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景寶
?
李大釗祖籍新探
■周景寶
元末明初,戰(zhàn)亂頻仍。京畿地區(qū)人口銳減,土地荒蕪,到處是一派凋敝不堪景況。洪武初年,明政府有組織、大規(guī)模地將沿邊居民,遷徙內(nèi)地,墾荒屯田,充實京畿一帶。靖難之役后,朝廷又遷徙浙江等9個布政司以及南直隸11個府的民眾充實上述地區(qū),移民墾荒。土地開墾促進了生產(chǎn)的恢復和發(fā)展,帶來了勞動力的增加,不僅擴大了耕地面積,而且增加了財政收入,有利于地方經(jīng)濟的復蘇。李大釗先世于永樂二年遷徙至直隸永平府樂亭縣大黑坨村居住。
河北省樂亭縣是一代偉人李大釗的故鄉(xiāng)。同全國各地一樣,樂亭縣文史學界,多年來對李大釗的研究,持續(xù)深入,成果累累。1997年8月16日,李大釗紀念館竣工并對外開放后,對李大釗的研究工作,更是進入繁榮階段,成為學術(shù)界研究的熱門。
關(guān)于李大釗一生的研究,目前已有數(shù)種全集、傳記、年譜、專著、論文集等出版,發(fā)表的各類文章更是無法統(tǒng)計,無需贅言。在深入挖掘李大釗生平史料的時候,對李大釗研究中存在的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如關(guān)于李大釗祖籍的探討等方面,仍有可商之處。筆者不揣冒昧,就這一問題作了一些梳理,如有錯誤之處,還望方家不吝賜教。
李大釗故居,坐落在河北省樂亭縣胡家坨鎮(zhèn)大黑坨村東部,始建于清光緒七年(1881)。1958年7月1日,經(jīng)河北省文化局批準,樂亭縣委、樂亭縣政府在此成立了李大釗故居紀念館。1982年7 月23日,經(jīng)河北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3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又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居前院建有3間略顯低矮的東廂房,西邊靠北建有兩間敞面碾棚,內(nèi)設(shè)原有的石碾一盤。在碾棚內(nèi)的空地上陳列著記載李大釗先世族譜和史事的兩通石碑,即《華嚴寺前置買香火地基碑文》與《大黑坨李氏族譜引》碑。
《大黑坨李氏族譜引》立于清同治二年(1863)四月。碑文記載了李大釗祖先移民至樂亭縣的時間:“始祖以明永樂二年奉詔移此,卜筑此鄉(xiāng),即卜建此塋”。遺憾的是,碑文只記有“明永樂二年奉詔移此”,至于是從何地徙來,卻無記載。由此,便引發(fā)了史學界對李大釗祖先源于何處的各種猜測,多年來眾說不一。
1987年10月,政協(xié)樂亭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印了《樂亭文史》第二輯,其中收錄了一篇署名文章《李大釗家世初考》,文中有一句:“據(jù)李家老輩人遞傳,是從山東遷徙而來”,但除此以外,作者并未給出處或證據(jù)。1994年7月,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了《李大釗與故鄉(xiāng)》一書,該作者在其收入的《墓碑和族譜考》一文中,原封未動迻錄了這句話,還在《大黑坨村和李大釗故居》文中,增加了“另據(jù)李家祖輩口傳,其祖上是明永樂二年由山東南部遷此定居的,可以交互印證”。籍貫逐漸詳細具體,遺憾的是,并無任何出處與證據(jù)。
對于自己的祖先源于何處,李大釗長子李葆華在回憶文章中曾有述及,“大黑坨的居民相傳是明朝永樂年間自山西移民而來”。
經(jīng)查《大黑坨李氏族譜引》碑的落款時間為同治二年,也就是說,立碑之年,李氏家族已遷來459年了。筆者認為,沒有說明源于何處的原因只有一個,當時人們已經(jīng)不知道他們祖先是從何地徙來的了,如果知道,一定會重重寫上一筆的。
據(jù)《河北通史》(明朝卷)記載:“永樂二年就曾有過一次遷(徙)江南富戶,遷往地點主要在永平、河間二府。這次遷徙富戶不見于正史,但地方志中多有記載,……永平府屬灤州(今灤縣、灤南縣)、樂亭、盧龍、遷安等州縣方志也都記有徙江南富戶史事,并且系于永樂二年”。
我們再看一下樂亭地方史志的記載。據(jù)《乾隆樂亭縣志》卷二“職方下”與《光緒樂亭縣志》卷三“地理志下”:“永樂二年,編社屯。靖難時縣民為遼軍殘破,至是土民復業(yè),江淮遷民亦至,始以土民編社,遷民編屯。社一十有八,屯九云”。兩種地方史志中還有“京東州縣則有社有屯,土著曰社,遷發(fā)曰屯。蓋因明永樂初,靖難兵起,郡邑殘破,因召南方殷實戶與土人相錯而居,遂以名焉”。若從地方建置的屯社數(shù)量上看,樂亭縣約三分之一的村莊應是遷徙來的。
