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破壞性不當注冊行為及其刑法應對——以互聯(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的經營模式為例

      2016-02-11 07:13:34王鵬飛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北京100088
      天津商業(yè)大學學報 2016年1期

      王鵬飛(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北京100088)

      ?

      破壞性不當注冊行為及其刑法應對——以互聯(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的經營模式為例

      王鵬飛
      (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北京100088)

      【摘要】以牟利或者妨害經營為目的批量注冊行為對互聯(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的生產經營具有破壞性,對經營者應當獲取的經濟利益造成侵害。破壞生產經營罪的保護法益包括公私財物所有權和未來創(chuàng)造的經濟利益。如何解釋破壞生產經營的“其他方法”,應當以具體的生產方式為依據,毀壞機器設備、殘害耕畜只是代表工業(yè)生產、農業(yè)生產等傳統(tǒng)生產方式下的行為方式和行為對象,刑法對破壞生產經營方法的概括并不排斥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生產方式及該種生產方式下的具體方法。破壞性不當注冊是互聯(lián)網空間下異化產生的新型行為,當其嚴重侵害互聯(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未來應當獲取的經濟利益時,能夠符合破壞生產經營罪的犯罪構成。

      【關鍵詞】破壞性不當注冊;損利性不當注冊;攻擊性不當注冊;非常態(tài)支出;破壞生產經營

      在當前互聯(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的普遍經營模式下,注冊賬戶是商品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實現(xiàn)交易的必要程序,完成注冊程序并獲取賬戶是啟動平臺交易程序的第一步。按照常理,每一名意圖在互聯(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上實現(xiàn)交易的消費者擁有唯一或者少數的注冊賬戶,可謂通過正當注冊獲取平臺用戶的資格,而近年來,諸多互聯(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的經營者通過監(jiān)控、識別、排查等技術措施和相關的數據分析,發(fā)現(xiàn)批量注冊賬戶的情形頻繁發(fā)生,淘寶、京東、拍拍等平臺將該種大批量注冊賬戶的情形稱為不當注冊。批量注冊賬戶并非僅存在于互聯(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之中的特有現(xiàn)象,保險經營平臺、網游服務平臺、電子新聞平臺中同樣存在違反平臺經營規(guī)則的批量注冊,該類賬戶的用途并不符合正當注冊所具有的特征和平臺的設立目的,如妨害游戲平臺正常經營、制造“網罵”、制造虛假的輿論動向等。在互聯(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的經營中,批量注冊賬戶的行為一方面使得經營者為實現(xiàn)有效防控、規(guī)范平臺交易秩序及處理冗余數據信息投入了更多的經營成本,另一方面違背了電子商務的健康發(fā)展、正當競爭和安全交易等理念和宗旨。換言之,批量注冊行為對互聯(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的經濟利益和電子商務的正常交易秩序造成了破壞,而經營者并無義務忍受因他人故意破壞經營秩序行為造成的利益損失,批量注冊的行為人理應對其行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本文將該種批量注冊稱為破壞性不當注冊,并將其劃分為損利性批量注冊和攻擊性批量注冊兩類,初探破壞性不當注冊行為的危害性并從刑法保護的角度展開思索,以期拋磚引玉,能夠對保護相關交易主體合法權益的研究有所裨益。

