾何紋、花卉紋。
黑釉瓷器,有碗、碟、罐、瓶、執(zhí)壺等器形。
黑釉露胎瓷器,僅見碟,碟底無釉,呈六角形。
黑釉花瓷,有罐和腰鼓,紋飾為月白色條帶紋。
黑釉兔毫瓷器,僅見碗,碗內壁密布赤紅色細線條。
黑釉鐵銹斑瓷器,僅見碟,碟內壁涂飾五個圓形紅斑。
黃釉刻劃花瓷器,僅見碗,碗外壁由口到底刻通貫的豎條紋。
黃釉印花瓷器,僅見碗,釉色有的發(fā)黃,有的發(fā)黑,碗內印花卉、童子戲蓮等紋飾。
(二)造型
交城窯有碗、碟、盆、缽、罐、瓶、爐、杯、腰鼓、執(zhí)壺、俑、枕等器類,有的器類僅存殘片,無從觀其全貌,有的器類可分若干不同的樣式。
碗。代表性標本①有:標本1,白釉撇口卷沿碗。卷沿,弧腹,寬圈足。內外壁均滿釉,釉色滋潤,釉下覆白色化妝土。內底有三處圓形支燒痕跡。標本2,白釉撇口折沿碗。折沿,弧腹,寬圈足。內壁滿釉,外壁半截釉,釉酥脆,釉下覆白色化妝土。內底有三處圓形支燒痕跡。標本3,白釉撇口圓唇碗。圓唇,弧腹,釉下覆白色化妝土。內底有四組長條形支燒痕跡。標本4,白釉敞口柿紅彩腕。敞口,圓唇,口沿一周無釉,等距離分布五個弧形小凹。內壁滿釉,內底有澀圈,外壁施半截釉。釉色白,光澤度好,釉下覆白色化妝土。腹部繪一周柿紅色纏枝花草紋。標本5,白釉敞口印花碗。敞口,弧腹,圈足。內底有四處點狀支燒痕跡,印荷花。內壁印六組花紋,各組間以短線區(qū)隔。標本6,白釉敞口印花碗。圓唇,弧腹。內施滿釉,外施半截釉,內底有澀圈,釉色發(fā)亮。碗內壁印牡丹花。標本7,黃釉敞口刻花碗。敞口,斜腹,圈足。內底有澀圈,外壁刻豎條紋。
碟。代表性標本有:標本1,黑釉敞口露胎碟。敞口,淺腹,圈足。內底無釉,呈六角形。標本2,黑釉斂口碟。斂口,斜腹,圈足。內底有澀圈,內壁有五個圓形鐵銹斑。
缽。代表性標本有:標本1,白釉敞口缽。敞口,直壁,口沿捏出一周皺褶。標本2,白釉斂口缽??谖?,弧腹。標本3,白釉刻花缽殘片。外壁刻豎條紋。
罐。代表性標本有:標本1,白釉直口瓜腹罐。直口,短頸,瓜棱腹,圈足。標本2,黑釉直口罐。直口,鼓腹,圈足。標本3,白釉斂口圓腹罐。斂口,圓腹,平底。腹部飾褐色花朵。標本4,黑釉斂口圓腹罐。斂口,圓腹。
瓶。代表性標本有:標本1,黑釉雙系瓶。撇口,束頸,垂腹,肩與口之間裝兩個系,圈足。標本2,黑釉撇口小瓶。撇口,束頸,筒腹,腹部有多道弦紋。
俑,兩件,白釉。標本1,白釉騎馬俑。馬豎耳揚尾,四腳站立,直視前方,馬背上騎一馭手,頭戴斗笠。標本2,白釉擊鼓俑。俑著交領長袍,左手持鼓,右手拿槌。
爐,僅一件,白釉。直口,斜沿,筒腹,喇叭狀高圈足。腹部刻劃兩層蓮瓣紋,劃線內填褐彩。
腰鼓殘片。標本1,黑釉鼓腔殘片。 喇叭形,表面布滿針孔,釉上畫白色帶狀紋飾。標本2 ,黑釉鼓腰殘片。不規(guī)則形,表面飾凸弦紋。
執(zhí)壺殘片。標本1,黑釉頸部殘片。敞口,粗長頸。標本2,黑釉腹部殘片。橢圓腹,短流。標本3,黑釉手柄殘片。柄由兩個泥條合并而成,柄上有三道箍。
盆口沿殘片。白釉。卷沿,斜壁。內壁繪柿黃色纏枝花。
枕面殘片。白釉。枕面劃花卉紋、幾何紋,紋飾以外為管狀工具戳印的小圓圈。
(一)窯具
窯柱。柱狀,實心,底部略大于頂部,質地粗糙。
三叉支架。三叉形,分叉扁平,分叉末端粘有支點,有數(shù)種規(guī)則。
匣缽。直口,弧腹,平底。
支圈。環(huán)狀,在環(huán)上均勻分布五個三角形凸起。
支釘。圓錐狀,白色。
泥墊。圈狀,扁平,由一段泥條首尾相接而成。
測溫環(huán)。形如戒指,戒面為方形。
測溫棒。長條形,頂部涂釉。
(二)裝燒方法
通過分析窯具的使用方法,結合瓷碗上留下的燒造痕跡,并參考水既生先生的研究成果[1],可以推斷交城窯的裝燒方法有覆口疊燒法、對口套燒法、支釘覆燒法、澀圈疊燒法和墊砂疊燒法。
1. 覆口疊燒法。燒制時窯柱和三叉支架配合使用,在窯柱頂部放置腳缽,腳缽上安放三叉支架,使光平的一面朝下,有支釘?shù)囊幻嫦蛏?,把碗覆扣到三叉支架上,腕足上再放三叉支架,支架上再放碗,依此類推。用此方法燒造的器物,內底有三個支燒痕。白釉撇口卷沿碗(標本1)、白釉撇口折沿碗(標本2),內底都有三個支燒痕,其大小與三叉支架相同,應該由覆口疊燒法燒成。
2. 對口套燒法。選用兩件同樣規(guī)格的產品,使其口沿相扣形成一組,一組內的空間放置規(guī)格更小的產品,組與組之間可以層層相摞。用此方法燒造的器物,口沿一周無釉,居于每組下方的器物內底有澀圈。白釉敞口柿紅彩腕(標本4),口沿無釉,內底有澀圈,應該由對口套燒法燒成。
3. 支釘覆燒法。由支釘與匣缽配合使用,匣缽底著地,口向上,在匣缽底部用支頂缽支墊,其上放置若干枚圓錐形支釘,然后將碗覆扣在支釘上,匣缽上繼續(xù)放置其它匣缽。用此方法燒造的器物,因為錐形支釘與器物接觸的面積小,所以留在器物上的痕跡也小。白釉敞口印花碗(標本5),內底有四處點狀支燒痕跡,應由支釘疊燒法燒成。
