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亞男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音樂系,山西 太原 030031)
對高校音樂教育中的民族歌劇的探索
蓋亞男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音樂系,山西 太原 030031)
在當前高校音樂教育中,很多都是對意大利古典歌曲以及中國歌曲的演唱以及分析,對中國本土的民族歌劇的涉獵和研究少之甚少,筆者認為探索民族歌劇的發(fā)展,對音樂專業(yè)學生更深層次的了解與掌握中國民族歌劇以及歌劇當中的經典唱段的深入了解都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以及對弘揚中國傳統(tǒng)音樂乃至傳統(tǒng)文化都有著非常實用的意義。
高校音樂;民族歌??;民族歌曲;探索研究
筆者翻閱很多資料發(fā)現,現在高校音樂當中的聲樂專業(yè)的學生大多都是以一些古典意大利歌曲以及一些耳熟能詳的中國歌曲作為課程建設以及考察考試的重點,很少有專門針對某一部歌劇去學校演唱以及表演來去研究,當然這個跟目前教育當中的一些弊端也有關系,很多院校都是中規(guī)中矩的按教學大綱去執(zhí)行,缺乏一些創(chuàng)新與實踐性的東西,更談不上讓學生去參與演練一部歌劇甚至是片段。所以對這方面的研究是實屬有必要的,也是接下來在高校音樂教育普及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目前知道的有北京大學民族音樂與音樂劇研究中心隸屬于藝術學院,該研究中心是擁有中國以及國外的音樂劇教學與產業(yè)資源,利用西方音樂劇為題材,主要致力于國內的音樂劇以及中國原創(chuàng)歌劇的培養(yǎng)與推廣,側重點可能更偏向于音樂劇的創(chuàng)作與表演,對中國民族歌劇的涉及只有一些基本成型的建設與意見。
中國歌劇走到現在,實際上已經取得了非??焖俚陌l(fā)展,也為中國民族文化做出了很多貢獻,人們通過對中國本土歌劇的了解得到了認識中國歷史文化與社會發(fā)展的路線與方方面面。民族歌劇以其典型的故事情節(jié)為發(fā)展脈絡,加入中國本土的歌唱方法與臺詞,融入舞蹈、戲曲、音樂以及民族創(chuàng)作特征,惟妙惟肖的向人們展示了中國本土的社會生活以及鮮明的藝術特點,但是縱觀至今,歌劇創(chuàng)作數量頗少,人們認識到的只有幾個經典的唱段與臺詞,在大學當中對這方面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在高校音樂中推廣民族歌劇課程對人們更深層次的了解與認識中國音樂與風土人情,以及對門對歌劇產生濃郁的興趣愛好實屬必要。
說到中國民族歌劇,大家很快就會想到《江姐》、《白毛女》、《洪湖赤衛(wèi)隊》之中帶有很重的民族情結以及抗戰(zhàn)元素在內的一些作品。在中國民族歌劇的萌芽發(fā)展早期,流行音樂教父黎錦輝寫了一些類似于《麻雀與小孩》這類型的作品是中國原創(chuàng)歌劇的雛形,音樂形式更以一些兒童歌舞劇形式出現,加之在歌曲《蘇武牧羊》的基礎上加入一些改編,使之歌曲內容更加豐富,故事情結更加真實。但隨著文化運動的影響,作曲家創(chuàng)作的重點多是圍繞在政治斗爭的方面,比如歌劇《揚子江風暴》則是由田漢聶耳共同創(chuàng)作的激起人民大眾反抗的一種斗爭題材,《賣報歌》這種廣為流傳的作品層出不窮,慢慢對人民生活產生影響。再有作曲家王洛賓先生創(chuàng)作的《沙漠之歌》當中的《在那遙遠的地方》也是膾炙人口,對后期歌劇的創(chuàng)作產生深遠的影響。這些劇情當時主要是行走在一定的政治社會背景下完成的,所以更多的是以一些抗日救亡運動,激發(fā)人們的愛國情懷為主,劇目中民族風味濃厚,歌詞通俗易懂,甚至加入合唱歌曲,達到全民大眾參與的一種斗爭精神,以貼近民生的曲調與歌詞讓人們對歌曲以及主題印象深刻,全民參與的目的,突出了文化藝術傳播性。這其中運用戲曲成分以及突出的民族音樂特點是區(qū)別于當時西方歌劇的一種創(chuàng)新。接著就到了國內形式比較穩(wěn)定的階段,這個時期創(chuàng)作出了像《夫妻識字》這類型的作品,多是以解放區(qū)的新秧歌歌劇形式展開,在民間小調的基礎上改編完成,鄉(xiāng)土氣息濃郁,描述延安解放區(qū)人們群眾的文化生活以及社會迅速發(fā)展的一種廣場歌舞劇。相比之前的創(chuàng)作,多了一些陜北的小調音樂特點,將地方戲曲重新填詞,利用秧歌劇宣傳政治題材,對廣大群眾進行思想教育,為中國歌劇的新時期發(fā)展奠定了一定基礎。
在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歌劇《白毛女》孕育產生,一方面描述了封建社會下農民被地主階級壓迫的真實生活畫面,另一層次也說明了共產黨解放全中國的一種光明。劇中以“喜兒”為脈絡,講述黃世仁橫行蠻橫逼死楊白勞的故事,其中音樂形式選用昆曲,佛教音樂,以及地方上的一種誦輸,利用板式變化,以及一些說唱,使每個人物刻畫得都生動逼真,加之伴奏形式采用管弦樂伴奏,豐富了音樂形式與內容,使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歌劇《白毛女》是中國民族歌劇里程碑的代表。
