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霞
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
基于順應理論的語用失誤研究
劉金霞*
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遼寧沈陽110000
順應理論在中式菜名英譯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擬在借鑒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中英交際中語用失誤的現(xiàn)狀,并嘗試通過語言順應與語境順應兩個方面來說明順應理論在語用失誤中的作用。
語用失誤;語言層面的順應;語境因素的順應;順應理論
順應理論(Adaptation Theory)是近年來被普遍采用的英譯研究理論。它從語言結構和策略層面等為英譯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對中英交際中語用失誤現(xiàn)象解釋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本文嘗試性地從順應理論的角度提出在語用失誤中,語言使用者要盡量做到語言結構上的順應和語境因素上的順應并通過這兩個方面來說明順應理論在語用失誤中的作用。
語言順應論(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是比利時著名語言學家、國際語用學會秘書長Jef Verschueren創(chuàng)立的一種語言學理論。根據(jù)他的觀點(Verschueren,1987)“Adaptation Theory is the core point form the general pragmatic perspective of language”(順應理論是普通語言學的核心理論)。基于順應理論,人們使用語言是一個過程在其中發(fā)話人與受話人不斷做出自己在語言結構和策略層面的選擇以便于達到交際目的。簡單來說,這種選擇的過程就是語境和語言選擇互相順應的一個過程。
Verschueren認為語言的三個特性是:變異性(variability)、商討性(negotiability)、順應性(adaptability)。語言的三個特性是不可分割的:變異性決定會做出什么樣的語言選擇,商討性決定怎么做出選擇而順應性決定為什么會做出語言選擇。
順應理論的四種研究視角:順應的語境關聯(lián)成分(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順應的結構對象(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順應的動態(tài)性(dynamics of adaptability)以及意識突顯性(salience of adaptability)。語境關聯(lián)成分包括社會環(huán)境以及人們的社會關系等因素。語言的結構對象是指任一結構層面上的語言結構以及結構組織的原則。語言的動態(tài)性是指語言選擇中的交際原則和策略。語言的意識突顯性可以用來解釋順應理論這話語者心里中的作用。
語用失誤這個術語首次出現(xiàn)在年珍妮托馬斯的《跨文化語用失誤》一文中,是語用學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語用失誤可能會導致交際失敗,進而成為人們正常交際過程中的一大障礙。沃爾夫森認為本國人與外國人交往時,講母語的人能夠容忍語音或句法錯誤。與之對應,違反講話規(guī)則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其主要原因是講母語的人很難意識到社會語言學的相對性。
中文和英語是屬于兩種完全不同的語系。本文將Verschueren的順應理論主要分為語言和語境層面來研究。語言層面的順應包括語音層面,詞匯層面和語義層面。語境層面則包含心理因素,社會因素以及物理因素。
在語言層面的順應中首先是語音層面的順應。語言層面的順應主要需要說話者自覺遵守不同國家的語言規(guī)則。首先需要考慮語音層面的順應,在中國停頓、重讀、音調是用來表達說話者的態(tài)度和情感的。例如:下面是老師和學生的一段對話:老師:周六來我家玩吧。學生:不去,太給你添麻煩了。但是為了緩和語氣學生最好使用“不去了”加上“了”一詞。其次詞匯層面的順應,中英兩種語言屬于不同語系,有很多同義詞只是部分意思相近并非完全同義。例如,中文“宣傳”英文對應詞“propaganda”暗含貶義,表面上相同的詞匯實則感情色彩不同。最后語義層面的順應,西方世界習慣用“Never mind”來表達接受別人的道歉,但是中國人習慣在別人感謝時也說“沒關系”。
在語境層面的順應中首先要注意心理層面的順應。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人對同一事物有著不同的認知,說話者的個人性格特點、情緒、價值系統(tǒng)以及意圖等都會對心理順應產生影響。例如,林黛玉:這是單送給我一個人的,還是別的姑娘都有呢?周瑞管家:各位都有了,這兩枝是姑娘的了。黛玉:我就知道,別人不挑剩下的不給我。在此情況下管家應該考慮到黛玉的性格和心理狀態(tài)不該如此回答。其次是物理層面的順應,說話者需要順應社會約定俗成的慣例、他的種族或民族、性別、教育水平、社會地位、說話者之間的關系、語言社區(qū)以及文化習俗。例如,當交談對象為女性時,她會使用較多的語氣詞用來表達她一直跟隨你的思路,如果男性在交談中出現(xiàn)“呃”可能是表達并不贊同的意思。最后是物理層面的順應,由于所處時代和地域的不同,人們對不同事物的看法也是不同的,隨著時間的改變,人們對同一表達的認知也會有所改變。例如“silly”起初只是表達天真,到現(xiàn)在卻表達愚笨,是一種貶義的用法。
根據(jù)上述分析,不難看出順應理論對語用失誤的研究有著重要的作用。順應理論從語言層面和語境層面充分分析了語用失誤中存在問題以及部分的原因。就此而言,順應理論具有一定的解釋力和應用價值,它全面有效地從語言順應與語境順應兩個方面解釋了語用失誤產生的原因,為減少交際失敗,從而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為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有一定的幫助。
[1]Verschueren,J.(1987).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Antwerp:International Pragmatics Association.
[2]何自然,陳新仁.當代語用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劉金霞(1992-),女,漢族,山東棗莊人,遼寧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yè)研究生。
H030
A
1006-0049-(2016)19-01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