4. 澀圈疊燒法。將產品內底部的釉刮去一圈,將同種規(guī)格的產品依次迭摞。用此方法燒造的產品,胎體厚重,除最上一件外,內底部都有一個無釉澀圈。黃釉敞口刻花碗(標本7),內底有澀圈,應由澀圈疊燒法燒成。
5.墊砂疊燒法。將器物置于匣缽內,器物之間以幾堆石英砂間隔。用此方法燒制的產品,器物底足和內底都會留下石英砂的痕跡。白釉撇口圓唇碗(標本3),內底有四組長條形支燒痕跡,應由墊砂疊燒法燒成。
通過與其它窯址及考古資料的比較,可將交城窯陶瓷藝術中心收藏的交城窯瓷器標本大致分為三個時期。
(一)第一期。品種有黑釉、黑釉花瓷,器形有執(zhí)壺、腰鼓,裝飾工藝有花釉、捏塑。腰鼓是唐代常見的器形[2],黑釉執(zhí)壺與渾源窯唐代執(zhí)壺相似[3]。因此第一期的年代是唐代。
(二)第二期。品種有白釉、白釉柿紅彩、白釉印花、白釉刻劃花、白釉珍珠地、黑釉、黑釉兔毫、黑釉露胎、黃釉刻劃花、黃釉印花,器形有碗、碟、缽、罐、爐、枕、俑等,裝飾工藝有彩繪、刻劃、模印、捏塑。黑釉敞口露胎碟(標本1)與觀臺磁州窯北宋早期黑釉星形露胎盤相似[4],白釉刻花爐與觀臺磁州窯北宋早期白釉珍珠地劃花寬沿扁腹香爐相似[4],黃釉敞口刻花碗(標本7)與觀臺磁州窯北宋早期飴釉印花碗相似[4]。白釉敞口印花碗(標本6)與盂縣金代磁窯坡窯Ⅰ型1式白釉印花碗相似[5],黑釉直口罐(標本2)與汾陽金墓M7:1黑瓷罐相似[6],柿紅彩和珍珠地的裝飾手法與金代介休窯相似[7](p397-414),因此第二期的年代是宋金。
(三)第三期。品種有白釉、白釉褐彩、黑釉、黑釉鐵銹斑,器形有碗、碟、罐、瓶,裝飾工藝有彩繪、捏塑。黑釉斂口碟(標本2)與東龍觀M16元代褐釉碟相似[8],黑釉雙系瓶(標本1)與新安元代沉船黑釉雙耳罐相似[9],墊砂仰燒法出現(xiàn)在觀臺磁州窯第四期前段[10](p479),因此第三期的年代是元代。
綜觀交城窯陶瓷藝術中心的交城窯遺物,可以推測交城窯創(chuàng)燒于唐代,繁榮于宋金,衰落于元代。
(本文系山西博物院項目“山西交城窯的調查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314)
(責任編輯:公建平)
[1] 水既生.山西古代窯具及裝燒方法[J].河北陶瓷,1984,(8).
[2]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唐代黃堡窯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3]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渾源縣界莊唐代瓷窯[J].考古,2002,(4).
[4] 北京大學考古系,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省磁縣觀臺磁州窯遺址發(fā)掘簡報[J].文物,1990,(5).
[5]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盂縣古瓷窯(磁窯坡窯)遺址調查簡報[J].文物季刊,1999,(6).
[6]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汾陽縣博物館.山西汾陽金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1991,(12).
[7] 孟耀虎.宋金介休窯瓷器裝飾——以畫、剔、劃、戳、刻、印為中心[A].中國古陶瓷學會.中國古陶瓷研究(第十六輯)[C].北京:紫金城出版社,2010.
[8]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汾陽市文物旅游局,汾陽市博物館.汾陽東龍觀宋金壁畫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9] 李德金,蔣忠義,關甲堃.朝鮮新安海底沉船中的中國瓷器[J].考古學報,1979,(2).
[10] 北京大學考古學系,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邯鄲地區(qū)文物保管所.觀臺磁州窯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Three Questions Concerning Jiaocheng Kiln
Zhao Fan-qi
K291
A
1005-9652(2016)02-0008-03
趙凡奇(1983—),男,山西靜樂人,山西博物院館員,碩士。
注釋:① 本文所言“標本”指交城窯陶瓷藝術中心所展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