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聽書”形態(tài)的起源、發(fā)展與趨勢
      ——兼論圖書館面對新型音頻資源的應對策略

      2016-02-12 18:10:41中共西安市委黨校圖書館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科學院大學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2016年3期
      關鍵詞:用戶服務資源建設

      張 鵬,王 錚(.中共西安市委黨校圖書館;2.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3.中國科學院大學)

      ?

      “聽書”形態(tài)的起源、發(fā)展與趨勢
      ——兼論圖書館面對新型音頻資源的應對策略

      張鵬1,王錚2,3(1.中共西安市委黨校圖書館;2.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3.中國科學院大學)

      摘要:在網絡化、數(shù)字化、移動化的背景下,傳統(tǒng)的聽書形態(tài)發(fā)生了新的變化。文章首先回顧了聽書形態(tài)的概念演變,分析了聽書發(fā)展的歷史、聽書與載體的關系,以及聽書的普及化、市場化、資源化特征,在此基礎上分析了聽書新形態(tài)所帶來的音頻資源變革,最后討論了圖書館面對新型音頻資源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聽書;音頻內容;音頻資源;資源建設;用戶服務

      1 研究背景

      “聽書”并不是一個嶄新的詞匯。然而,“聽書”一直以來就在內容和形式上具有多種不同的內涵,尤其是在近年來數(shù)字化、網絡化、移動化三重技術趨勢的合力作用下,“聽書”無論是作為一種“閱讀/獲知”手段或行為(listen to a book),還是作為一種資源呈現(xiàn)形式或存在格式(an audio book),其內涵都正在經歷一場革命性的變化。

      我們僅從現(xiàn)象層面就可以觀察到“聽書”形態(tài)的新變化:①在用戶的移動端,用戶將越來越多的智能設備(如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作為音頻內容的播放工具,實現(xiàn)對音頻內容的隨時隨處獲取和收聽;②在軟件和應用層面,越來越多的音頻內容APP(移動應用)開始涌現(xiàn),它們很多直接以“聽書”為應用名稱,并在短時期內獲得了及其龐大的用戶數(shù)量和用戶認可(如國內知名的喜馬拉雅聽書、酷我聽書、考拉FM等);③在內容層面,越來越多的聽書軟件和應用的運營機構正從音頻內容的“集成者”轉變?yōu)樵瓌?chuàng)音頻內容的“生產者”,基于已經形成的用戶群、客戶端和應用平臺,大量的音頻內容正在被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

      傳統(tǒng)的“聽書”形態(tài)正在經歷一場深遠的變革:這場變革的內涵涉及聽書的內容形態(tài)、產生方式、傳播方式及接收與利用方式;這場變革的本質是新興的音頻資源及相應的資源管理與利用模式的形成;這場變革的影響將不僅作用于傳統(tǒng)的聽書形態(tài),也有可能影響到人們閱讀和獲取知識的方式。這也是承擔信息管理與保存、知識交流與傳播使命的圖書館需要關切的問題。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以“聽書”的概念內涵和形態(tài)變化為線索,分析在數(shù)字網絡環(huán)境中的“聽書”新形態(tài),提出圖書館面對新型音頻資源的應對之策。

