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萍
(泰州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泰州 225300)
《老子》“不言之教”對構建新型高校師生關系的啟示
王萍萍
(泰州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泰州225300)
新形勢下的高校師生關系有著其特殊性,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zhàn)?!安谎灾獭笔恰独献印返赖陆袒摰闹饕獌?nèi)容?!独献印匪珜У慕袒?,是以萬物本性為基礎的,不有意而為。重溫《老子》“不言之教”的思想,對如何構建新型高校師生關系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老子》;不言之教;新型高校師生關系
高校師生關系是經(jīng)久不衰的研究課題,也是隨著時代的變化會不斷產(chǎn)生新的矛盾和困境的難題。眾所周知,只有高校師生關系和諧,才能推動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但是從目前高校的師生關系來看,師生的本位主義、電子信息時代的到來、翻轉課堂和微課的廣泛推崇,導致了師生關系的矛盾日益加深。從中國教育資源中汲取、繼承、發(fā)展新的教育思想,對構建新型高校師生關系有著重要意義。《老子》的“不言之教”思想為教育領域提供了諸多認識思路和研究意義,本文從《老子》的“不言之教”思想出發(fā),對傳統(tǒng)的高校教師角色及新時代下師生關系出現(xiàn)的新難題作了反思和批判,并確立了以平等、對話為基礎的新型師生關系,為構建新型高校師生關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
1.1傳統(tǒng)教學觀念與現(xiàn)代學生主體意識的沖突
傳統(tǒng)社會是一個前示型社會,前人、父輩、老師做后一代的示范,尤其對高校老師來說,高學歷、高職稱讓他們在大學生面前自然成為話語霸權者,擁有至上的權威和尊嚴。所謂教師是“靈魂的工程師”,也就是說,教師要按照已經(jīng)設定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方案,模式化、模塊化地培養(yǎng)學生,而忽視每個個體的自主性和潛能。但是,隨著教育思想的不斷發(fā)展,“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逐漸成為高校教育教學的理念,這就要求高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簡單、機械地傳遞知識,而要在交往過程中進行心靈的交換與對話,使學生不僅對學習知識感興趣,更能生動感受教師的人格魅力,推動學生職業(yè)能力和職業(yè)素養(yǎng)融合發(fā)展。但是,從目前高校課堂教學現(xiàn)狀來看,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仍處在矛盾與困境之中。
1.2現(xiàn)代教育教學技術帶來的師生情感交流的缺失
當前,信息技術在高等教育中被廣泛推崇,各種多媒體課件、翻轉課堂、微課在高校盛行。不可否認,這些高科技的運用活躍了課堂,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但是,作為一把“雙刃劍”,它也帶來了一些問題。板書的缺乏,語言交流的缺乏,溝通方式的網(wǎng)絡化,師生交往中的情感成份在減少,而機械式的交往或情感交流的淡漠卻在顯著增加。因而教育任務完成之時,往往也就是教育交往結束之際,教育交往成為即時性的、“露水式”的交往。同時,作為新一代90后大學生,盡管他們有著很強的進取心和獨特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但是,缺乏獨立性,抗壓力能力不強,很容易導致對前途的迷茫和對人際關系處理的不當。因此,這種僅限于教與學,忽視情感溝通的師生關系遠遠不能滿足新一代大學生的情感需求。
面對當前高校師生關系教學和情感交流的困境,從中國傳統(tǒng)教育資源中汲取解決對策是一條有效途徑?!独献印贰安谎灾獭彼枷胍髽嫿ㄒ环N“自然”的師生關系,教師所要遵循的教育準則便是“法自然”:尊重學生,把學生當成平等的萬物看待,以學生的自然個性發(fā)展為己任,為學生提供最有利于其成長的服務,使學生更有個性魅力。
2.1構建高校新型師生關系的哲學基礎
《老子》說:“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二十五章),“道”是依靠“自然”來運行,“自然”是《老子》道德哲學思想的邏輯展開起點,是一切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所應該依據(jù)的基礎[2]。具體來講,在《老子》看來,事物的自身之“道”或者說其自然之存在是天地萬物得以生生不息、綿綿不絕的根源,故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1](一章)?!暗婪ㄗ匀弧闭咽玖恕独献印匪枷氲暮诵膬r值取向,即歸本“自然”和歸宗“自然”也。對于“自然”之“道”,《老子》又常常用“樸”、“素”、“無極”、“一”、“大”甚至“嬰兒”等詞予以描述,為的就是突出這種“自然性”。“道法自然”是構建新型高校師生關系的哲學基礎,也是最高準則。正如《老子》所說,萬物依靠“自然”的規(guī)律成長發(fā)展。同樣,每一名學生擁有自身獨特的成長規(guī)律,又有著自身獨特的潛能。作為教師,應該做的是遵循每名學生的自然性,轉變職責,由傳統(tǒng)知識的傳遞者變?yōu)榇髮W生學習的協(xié)助者、促進者、啟發(fā)者。
