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本草綱目》與《本草備要》版本體例之異同

      2016-02-13 23:07:38鄧勇程新黃輝
      關(guān)鍵詞:版本體例本草綱目

      鄧勇,程新,黃輝

      安徽中醫(yī)藥大學(xué),安徽 合肥 230038

      論《本草綱目》與《本草備要》版本體例之異同

      鄧勇,程新,黃輝*

      安徽中醫(yī)藥大學(xué),安徽 合肥 230038

      摘要:《本草綱目》與《本草備要》均為明清時期極具代表性的本草類著作,二者在成書背景、版本系統(tǒng)、編撰體例等方面,既有相似之處,又各具特點。版本方面,《本草綱目》以“金陵本”“江西本”“合肥本”三大版本系統(tǒng)為主;《本草備要》則由原著者汪昂增訂而成《增訂本草備要》,并以此兩者為母版,延伸出兩大版本系統(tǒng)。體例方面,《本草綱目》論述詳實,所列藥物項目完備;《本草備要》由博返約,所列藥物款目更偏重于實用。二書一繁一簡,一全一便,一注重廣博,一長在實用,既同且異。

      關(guān)鍵詞:《本草綱目》;《本草備要》;版本;體例;李時珍;汪昂

      【引文格式】鄧勇,程新,黃輝.論《本草綱目》與《本草備要》版本體例之異同[J].中國中醫(yī)藥圖書情報雜志,2016,40(4):48-50.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6.04.013

      《本草綱目》與《本草備要》均為明清時期極具代表性的本草類著作。明代醫(yī)家李時珍“復(fù)者芟之,闕者輯之,訛者繩之”,“采其精粹”,撰成集明代以前本草學(xué)大成之著作《本草綱目》。清代醫(yī)家汪昂“爰采諸家之長,輯為《本草備要》”,將浩繁淵博的中醫(yī)醫(yī)理與方藥去粗取精、由博返約,被歷代醫(yī)家視為重要的中醫(yī)學(xué)門徑書籍。二書版本眾多,流傳極廣,對明清時期中醫(yī)學(xué)發(fā)展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筆者試從成書背景,編撰體例,以及版本系統(tǒng)等角度,對二書異同加以比較對照。

      1 成書背景

      1.1考古證今,著成《本草綱目》

      李時珍(1518-1593年),字東璧,號瀕湖,湖北蘄春人,出身世醫(yī)之家,23歲棄儒習(xí)醫(yī)。王世貞在《本草綱目》序中曰:“古有本草一書,自炎皇及漢、梁、唐、宋,下迨國朝,注解群氏舊矣。第其中舛謬差訛遺漏不可枚數(shù)。”李時珍在“遺表”中曰“若不類分品列,何以印定群疑”,故“奮編摩之志,僭纂述之權(quán)……不揣猥愚……考古證今……訪采四方……搜羅百氏”。對諸家本草,“復(fù)者芟之,闕者輯之,訛者繩之……采其精粹”,歷經(jīng)二十七載,終于編撰成功[1]。

      1.2爰采諸家,輯為《本草備要》

      汪昂(1615-1694年),字讱庵,安徽新安休寧人,先攻舉子業(yè),于經(jīng)史百家均有深入研究,30余歲后棄儒業(yè),潛心研究醫(yī)著,博覽諸子經(jīng)史及各家醫(yī)籍。汪氏在《增訂本草備要》自序中,言其編撰《本草備要》之因,“竊謂醫(yī)藥之書,雖無當(dāng)于文章巨麗之觀,然能起人沉疴,益人神智,弱可令壯,郁可使寬。無關(guān)道脈,而能有助剛大之形軀;不系政刑,而實有裨生成之大德。言不墮綺語之障,用有當(dāng)施濟(jì)之仁,群居飽食之余,或可以愧小慧而勝猶賢也乎!是用寄意此中,思以壽世”。于是汪昂爰采諸家之長,輯為《本草備要》。

      2 版本研究

      2.1版本概況

      2.1.1《本草綱目》版本簡介據(jù)《中國中醫(yī)古籍總目》統(tǒng)計,《本草綱目》自明萬歷六年(1578年)成書至今,先后發(fā)行木刻本、石印本與鉛印本82版。書中載藥 1892條,方 11 096首,附圖1100余幅[2]201?!侗静菥V目》版本主要有 3種:⑴金陵本,為《本草綱目》原刻本,版框高202 mm,寬139 mm;半葉12行,行24字,雙行小字同。有王世貞“本草綱目序”、輯書姓氏、本草綱目總目、凡例,此后即為各卷內(nèi)容。附圖 2卷。⑵江西本,版框高 221 mm,寬 152 mm;半葉 9行,行20字,雙行小字同。有夏良心“重刻本草綱目序”、王世貞序、張鼎思“重刊本草綱目敘”,李建元“進(jìn)本草綱目疏”。下書口記有刻工及字?jǐn)?shù),附圖2卷。⑶合肥本,版框高212 mm,寬145 mm;半葉9行,行20字,雙行小字同。