      2 聽書形態(tài)的發(fā)展與變化

      2.1聽書的概念演變

      聽書作為一種閱讀形態(tài)或是知識獲取形式具有悠久的歷史。當今人們時常把聽書作為是對傳統(tǒng)閱讀(閱讀紙質印本圖書或是電子書)的超越,但是,自人類閱讀活動誕生伊始,就是“聽、說、讀、寫”,“眼、耳、手、口”等多種行為和感官合一的活動。聽書在某種程度上是對閱讀活動起源和本質的回歸。在文字出現(xiàn)之前,人類使用符號及圖畫進行信息的交流與溝通,而在更早之前,人類則是通過語音及身體動作進行信息的交流、傳播與判讀。盡管人類語言文字產生的具體時間還存在爭議,但是我們已經可以確定作為文字的記號系統(tǒng)一定是在語音系統(tǒng)相當完善的情況下產生的。在漫長的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語言、聲音、誦讀、演講等一系列和聽覺感官相聯(lián)系的概念一直影響和塑造著人們的閱讀行為和閱讀文化。隨著造紙術與印刷術的誕生和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人們識字率的提升、圖書文獻出版行業(yè)的發(fā)展、人們閱讀和學習行為方式的改變等多種要素的共同作用,閱讀活動才一度成為比較單純的視覺感官活動。而“聽書”則成為“讀書”活動的補充或從屬。直至近幾十年,聽書的公認概念被認定為“有聲書”或“有聲讀物”(Audio Book),即將傳統(tǒng)的紙質書籍通過聲音的方式儲存在某種媒介當中,供用戶以音頻的方式接收內容。[1]由這一定義可以看出,聽書形態(tài)在最近幾十年來主要是作為傳統(tǒng)紙質印本圖書的附加或輔助功能存在,是傳統(tǒng)圖書的一種內容增強(Content Enhancement)手段。在產生方式上,通常也是在紙質印本(以至于后來的數(shù)字化格式)出版發(fā)布后,再將其錄制為各類聲音格式。因此,傳統(tǒng)的聽書形態(tài)一般仍要依附于視覺呈現(xiàn)形態(tài)存在。

      2.2聲音與閱讀的歷史聯(lián)系與文化淵源

      盡管聽書形態(tài)長期以來被作為書籍視覺呈現(xiàn)形式的補充,然而當我們回顧歷史上聲音聽覺與閱讀的聯(lián)系和淵源時,就可以發(fā)現(xiàn)其實聲音作為知識和文化傳播介質的價值遠比我們當今所認識的要深遠。

      (1)以聲音為介質的交流符合人類的頭腦及生理結構的進化規(guī)律。在人們接受信息、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各種感官從來就不是各自孤立而是共同協(xié)調的。據(jù)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人類從視覺獲得的知識,能夠記憶25%,從聽覺獲得的知識,能夠記憶15%,而把聽覺和視覺結合起來,能夠記住的知識可達65%。[2]

      (2)在人類文明發(fā)展過程中,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聲音都是閱讀活動、文化交流活動、創(chuàng)作活動、學習和教育活動不可或缺的要素。例如遠古時代的神話傳說和很多民間創(chuàng)作首先都是靠口耳相傳,然后才有文字記錄和文獻整理,如中國的《格薩爾王傳》《詩經》,古希臘的《伊里亞特》《奧德賽》,古印度的《羅摩衍那》《摩呵婆羅多》等。[3]而后我國的唐詩、宋詞、元曲無不和音律、節(jié)奏、吟詠等聲音要素相關?!度龂萘x》《水滸傳》《西游記》等名著無不吸收和整理了話本的內容,真正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的“聽書”特色。在西方,“誦”和“讀”在近現(xiàn)代到來之前一直都是相結合的。在蘇美爾人文化中,書寫的目的就是為了大聲念出,因為刻寫符號隱含著特殊的聲音。在古埃及,閱讀是一種口頭行為,文字本文的產生實際上是記錄主人口述的過程。在古希臘,閱讀即是“公共閱讀”,即在公開場合為公眾誦讀自己的作品。乃至直到中世紀,閱讀仍是一項集體活動,如誦讀宗教經典等。[4]

      (3)無論是在東方世界還是西方世界,聲音介質都在社會識字率低下的時代承擔了傳播知識和文化的重要角色。在中世紀的歐洲,幾乎所有人都是“以聽為讀”,因為全社會的識字率非常低下,大都市可能最多5%,農村則至多1%。[4]

