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璐璐 賀雯
(上海師范大學心理系,上海200234)
大學生好奇心與幸福感的關系:感恩的中介作用
徐璐璐 賀雯
(上海師范大學心理系,上海200234)
采用問卷法對全國14個省市600名大學生的好奇心、幸福感與感恩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結果顯示:(1)大學生感恩水平呈現性別差異,且女性顯著高于男性;(2)好奇心、幸福感與感恩兩兩顯著正相關;(3)感恩在好奇心與幸福感之間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值是72.33%。
好奇心幸福感感恩中介作用
幸福感是人們依據內化的社會評價體系對自身生活品質作出整體判斷后所獲得的一種衡量標準[1]。目前對幸福感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已廣泛涉及了人口學變量、人格、經濟水平等因素,其中國外學者在人格與幸福感的相關研究中發(fā)現高好奇心特質的群體幸福感水平也高[2]。
好奇心是個體面對新穎事物時需要認知、注意等參與的行為傾向[3],且這種好奇心傾向性具有個體差異。Ainley認為擁有更多好奇心特質的人更可能去擴展知識,發(fā)展技能[4],同時Leonard研究表明較高好奇心水平能夠提高情緒智力水平從而使人感到更多快樂[5]。國外已有研究發(fā)現好奇心能夠提高人們的幸福感水平[6][7],以大學生群體為被試也發(fā)現好奇心對幸福感具有明顯的預測作用[8]。
在對幸福感的研究中,感恩這一因素,近幾年得到了心理學界廣泛的研究。大量實證研究表明感恩特質與主觀幸福感密切相關[9][10]。而Wood等人認為二者是因果關系[11]。Hill和Allemand研究發(fā)現,相對于不感恩個體,感恩個體報告更多的積極情感[12]。國內研究者以大學生為被試調查發(fā)現,大學生感恩水平與幸福感水平呈正相關[13][14]。Senf等人也是以大學生為被試進行感恩研究得出感恩能夠為那些熱愛探索的人提供更加有利的條件[15]。因為好奇心個體擁有更多積極體驗,對自身探索世界的能力有更多正向評估,因此更容易產生感恩情感[16][17]。可見,好奇心與幸福感、感恩之間關系密切。通過回顧前人研究可以發(fā)現關于好奇心、幸福感和感恩三個概念的研究多集中在變量之間的兩兩相關,鮮有研究將它們整合起來加以探討,因此很有必要考察三個概念之間具體的作用機制。
大學生時期是人生非常重要的階段,探究大學生幸福感的影響因素是十分必要的。在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本研究擬考察大學生好奇心與幸福感的關系:感恩的中介作用,以期為增進幸福感提供科學依據和參考。另一方面本研究旨在通過大學生這一群體的研究,一方面開辟研究的新視角,另一方面?zhèn)鞒兄腥A民族優(yōu)秀的感恩傳統(tǒng)文化。
2.1 對象
采用方便取樣的方法,在江蘇、山東、浙江、河北等14個省市進行了網絡和紙質問卷調查,共發(fā)放問卷600份,收回有效問卷589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8%。其中男生233人,占總人數的39.5%,女生356人,占總人數的60.5%。
2.2 工具
2.2.1 好奇心量表
采用Kashdan等人編制的《好奇心與探索性量表》(Curiosity and Exploration Inventory,CEI),該量表包括7道題,量表采用7點評定法[18]。包括兩個維度,即探索性(exploration)和專注性(absorption)。其中第4題為方向計分題。探索性維度包括1,3,4,7共四題;專注性維度包括2,5,6共三題。
2.2.2 總體幸福感量表
總體幸福感量表是美國國立衛(wèi)生統(tǒng)計中心制訂的一種測查工具,用來評價被試對幸福的陳述。本研究采用國內經段建華修訂的總體幸福感量表[19]。修訂后共有18題,其中1、3、6、7、9、11、13、15、16項為反向評分。該量表包含6個因子,即對生活的滿意和興趣、對健康的擔心、精力、憂郁或愉快的心情、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松弛和緊張。國內修訂版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女性為0.95,再測信度為0.85。
2.2.3 感恩量表
本研究采用Watkins等人2003年編制的多維感恩量(The multidimensional Gratitude Scale, GRAT),該量表有44個題項,包括三個維度即簡單感激、富足感和對他人的感激[20]。量表采用5點評定法,共有15個反向計分題,分別為第2、3、4、7、12、14、20、21、26、28、31、32、37、39、42。量表信度測量為0.9l。
2.3 數據收集與分析
