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晶怡
(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730070)
?
和諧視域中的友善公民關系構建
郭晶怡
(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蘭州730070)
[摘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為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精神動力和前進方向,凝聚了全國人民的力量。對于公民個人層面“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要求,則更是具體到了每一個中國人。其中,“友善”則是從微觀角度入手,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法則。自古以來,中國人的傳統(tǒng)文化中就強調與人為善、天下為公、國盛民和。那么在當代,在中國政府倡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友善”作為個人層面的要求之一,自然應發(fā)揮它的精神作用,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關鍵詞]友善;公民關系;和諧社會
(一)“友善”的含義
“友善”的價值觀無論在東方文化,亦或是西方文化中,一直都是人們在交往過程中追求的,希望每個社會人都能擁有的良好心態(tài),“友善”始終被視為美好的道德品質。簡單理解,“友善”即“愛”的外化和拓展。廣義上講,“友善”是社會成員之間構建融洽友好關系的、必不可少的、強韌的德行紐帶,是維持安定有序的社會秩序的倫理根基。從狹義上講,“友善”是一種個人追求的高尚道德品質,在社會生活中發(fā)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友善的公民關系更強調個人在日常生活中與陌生人交往時的心態(tài)。在日常交往中,我們都期望受到他人友善、誠信、平等、寬厚、仁慈的對待,不因身份地位的不同而與他人在人格上有差別。
(二)“友善”在當前中國社會建設中的地位及作用
黨在十八大報告上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和要求,“友善”就是其中之一?!坝焉啤钡奶岢觯环矫嬉龑總€社會公民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個性,成為更完善的人的具體指南,培育具有現(xiàn)代公民道德意識的合格社會成員;另一方面,“友善”也引領了全社會不斷優(yōu)化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發(fā)展。
首先,“友善”屬于個人品質范疇,而且是一種優(yōu)秀的個人品質;“友善”是尊重與愛的表達;“友善”是個人的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有助于塑造完滿人格。
其次,“友善”是公民道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民不同于個人,公民更多體現(xiàn)的是個人在社會中的一種地位和角色,也代表了一種政治身份?!坝焉啤本褪且环N基本的公民道德,意味著“尊重”“寬容”“自我利益的實現(xiàn)”。
最后,“友善”這一概念是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基本要求層面提出的內容之一。以習近平為代表的中央人民政府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概念,即從三個層面上:個人、社會、國家等對全中國人民共同努力、團結奮斗的要求,夯實了全國人民共同努力,爭取早日實現(xiàn)“中國夢”的精神基礎。同時,“友善”應該成為每個人、每個社會成員“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信念,更是每個中國人推及全社會,為實現(xiàn)“中國夢”應當具有的基本意識。
(三)當代中國倡導的公民關系
首先,我國在進入21世紀后,所要建設的社會是文明的社會,現(xiàn)代化的社會,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些特征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全體中國人民為之奮斗的目標和動力,又是一個連續(xù)不斷的過程,需要經過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民長期努力、不懈奮斗、世代相傳才能最終實現(xiàn)。
其次,無論是東方文化還是西方文化,“和諧”是一種共同的、理想的社會關系及個人生活的追求,“和諧”是一種“美德”和“善”,是一種治國的理念,是社會良性運行的機制和社會運行的理想模式;同時,“和諧”也是人心理的平衡與安寧。而其中公民關系的和諧是最基本、最需要構建的。
黨在十八大報告中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全面表述,“友善”與其他十一個價值觀一道被列入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友善”價值觀對我們每一個社會成員的成長成才也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友善”有助于促進社會成員團結。現(xiàn)代社會是個多元的、開放的、包容的社會,而“友善”實質上就是一種開放的、包容的道德理念和思維習慣,它幫助社會成員在多元的、開放的、不拘一格的思想和文化中求同存異,使得社會成員為了實現(xiàn)共同的“善”而努力。而在追求和實現(xiàn)全社會、全人類共同的善的過程中,社會成員也學會了如何同周圍的人建立穩(wěn)固且充滿正能量的伙伴關系。就這方面來看,“友善”是一種社會合作體系形成和完善不可或缺的價值理念。
