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圓
(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9)
自漢代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在我國占統(tǒng)治地位。儒家思想提倡 “學而優(yōu)則仕”,重視學識,導致現(xiàn)代教育在培養(yǎng)人才上,片面追求智育的發(fā)展,忽視德育。還有影響深遠的儒家中庸思想,使得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缺乏個性,精神世界淹沒在群體之中,形成集體無意識,任由不道德的事情發(fā)生??梢钥闯?,儒家思想的初衷是好的,但隨著時代的變遷,一些思想偏離本源,給社會發(fā)展帶來了不良影響。下面從老子的道家思想中汲取德育智慧,彌補儒家德育思想的不足。
“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出自 《道德經·二章》,是老子德育方法的經典體現(xiàn)。 “不言之教”并非真的 “不言”,而是 “希言自然”[1],引導學生自身去體驗、感悟,并強調教師的身教重于言傳,要以身為范。
老子在 《道德經·五章》中提到 “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表明話說多了往往會使自己陷入困境,不如把話留在心里。同樣,在德育中,教師如果用大量的語言對學生進行道德知識的灌輸,往往會使學生反感,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對于 “不言之教”的操作,老子在 《道德經·二十三章》中給出了 “希言自然”的標準。 “希言自然”指 “言”應合乎自然原則,要言得少,又要言得恰到好處,讓學生接受了教育而又不覺得是負擔,達到 《道德經·二十七章》中的 “善言,無瑕謫”的境界。
“行不言之教”強調教師不直接言說道德規(guī)范,而是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恰到好處地引導學生體驗、感悟道德真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實現(xiàn)外在規(guī)定轉化為學生的內在接受,成為自覺行動。這種啟發(fā)式的德育方式,比向學生灌輸大量道德知識的德育方式,具有更好的德育效果。
老子在 《道德經·五十七章》中提出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欲而民自樸”,表明圣人的 “無為”、“好靜”、“無欲”的實際行動起著道德示范和導向的作用。同樣,“行不言之教”要求教師以自身的良好行為為學生樹立榜樣,通過身教來體現(xiàn)德育要求。在德育中,教師應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為學生作示范,獲得學生的道德認同,喚起學生的道德情感,使學生得到啟示,在潛移默化中將德育內容傳遞給學生。
老子以身為范,行不言之教的德育方法,為改變當今德育進行道德知識灌輸?shù)淖龇?,指明了方向。首先,在德育中,教師要用恰到好處的語言去講解德育知識,以學生能掌握的量為度;其次,根據(jù)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引導學生體驗、感悟道德真理;最后,教師應以身作則,踐行道德規(guī)范,為學生樹立榜樣。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出自 《道德經·十章》,老子在此強調了人的道德主體性,表明在修行道德的時候,要抵制雜念的干擾,自我反思,以觀自身行為是否有失。 “滌除玄覽”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抵制誘惑;二是自我反思。
老子在 《道德經·十二章》中提到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告誡人們在充滿誘惑的現(xiàn)實社會中要控制住自身,不受感官的蒙蔽[2],并且在 《道德經·四十八章》中提出 “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表明個人修行道德的過程就是個人私欲不斷減少的過程。因此,在當下社會中,人們在堅守道德的時候,要抵制外界的干擾,排除雜念,減少私欲,擺脫急躁、功利的心態(tài),達到心平氣和的狀態(tài)。
老子在 《道德經·十章》中用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接連的反問,突顯了自我反思在道德修行中的重要性。只有通過自我反思,人們才會認識到自己行為中的過失和不足,接下來,才能去修正自己的行為,彌補不足,使行為漸趨完善,合乎道德。因此,在當下的德育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多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及時修正自己的行為,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老子滌除玄覽的德育方法,可以使當代人在競爭激烈的世界里,排除雜念,堅守道德底線,保持心靈的平衡,以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做人、做事。同時,也為在德育中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提供了借鑒。
“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出自 《道德經·二十七章》,老子在此提出了常善救人的德育方法。常善救人包含知人善任和善待他人兩個方面。
老子在 《道德經·四十五章》中用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說明識別優(yōu)秀人才,要善于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3]。識別人才的目的在于用好人才,老子在 《道德經·十七章》中提出 “太上,不知有之”,說明優(yōu)秀的用人者在于給予人才自由的發(fā)揮空間。反映在德育中,則表現(xiàn)為教師要善于發(fā)掘學生的潛質,用長遠的眼光去看待學生的發(fā)展,同時要給予學生自由的發(fā)展空間,讓他們有機會展現(xiàn)自身的才能。
老子在 《道德經·四十九章》中用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說明對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他;對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這樣可以使不善良的人也變得善良,從而得到善良。這正是老子 “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思想的體現(xiàn)。反映在德育中,教師要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善待優(yōu)秀的學生,也善待有問題的學生,從而使 “問題生”樹立自尊心,棄惡從善。