      2.3聽書和記錄載體演變

      聽書形態(tài)的發(fā)展盛衰和記錄載體的演變息息相關。印刷行業(yè)以及圖書出版行業(yè)的興起改變了人們近代以來的閱讀習慣,使得聲音傳播在文化與知識傳播體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然而,隨著留聲機、廣播電臺、磁帶乃至后來的數(shù)字音頻記錄方式的出現(xiàn),聽書形態(tài)重新煥發(fā)了活力?,F(xiàn)代意義上的聽書形態(tài)源于20世紀60年代美國盲人基金會為了照顧盲人和從越南戰(zhàn)場歸來的傷殘軍人,找專業(yè)人士朗讀紙質書籍,然后錄制成磁帶,播放給有閱讀障礙的用戶。[5]此后這種以磁帶為介質的聽書形式迅速進入市場,得到大眾的廣泛認可,成為現(xiàn)代聽書形態(tài)的源頭。據(jù)20世紀80年代末的調查數(shù)據(jù),美國有聲讀物產業(yè)的銷售額在當年就達到了2.5億美元,消費者中有80%都是健全人。[6]有聲讀物也推廣普及到世界各地并迅速地發(fā)展。

      新出現(xiàn)的聽書形態(tài)較之于以視覺為主閱讀方式具有很多優(yōu)點,不斷吸引著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的青睞。20世紀80年代盒式磁帶書籍風靡美國,[7]這一方面得益于“隨聲聽”(便攜式磁帶播放器)的流行,另一方面源于美國家庭希望在駕駛汽車享受“閱讀”的需要。[8]而數(shù)字信號取代模擬信號則為聽書記錄載體帶來更大的革命。在智能手機普及之前的21世紀初年,普通的MP3播放器一般可以存儲3~6種圖書,用戶使用MP3聽書既解放了雙眼,又無需增加平日的隨身行李重量。[9]此后以美國蘋果公司為代表的高科技公司則為聽書載體帶來了更為深遠的影響。以蘋果產品中容量最小的iPod為例,一般可以容納4本書的內容,而且它在加快讀書速度時不會像錄音機的快進功能那樣讓聲音變調難聽。[10]數(shù)字播放器的出現(xiàn)顛覆了傳統(tǒng)的磁帶行業(yè)。而后蘋果手機引領開啟的智能手機風潮則顛覆了傳統(tǒng)的移動通信終端市場,乃至影響了包括音頻內容在內的多媒體內容出版發(fā)行生態(tài)。

      發(fā)生變化的不僅是聽書的硬件終端,也包括聽書的格式和內容。當前蘋果公司的iTunes軟件占據(jù)聽書市場的主導地位。[11]一些傳統(tǒng)圖書期刊出版發(fā)行機構同時也會發(fā)布iTunes格式的富媒體內容,典型的例子如知名的老牌科技期刊《》,在其網站上有效地開發(fā)利用了有聲書、iTunes等媒體技術和手段,實現(xiàn)了期刊的內容增強,整合了文本、音頻等內容統(tǒng)一服務于科學信息的傳播。[12]

      值得注意的是,在蘋果及安卓系統(tǒng)搭建的互聯(lián)網開放應用系統(tǒng)中,越來越多的聽書或音頻APP開發(fā)上線,這些音頻信息源既有來自傳統(tǒng)媒體產生的內容,也有傳統(tǒng)媒體之外的用戶生產的原生音頻內容,這大大豐富了當前聽書用戶能夠接觸到的音頻資源,也對音頻資源及聽書資源的內容認定、開發(fā)利用和保存管理帶來了挑戰(zhàn)。

      總之,回顧現(xiàn)代聽書形態(tài)的記錄載體演變歷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條從Audio Book(有聲書)到E-Audio Book(數(shù)字有聲書)再到E-Audio Content(數(shù)字有聲內容)的轉變。

      2.4聽書的普及化、市場化及資源化

      隨著聽書記錄載體的進步,聽書形態(tài)重新在社會中普及,由此帶來的必然是聽書的市場化,歐美在20世紀80年代迅速形成了聽書市場和聽書產業(yè),聽書內容也就成為一種產品和資源。

