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鴻,肖生順
(1.甘肅省武威市涼州西營鎮(zhèn)中心衛(wèi)生院,甘肅 武威 733000;2.甘肅省武威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甘肅 武威 733000)
白頭翁湯合芍藥湯加減治療細菌性痢疾療效觀察
張大鴻1,肖生順2
(1.甘肅省武威市涼州西營鎮(zhèn)中心衛(wèi)生院,甘肅 武威 733000;2.甘肅省武威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甘肅 武威 733000)
目的:觀察白頭翁湯合芍藥湯加減治療細菌性痢疾的臨床療效。方法:60例隨機分為中藥組和對照組各30例,中藥組給予白頭翁湯合芍藥湯加減治療,西藥組給予常規(guī)治療,兩組療程均為3~5d。結果:總有效率中藥組96.7%、西藥組86.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中藥組明顯短于西藥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加減白頭翁湯合芍藥湯治療效細菌性痢疾療效肯定。
細菌性痢疾;白頭翁湯;芍藥湯;對照治療觀察
筆者用白頭翁湯合芍藥湯治療細菌性痢疾30例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患者,隨機分為中藥組和觀察組各30例。中藥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1.6~7.5歲,平均4.5歲;大便均有志賀菌生長,其中中毒性菌痢5例;病程3h~1d。西藥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1.5~7.3歲,平均4.3 歲;大便均有志賀菌生長,其中中毒性菌痢4例;病程3h~1d。兩組性別、年齡、病程、臨床癥狀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癥狀診斷療效標準》[1]中細菌性痢疾診斷標準擬定診斷標準。①有流行病學史、不潔飲食史;②臨床表現(xiàn)主要有發(fā)冷、發(fā)熱、腹痛、腹瀉、里急后重、排黏液膿血樣大便;③糞便檢查有大量膿細胞、紅細胞、白細胞、細菌培養(yǎng)陽性;④血象檢查白細胞總數(shù)及中性粒細胞增多。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痢疾診斷標準和證候分類熱毒壅盛型;②家屬知情同意并簽書面證明。
中藥組:①證屬濕熱蘊滯,熱毒壅盛,熏灼腸道,氣血壅滯,治以清熱解毒,調氣和血,涼血止痢。以白頭翁湯合芍藥湯加減。藥用白頭翁12g,黃連6g,黃柏6g,秦皮9 g,芍藥9g,當歸9g,木香4g,檳榔9g,大黃3g,甘草6g,肉桂1.5g,水煎服,每日1劑;②證屬疫邪熱毒,壅盛腸道,燔灼氣血,治以清熱解毒,涼血開竅。以白頭翁湯合芍藥湯加減。白頭翁6g,黃連2g,黃柏1.5g,青皮3g,石膏10g,芍藥6g,當歸6g,木香1.5g,檳榔3g,大黃2g,甘草6g,金銀花6g,丹皮4g,玄參 4g,生地4g,鉤丁6g,羚羊角1g研末沖服(或服紫雪丹),水煎服,每日1劑。
西藥組:①抗感染給予頭抱西丁注射液,每日80mg~160mg/kg,分3~4次溶于生理鹽水或5%~10%葡萄糖液中靜脈滴注。②控制高熱與驚厥給予物理降溫,加1%溫鹽水1000mL流動灌腸,或酌加退熱劑;采用冬眠療法,氯丙嗪和異丙嗪1~2mg/kg,肌注,2~4小h可重復1次,共2~3次。必要時加苯巴比妥鈉鹽5mg/kg肌注;或水合氯醛每次40~60mg/kg,灌腸;或安定每次0.3mg/kg,肌注或緩慢靜推。③口服補液鹽糾正脫水。
兩組療程均為7d。
觀察2組治療后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大便連續(xù)培養(yǎng)3次陰轉情況,治療前和治療結束時血象、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檢測情況。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擬定。治愈:癥狀消失,大便鏡檢正常,培養(yǎng)連續(xù)3次陰性。好轉:癥狀消失或減輕,大便鏡檢正常,培養(yǎng)致病菌陰轉或未陰轉。無效:癥狀大便鏡檢無改善。
采用SPSS13.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采用(±s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兩組癥狀消失時間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d,±s )
表2 兩組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d,±s )
注:與西藥組比較,△P<0.05。
組別 n 退熱時間 腹疼消失時間 止痢時間 大便培養(yǎng)轉陰時間中藥組 3 0 1 . 3 ± 0 . 4 1 . 3 ± 0 . 3 2 . 4 ± 0 . 5 4 . 3 5 ± 0 . 5西藥組 3 0 2 . 9 ± 0 . 7△2 . 1 ± 0 . 5△3 . 8 ± 0 . 8△6 . 2 5 ± 0 . 7△
細菌性痢疾屬中學“痢疾”范疇,古稱“腸辟”、“滯下”。主要是濕熱蘊滯,熱毒壅盛,熏灼腸道,氣血壅滯或熱毒壅盛,壅滯腸道,燔灼氣血所致。證屬濕熱蘊滯,熱毒壅盛,熏灼腸道,氣血壅滯。治以清熱解毒,調氣和血,涼血止痢。證屬疫邪熱毒,壅盛腸道,燔灼氣血。治以清熱解毒,涼血開竅。白頭翁湯是《金匱要略》經(jīng)典名方,由白頭翁 、黃連、 黃柏、秦皮組成,功能清熱解毒、涼血止痢。方中白頭翁清血分之熱毒為君,輔以秦皮瀉熱而澀大腸,黃連、黃柏清熱燥濕、堅陰厚腸以止痢。然其調氣和血不足,劉河間曰“調氣則后重除,和血則便膿愈”,故合以功擅清腸化濕,調氣和血之芍藥湯。芍藥湯出自劉完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由芍藥、當歸、黃連、檳榔、木香、甘草、大黃、黃芩、官桂組成。具有清熱燥濕,調氣和血之功效。方中黃連、黃芩苦寒而入腸道,清熱燥濕解腸中熱毒為君藥。大黃苦寒通里,瀉熱涼血,既可助芩連瀉火燥濕,又可蕩滌濕熱積滯,為臣藥。白芍、甘草柔肝緩急而調和肝脾,當歸柔肝活血,木香、檳榔行氣導滯,肉桂辛熱以制苦寒藥物傷陽、礙濕之弊,皆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兩方合用,共奏清熱解毒,調氣和血之功。感染疫邪熱毒,熱毒內(nèi)淫心營者加玄參、生地、鉤藤、羚羊角以清熱解毒,開竅鎮(zhèn)驚。全方體現(xiàn)了“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后重自除”的治療原則。法與證符,方與癥合,故諸癥消失,身和痢止。
[1]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 .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4-15.
R256.391.64
B
1004-2814(2016)12-1160-02
2016-08-22
肖生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