      1破壞性不當注冊行為的概述

      注冊賬戶是當前獲取互聯(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用戶資格的普遍模式,以淘寶為例,賬戶的正當注冊流程包括兩種:綁定手機號的注冊和使用郵箱賬戶的注冊。該兩種注冊流程的共同之處在于均需要輸入注冊賬戶本人的手機號碼以接收平臺發(fā)送的“身份校驗短信”,再輸入短信中的6位數字驗證碼得以完成注冊。如此看來,在正當注冊的情形下,由于每個注冊人需要使用和自己相關的手機號碼進行短信驗證,這意味著每個注冊人不可能同時使用多部手機(如一百部以上)、同時使用多個手機號(如五百個以上)。一方面,受到手機數量和手機卡數量的雙重限制,以發(fā)生真實交易為目的的注冊人不可能大批量注冊平臺賬戶,另一方面,真實的消費者使用一個平臺賬戶更為符合網絡購物時快捷、便利的需求,那么,每個注冊人注冊一個或者少量賬戶(如三到四個)應屬于常態(tài)。與正當注冊相對的是不當注冊,即通過軟件、程序等方式大批量注冊賬戶。[1]從形式上看,不當注冊與正當注冊的不同之處在于,注冊人并非使用與自己相關的少數手機號碼進行注冊,而是使用大量的“黑卡”應付注冊程序。很顯然,與一般消費者的普通購物方式和交易習慣對比,不當注冊行為人的意圖并非以遵循正常的經營秩序、實現(xiàn)真實的交易為內容,且事實上,互聯(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的經營者通過技術監(jiān)控和數據分析發(fā)現(xiàn),批量注冊的賬戶并非用于正當的購物行為,而是用于違反平臺經營規(guī)則的不當競爭行為,從而謀取經濟利益。對于互聯(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的經營者而言,批量注冊的賬戶造成了大量的數據冗余,增加了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的運行負擔甚至引起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的非正常運作,同時妨害了以信用為基礎的網絡經營秩序,那么,處理大量的冗余數據并修復網絡信用及正常的經營秩序,便需要平臺經營者在監(jiān)控、防御和維護等方面投入更多的設備成本和人力成本。然而,由于批量注冊的成本較低卻獲利極大,巨大的利益誘惑使得專門從事批量注冊業(yè)務的行為人不斷“研究”應對策略,以致于形成由圖片打碼平臺、手機驗證碼產業(yè)、注冊軟件和服務器供應產業(yè)等所組成的產業(yè)鏈條,共同沖擊互聯(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的正常經營秩序?;ヂ?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的經營者則需要持續(xù)性支出對抗批量注冊產業(yè)的費用,如此的投入卻只能有限地防御沖擊而無法真正有效地打擊和遏制侵害,其生產經營利益受到嚴重的破壞。那么,這種以牟利為目的、破壞互聯(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正常經營秩序和經營利益的不當注冊可以謂之為破壞性不當注冊。