      聽書的普及化過程經歷了從“分眾”向“大眾”的轉變過程。如前文所述,現(xiàn)代聽書形態(tài)首先服務于視障人士和傷殘軍人。時至今日,面向盲人和視障人士的聽書資源仍然是聽書形態(tài)的重要組成部分,典型的例子如在2012年,中國殘聯(lián)、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中國盲文圖書館等單位合作啟動的“聽書工程”,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從其70余年積累的節(jié)目資源庫中首選1萬小時優(yōu)秀節(jié)目資源捐贈給中國盲文圖書館,支持盲人有聲讀物資源建設和發(fā)展,支持中國盲文圖書館數(shù)字資源平臺建設。[13]在服務中小學生方面,聽書被證明是有效地促進學習的手段。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教育家認識到有聲讀物作為閱讀工具的價值所在,[14]有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將聽書引入課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5]在我國中學教育階段與英語教材配套的聽力材料也可以視為面向學習目的的聽書形態(tài),英語聽書、國外有聲讀物在我國擁有龐大的市場和用戶基礎。[1]此外,有車族、上班族、白領、家庭主婦等都被列為對于聽書有龐大需求的用戶群體。[16]還需指出,聽書的普及在我國存在特有的文化基礎和群眾基礎。我國的聽書受眾幾乎遍及所有年齡段。由于聽書讀物與傳統(tǒng)曲藝緊密聯(lián)系,使得聽書不僅面向年輕人,也吸引老年人,推廣聽書不僅限于新的科技公司,也包括傳統(tǒng)的曲藝團體。[1]

      當前,聽書形態(tài)的普及化主要表現(xiàn)為:在一些用戶的日常閱讀習慣中,每年完成“聽書”的數(shù)量已經超過單純用眼睛“讀書”的數(shù)量;[10]在歐美一些國家的出版物市場份額中,聽書出版物的比例迅速且持續(xù)上升。美國音頻出版協(xié)會(APA)的報告顯示,2011年有聲讀物的出版數(shù)量為7237種,比2010年(6200種)增加了17%,比2009年(4602種)增加了57%。[17]值得注意的是,這段時間也正是智能移動終端開始流行的時段。

      近年來聽書掀起了市場上的“有聲革命”,[18]各家出版商都在開發(fā)自己的有聲產品。美國、德國等有聲出版物發(fā)展成熟的國家已經形成了從制作到銷售的完整產業(yè)鏈,[9]在當今的各大書展上,都設有專門的“聽書”展臺。[11]各類出版商、媒體機構、硬件廠家、互聯(lián)網公司的“跨界合作”也在不斷深入與加強。2008年,擁有Kindle閱讀器的亞馬遜公司收購了老牌網絡聽書供應商Audible以擴充自身聽書業(yè)務。[11]2009年,我國國內的電子閱讀器領軍企業(yè)漢王科技與當時國內最大的有聲圖書門戶網站合作推出內容和硬件終端結合的聽書版電子書。[6]在Web2.0以及移動互聯(lián)網技術及應用的推動下,聽書在內容和形式上與互聯(lián)網的融合正在不斷加深。

      3 新型聽書形態(tài)帶來的挑戰(zhàn)及圖書館的應對之策

      3.1新型聽書形態(tài)帶來的音頻資源變革

      聽書形態(tài)具有很強的載體依附性,記錄載體形態(tài)的演變深刻影響著聽書的形態(tài)變化。同時,隨著聽書內容越來越多地通過數(shù)字格式進行存儲和呈現(xiàn),音頻內容開始表現(xiàn)出強烈的數(shù)字資源屬性。從數(shù)字資源的一般屬性來看,一方面數(shù)字音頻資源能夠節(jié)省物理存儲空間,實現(xiàn)大規(guī)模的保存以及方便地傳輸和接受利用,但是另一方面數(shù)字音頻資源也具有自身的脆弱性,面臨長期保存的挑戰(zhàn),同時海量的數(shù)字音頻資源也面臨有效收集和組織的問題。除此之外,隨著近些年來移動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的發(fā)展,我們正面臨著一場新的“數(shù)字音頻革命”。當我們以信息資源的角度來理解聽書的內容,以資源管理者的角度來思考對于聽書內容的有效開發(fā)、管理和利用時,應該注意到一種新型的數(shù)字音頻內容資源及其管理模式正在形成。