由主試采用統(tǒng)一的指導語施測,問卷收集完成后,采用SPSS17.0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等統(tǒng)計方法。
3.1 大學生好奇心與總體幸福感、感恩的差異比較
大學生好奇心與幸福感、感恩三個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如表1所示。其中,大學生感恩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且女性得分顯著高于男性得分。
表1 大學生好奇心與幸福感、感恩的差異比較(n=589)
3.2 感恩在好奇心和幸福感之間的中介效應檢驗
表2 大學生好奇心、幸福感、感恩的相關矩陣(n=589)
表3 感恩在大學生好奇心與幸福感之間的中介效應檢驗
表2的相關矩陣表明,好奇心、幸福感與感恩兩兩之間均在0.001水平上有顯著正相關,表明三者之間存在密切關系。為進一步檢驗好奇心影響幸福感的機制中是否存在感恩的中介作用,參照溫忠麟的中介檢驗流程[21]檢驗感恩在好奇心與幸福感之間的中介作用,感恩在大學生好奇心與幸福感之間的中介效應檢驗結果表明(表3),好奇心能有效預測幸福感和感恩(β1=0.346, β2=0.455,ps<0.001)。進一步控制感恩的作用后,好奇心對幸福感的預測作用仍然顯著,但預測系數顯著減?。é?0.096,p<0.01);進一步進行Sobel檢驗表明,感恩在大學生好奇心與其幸福感之間的中介效應顯著,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例為72.33%。圖1為感恩在好奇心與感恩之間的中介模型。
圖1 感恩在好奇心與幸福感間的中介模型
本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感恩存在性別差異,女性得分顯著高于男性,這一結果驗證了研究假設,國內孫配貞等的研究也發(fā)現女生感戴得分明顯高于男生[22]。相比較男生,女生更容易產生感恩情感、表達感恩愿望??赡艿慕忉屖桥噙M行外部歸因,更熱衷于人際關系的構建,比如與家人、朋友、老師等,從中獲得較多的益處。而男生傾向于內部歸因,主要歸為自身的努力與奮斗,不習慣表達感恩。再加上女生天生感情較為細膩,更容易表達感恩。
結果顯示,大學生好奇心與幸福感顯著正相關,表明好奇心水平高的個體幸福感水平也高,這可能是因為具有好奇心特質的人更傾向于探索未知世界,在過程中增長知識,提高技能,從而個體的幸福感在探索與挑戰(zhàn)中得以提升[23]。好奇心與感恩也顯著正相關,對其有預測作用。追溯Kaczmarek等人的研究發(fā)現:行為動機顯著影響了個體是否會感恩。相對于動機較弱的個體,具有較強動機的個體往往更容易采取行動。而好奇心屬于內在動機,其具有穩(wěn)定性與持久性,因此好奇心較強的個體更有傾向去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反過來好奇心也就可以預測其行為動機水平,從而為好奇心預測感恩提供了解釋[24]。幸福感與感恩之間的相關程度較高,達到了0.593,往往能表達感恩的人幸福感水平也更高,而缺乏感恩或者感恩水平較低的人幸福感也較低。
本研究還發(fā)現感恩在大學生好奇心對幸福感的影響中起著部分中介作用,這也豐富發(fā)展了幸福感理論。一方面,好奇心直接影響幸福感,如圖1所示,其路徑系數顯著,即高好奇心者擁有更高的幸福感水平。另一方面,好奇心通過感恩間接影響幸福感,路徑系數也均顯著,即好奇心的增強,會導致感恩水平的提高,進而體驗更多的幸福感。那么感恩是如何在好奇心和幸福感之間起中介作用的呢?好奇心強調主動探索,側重動機層面,感恩更偏向情感層面,前者有助于促進個體對環(huán)境與自身之間關系的認知,進而影響對情感的認同,使其容易經歷和表達感恩。常常表達感恩的個體幸福感程度也比較高[25]。好奇心影響個體的環(huán)境適應能力,發(fā)揮動力性功能,感恩卻在情感上起到一定的中介作用。處于同一環(huán)境下不同好奇心水平的個體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感恩情緒,從而也會有不同的幸福感體驗。
本研究的結果對于提高大學生的幸福感具有一定的啟發(fā)作用。幸福感是個體對自身的一種綜合性評價結果,幸福感的獲得來自于多個方面,好奇心本屬于人類的天性,它能夠使個體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不斷使求知欲等得到滿足,這一追求過程是幸福的,而幸福的人也更加容易體驗感恩。總之,大學生應該培養(yǎng)探索的精神,心懷感恩。
本研究得出以下結論:(1)大學生感恩水平存在性別差異,女性的感恩水平顯著高于男性;(2)大學生好奇心、感恩和幸福感均呈顯著正相關;(3)感恩在好奇心與幸福感之間起著部分中介的作用。
[1]劉仁剛,龔耀先.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0,8(2):73-78.