      對于任何一家經營主體而言,健康、誠實、正當的競爭環(huán)境均是被渴求的,尤其在以信用為基礎的互聯(lián)網交易中,信用體系的建立和經營秩序的平穩(wěn)對于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雙方的合法權益尤為重要,既需要法律規(guī)范的充分保障,也需要交易雙方對經營秩序的遵守和共同維護。那么,互聯(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對于以真實交易為內容、以正當注冊為前提的維護成本應當為常態(tài)支出,該種支出實屬必要,然而,為排除他人妨害增加的成本投入,應當是非常態(tài)支出,本質上互聯(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的經濟利益受到了侵害。例如,為防控“電腦病毒”的侵入,互聯(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需要相應的技術支持保證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的正常運行,該種投入屬于常態(tài)支出,而一旦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受到侵害,互聯(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為排除“電腦病毒”的妨害并修復受損害的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的支出則為經濟損失,屬于非常態(tài)支出。與此相類似,為防控他人批量注冊平臺賬戶,互聯(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需要對“手機驗證碼”、“圖片驗證碼”等環(huán)節(jié)提升技術等級,該種投入屬于常態(tài)支出,而一旦他人不斷突破技術攔截,造成平臺服務器系統(tǒng)數據冗余、破壞平臺正常運營秩序,互聯(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為此增加的成本投入屬于非常態(tài)支出,即經濟損失。針對破壞性不當注冊的非常態(tài)支出是互聯(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對維護和修復和諧有序、誠實守信的經營狀態(tài)和經營環(huán)境所做出的努力,該種努力雖加重了互聯(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自身的經營負擔卻不能有效阻止他人對經營秩序的破壞。筆者認為,在互聯(lián)網迅速發(fā)展的背景下,淘寶購物、京東購物等電子商務模式受到青睞的原因便是其具有快捷、便利、信息充足等特征,消費者不必親自在實體店中挑選商品,而是在海量的信息匯總平臺上瀏覽所需商品,節(jié)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能夠充分享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所帶來的實惠。但另一方面,消費者在網上購物時只能通過圖片所呈現(xiàn)的樣態(tài)、商家的文字描述以及互聯(lián)網交易的信用評價體系判斷商品的特征和質量。換言之,商品交易主要是建立在對互聯(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和商家信用的信賴之上完成的,而這種信賴只能是在和諧有序的發(fā)展環(huán)境中緩慢發(fā)展、長期積累形成。那么,對于互聯(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而言,和諧有序、誠實守信的經營狀態(tài)和經營環(huán)境是其得以健康發(fā)展、持續(xù)發(fā)展、長遠發(fā)展的生存之基和立足之本。如果對破壞性不當注冊行為聽之任之,不僅平臺經營者本身的利益受到侵害,互聯(lián)網交易環(huán)境將會變得混亂不堪,消費者的正當權益也難以得到有效的保障?,F(xiàn)今,破壞互聯(lián)網交易信用體系、侵害互聯(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經濟利益的行為已形成一定的產業(yè)鏈,以破壞性不當注冊為起點,具有公開化、規(guī)模化和運作平臺化等特征。那么,互聯(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為促進和諧、有序、誠信的交易系統(tǒng)和交易環(huán)境的形成和穩(wěn)定存續(xù)所做的努力卻成效微薄,需要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以及理論界的重視和回應,其所面臨困擾、阻礙的解決和利益的救濟需要國家強制力的保障。

      2破壞性不當注冊行為的性質及分類

      破壞性不當注冊行為的直接后果是造成了大量數據冗余,會影響到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的正常運行。正當注冊雖然也會產生大量的數據信息,但隨著互聯(lián)網購物的發(fā)展,信息數據的處理技術需要為互聯(lián)網經濟的發(fā)展提供支持,維護互聯(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的各項設備和人力資源都應當與互聯(lián)網中常態(tài)交易活動的真實需要相對應,那么,資本的投入與正常的交易需要相對應可謂平衡的經營狀態(tài)。為滿足正當注冊的技術升級實屬必要,互聯(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的經營者為此投入的成本屬于常態(tài)支出、必要支出。當人為大量地輸入信息數據時,有限的信息處理資源和人力維護資源受到沖擊,會破壞平衡的經營狀態(tài)。如果互聯(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有能力繼續(xù)投入管理成本,則平衡的經營狀態(tài)能夠得以維護和修復,如果平臺的經營規(guī)模和資金能力有限,便會陷入經營的困境。破壞性不當注冊造成的數據冗余顯然加重了互聯(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的經營負擔,而該種負擔是由他人的故意行為引起,并非因市場規(guī)律的影響。換言之,為處理破壞性不當注冊而增加的經營成本是在為他人持續(xù)的、故意的侵害行為“埋單”,屬于互聯(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的經濟利益損失。因此,進一步而言,破壞性不當注冊造成的經濟利益損失可以分為正向損失和反向損失。正向損失是指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受到影響、無法繼續(xù)正常經營而遭受的利益損失,即應獲利益的損失,反向損失則是指為保障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的正常運行和正常經營狀態(tài)的維護而增加投入的成本,即已獲利益的損失。從現(xiàn)實情況來看,互聯(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一般都會繼續(xù)增加設備更新和人力維護的投入,以應對不當注冊造成的不利影響,其遭受的利益損失主要是以反向損失的形態(tài)存在。