      2.1.2《本草備要》版本簡介據(jù)《中國中醫(yī)古籍總目》統(tǒng)計,《本草備要》自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成書至今,先后發(fā)行2卷本、4卷本、6卷本、8卷本,以及不分卷本共124版,主要為木刻本、石印本與鉛印本,另有《本草備要》《醫(yī)方集解》合編本 87版[2]211?!侗静輦湟房谇蹇滴醵辏?683年),原書2卷。因其將浩繁淵博的中醫(yī)醫(yī)理與方藥去粗取精、由博返約,被視為學(xué)習(xí)中醫(yī)的重要門徑書。該書初刊后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增訂,“茲因重梓,更增備而可用者約六十品”,即《增訂本草備要》,此本后世流行最廣。

      《本草備要》2卷本目前已知有日本享寶十四年(1729年)植村藤治郎等刻本,藏于中國醫(yī)科大學(xué)圖書館。另有中國中醫(yī)科學(xué)院圖書館藏?fù)?jù)清康熙二十二年刻本復(fù)制本。現(xiàn)藏于日本公文書館內(nèi)閣文庫者為《本草備要》初刊本,即未增訂前的延禧堂(汪氏自家堂號)藏版,還讀齋梓行本,該版本保存了陳豐和汪昂明確署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所撰的兩序。藥分8部,載藥402品。該版本無版框尺寸記錄;四周單邊,白口,無魚尾;上下分欄,上欄眉批,無行格線,下欄正文,有行格線;半葉9行,行24字,雙行小字同;無圖。

      《增訂本草備要》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刊刻,全書 4卷,系采諸家本草,增訂簡輯而成。早期代表版本有還讀齋本和成裕堂本 2種。前者字體版式與日本所藏初刊本相同,后者題有“新鐫增補詳注本草備要”。2種版本均附序言4則:即初刊本陳豐原序和汪昂自序,及汪昂增訂序和汪桓序。四周單邊,版框215 mm,寬130 mm;上下分欄,上欄眉批,下欄正文;半葉8行,行22字,雙行小字同。后世刊行6卷本與8卷本,及本草醫(yī)方合編本,版式不一,字體多樣,但多無分欄,有配圖,以便讀者研習(xí)。隨本書流傳日廣,漸有訛誤出現(xiàn)。

      2.2版本系統(tǒng)

      2.2.1《本草綱目》版本系統(tǒng)《本草綱目》多以“金陵本”“江西本”“合肥本”三大版本系統(tǒng)為主[3],其中“金陵本”于李時珍在世時主持刊刻,故多能體現(xiàn)著者原意。因多方面條件所限,版本質(zhì)量相對較差,流傳數(shù)量較少。“江西本”為官刻本,在明清之際有較大影響,其以“金陵本”為底本,雖版本質(zhì)量優(yōu)于金陵本,但較金陵本已有誤刻、脫漏、增添之現(xiàn)象。“合肥本”系重訂本,又因年代較遠(yuǎn),文字內(nèi)容實與金陵本有較大不同,其中部分沿襲自“江西本”,大部分出版者修訂而與“金陵本”相異?!昂戏时尽卑婵叹迹宄嵱?,故該本雖大異于“金陵本”,但流傳極廣,影響極大。

      2.2.2《本草備要》版本系統(tǒng)《本草備要》自成書后,又由原著者汪昂予以增訂而成《增訂本草備要》,并以此兩者為母版,延伸出兩大版本系統(tǒng)。若論及與《醫(yī)方集解》合編者,則為三大版本系統(tǒng)?!侗静輦湟泛汀对鲇啽静輦湟返淖钤缈?,均由汪氏“還讀齋”所刊[4]。其版本雖有2卷本、4卷本、6卷本和8卷本,但其內(nèi)容多遵從著者原意。