[2]Peterson,C.,Ruch,W.E.,Beermann,U., et al.Strengths of character,orientations to happiness, and life satisfactions[J].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2007,2(3):149-156.
[3]劉云艷.幼兒好奇心發(fā)展與促進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
[4]Ainley,M.,Hidi,S.,Berndorff,D.Interest, learning,and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that mediate their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2,94(3):545-561.
[5]Leonard,N.H.,Harvey,M.The trait of curiosity as a predictor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J].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7,37(7):1914-1929.
[6]Jovanovic,V.,Dragana,B.Did curiositty kill the cat?Evidence from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adolescent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2,52(3):380-384.
[7]Park,N.,Peterson,C.,Seligman,E.P. Strengths of character and well-being[J].Journal of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04,23(5):603-615.
[8]Kashdan,T.B.,Steger,M.F.Curiosity and pathways to well-being and meaning in life:Traits, states,and everyday behaviors[J].Motivation and E-motion,2007,31(3):159-173.
[9]McCullough,M.E.,Emmons,R.A.,Tsang, J.The grateful disposition: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topography[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82(1):112-127.
[10]Wood,A.M.,Joseph,S.,Maltby,J.Gratitude uniquely predicts satisfaction with life:Incremental validity above the domains and facets of the five factor model[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8,45(1):49-54.
[11]Wood,A.M.,Maltby,J.,Gillett,R.,et al. The role of gratitud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upport,stress,and depression:Two longitudinal studies[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08, 42(4):854-871.
[12]Hil,P.L.,Allemand,M.Gratitude,forgivingness and well-being in adulthood:Tests of moderation and incremental prediction[J].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Dedicated to furthering research and promoting good practice,2011,6(5):397-407.
[13]禹玉蘭,羅軍,黃智,等.大學生感恩與幸福感的現狀及其關系[J].中國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2013,11:866-870.
[14]Wood,A.M.,Maltby,J.,Stewart,W.,et al.Conceptualizing gratitude and appreciation as a unitary personality trait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44(3):619-630.
[15]Senf,K.,Lian,A.K.The effects of positive interventions on happines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with an examination of personality as a moderator[J].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12,14(2):591-612.
[16]Kashdan,T.B.,Mishra,A.,Breeen,W.E., et al.Gender differences in gratitude;Examining appraisals,narratives,the willingness to express emotions,and changes in psychological needs[J].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9,77(3):691-730.
[17]Kashdan,T.B.,Sherman,R.A.,Yarbro,J., et al.How are curious people viewed and how do they behave in social situations?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elf,friends,parents,and unacquainted observers[J].Journal of Personality,2013,81(2):142-154.
[18]Kashdan,T.B.Curiosity and exploration facilitating positive subjective experiences and personal growth opportuniti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2004,82(3):291-305.
[19]汪向東,王希林,馬弘.(主編).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83-86.
[20]Watkins,P.C.,Woodward,K.,Stone,T., et al.Gratitude and happiness: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gratitude,and relationships with subjective well-being[J].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003,31(5):431-452.
[21]溫忠麟,葉寶娟.中介效應分析:方法和模型發(fā)展[J].心理科學進展,2014,22(5):731-745.
[22]孫配貞,鄭雪,余祖?zhèn)?初中生感戴狀況與學校生活滿意度的關系:應對方式的中介作用[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0,27(4):67-72.
[23]Kashdan,T.B.,Michael,F.Curiosity and pathways to well-being and meaning in life:Traits, states,andeverydaybehaviors[J].MotivEmot, 2007,31(3):159-173.
[24]Kaczmarek,L.D.,Kashdan,T.B., Kleiman,E.M.,et al.Who self-initiates gratitude interventions in daily life?An examination of intentions,curiosity,depressive symptoms,and life satisfaction[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3, 55(7):805-810.
[25]Kaczmarek,L.D.,Kashdan,T.B.Why do greater curiosity and fewer depressive symptoms predict gratitude intervention use?Utility beliefs,social norm,and self-control belief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4,66:165-170.
賀雯,女,上海師范大學副教授,博士。
徐璐璐,女,上海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
本研究得到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13JZD046)和上海哲社規(guī)劃課題(2015BSH004)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