      (1)以智能手機為代表智能終端普及讓手機閱讀、移動閱讀的比例越來愈高。根據(jù)2015年4月發(fā)布的我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和光盤閱讀的接觸率均有所上升,2014年有49.4%的成年國民進行過網絡在線閱讀,比2013年增加了5.0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我國成年國民手機閱讀接觸率首次超過50%,達到51.8%,較2013年上升了9.9個百分點。[19]以微信閱讀為例,2014年我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有34.4%的成年國民進行過微信閱讀,在手機閱讀接觸者中,超過六成的人(66.4%)進行過微信閱讀,人均每天微信閱讀時長超過40分鐘。[19]而當前微信中傳播的不僅僅是文字,還有數(shù)量龐大的語音、視頻等多媒體內容。越來越多的聽書APP更是為用戶提供了各種不同的閱讀創(chuàng)意和閱讀體驗。

      (2)在移動互聯(lián)生態(tài)中的數(shù)字音頻內容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爆發(fā)性的增長。如今無論是在蘋果的App Store還是在安卓的各類應用商店,只要搜索“聽書”,就可以得到多達20~40個各類聽書移動應用。在這些應用中,既有傳統(tǒng)意義上的有聲書(翻錄或轉錄已出版圖書),也有大量的自出版(self-publish)與原創(chuàng)內容。這一方面在大大滿足用戶需求和選擇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的問題與挑戰(zhàn),如聽書內容的版權問題,以及面對大量的聽書內容如何選擇精華的內容。例如有用戶希望收聽《紅樓夢》作品的內容,在各類聽書應用中提供了至少數(shù)十個關于紅樓夢的音頻主題內容。這種情況就如同在紙質印本時代用戶面對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時面臨選擇的困惑。此外,現(xiàn)在很多用戶將聽書內容作為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渠道,很多聽書應用也提供這一類主題的內容和專欄,而用戶如何能夠找到最為適合自己且內容質量得到保證的音頻內容,也是音頻資源服務特別是聽書服務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3)新型數(shù)字音頻資源在某些部分呈現(xiàn)出開放資源的特征。例如很多當前互聯(lián)網上的聽書內容和MOOCs(大規(guī)模開放式網絡課程)具有相似之處,尤其是一些MOOCs課程以音頻方式在聽書應用上發(fā)布,也受到了很大的歡迎。但是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和挑戰(zhàn),例如版權爭議,內容平臺的建設,內容的優(yōu)選、組織與整合等。

      3.2圖書館面對新型音頻資源的應對策略

      面對“有聲讀物”階段的聽書形態(tài),圖書館在音頻資源建設、資源管理和用戶服務方面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模式。這一點在閱讀氣氛濃厚、聽書文化盛行、版權規(guī)定健全、圖書館服務發(fā)達的歐美等國表現(xiàn)尤為明顯。在德國,圖書館是聽書的主要陣地,德國有1.3萬家圖書館,各個城市的圖書館經常舉辦聽書會,組織知名人士到現(xiàn)場為聽眾朗讀好的作品,激發(fā)人們的讀書興趣。[20]在美國,圖書館需要購買大量的有聲讀物,網絡有聲讀物上也紛紛將圖書館定位為重要的銷售渠道,[6]圖書館出借的有聲讀物頗受讀者歡迎。[10]當然,在針對傳統(tǒng)有聲讀物資源的管理模式基礎之上,圖書館也需要思考面對網絡環(huán)境下新型音頻資源的應對之道。

      (1)圖書館需要充分認識到聽書形態(tài)的變化,以及音頻資源內容的拓展,并將這種認識體現(xiàn)和貫徹到圖書館資源的建設策略中。在網絡和數(shù)字環(huán)境中,圖書館關注的目光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傳統(tǒng)的“有聲讀物”,而是要積極關注更為多樣的“聲音資源”,這些資源可能包括:“口述歷史”的聲音資料記錄,開放教育資源(以MOOCs為代表)的音頻發(fā)布格式,以及互聯(lián)網上以音頻格式發(fā)布的有價值的信息資源。