明初,朝廷為了加強京師的實力,數(shù)次從各地遷徙富戶填充京師。其目的一是削弱這些人在江南地區(qū)的經(jīng)濟實力,二是這些人到京師經(jīng)營工商業(yè),達到增強京師的經(jīng)濟實力,把京師變成全國的政治與經(jīng)濟中心。朱棣即位后,因北京地區(qū)田地荒蕪,人民流亡,城垣破落,商賈未集,需要盡快恢復經(jīng)濟。于是,朱棣仿效朱元璋“培植根本”的做法,從全國各地僉選殷實大戶遷徙北京:
“永樂元年,令選浙江、江西、湖廣、福建、四川、廣東、廣西、陜西、河南及直隸蘇、松、常、鎮(zhèn)、揚州、淮安、廬州、太平、寧國、安慶、徽州等府,無田糧并有田糧不及五石殷實大戶,充北京富戶,附順天府(治今北京市)籍,優(yōu)免差役五年”。
“成祖時,復選應天、浙江富民三千戶,充北京宛、大二縣廂長,附籍京師,仍應本籍徭役”。
據(jù)《天府廣記》記載,永樂元年的這次移民涉及浙江等9個布政司以及南直隸11個府,共有三千八百余戶,皆被安置在北京北城德勝門和安定門附近居住。
永樂二年永平府的這次“江淮遷民亦至”,應是上年大規(guī)模移民的補充。
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顧炎武在《日知錄之余》卷四記載:“洪武二十一年八月,‘戶部郎中劉九皋言:“古者狹鄉(xiāng)之民遷于寬鄉(xiāng),蓋欲地不失利,民有恒業(yè)。今河北諸處自兵后田多荒蕪,居民鮮少。山東、西之民自入國朝,生齒日繁,宜令分丁徙居寬閑之地,開種田畝,如此國賦增而民生遂矣?!薄现I戶部侍郎楊靖曰:‘山東地廣,民不必遷;山西民眾,宜如其言?!谑沁w山西澤、潞二州民之無田者往彰德、真定、臨清、歸德、太康諸處閑曠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種,免其賦役三年,仍戶給鈔二十錠,以備農(nóng)具”。
靖難之役,涉及地區(qū)廣泛,包括今北京市、河北省、天津市、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山東省、安徽省、江蘇省。其中,由北平去南京,取道濟南,線路最近。故山東北部的濟南府,西部的東昌府以及南部的兗州府,如:濟南、濟寧、濟陽、鄒縣(今鄒城)、德州、禹城、東昌(今聊城)、寇縣、莘縣、館陶、東阿、平陽、東平、汶上、魚臺等地,遭受戰(zhàn)爭破壞較重,地廣人稀,成祖從山西遷來大批百姓在各地墾種。因登州、萊州二府,沒有戰(zhàn)事發(fā)生。故移民至東昌府,是屬于山東范圍之內(nèi)的遷徙。
在白壽彝總主編的《中國通史》第九卷“中古時代·明時期”相關(guān)著述中,列舉了從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至明永樂十四年(1416)一月間,所發(fā)生的17次較大規(guī)模移民事例,其中僅有一次涉及到了山東,也就是《明太祖實錄》卷二一六“洪武二十五年二月庚辰”條,明初山東東三府(青州、登州、萊州)人口密集,而東昌府則人稀地荒,洪武二十五年(1392),明朝徙山東登、萊兩府貧民無恒產(chǎn)者5635戶就耕于東昌,屬于山東本省之內(nèi)的移民。
那么,永樂年間有從山東移民到山東以外的地方嗎?筆者亦找到兩條記載:“永樂五年(1409),從山西平陽,澤、潞等地和山東登州、萊州府遷民5000戶充實北京”。永樂十四年一月,“徙山東、山西、湖廣流民于保安州,賜復三年”。所謂賜復三年,就是免除三年徭役。
永樂年間從山西移民的記錄就比較多了:
洪武三十五年(1402)九月乙未,“命戶部遣官核實山西太原、平陽二府,澤、潞、遼、沁、汾五州,丁多田少及無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實北平各府州縣,仍戶給鈔,使置牛具種子,五年后征其稅”。
(永樂二年)“九月丁卯,徙山西太原、平陽、澤潞、遼、沁、汾民萬戶實北京”。
(永樂三年)“九月丁巳,徙山西太原、平陽、澤潞、遼、沁、汾民萬戶實北京”。
“永樂五年(1409),從山西平陽,澤、潞等地和山東登州、萊州府遷民5000戶充實北京”。
按:明洪武只有31年,即1368—1398年,之后建文帝亦有4年,即1399—1402年。建文四年六月,明成祖朱棣率兵進入南京,廢除建文年號,因一時未及改元,仍用洪武年號,即暫改建文四年為洪武三十五年。六月以后,建文帝已不在位,發(fā)生之事已是朱棣所為。