接下來就是中國民族歌劇發(fā)展的一個平穩(wěn)時期,這個階段,具有典型代表以及耳熟能詳的作品當屬《小二黑結婚》了,劇中利用板腔的變化,使人物復雜的情感特點表現出來,戲劇整體音樂更加注重民間音樂素材,語言形式上以說臺詞代替演唱,唱段間的整體音樂線條淡化,英雄人物特點突出,這些同時也是當時區(qū)別于西方歌劇的一些特點。慢慢隨著歌劇的傳承,創(chuàng)作出了《洪湖赤衛(wèi)隊》等作品。這個時期借鑒了外國歌劇的創(chuàng)作特點,綜合運用戲曲等元素,繼承前期歌劇的創(chuàng)作經驗,相輔相成,指明了民族歌劇的創(chuàng)作方向。歌劇中江姐的人物特點突出,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其中的經典唱段《洪湖水,浪打浪》廣為流傳。劇中《紅梅贊》的旋律多次出現,一方面突出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主題,一方面也將人物的音樂形象反襯的特別明顯。后來隨著文化運動的進行,中國當時把京劇就作為中國民族歌劇搬上舞臺,舊時期的那些作品遭到了禁演,這個時期的歌劇創(chuàng)作整體也沒有太大發(fā)展。
改革開放以來,一些經典民族歌劇又重新搬上舞臺,歌劇創(chuàng)作又一次迎來了春天,代表劇目《護花神》是這個時期留給人們影響比較深刻的作品,劇中運用古典的美聲唱法特點來演繹,調式特點也多采用西方調式,在一定意義上使民族歌劇向前邁了一步,具有了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再后來則以施光南創(chuàng)作的歌劇《傷逝》為代表,劇中英雄性的角色逐漸被淡化,音樂性占到了主導地位,選用的題材與表現形式也更加趨向多樣化,劇情矛盾的發(fā)展與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融為一體。劇中通過子君與涓生的愛情悲劇為發(fā)展脈絡,通過重唱、詠嘆調、對唱、以及多種音樂形式肯定音樂主題,堅定人們渴望愛情的決心。
這個時期不得不提到歌劇《原野》,它是在登上美國歌劇院用中文演唱的為數不多的中國歌劇代表之一。劇中的歌劇詠嘆調《啊,我的虎子哥》更是被人們傳唱,甚至在一些重要的藝術類比賽中反復使用的經典唱段。劇目通過對人物“金子”的形象塑造,使觀眾看到了一些實實在在的農村真實生活劇情的舞臺形象,也使得中國民族歌劇對外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世紀以后則是中國民族歌劇多元化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實驗性歌劇與傳統(tǒng)的嚴肅歌劇互相吸收影響,劇目顯得更加通俗化,民族歌劇的戲劇性更強,《狂人日記》更是作為第一部歐洲演員用中文演唱的作品,在國外頗受好評。
當前,在我國高校音樂教育中,對民族歌劇的認識與實踐都處在探索階段。為了培養(yǎng)國際關于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的要求,在高校音樂教育教學體系中建立中國民族教學實踐體系使高校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面。
當前在藝術類培養(yǎng)中呈現出一體兩面的關系,民族歌劇與民族聲樂教學看似相同,在藝術發(fā)展中又表現楚相輔相成的的聯系,重視與普及中國民族歌劇實踐是人才培養(yǎng)與實踐發(fā)展的有機結合,使促進民族聲樂教學向一個新的臺階發(fā)展,也是更多研究西方歌劇與中國歌劇異同的重要措施。在今年的一些新創(chuàng)作民族歌劇都取得了成功,比如中國歌劇《木蘭詩篇》運用交響樂伴奏,有層次的序幕發(fā)展,有脈絡的故事情結的進行,都展現出當代中國民族歌劇創(chuàng)作的一些新特點以及向國內外對中國文化的一種推廣。國家大劇院最近上演的印青創(chuàng)作的歌劇《長征》更是現當代中國歌劇創(chuàng)作的精品劇目,展現了現在民族歌劇的高水平,也可以看到國內對中國民族歌劇的重視。筆者認為,在教學實踐中除了要傳授專業(yè)的聲音技巧與專業(yè)技能外,對聲樂教材以及其中的內容作以調整,在課堂中加入民族歌劇實踐表演訓練,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民族歌劇,探究民族歌劇實踐項目,了解民族風情與人文生活,對于學生的表演實踐等等都會有顯著的提高。這樣對于我們更好的借鑒傳承中國戲曲文化,中國傳統(tǒng)曲藝與民族民間音樂,中國民族音樂的發(fā)展題寫重要的一筆。高校作為培養(yǎng)人才的平臺,重視中國民族歌劇實踐在高校聲樂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促進民族聲樂的持續(xù)發(fā)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當前,筆者對民族歌劇的研究以及在高校中的運用正做著自己微小的一步,在實際當中更需要更多的人來參與到其中,來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高校當中音樂的民族發(fā)展做出自己的努力。高校作為音樂藝術的傳播與發(fā)展載體,在民族音樂的發(fā)展中起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與義務。對中國民族歌劇的探索與實踐,對于增強了解各民族的風俗民情、歷史文化與音樂特點,促進民族團結,增強民族精神,培養(yǎng)人們的愛國情懷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