      2.3版本對比

      二書均有各自的版本系統(tǒng),其傳本眾多,流傳較廣,在歷代本草學(xué)著作中,亦不多見。然《本草綱目》版本“一源三歧”,三大版本系統(tǒng),其版式、文字內(nèi)容等,不但與初刻本有所出入,且修訂者多非原著者,三者亦各有特點。《本草備要》則因原著者增訂,故雖亦有兩大版本系統(tǒng),但究其版式、內(nèi)容等的一致性,卻較《本草綱目》為高。

      3 編撰體例研究

      3.1體例概況

      3.1.1《本草綱目》體例簡介《本草綱目》對歷代本草論著中已有之論,“復(fù)者芟之,闕者緝之,訛者繩之”,仔細(xì)甄別,兼收并蓄,去粗存精、去偽存真。每藥下設(shè)正名、釋名、集解、辨疑、正誤、修制、氣味、主治、發(fā)明、附方等項,不但搜羅歷代驗方、驗案和醫(yī)論醫(yī)話,還撰述著者經(jīng)驗發(fā)揮。其中集解與發(fā)明為李氏首創(chuàng),為本草類著作體例上的一次重大變革?!凹狻绷腥肟紦?jù)學(xué)內(nèi)容,所列藥物產(chǎn)地、形態(tài)特征、生長過程、采集方法與季節(jié)、用藥部位與炮制,以及藥物鑒定等,李氏均對其進(jìn)行詳細(xì)考證?!鞍l(fā)明”主要介紹歷代醫(yī)家對藥物性味、歸經(jīng)、主治、配方應(yīng)用及用藥注意事項的論述,然后加以評論,提出己見,甚則附以臨床驗案。此項重要改進(jìn),體現(xiàn)出醫(yī)藥結(jié)合的特點,對后代醫(yī)家著書立說提供樣板。

      《本草綱目》在藥物分類上改變原有上、中、下三品分類法,采取“析族區(qū)類,振綱分目”的科學(xué)分類法,將所收錄之藥物分礦物藥、植物藥、動物藥三大系統(tǒng)。礦物藥系統(tǒng)含金、玉、石、鹵4部;植物藥系統(tǒng)因其形態(tài)及生長環(huán)境等,分為草、谷、菜、果、木 5部;動物藥系統(tǒng)下列蟲、鱗、介、禽、獸、人6部。該書全面總結(jié)了16世紀(jì)以前中醫(yī)學(xué)的用藥經(jīng)驗,綜合了植物、動物、礦物、化學(xué)、冶金、醫(yī)理、天文、氣象、地理、歷史、訓(xùn)詁、語言文字等眾多領(lǐng)域的科學(xué)知識,其規(guī)模之宏大、攬藥之眾多、分類之科學(xué)、文筆之流暢,不僅是一部藥物學(xué)巨著,而且是我國古代的博物之書。

      3.1.2《本草備要》體例簡介汪氏因歷代本草著作只言治病而不明主治,“即間有辨析病源、訓(xùn)解藥性者,率說焉而不詳,語焉而不暢”,故別開徑路,創(chuàng)立先言功效、后列主治的編寫體例。開篇先列凡例,再為藥性總義?!侗静輦湟钒此幬镒匀粚傩苑譃?部,其中草部177品,木部68品,果部25品,谷菜部29品,金石水土部46品,禽獸部19品,魚蟲部31品,人部7品,共收藥402品?!对鲇啽静輦湟芬喾譃?8部,其中草部191品,木部83品,果部 31品,谷菜部 40品,金石水土部 58品,禽獸部25品,鱗介魚蟲部41品,人部9品,共收藥 478品。每藥先辨其氣味形色,次述其所入經(jīng)絡(luò)、功用及其主治。書中行文若引《本草綱目》《本草經(jīng)疏》內(nèi)容及金元各家學(xué)說等,均詳列出處,而汪氏之見解,皆注明“昂按”。此為繼《本草綱目》之后,本草類書籍編撰的又一項重要改進(jìn),為后代醫(yī)家撰寫本草類著作提供參考,清代吳儀洛的《本草從新》,清代李文來的《李氏醫(yī)鑒》等,均以該書體例與所載藥物為主要參考。

      3.2體例對比

      二書體例既同且異?!侗静菥V目》論述詳實,所列藥物項目完備,經(jīng)著者多番考據(jù),每藥下設(shè)集解與發(fā)明,為李氏首創(chuàng);《本草備要》是汪昂在《本草綱目》《本草經(jīng)疏》等基礎(chǔ)上由博返約,刪繁取要而成,所列藥物款目偏重于實用,創(chuàng)立先言功效、后列主治的編寫體例。后者藥物分類與體例,雖有沿襲前者之跡,但更具其自身特點。