      (2)圖書館應該熟悉、加入乃至倡導建立專門面向音頻內容的專業(yè)組織。在歐盟國家由于聽書行業(yè)的成熟發(fā)展,隨之誕生了很多專門針對音頻出版物的協(xié)會或專業(yè)組織。如英國成立了有聲讀物出版協(xié)會(Spoken Word Publishing Association),于1995年設立了“有聲讀物大獎”,為有聲讀物的閱讀推廣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而美國有聲讀物出版協(xié)會APA(the Audio Publishing Association)于1986年建立,對于美國有聲讀物的發(fā)展提供了充分支持,對產業(yè)的規(guī)范化經營起到了重要作用。[6]當前,我國音頻內容資源的開發(fā)管理面臨著更為復雜也更具潛力的局面,已經成立諸如“中國聽書作品反盜版聯(lián)盟”這樣的組織。[21]圖書館作為信息交流傳播體系中的重要利益相關者,必須要對有關的組織、其他利益相關及其政策和戰(zhàn)略有所關注。

      (3)圖書館應該利用自身在資源建設、信息組織方面的優(yōu)勢,對聽書內容資源以及各類新的音頻內容資源探索和嘗試進行收集或揭示。針對成熟的聽書作品或產品、開放獲取音頻內容、原生音頻內容,圖書館需要對其特征和屬性有所了解,并有針對性地摸索相對應的資源管理策略,在此基礎上開發(fā)音頻服務。在這一過程中應特別注意對版權的保護以及對高質量高價值音頻內容資源的揭示。[3]

      (4)圖書館應該發(fā)揮自身的空間資源和硬件服務條件,為聽書活動和新型音頻資源的利用創(chuàng)造環(huán)境。由于當前大量的音頻內容都是通過互聯(lián)網傳播,因此圖書館可以發(fā)揮自身在網絡接入和網絡帶寬上的公共資源優(yōu)勢,為那些有網絡介入困難的用戶提供音頻內容獲取渠道。另外圖書館可以通過建立聽書室、改造電子閱覽室、組織聽書活動等多種不同的方式提供音頻信息服務。[22]

      4 結語

      聽書形態(tài)在人類知識與文化傳播的歷史上曾經起到過重要的作用,同時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新型聽書形態(tài)具有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新的聽書形態(tài)背后是大量基于網絡化、數(shù)字化、移動化環(huán)境產生的新型音頻資源,這些音頻資源為用戶接受信息的方式帶來了變革,也對傳統(tǒng)的音頻資源生產、開發(fā)、利用和管理模式帶來了變革。圖書館在互聯(lián)網時代仍然承擔著作為文獻中心、知識中心、文化中心和情報中心的職責,新出現(xiàn)的音頻資源類型同其他網路開放內容一樣,對于人們的教育、學習、求知、娛樂活動能夠帶來巨大的價值,因此圖書館需要注意到聽書作為一種聲音資源的組織方式或利用方式所發(fā)生的形態(tài)變化,從資源組織和用戶服務等角度探索對新型音頻內容資源的應對之道。

      [參考文獻]

      [1]劉丹.李圣辰.聽書:耳朵里的市場[J].銷售與市場,2010(9):86-87.

      [2]李昂.聽書與論書[J].新聞愛好者,1993(2):40.

      [3]曹廣英.成人自學“聽書”和圖書館“聲書”業(yè)務的新拓展[J].中國成人教育,2002(3):54-55.

      [4]閱讀的歷史:從朗讀到默讀[EB/OL][2015-05-01].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2-07/27/ c_123477233.htm

      [5]劉保華.圖書館的人文關懷——建立“聽書室”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3):408.

      [6]劉榮.我國聽書產業(yè)在網絡下的發(fā)展和標桿性策略分析[J].編輯之友,2011(8):73-76.

      [7]美國的聽書熱[J].大學圖書館通訊,1985(6):52.

      [8]聽書——盒式磁帶書籍風靡美國[J].信息經濟與技術,1995(3):43.