      明晰破壞性不當注冊對互聯(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造成損失的性質和原因,有助于區(qū)分破壞性不當注冊的類型,以探究破壞性不當注冊的行為本質。筆者認為,以注冊人是否意欲使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無法正常運行為標準,破壞性不當注冊可以劃分為損利性不當注冊和攻擊性不當注冊。所謂攻擊性不當注冊,是指明知目標平臺的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承載能力有限或者雖不清楚目標平臺的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承載能力,但意欲通過大批量地注冊賬戶引發(fā)目標平臺的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因承載能力有限而無法正常運行的情形。例如,某甲意圖使某一游戲平臺陷于無法運行狀態(tài),針對該平臺大批量注冊游戲賬戶,導致其他玩家無法注冊賬戶或者登陸游戲賬戶。損利性不當注冊則是指行為人不考慮目標平臺的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是否會陷入無法運行的狀態(tài),違反平臺規(guī)則批量注冊賬戶,對平臺的經營秩序和經濟利益造成侵害。損利性不當注冊對目標平臺的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是否會陷入無法運行狀態(tài)持放任態(tài)度,目標平臺能否正常運行落到了平臺本身的管理設備投入和技術支持能力上。例如,某專門從事不當注冊的平臺違反某平臺規(guī)則批量注冊平臺賬戶,注冊賬戶時并不考慮該平臺是否會陷入無法運行的狀態(tài),而批量注冊的賬戶給該平臺造成了大量的數據冗余,只是由于該平臺投入了更多的管理成本而未陷入無法運行的狀態(tài)。損利性不當注冊與互聯(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的反向損失相對應,是破壞性不當注冊的主要存在形式,注冊人不以攻擊平臺、意圖使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無法正常運行為目的,形式上只是大批量向平臺輸入注冊數據。那么,損利性不當注冊對互聯(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經濟利益的侵害具有平和性,從表面上看似乎難以發(fā)現(xiàn)其對生產經營的破壞性和攻擊性。但是,損利性不當注冊與攻擊性不當注冊間存在相同之處,即注冊人均能夠認識到不當注冊行為會對互聯(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的經濟利益造成損失,本質上均對互聯(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的經營秩序和經濟利益具有破壞性,不同之處在于后者以造成正向損失為目的,“攻擊性”更為明顯,前者則是注冊人對反向損失持放任的態(tài)度,披著“平和的外衣”在間接故意的操作下侵害互聯(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的經濟利益。由于損利性不當注冊是造成互聯(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經濟損失的主要形式,平臺的管理者經過一系列的技術升級和策略應對,均無法有效阻止破壞性不當注冊的發(fā)生,使得平臺需要不斷投入更多的防控成本,也意味著連續(xù)遭受更大的利益侵害。這種在互聯(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中異化的新型行為既非簡單的違約行為也非由經濟規(guī)律牽引的市場行為,當其嚴重損害互聯(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的經濟利益時能否由刑法進行規(guī)制,還需要對相關罪名在網絡空間的擴張解釋是否可行進行論證。

      3破壞性不當注冊行為的刑法應對

      “刑法的目的是保護法益,法益侵害是違法性的實質,某個行為具有嚴重的法益侵害是對其進行刑法規(guī)制的根本理由?!盵2]同時,只有明確相關罪名的保護法益,才能為適用刑法規(guī)定提供正確的引導。損利性不當注冊與攻擊性不當注冊對互聯(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的經濟利益造成嚴重侵害時,能否以《刑法》第276條規(guī)定的破壞生產經營罪進行規(guī)制,需要以互聯(lián)網時代的發(fā)展現(xiàn)實為依據,分析破壞生產經營罪的保護法益并對其可能包含的行為方式作出合理解釋。