《明太宗實錄》永樂二年九月丁卯條的史料,與永樂三年九月丁巳條的史料,記載完全一樣,亦不能排除重復記載的可能。
近年出版的《李大釗與唐山》一書,對李大釗祖籍之事作了有益探討,列出了三種說法,即“山東南部說”、“山西洪洞縣說”、“古祖籍河南說”。其中在“山西洪洞縣說”的下面,有一段說明文字:“《明太宗實錄》確有:‘(永樂)二年九月,徙山西民萬戶實北平’,‘二年九月,徙山西太原、澤、潞、遼、汾、沁民萬戶實北平’”。
對上述說明文字中兩次提到的“實北平”,筆者十分疑惑。據(jù)筆者核實所見史料,沒有“實北平”一語,應為“實北京”,雖一字之差,卻非同小可。我們可回顧一下明初的建置。
“明洪武元年八月占領(lǐng)大都之后,隨之改大都路為北平府,其他各處也相應改路為府。是時尚未置行省,所以這年的十月,以北平府隸于山東行省,以廣平、順德、大名、河間、保定、真定諸府隸于河南分省。洪武二年三月,始置北平行中書省,治北平府,轄8府(北平、保定、真定、順德、廣平、大名、河間、平灤)、37州、136縣。洪武九年六月改北平行中書省為北平布政司。永樂元年正月升北平布政司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設(shè)北京行部,稱‘行在’。二月正式罷北平布政司,以其所屬直隸北京行部”。
另據(jù)《明史·地理志》載:“永平府(元永平路,直隸中書省)。洪武二年改為平灤府。四年三月為永平府。領(lǐng)州一(灤州),縣五(盧龍、遷安、撫寧、昌黎、樂亭)”。樂亭縣為其五縣之一。
永樂元年二月的北京行部所屬,仍包括永平府在內(nèi)。時北平府已更為順天府,亦屬北京行部管轄。故史料中均謂“實北京”,系指北平八府而言,如果是“實北平”,那就只能是順天一府了。
那么,永樂年間山西移民或“以實北平各府州縣”,或“實北京”,究竟有無移民遷徙至永平府樂亭縣呢?
據(jù)相關(guān)史料記載,洪武年間移民的目的地,多為“北平州縣屯戍”、“屯田北平府管內(nèi)之地”、“北平附近屯田”;永樂年間徙民的目的也是“實北平各府州縣”、“充北京富戶”、“充實北京”等。一般認為,上述地點范圍應包括永平府及所屬州縣,其實不然。前文所述永樂元年充北京富戶的三千八百余戶移民,就被安置在北京內(nèi)城居住,沒有涉及到永平府屬州縣。
還可舉出一條眾所周知的史料:
(洪武四年)“六月戊申,(徐)達又以沙漠移民三萬二千八百六十戶,屯田北平府管內(nèi)之地。凡置屯二百五十四,開田一千三百四十三頃。大興縣四十九屯,五千七百四十五戶;宛平縣四十一屯,六千一百六十六戶;良鄉(xiāng)縣二十三屯,二千八百八十一戶;固安縣三十七屯,四千八百五十一戶;通州八屯,九百一十六戶;三河縣二十六屯,二千八百三十一戶;漷州九屯,一千一百五十五戶;武清縣一十五屯,二千三十一戶;薊州一十五屯,一千九十三戶;昌平縣二十六屯,三千八百一十一戶;順義縣一十屯,一千三百七十戶”。
上述文獻中這條記載,非常詳盡,對移民戶數(shù)以及安置的屯數(shù),已經(jīng)具體落實到了北平府所轄各縣。永平府時為北平八府之一,當時隸屬北平府管轄,但洪武四年六月二十七日這次移民,沒有名額分配到永平府。遺憾的是,在許多論述永平府屬州縣移民情況的文章、著作和相關(guān)地方志書中,沒有經(jīng)過甄別審查,大多征用了這條史料,并將這“三萬二千八百六十戶”移民,紛紛附會成其中有一部分民戶遷徙到了永平府屬州縣。
2009年12月,唐山市灤河文化研究會主辦的《灤河文化研究》(總第23期)中,刊載了一篇署名文章,其中說到了“明朝的灤河下游移民”:“明代洪武、永樂兩朝,曾兩次把大批山西、山東及湖廣移民遷來多年戰(zhàn)亂導致居民減少、土地荒蕪的灤河下游昌(黎)、灤(縣)、樂(亭)一帶”。其中雖然提到了有“山東”移民,未能注明出處。
綜上所述,永樂二年遷徙至永平府樂亭縣的移民,依《乾隆樂亭縣志》和《光緒樂亭縣志》的記載,只有“江淮遷民”,其中應包括李大釗的先世。筆者認為,李大釗祖先源于江淮一帶,具體地點當在浙江等9個布政司及南直隸11個府范圍之內(nèi)。《河北通史》(明朝卷)認為遷徙的是“江南富戶”,比較接近史實。說到“富戶”,很容易引起誤解。按永樂元年的標準,被遷徙的富戶,并不一定占有大量的土地,只是一些“無田糧、并有田糧不及五石”之戶,與后世流傳的沈萬三之類的“富豪”或“巨富”等,是不可同日而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