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惠清
?
真正的慈善需要行動
●林惠清
《慈善讀本》中有如下一段話:“我饑腸轆轆時,你卻成立一個人道主義俱樂部來討論饑餓問題;我衣不蔽體時,你卻大談特談我是否違反了道德規(guī)范;我無辜被人打傷時,你卻對犯罪率滔滔不絕,義憤填膺;我無家可歸時,你卻悠然走來,對我宣講上帝的呵護。你看來如此神圣,如此高尚,如此善良,可我為什么還是餓得發(fā)昏,凍的發(fā)抖,感到孤苦無依呢?”
當今社會,慈善成了一個流行的行為。2015年春夏,一個以關愛“漸凍人”為主題的“冰桶挑戰(zhàn)”活動風靡全球。有的人認為“冰桶挑戰(zhàn)”被娛樂化,許多人通過這個活動來博取“點擊率”,批評該活動是炒作多于公益;有的人則認為,不管形式如何,只要達到目的就好。各類媒體對兩個觀點的爭論,從“冰桶挑戰(zhàn)”活動開始持續(xù)到結束。我覺得爭論是最沒有意義的行為。慈善的關鍵在于行動,只要是為慈善這個目的而做出的行為,無論是一種什么形式,都應當被鼓勵。冰桶挑戰(zhàn)接力,未必能改變所有漸凍人的命運,但善的力量聚集起來,總能帶給漸凍人以溫暖和力量。救助罕見病患者,方式多種多樣,參加“冰桶挑戰(zhàn)賽”可以,捐款也可以,為罕見病患者做點實事同樣可以,比如隨時去看望或者陪護一段時間等也行。
有一個這樣的故事。一個人不慎掉到河里,岸上的人急得大喊大叫。有大罵河邊沒有保護設施的,有抱怨沒有救生員的,有告訴落水者怎樣保持身體不下沉的,有迅速拍照準備送到報社的。一個年輕人一聲不吭,迅速在附近找到一根長竹竿,下到水邊費力地遞給在水里無望掙扎的人,那個人得救了。這就是行動!對于一個溺于水中的人來說,遞給他一根竹竿比任何行為都有意義。
慈善,是一種發(fā)乎內(nèi)心、形之于外的精神高度。對于慈善行動,我們既需要回歸慈善本義,也不必一概排斥慈善活動中的適度作秀。真正的慈善不是眼淚,而是伸出去一雙充滿愛的手,行動起來。
(本文作者系福州民族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