2.“友善”推動社會民主的實現(xiàn)。問題在于,民主是現(xiàn)代政治的基本價值,也是政治的合法性依據(jù)。任何社會成員都不能由于別人與自身的差異而將之排擠出公共領域之外。相反,人們需要尊重每一位社會成員,任何社會成員都應該是平等的,具有參與管理公共事務的權力,擁有參與管理公共事務的能力。除此之外,雖然我們的社會發(fā)展趨勢是使得階級逐漸消亡,但不可否認就現(xiàn)今社會發(fā)展程度而言,社會成員因其自身的能力特質及擁有的社會資源方面還是有很大的差別,而“友善”就是教社會各成員尊重和適應社會的其他成員,為社會成員成長成才提供良好的社會心理和文化環(huán)境,并為社會民主的實現(xiàn)提供有力支持。
3.“友善”有利于社會人與人緊張關系的解除?!坝焉啤眱r值觀可以輔助指導人們減輕或消除社會群體的歧視,消解社會生活中的矛盾與張力。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必然在一定時期內造成了貧富差距的擴大,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在創(chuàng)造巨大財富的同時,也產生了人與人之間的緊張關系。市場經濟在讓資源配置達到最優(yōu)化的狀態(tài)的同時導致了貧富差距、社會群體分化等問題,我國貧富差距在經濟快速發(fā)展中也日漸擴大,社會中占有較多社會資源的人與弱勢群體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友善”則為構建這種橋梁提供了依據(jù)。“友善”是社會生活的共同發(fā)展,是一種平等的、廣泛的愛?!坝焉啤彼w現(xiàn)的是人與人之間在人格上、權力上完全平等的道德關系,這種關系是現(xiàn)代社會成員之間自愿構建的?!坝焉啤眱r值觀能夠讓人們平等地看待其他社會成員,消除群體間的歧視和輕慢。同時,“友善”還幫助人們在面對自我利益與他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發(fā)生沖突的時候,從更廣闊的角度、更大的格局即全社會的角度上理解自我與他人的關系。社會生活中不只存在著利益的交換,在實現(xiàn)自我利益的同時促進他人利益的增長。這是消除社會群體性障礙的根本途徑。
4.“友善”促進社會成員之間互信體系的完善。人與人之間的互信互溶是當前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白佑麆t利人,子欲達則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開放程度的不斷提升,人們對于一件事的看法和評價標準越來越多元,這一方面有利于包容和理解心態(tài)的形成,但另一方面卻使得人們對于是非、對錯、善惡的概念劃分越來越模糊。這是社會急速發(fā)展帶來的不可避免的負效應,如何緩沖這樣的負效應呢?“友善”的價值觀,將使人們對社會生活中的誠信、對他人履行責任和對他人的承諾。在社會成員之間的友誼和愛的傳遞,可以加深彼此之間的信任,為社會成員提供一個相互信任的心理基礎。
和諧社會的基本原則是貫穿于社會和諧建設的各個方面的基本要素,最能體現(xiàn)和諧社會本質特征,是幫助我們正確理解社會和諧的指導思想。無論什么原則,都離不開“以人為中心”原則。
第一,協(xié)調統(tǒng)一原則。協(xié)調統(tǒng)一原則是指社會中形成了每個個人、組織、社會都有認可的共同信念。在面對各類問題情況時,都應該有可以供人參考的行為準則,以協(xié)調所有人的行為和思想。當所有的組織和個人都以共同的標準行事,都把與人為善作為交往時的準則,理解他人,尊重他人,關愛他人,不以金錢地位區(qū)別對待他人的時候,社會和諧將不再只是嘴上說說。
第二,求同存異原則。要求協(xié)調統(tǒng)一并不是刻板地要求完全一樣。當代中國是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整個國家都在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且,要求生活生產文化豐富多樣,也是廣大人民的根本需求。學會包容,求同存異才真正有利于和諧。當遇到別人與自己的不同之處甚至是利益發(fā)生沖突時,本著對他人友愛、求同存異的心態(tài)與他人交往,遇到矛盾以友善的態(tài)度,平心靜氣地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時,則社會和諧不難實現(xiàn)。
第三,“以人為中心”的原則。社會是人的社會,和諧社會是維護和實現(xiàn)社會的需要,因此,“以人為本”是和諧社會的一個基本原則。社會主義“以人為中心”原則是“以人為本”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始終堅持一切依靠人,一切為了人的自由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立依靠每一個人,同時又為了每一個人的自由和發(fā)展。以人為本的人既是生活中實實在在的人,“友善”則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對于公民個人層次方面的要求。當每個人都能以“友善”要求自己,則社會和諧就有了最根本的群眾基礎。
1.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的東方五千年,有著燦爛而悠久歷史,在漫長的歷史畫卷中,中華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正確對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振興中華民族的深厚基礎,為我們繼承與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提供歷史的根據(jù)和現(xiàn)實的基礎?!扒跒楦瑑€為上,禮為先,孝為本”,是當代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踐行的傳統(tǒng)理念。
第一,勤為根。經過歷史和歲月的洗滌,世界上任何屹立于民族之林的民族都不可能以懶惰為其根本。一個社會中,孩子勤于讀書,中年人勤于工作,老年人勤于鍛煉;一個國家中,政黨勤于執(zhí)政,政府勤政愛民,家庭勤儉持家,公民勤以修身。每個人都盡著自己的義務,以勤為根,用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我們的國家怎會不強大?社會怎會不和諧?公民之間怎會不友善?