老子長善救人的德育方法,有利于改變當下重智輕德、壓抑學生個性的教育狀況。首先,在德育中,教師要用發(fā)展的眼光全面看待學生,同時為學生的成長提供充足的空間,讓他們自由施展才華;其次,教師要公平對待所有學生,引導有問題的學生走出困境。
“柔弱勝剛強”出自 《道德經·三十六章》,《道德經·四十三章》也提到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老子在 《道德經·七十八章》對此作了解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說明水滴石穿,潤物無聲。老子的 “柔弱勝剛強”思想在德育中表現(xiàn)為用情感進行教育,即以情感人,引導學生在情感上認同道德規(guī)則,自覺踐行道德規(guī)則。用情感進行教育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教師要關愛學生;二是教師要信任學生;三是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
老子在 《道德經·六十七章》中提出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并強調 “夫慈,以戰(zhàn)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wèi)之”,可以看出 “慈”在老子思想中的重要性。 “慈”指的是慈愛,在德育中表現(xiàn)為教師關愛學生,即教師要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溫柔對待。關愛學生,是教師用情感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前提條件。
老子在 《道德經·四十九章》中用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說明誠實的人,我相信他,不誠實的人,我也相信他,這樣可以使不誠實的人變得誠實,從而得到誠實。在德育中,教師要信任學生,不僅要信任品行端正的學生,也要信任道德水平低下的學生,只有這樣,學生才會覺得被尊重,才會在情感上向教師靠攏,才愿意接受教師的影響。
老子在 《道德經·七十七章》中提出 “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為而不恃”指的是有所作為但不強求,不強加自己的意志與傾向。在德育中,則表現(xiàn)為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而不強制壓服,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心悅誠服地接受教師傳達的內容,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
老子柔弱勝剛強的德育方法,對當下的德育工作很有啟發(fā)。有利于緩解當下德育工作中師生對立情緒的緊張關系;有利于克服教師用強硬、粗暴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的弊端。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出自 《道德經·四十一章》,老子在此把士分為上中下三等,上等的士,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中等的士,聽了道的理論,將信將疑;下等的士,聽了道的理論,加以嘲笑??梢钥闯觯献雍苤匾暤赖聦嵺`。 “勤而行之”需要謙虛的態(tài)度和堅持不懈的意志。
老子在 《道德經·十五章》中提出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說明只有不自滿,才能去故更新。同樣,在德育實踐中,一個人只有擁有謙虛的態(tài)度,才能不斷去學習道德知識,踐行道德規(guī)則。否則,只能像“下士”一樣,除了嘲笑,其它一無所獲。
老子在 《道德經·三十三章》中用 “強行者有志”說明堅持不懈去奮斗的人是有志氣的。誠然,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堅持不懈的意志,半途而廢的人永遠走不到終點。在德育中,踐行道德規(guī)則也需要堅持不懈的意志。毛主席說過:“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只做好事,不做壞事?!笨梢钥闯?,踐行道德規(guī)則貴在堅持,貴在擁有頑強的意志。
老子勤而行之的德育方法,有利于改變當下德育偏重道德知識灌輸輕視道德規(guī)則踐行的狀況。首先,在德育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擁有謙虛的態(tài)度,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其次,培養(yǎng)學生具備堅持不懈的意志,有始有終地踐行道德規(guī)則。
“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出自 《道德經·六十四章》,“治之于未亂”指治理國政,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早做準備,這是老子的政治思想。反映在德育中,體現(xiàn)的是防微杜漸的教育思想。防微杜漸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解決問題從細小處開始;二是把握事物發(fā)展的趨勢。
老子在 《道德經·六十四章》中提出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說明事物在沒有出現(xiàn)大的變動、微弱的時候,便于處理。同樣,在德育中,教師要在把握學生基本情況的基礎上,注意學生的細微變化,及時預防學生不良思想的蔓延以及行為的發(fā)生。
老子在 《道德經·六十四章》中提到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說明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因此,在德育中,教師要及時掌握學生思想行為的動態(tài),把握其發(fā)展趨勢,在學生思想行為向不良方向轉變時,及時將其扭轉過來,以免鑄成大錯。
老子治之于未亂的德育方法,有利于防止學生不良道德習慣的形成,同時,也有利于防止學生犯下不可挽回的錯誤,對于預防當下的青少年犯罪,具有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