      破壞生產經營罪規(guī)定于侵犯財產罪一章中,刑法理論界對該罪的保護法益存在一定的爭議,該種爭議也源于對侵犯財產罪的保護法益理解不同,主要存在公私財物所有權說和經濟利益說之間的分歧。我國傳統(tǒng)刑法理論的通說認為,侵犯財產罪侵犯的主要客體是公私財物所有權,以此為據,公私財產所有權即為破壞生產經營罪的犯罪客體。[3]德國刑法理論關于侵犯財產罪的保護法益有法律的財產說、經濟的財產說和法律的·經濟的財產說,法律的·經濟的財產說認為,財產是指法秩序所保護的、作為整體的具有經濟價值的利益。該學說是法律的財產說、經濟的財產說的折衷。[4]我國刑法理論界有觀點以德國刑法學理論為參考,將破壞生產經營罪的保護法益確定為生產經營的經濟利益。[5]還有觀點認為,“破壞生產經營罪是行為人通過破壞生產經營條件所造成的經營性經濟損失,而非單純的機器設備和耕畜等的經濟價值,因為后者自身價值可能微不足道?!盵6]該觀點本質上應當與經濟利益說一致。筆者認為,破壞生產經營罪的保護法益包括對公私財物的所有權和生產經營產生的經濟利益這兩種財產性利益時并不沖突。毀壞機器設備破壞生產經營存在兩方面危害,一是對機器設備本身的經濟價值造成損壞,二是因機器設備的毀損造成生產經營鏈條的斷裂,使得通過生產經營應當獲得的經濟利益沒有實現(xiàn)。依照基本法理,機器設備屬于財物,如果其經濟價值較大,毀壞機器設備的行為同時符合故意毀壞財物罪和破壞生產經營罪的規(guī)定,那么,可以說明破壞生產經營罪的保護法益包括公私財物所有權。問題的關鍵在于,破壞生產經營罪保護的主要法益是否僅限于公私財物的所有權或者說現(xiàn)有的財產性利益?比較故意毀壞財物罪與破壞生產經營罪的規(guī)定可知,兩者均設定了兩個檔次的法定刑且具有大致相同的刑罰種類,不同之處在于前者以毀壞財物的數額較大或者情節(jié)嚴重為追究刑事責任的前提,并適用第一個檔次的法定刑,而破壞生產經營罪的成立不以毀壞財物的數額較大或者情節(jié)嚴重為必要,且情節(jié)嚴重時適用第二個檔次的法定刑。這意味著,破壞生產經營罪與故意毀壞財物罪設置了基本相同的刑罰,而所對應的現(xiàn)有經濟利益數額卻存在明顯不同。從形式上看,當符合破壞生產經營罪的行為類型且所毀壞機器設備的經濟價值未達數額較大時,破壞生產經營罪的處罰似乎較故意毀壞財物罪更為嚴重。然而,根據罪刑均衡原則,法定刑的配置應當與犯罪的性質相適應:重罪重刑,輕罪輕刑。[7]因此,當毀棄行為對現(xiàn)有經濟價值的侵害未達數額較大時依然能夠適用與故意毀壞財物罪相同幅度的法定刑,實質上可以說明破壞生產經營罪的保護法益并非僅僅包括現(xiàn)有的財產性利益。而且,破壞生產經營罪規(guī)定于侵犯財產罪一章中,其保護的主要客體應當是財產性利益,那么,當現(xiàn)有的財產性利益尚未達到應由刑法保護的定量標準時,則該罪的保護法益應當還有其他形式的財產性利益。由此可以推定,破壞生產經營罪主要的保護法益應當是通過使用生產資料將要創(chuàng)造的經濟利益。那么,另一個問題在于刑法是否保護未來應獲經濟利益。此問題的解答可以通過侵犯知識產權罪的保護法益得到啟示。筆者認為,知識產權這種財產權的實現(xiàn)實際上表現(xiàn)為對專利、商標和著作能夠獲取未來的收益,那么,對知識產權的侵害實質上是剝奪了權利人的未來收益。刑法保護知識產權即是對未來應獲經濟利益的保護。再如《刑法》第276條規(guī)定之一的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用工主體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勞動報酬時,也體現(xiàn)了對應獲取經濟利益的侵害,而非對現(xiàn)存財產利益的剝奪或者消滅。因此,由于財產權不僅包括物權這種現(xiàn)有的財產性利益,還包括專利權、著作權這種將來可能獲取的財產性利益,可以印證破壞生產經營罪的保護法益包括未來創(chuàng)造的經濟利益。如此一來,破壞性不當注冊行為所侵害的平臺經濟利益能夠屬于破壞生產經營罪的保護法益。