第二,儉為上。隨著對外開放的力度不斷加強,中國經濟飛速發(fā)展,老百姓的生活在從改革開放至今,不到四十年的時間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不相稱的是精神生活的迷失、貧富差距的拉大,特別是“一夜暴富”的神話,以及西方某些觀念的傳入不斷沖擊著人們脆弱的神經,中國人突然失去了評判是非曲直的統(tǒng)一標準,開始了過度消費、入不敷出的生活。有人說,現(xiàn)代人的消費已經是“符號消費”,印在商品上的商標成為人們競相攀比的標準,所購買東西的質量好壞、實用與否已經不是最先考慮的了。顯然,這與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宣傳的“儉以養(yǎng)德”的思想是背道而馳的,這樣的心態(tài)也擾亂了本應有的平和心態(tài)。中國的整體經濟發(fā)展進入“新常態(tài)”,中國老百姓的消費觀也應該適應這種“新常態(tài)”,消費應同經濟發(fā)展相協(xié)調,與生活水平穩(wěn)步提高相協(xié)調。
第三,禮為先。我們常說,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所以人與人的交往、國與國的交往都應禮法先行?!岸Y”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公民社會生活中應遵循的約定俗成的規(guī)則,學生尊敬師長,孩子孝敬父母,下級尊敬上級,上級關愛下級等本應都是“禮”的要求,如果沒有禮法,則會讓人覺得不舒服,甚至覺得缺乏教養(yǎng)。“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實都是“禮”在生活中的表現(xiàn),人禮貌友善、以禮待人,碰到問題“有話好好說”,何愁沒有和諧友善的公民關系。
2.構建多元化的交往平臺
人是社會人,其本質就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通俗地講,人的每一項活動都免不了和他人接觸交流。而所有的交往活動中,都滲透著個人基本的交往理念?!坝焉啤奔礊橐环N積極正性的交往理念,理應得到宣傳和弘揚。為了達到人與人之間友善的交往,急需要好的平臺來傳播這樣的理念?,F(xiàn)代社會中,社區(qū)、網絡及各種社會組織都應擔負起這樣的任務。
第一,構建友善的社區(qū)文化交往平臺。“社區(qū)”這一概念是最近幾年才進入中國老百姓的意識當中。傳統(tǒng)社會中,中國人大多獨門獨戶,雖有夜不閉戶之時,但也“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所以“社區(qū)”的概念中國老百姓并不十分了解和熟悉。但“社區(qū)”其實是現(xiàn)代社會,尤其是城市當中人們生活的主要場所,社區(qū)文化也成為公民主要的文化組成部分之一。如果社區(qū)能夠營造弘揚“友善”理念的氛圍,提供踐行“友善”行為的平臺,每一個人的生活環(huán)境都是“友善”的,那么,人們的心態(tài)也必定是“友善”的。
第二,構建更加和諧開放的網絡交往平臺。社會發(fā)展到今天,網絡的重要性已經不用再論述,但是隨著互聯(lián)網的日益普及,大家可以自由地在網絡上以虛擬身份發(fā)表言論,參與公共生活,人們獲得網絡言論自由的同時,卻缺乏相應的法律約束力,以約束個人言行。個人道德水平又不夠高,各類真真假假的言論便布滿了網絡。普通網民也被這些信息沖昏了頭腦。為了營造更加和諧的網絡環(huán)境,微觀層面,每個人都應該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做到“流言止于智者”;宏觀層面,政府相關部門應在加強網絡道德宣傳和培育的同時加強網絡監(jiān)管,不要讓流言蜚語及各類錯誤信息擾亂人們的平和心態(tài),讓別有用心的不法之徒趁虛而入。
第三,發(fā)揮各類社會慈善組織的作用,增強“友善”的力量。當代中國各類慈善組織層出不窮,雖有一些負面報道,也有少數(shù)人從中牟利,但慈善組織對于全社會的益處一定大于弊端。我們不能因噎廢食,相反,應該大力度地倡導、支持慈善組織的公益活動。而各類慈善組織也應該加強自身建設,“真心辦好事,學會辦實事”,而不是只是喊喊口號,甚至將自己陷入輿論漩渦之中。如果中國的慈善組織能夠真正做到“助人為樂”,全社會增強“友善”的力量將不可小覷。
3.推進多層次統(tǒng)一的誠信建設