      4 小結(jié)

      《本草綱目》和《本草備要》均為流傳最廣的普及性本草著作,為中醫(yī)入門的必讀之書,對后世影響深遠(yuǎn)。李時珍所撰《本草綱目》,為綜合植物、動物、礦物、化學(xué)、冶金、醫(yī)理、天文、氣象、地理、歷史、訓(xùn)詁、語言文字等眾多領(lǐng)域的科學(xué)知識的藥物學(xué)巨著;汪昂所撰《本草備要》,載藥雖僅 400余味,卻參閱大量本草書籍,篩選出便廉易得之品,編撰成書,通過刪改精簡,選出常用、實用藥物,充分體現(xiàn)該書“既取其備,又欲其要”之目的。二書一繁一簡,一全一便,一注重廣博,一長在實用,在成書背景、版本流傳、編撰體例及收錄內(nèi)容等方面雖各有側(cè)重,但時間上具有一定的繼承關(guān)系,空間上亦具備一定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參考文獻(xiàn)

      [1] 黃志杰.《本草綱目》導(dǎo)讀[J].中醫(yī)函授通訊,2000,19(3):4-6.

      [2] 薛清錄.中國中醫(yī)古籍總目[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3] 李載榮.《本草綱目》版本流傳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yī)藥大學(xué),2004.

      [4] 程新.《本草備要》學(xué)術(shù)價值與版本探析[J].大學(xué)圖書情報學(xué)刊,2015,33(5):116-120,128.

      (修回日期:2016-07-07;編輯:魏民)

      第一作者:鄧勇,館員,研究方向為新安醫(yī)學(xué)文獻(xiàn)。E-mail:dengyong1258@163.com

      中圖分類號:R281.3;G256.22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707(2016)04-0048-03

      收稿日期:(2016-06-15)

      基金項目:安徽省衛(wèi)計委中醫(yī)藥科研課題(2014zy51)

      *通訊作者:黃輝,編審,研究方向為新安醫(yī)學(xué)文獻(xiàn)。E-mail: huanghui.6@163.com

      Discussion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Version and Style of Ben Cao Gang Mu and Ben Cao Bei Yao

      DENG Yong, CHENG Xin, HUANG Hui*
      (Anhu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fei Anhui 230038, China)

      Abstract:Ben Cao Gang Mu and Ben Cao Bei Yao ar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re are similarities as well a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version, style,compilation ideas and purposes of the two books. In the version aspect, “Jinling Version”, “Jiangxi Version” and “Hefei Version” are the three versions of the system of Ben Cao Gang Mu. Due to the revision and enlargement of the author (Wang Ang), Ben Cao Bei Yao developed into Supplement of Ben Cao Bei Yao, Based on the two versions, two version systems were extended. In the style, detailed discussion and complete entry are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en Cao Gang Mu. Explaining profound theories in simple language and more emphasis on practical entry are the unique features of the Ben Cao Bei Yao. There ar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books.

      Key words:Ben Cao Gang Mu; Ben Cao Bei Yao; version; style; Li Shizhen; Wang Ang

      猜你喜歡
      版本體例本草綱目
      愛上《本草綱目》 不只因為健身操
      少先隊活動(2022年9期)2022-11-23 06:56:32
      注釋體例
      注釋體例
      注釋體例
      注釋體例
      Inflammatory Mechanism of Total Flavonoids of Chrysanthemum and Medicated Serum on Castrated Dry Eye Animal and Cell Models
      Silkworm Extract Ameliorate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Protects Pancreatic β-cell Functions in Rats
      Fabrication of A Folic Acid-Modified Arsenic Trioxide Prodrug Liposome and Assessment of its Anti-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ctivity
      淺談《紅樓夢》的版本
      人間(2016年31期)2016-12-17 18:33:29
      《全宋文》所收陳師道《答張文潛書》??笔斑z
      石屏县| 高密市| 沈丘县| 汨罗市| 马鞍山市| 子长县| 绵竹市| 灯塔市| 出国| 轮台县| 龙川县| 新绛县| 壶关县| 天全县| 本溪市| 阿鲁科尔沁旗| 龙胜| 景宁| 元江| 盐山县| 上林县| 甘肃省| 城口县| 霍邱县| 建瓯市| 大埔区| 通州区| 五华县| 阜阳市| 米泉市| 兴城市| 商洛市| 邻水| 义乌市| 明光市| 汶川县| 闵行区| 吉木乃县| 白山市| 信阳市| 裕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