2.2構建新型師生關系的現(xiàn)實基礎
隨著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廣泛應用,現(xiàn)代社會從前示型社會變?yōu)楹笫拘蜕鐣?,年輕一代在引導社會前進。現(xiàn)代社會已經(jīng)進入了電子信息時代,媒介社會造就了這樣一種可能,年輕的一代比教師、父輩等成熟的一代更能適應社會的變化,他們借助電子信息技術,對知識的掌握和占有往往更快、更多。所以,現(xiàn)代知識的傳播模式已經(jīng)不是、至少不只是年輕人向老年人學習,更多的是互相學習。對高校教師來說,最重要的不僅僅是傳輸知識,而是按照《老子》“道法自然”的啟示,研究當代大學生的認知、情感、情緒等發(fā)展特點和規(guī)律性,教導學生如何把知識深入到毛孔里面去,變成他們的血肉,變成他們的靈性,將所學知識用生,用世,立命。
“不言之教”并不是“不言”,而是指不發(fā)號施令,不用政令,不用形式化的條規(guī)督教,消除話語霸權,消除固定的培養(yǎng)模式,潛移默化地引導,努力賞識每人的特性。大學生已經(jīng)是成熟的個體,對自身有足夠的認識,教師應該按照當代大學生的自然本性辦事,按照教育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辦事,充分挖掘大學生自我教育的潛能。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1以“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為原則
實施“不言之教”,首先要明確,教的對象是一切學生。新型的高校師生關系應該是一種“無棄人”的平等關系,“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1],它認為“道”是公平的,無所偏愛,無所嫌棄,圣人也要效仿天地“不仁”的實踐準則,與天地合其德,任憑百姓的發(fā)展。教師對待大學生應該“不仁”,沒有任何偏愛,善待所有人,因為每一個大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本性,沒有好壞,優(yōu)劣之分。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從大學生的個體差異出發(fā),和大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了解他們的問題和困難,所謂“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1]。教師要愛護學生,對學生充滿信任和希望,不拋棄學生,這是構建和諧的高校師生關系的重要前提。
3.2以“輔萬物之自然”為途徑
《老子》認為,要達到“自然”的生命狀態(tài),必須通過“輔”的手段。所謂“輔萬物之自然”,流于語言灌輸?shù)慕袒瘻蕜t是《老子》堅決反對的,要達到挖掘學生的潛能目標,師生關系要更少地體現(xiàn)為有知識的教師教導無知的學生,而是做到“輔”學生之自然,更多地體現(xiàn)為教師與學生共同探究有關課題,相互影響,共同探索,達成共識。因此,“輔”的教育方式,也是一種因循的教育方式,強調(diào)在教育教學中,以師生對話代替教師的傳授與灌輸,通過對話,學生才能成為主體,意識到自我的塑造、定位與發(fā)展,發(fā)揮自主性,使他們的人格和創(chuàng)新力得到充分發(fā)展。這時,教師的權威不再是超越性的、外在的,而成為共有的、對話性的,在教學過程中持續(xù)地進行思想交流[4]。
3.3以“以身觀身”為方法
教師除了要善于充分發(fā)掘學生的自主性之外,《老子》第五十四章中提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1]。人格的形成是靠內(nèi)化的,這種內(nèi)化作用不可能是由外而內(nèi)地灌輸給學生的,“故,以身觀身,”意思是將“道”貫穿在教師的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只有教師的“德”純真了,不違反“道”的準則,靠這種品德來影響學生,教育才會無意識地對學生起到情感感染和熏陶作用。也就是說,只有教師自身首先踐行了職業(yè)道德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在專業(yè)課堂中,滲透給學生,使學生自然受到熏陶,內(nèi)化為自身的德行。一個教師,如果能夠擁有卓越的人格魅力、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和精湛的業(yè)務能力,這是任何外在的教科書、規(guī)章制度和道德箴言無法比擬的一種教育力量。