“友善”與“誠信”如一對孿生兄弟,即相互聯(lián)系、相互促進、不可分隔,又相互獨立,各自發(fā)揮自身的作用。人與人之間的以誠相待就是“友善”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為了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達到社會建設的各類目標,我們應推進公民個人、社會群體、政府組織的多層次統(tǒng)一的誠信建設。
第一,公民與公民之間以誠相待。公民作為國家社會中最活躍的細胞,誠信的建設是最廣泛的。每個人都可以做誠信的人,自覺約束自己的話語和言行,“言必信、行必果”,既是精神文明建設的目標,又是精神文明建設和建設和諧社會的必要組成部分。
第二,社會作為介于公民與政府之間的橋梁,起到了推動誠信建設的重要作用。公民的誠信理念必然影響到社會和諧氛圍的建立,國家對于誠信的監(jiān)督又促進整個社會的誠信氛圍建設。
第三,國家是推動誠信建設的中堅力量。國家中各種權力機構如果能夠做到誠信為民、誠信執(zhí)法、誠信執(zhí)政,公民也就會信任國家,信服并擁護執(zhí)行國家的方針政策。
4.增強法制意識
“友善”“誠信”都是個人道德層面的要求,而現(xiàn)代文明國家的治理理念不應該是“以人治國”“以宗教治國”,應該是“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二者不可偏廢。所以,在全社會范圍內增強法制意識是不可或缺的。
第一,國家層面。國家作為統(tǒng)治機器,要真正做到“法治”,就必須首先在國家層面樹立起無可撼動的法制意識。中國傳統(tǒng)是“以禮治國”,但“禮”畢竟是軟約束,我們應把軟約束上升為國家意志,這樣才能讓中國真正成為一個法治國家。
第二,政府層面。政府是各類方針、政策的執(zhí)行機關,能不能依法行政則是老百姓評價政府的標準之一。官民是否同樣適用于法律,能不能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則是政府執(zhí)政、司法執(zhí)法的標桿。老百姓需要一個不僅僅要求普通人遵紀守法的政府,而且需要平衡每個老百姓心里的那桿秤的政府。
第三,社會層面。社會對于增強法制意識的作用更多地體現(xiàn)在創(chuàng)設法制環(huán)境上。老百姓實實在在生活于其中,社會是否能創(chuàng)設崇尚法律的氛圍,法律意識是否真正深入人心,社會承擔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第四,個人層面。個人作為法律的最重要的主體之一,既是法律權利的運用者,也是法律義務的承擔者,是否具有法律意識自然成為增強法制觀念的受教育的最主要主體。每個現(xiàn)代社會的公民都應該有遵紀守法的意識,對法律崇尚、敬畏是法律意識培育的重要任務。全中國在個人、社會、國家三個層面都能形成“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社會氛圍,在法律的保駕護航下建立“友善”的和諧社會關系。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卡爾·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3]袁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心理學途徑[M].北京:中國成人教育出版社,2010.
[4](美)約翰布羅克曼.過去2000年最偉大的發(fā)明[M].袁麗琴,譯.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2000.
[5]羅榮渠.現(xiàn)代化新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6]約翰·奈斯比特.中國大趨勢——新社會的八大支柱[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09.
[7]高放,李景治,蒲國良.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3.
[8]李建華.友善何以成為一種核心價值觀[J].倫理學研究,2013(2).
[9]竇坤,劉新科.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價值及其傳承[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教育管理方略]
[中圖分類號]D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 0046(2016)4- 0150-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