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克鳩射
?
鄉(xiāng)下老家
文/阿克鳩射
羈留在鋼筋水泥鑄就的城市的日子里,回鄉(xiāng)下老家看望父母是一種感恩。對來自深山的我來說,美麗淳樸的鄉(xiāng)村是我一生的福祉,也是苦澀生涯最初的受難地,所以我覺得自己只是活在城市間的無名小草,在缺乏綠色的建筑物比照下,是那樣的渺小。對我而言,早已習(xí)慣在春天離開鄉(xiāng)下的老家,而在夏天作短暫的回歸,去享受那里的陽光、雨露和潔凈的空氣。
茫茫人海,鱗次櫛比的樓群,川流不息的車流,無意間聽到的一個聲音,或是偶然間瞥見別人沒有注意到的情景,讓我們停下了匆匆忙忙的腳步,驀然回首才發(fā)覺,我們該回鄉(xiāng)下老家看望父母了!
常年生活在城里,感覺很是冷漠,這是別人的城市。它意味著富裕、文明、秩序和進步。城里燈紅酒綠,漂亮房子一座座,生活垃圾一堆堆……城里天天有眼淚,夜夜有歡歌。聽慣了市井街頭那些雞毛蒜皮的爭吵,看慣了來去匆匆疲憊的臉、茫然的眼。有人一擲千金,有人出賣靈魂和肉體,有人卻為摯愛的事業(yè)清貧而艱難地生活著……許多時候,這一切的一切讓我感到茫然失措,像活在別人的城市里。
想到該回鄉(xiāng)下老家看望父母的時候,我突然間感到很孤獨,又突然間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在這個紛繁的世上,我們來去匆匆,卻不會無影無蹤。那一刻,我們是那么的不堪一擊,又是那么的堅韌無比。
鄉(xiāng)下老家的故事就像新翻的泥土一樣清新。對我而言,那個地方才是我真正意義的家。將近20年的耳濡目染,淳樸的民風(fēng)民俗讓我無法忘卻那里的一草一木;懷念夏夜里鄰居們圍坐一起樹蔭納涼和火塘邊的夜話;懷念雄雞的歌唱、蟋蟀的叫聲、秋蟬的長鳴……鄉(xiāng)下是我人生的大本營,也是默默付出不求回報的衣食父母。我相信與我有類似境遇的人一定也有這樣的感受:在城里工作、生活甚至繁衍后代,但心中卻老覺得家在鄉(xiāng)下。在城里有一個新家,但那只是我們暫時的棲息之地,一如遷徙的候鳥中途歇息。我們都是鄉(xiāng)下那個老家放飛的風(fēng)箏,無論走多遠,飛多高,總有一根線在牽著。在城市,我們永遠只是心力交瘁地漂泊,充實而又真實地活著,一步一艱辛,從不虛度光陰,不敢荒廢年華。
忙!工作忙,交際忙,喝酒忙,吃肉忙……當然這不是不回鄉(xiāng)下老家看望父母的理由。
夏日的某個下午,正好趁著有閑,順便買了點父母平生最喜歡吃的東西,伴著滂沱大雨和聽著《彝人回家》的歌曲,帶著一家人回到四開拉達鄉(xiāng)下老家看望父母。鄉(xiāng)村久違的氣息使我眼潮心熱,鄉(xiāng)下的一切都使我感到親切,用心享受了父母親手做的香噴噴的飯菜。
剛進寨子里,藍絲綢般的裊裊炊煙扭動著細軟的腰肢在天空輕舒廣袖的樣子,讓我淚流滿面和詩意大發(fā)。裊裊炊煙就是溫馨的家、是父母親的愛、是繁衍的火種、發(fā)展的象征。在那古老的炊煙里,飽含著濃郁、深厚、至親至愛的親情、鄉(xiāng)情……裊裊炊煙,赤子情懷。剛把車子停在因雨而一塵不染的寬敞院子里,我們就聞到了父母在燒雞而散發(fā)出來的那種令人垂涎三尺的味道。此刻我們都在納悶,父母是為啥燒雞呢?難道他們提前知道我們今夜要回來嗎?特別是才從學(xué)校里吃了飯來的兒子更是好奇,一個箭步就跑進父母的廚房里看個究竟去了。
“報告大哥!”“嘿嘿……”
“兄弟,你嘿嘿啥?快給大哥匯報情況?。 薄昂?!”