3.4以“真、和、靜”為目標
通過不言之教,新型的高校師生關系所要達到的目標,正是《老子》所提倡的“真”,“和”與“靜”的關系。首先,“真”的品質為“嬰兒”的樸素狀態(tài),嬰兒是本真生命的象征,本質地處于一種物我兩忘的混一境界——“自然”、“無為”,是人最純真、最素樸、最自然的狀態(tài),因而也是師生關系最理想的狀態(tài)。其次,“和”的品質為“守中”的精神狀態(tài),“守中”即持守中虛,保持住生命自然發(fā)展的狀態(tài)?!独献印匪氖抡f:“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1],陰陽兩氣相互交沖而成均調(diào)和諧的狀態(tài)。理想的師生關系應該要達到和諧的“中”的狀態(tài),不偏不倚,各盡所能,各得其所,雙方都實現(xiàn)人格上的自由。最后,“靜”的品質也就是“致虛極,守靜篤”[1](十六章),這是“道”的極致狀態(tài),是個體的生命的“根”?!皻w根曰靜,是謂復命”[1](十六章)“靜”的生命是一種從“真”過渡到“和”進入到超越的生命狀態(tài),靜和樸都是“道”的表現(xiàn)形態(tài),是自我生命回歸其本體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是一種超越的回歸,是經(jīng)歷過道的一番持修后的超越的回歸,重新回到那真實無妄的自我。
總之,就如何構建和諧的新型高校師生關系,《老子》強調(diào)的“法自然”思想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研究線索。高校師生教學及交往的過程,應該是一個思想激蕩的過程,思想不是固化的知識,關鍵在于創(chuàng)造性,在于將知識轉化為素質和能力。新型的高校師生關系,并不是要拋棄教師的作用,而是要因循學生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導學教育的發(fā)展規(guī)律,根據(jù)時代對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需要,重新構建師生關系,從外在的專制者轉化為內(nèi)在的引導者,尊重學生的主見,培育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循序漸進,利用“起于累土”、“始于足下”的教學方式,從課堂開始,從日常交流開始,逐步鼓勵,引導學生將自身的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為將來的成人成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1]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2]許建良.先秦道家的道德世界[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3]姚蓉.從“不言之教”解讀《老子》[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2(1):48-51.
[4]姚裕萍.高校和諧師生關系構建與障礙分析[J].當代教育論壇,2008(11):23-25.
(責任編輯楊荔晴)
The Theory of Experience without Abstraction of LAOZI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olleges
WANG Ping-ping
(Taizhou Polytechnic College,Taizhou Jiangsu 225300,China)
In new situa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olleges has its particularity,facing many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Experience without abstraction of Lao zi is the core of moral education theory. The education of Lao zi bases on the nature of everything.The theory is important for building a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olleges.
LAOZI;experience without abstrac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olleges
G645.6
B
1671-0142(2016)02-0013-03
王萍萍(1986-),女,江蘇興化人,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