      關于破壞生產經營罪中的“以其他方法破壞生產經營”當如何解釋,在刑法理論界亦存在爭議。張明楷教授認為,對于刑法分則的條文在列舉具體要素之后使用“等”、“其他”用語時,解釋規(guī)則應當是使其他行為與之前列舉的要素具有相當性,包括行為方式、對象、手段強制性、危險性質、法益侵害性質同類,即同類解釋規(guī)則,[8]那么,《刑法》第276條規(guī)定的“其他方法”應當是與毀壞機器設備、殘害耕畜相當的毀損財物行為,利用計算機妨害業(yè)務不屬于其他方法。[2]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破壞生產經營的行為方式會在網絡空間以特殊的形式出現(xiàn),“其他方法”不應當僅限于對財物的物理性毀損。[6]也有學者認為,“‘破壞’在刑法中有多種含義,對‘破壞生產經營’的解釋應當以破壞社會活動和破壞秩序的犯罪作為參考,應當認為這里的‘破壞’就是干擾、影響的意思?!盵9]上述觀點的對立可謂源于對生產經營的定位不同,第一種觀點更加偏重于以農業(yè)生產、工業(yè)生產的方式為視角,第二種觀點則主要以信息產業(yè)的生產經營方式為視角。筆者認為,理解“其他方法”與毀壞機器設備、殘害耕畜的相當性不應當僅著眼于具體的行為對象和行為方式,前后兩種要素的相當首先應當是產業(yè)發(fā)展的相當。從人類的生產方式及三次產業(yè)革命的發(fā)展歷程來看,最先存在的生產模式是農業(yè)生產,表現(xiàn)為簡單的原始生產和發(fā)達農耕文化,然后是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可以說這兩個產業(yè)階段是以使用具有實體性的生產資料實現(xiàn)生產經營,當人類的產業(yè)發(fā)展進入信息時代后,以非實體性存在的電子信息及由其所組成的信息系統(tǒng)成為生產經營的重要依托。那么,作為上層建筑的刑法規(guī)定對生產經營的抽象概括應當同時包括農業(yè)生產經營、工業(yè)生產經營、網絡信息時代的生產經營以及生物工程、新材料技術主導的生產經營等。筆者認為,破壞生產經營罪中的毀壞機器設備和殘害耕畜能夠代表農業(yè)生產和工業(yè)生產兩種產業(yè)方式,理解同毀壞機器設備和殘害耕畜相當的其他方法時,首先應當明確一層隱藏含義,即其可以代表與農業(yè)生產、工業(yè)生產相當的其他產業(yè)方式,而非僅僅是農業(yè)生產和工業(yè)生產。當“其他方法”能夠代表與農業(yè)生產經營、工業(yè)生產經營相當的產業(yè)方式時,如何解釋破壞生產經營的行為方式主要以特定的產業(yè)方式為依據。那么,將網絡空間中對以互聯(lián)網信息為依托的生產經營造成破壞的特定行為解釋為“其他方法”,實質上并不違反同類解釋規(guī)則。僅將“其他方法”直觀解釋為具有物理性的毀損行為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而且僅從農業(yè)生產、工業(yè)生產的視角出發(fā)確實難以理解互聯(lián)網空間中的新型行為屬于破壞生產經營的方法。從行為方式上看,破壞性不當注冊屬于對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造成侵害的行為,以互聯(lián)網空間下的生產經營為視角,將其解釋為破壞生產經營的其他方法并不違反同類解釋規(guī)則。