      [9]靈凌.國內首家聽書網全線開通[J].中國電子與網絡出版,2003(9):40.

      [10]李忠東.美國人坐火車愛聽書[J].鐵道知識,2005(12):36.

      [11]胡昌華.發(fā)現(xiàn)聽書市場的藍海[J].出版參考,2009(15):8-9.

      [12]Nature Podcast[EB/OL].[2015-05-01].http: //www.nature.com/nature/podcast/index.html.

      [13]陳曦.“聽書工程”啟動,惠及全國1233萬盲人[J].中國殘疾人,2012(3):15.

      [14]陳潔.美國兒童聽書市場暑假走俏[J].出版參考,2004(7):30.

      [15]高洋.聽書:高近視率現(xiàn)狀下低年級小學生的閱讀選擇[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11):6-7.

      [16]浩浩.聽書的市場[J].出版參考,2005(2):27.

      [17]付國樂.氧氣聽書引領國內數(shù)字閱讀進入“有聲時代”[J].科技與出版,2014(10):139.

      [18]黃鷗.新星:加入“聽書市場”行列[J].對外傳播,2009(5):42.

      [19]國民閱讀調查報告:手機閱讀率首次超過50% [EB/OL].[2015-05-01].http://ex.cssn.cn/dybg/dyba_wh/201504/t20150427_1603067_1.shtml

      [20]李麗賓.新技術開啟全新的閱讀方式——聽書[J].情報探索,2007(5):14-15.

      [21]周飛亞.讀書與“聽書”[J].新湘評論,2014 (8):29.

      [22]談蘋.淺談閱讀跨越——“聽書”:讀者閱讀的新選擇[J].圖書館界,2011(2):55-56.

      Origin, Development and Trend of Audio Book——Coping Strategies of Library in the Face of New Audio Resources

      Zhang Peng,Wang Zheng

      Abstract:Traditional audio book pattern has changed in the environment of Internet, digitization and mobil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onception evaluation of audio book, and then analyzes the history of audio book,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udio book and record medium, and the feature of popularization, marketization and resource of audio book. Based on above research,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new pattern of audio book and the revolution on audio content resource, and discusses the strategy on new audio content resources for library.

      Keywords:Audio Book;Audio Content;Audio Resources;Resource Development;User service

      [收稿日期]2015-07-29[責任編輯]邵晉蓉

      [作者簡介]張鵬(1986-),男,中共西安市委黨校圖書館館員;王錚(1986-),男,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G255.7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8214(2016)03-0008-05

      猜你喜歡
      用戶服務資源建設
      新媒體時代老年類報刊的用戶服務轉型與升級對策
      傳媒評論(2017年9期)2017-12-20 08:08:00
      分析高校圖書館網絡信息資源建設及用戶服務創(chuàng)新
      卷宗(2017年1期)2017-03-17 00:41:51
      口碑信息傳播對圖書館服務創(chuàng)新的啟示
      科學數(shù)據(jù)共享平臺的建設與服務探討
      “互聯(lián)網+”時代學術期刊的轉型路徑分析
      出版廣角(2016年20期)2016-12-17 16:02:46
      檢察檔案信息資源建設與開發(fā)利用
      大數(shù)據(jù)時代圖書館用戶服務保障模式探討
      祖國(2016年20期)2016-12-12 21:42:25
      教學資源庫建設和共享機制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2期)2016-12-06 12:39:28
      高校機構知識庫的資源建設及有效管理建議
      保定旅游資源建設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研究
      台中县| 潜江市| 徐汇区| 迁安市| 娄底市| 资中县| 大同县| 通化县| 肥西县| 喜德县| 广元市| 民和| 日照市| 普格县| 广州市| 剑川县| 兴安盟| 邵阳县| 七台河市| 潮安县| 五华县| 新干县| 普陀区| 扶余县| 潜山县| 玉山县| 永定县| 利津县| 开原市| 长海县| 东方市| 门源| 榆林市| 三都| 临清市| 平舆县| 涿鹿县| 合江县| 房山区| 靖安县| 乌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