“情況是這樣的,原來是你的爸爸媽媽也就是我的阿普阿瑪(爺爺奶奶),剛才在鄰村學(xué)生放學(xué)路過我們這兒的時候,就已經(jīng)知道縣上要統(tǒng)一放假,就肯定我們今夜一定會回家的。聽阿瑪說,平時難得一次到街上去買菜的阿普,今天還親自到四開街上買了新鮮的海椒……”
“大哥,匯報完畢。請您指示!”兒子給我敬了一個禮后,做著鬼臉站在我面前撒嬌道。
“好!大哥的指示是……兄弟走吧,到阿普阿瑪?shù)膹N房看看去?!?/p>
孩子的媽媽被爺倆這滑稽的對話惹得哈哈大笑說:“這兩個瘋子又瘋了!”
隨著工作的變遷,我曾在天南地北享受過很多山珍海味和民族特色菜??刹恢Φ?,越來越覺得別人做的飯菜始終沒有自己父母做的好吃,所以在一般情況下,我是只要有閑就帶上妻兒回鄉(xiāng)下老家看望父母,順便吃上一頓父母親手做的香噴噴的飯菜。
寒暄后過了半個小時,在布谷鳥的鳴唱催促聲中,我們?nèi)胰藴蕰r在三鍋莊旁的餐桌上用膳了。
又麻又辣又香的彝族野味辣子雞、金黃得讓人垂涎三尺的夏季彝族臘肉、肥得流油的烏骨雞肉、用竹蒸籠蒸的蕎粑粑,還有就是油而不膩,鮮香和嫩爽相伴,金黃色與古銅色爭艷,入口后燥辣適中、回味無窮的“全鍋湯”。以前還住在高山上的時候,每逢隆冬時節(jié),“全鍋湯”就成了父母和我們的主菜。各種素菜和葷菜混著煮,多種味道相互滲透、各施其長,色、香、味樣樣巴適。男女老幼各取所需,其樂融融是“全鍋湯”的真諦。當我們在盡情享受時,還時不時聽到兒子調(diào)皮的笑聲在飛揚。
夜幕降臨后,全家人又一起圍坐在三鍋莊旁,談笑風(fēng)生……
父親說得最多的是我新近出版的母語小說《霧中情緣》及他讀后的感受,說了一遍又一遍;還有就是最近縣上的人事變動和連綿幾天的暴雨給各地造成的災(zāi)害也成了父親的關(guān)注。
而母親嘮叨得最多的是我和兒子了。叫我少喝酒、抽時間多看自己喜歡的書和做自己喜歡的事;叫孫子在學(xué)校要好好聽老師的,在家要好好聽爸媽的,今年六一拿到獎狀了沒,放假了要回來跟阿普阿瑪一起生活啊,不然天天在縣城里生活是不好的。你看看現(xiàn)在城里很多彝族人連自己的語言都不會說了,這不知是誰的悲哀哦?所以放假的時候,你必須回來跟阿普阿瑪一起生活??!這是奶奶對你下的一道命令……
時針已指向凌晨,雨卻還在屋外和著蛙叫聲合唱著?;剜l(xiāng)下看望父母的我們,居然連一點睡意都沒有……是的!無論我們早已功成名就,或我們正在為生計奔波,當我們踏上回家看望父母的鄉(xiāng)下歸途,我們會有著同樣的沖動和期望。也許我們需要蜷縮在擁擠不堪的車廂里,也許我們需要跋山涉水遠渡重洋,只有在回鄉(xiāng)下看望父母的那一刻才發(fā)現(xiàn),其實,我們離開家已經(jīng)很久,已經(jīng)走得太遠。
我們回到了鄉(xiāng)下老家,就回到了我們和我們的祖先繁衍生息的地方,也就聽到了久違的鄉(xiāng)音,更是打開了遙遠的記憶。我們曾在故土和父母的護佑下,夢想過外面的世界。父母和故土養(yǎng)育了我們,而我們卻命中注定要離開父母和故土,這是我們的幸運還是不幸呢?
我們回鄉(xiāng)下老家,獨自一人,或者帶上我們的子孫。(責任編輯/呂文錦 設(shè)計/毛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