      攻擊性不當注冊與損利性不當注冊的直接危害是造成互聯(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的經濟利益損失,前者表現(xiàn)為生產經營受到阻礙,未來應當獲取的經濟利益喪失,后者則表現(xiàn)為平臺經營者繼續(xù)投入防控成本,使得現(xiàn)有的經濟利益受到消耗,本質上也喪失了未來應當獲取的經濟利益。那么,兩類破壞性不當注冊侵害的經濟利益符合破壞生產經營罪的保護法益。從注冊人的主觀方面來看,攻擊性不當注冊對互聯(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的經濟利益損害持希望態(tài)度,損利性不當注冊對互聯(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的經濟利益損害持放任態(tài)度,而且均以違反平臺規(guī)則為前提,體現(xiàn)了注冊人為實現(xiàn)營利或者影響平臺正常運營的個人目的。綜上所述,當攻擊性不當注冊與損利性不當注冊對互聯(lián)網信息商務平臺的經濟利益造成嚴重侵害時,該兩類行為能夠符合破壞生產經營罪的犯罪構成。

      參考文獻:

      [1]淘寶網.《淘寶規(guī)則》第六十三條[EB/OL].(2015-06-12).http://rule.taobao.com/detail -14.htm?spm =a2177.7231193.0.0.9sFwkP & tag=self&cId=114.

      [2]張明楷.妨害業(yè)務行為的刑法規(guī)制[J].法學雜志,2014(7):1-10.

      [3]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M].4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553.

      [4]張明楷.法益初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535-559.

      [5]柏浪濤.破壞生產經營罪問題辨析[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0(3):41-50.

      [6]李懷勝.“惡意好評”引發(fā)的刑法問題及其思索[J].中國檢察官,2015(6):10-12.

      [7]陳興良.本體刑法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117.

      [8]張明楷.刑法分則解釋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60

      [9]高艷東.合理解釋破壞生產經營罪以懲治批量惡意注冊[N].人民法院報,2015-11-18.

      (責任編輯丁平)

      Improper Registration of Destructiveness and Criminal Law Response——Case Study of Business Mode of Internet Information and Business Platform

      WANG Peng-fei
      (Criminal Justice College,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Beijing 100088,China)

      Abstract:The behavior of batch registration for the purpose of making a profit or sabotaging business operation is destructive to the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operation of Internet information and business platform,which does damage to the operator’s economic interests.The protective legal interest of the crime of sabotaging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operation contains the ownership of public and private property and economic interests to be created in the future.How to interpret“other methods”of sabotaging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oper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specific mode of production.Destroying machine and equipment or maiming farm animal can only represent the modes of behavior and objects of behavior in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s.The generalization of methods of sabotaging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operation in criminal law doesn’t exclude the mode of production and specific methods based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Improper registration of destructiveness is the new behavior in Internet space.When it does serious damage to economic interests which Internet information and business platform is to obtain in the future,the behavior can conform to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crime of sabotaging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operation.

      Key words:improper registration of destructiveness;improper registration of damage to interests;improper registration of aggressiveness;deviant expenditure;sabotaging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operation

      作者簡介:王鵬飛(1987—),男,山西懷仁人,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刑法學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01

      【中圖分類號】D9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362(2016)01-0068-06

      甘洛县| 武威市| 永城市| 靖安县| 顺义区| 赣州市| 彭山县| 塘沽区| 城固县| 昭苏县| 福建省| 枣庄市| 福清市| 宁阳县| 交口县| 鱼台县| 胶南市| 娄烦县| 马公市| 甘孜| 五河县| 方正县| 东乡| 阜宁县| 信宜市| 南靖县| 莆田市| 广安市| 衡水市| 汝城县| 海门市| 三都| 方城县| 大洼县| 通渭县| 涟水县| 昭觉县| 渝北区| 宜兰县| 宁城县| 昭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