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
(福建江夏學院公共外語部,福建福州350108)
和諧管理模式視角下的不禮貌言語轉換機制
林明
(福建江夏學院公共外語部,福建福州350108)
目前,國內(nèi)外對于(不)禮貌言語的研究大多是靜態(tài)的,即對孤立的(不)禮貌言語進行單獨分析,而人們將不禮貌言語轉換為禮貌言語的過程是動態(tài)的,其中涉及說話者在言語互動過程中的感知與構建。作者從海倫 斯賓賽 歐地 (Helen Spencer-Oatey)的和諧管理模式這一動態(tài)理論視角出發(fā),考察了說話者如何基于言語互動中的交際需求、面子的敏感性和行為期待的動態(tài)評價構建禮貌言語的過程,并結合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對不禮貌言語的形式進行轉換,得到了不禮貌言語的轉換機制。不禮貌言語的轉換機制對于深入了解不禮貌言語的轉換過程具有較為重要的理論意義。
不禮貌言語;轉換機制;外語教學;和諧管理模式
著名的禮貌語言研究專家布朗(Brown)和列文森(Levinson)在其經(jīng)典著作《禮貌:語言使用中的共性》中將禮貌與不禮貌的區(qū)分聚焦在戈夫曼(Goffman)提出的面子(face)上,并將面子定義為“每個互動參與者想要為自己爭取的、在公眾場合中的自我形象[1]?!辈祭屎土形纳俣ㄕf話者是典型人(Model Person),能夠根據(jù)交際的目的選擇最佳的言語手段。在這一過程中,典型人需要估計自身的言語對受話者面子的威脅程度,并據(jù)此選擇一種將面子威脅減少到最低程度的、最恰切的言語策略。
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理論廣受關注的原因在于其可操作性強。他們將面子分為積極面子和消極面子。前者是指個體得到賞識或者認可的愿望,后者是指行動的自由以及在行為上不被強迫的自由[2]。為了能使言語互動順利進行,互動參與者需要共同維護交際雙方的面子,將面子威脅降低到最低程度,因此,交際雙方都必須選用合適的禮貌策略。禮貌策略可區(qū)分為積極禮貌策略和消極禮貌策略,前者
表現(xiàn)為維護或者強化受話者(聽話人)的積極面子,后者表現(xiàn)為避免侵犯受話者的行動自由。因此,說話者在公然實施威脅面子的言語行為時,可以通過兩種言語補償行為對其進行緩和:(1)選擇旨在強化受話者積極面子的策略;(2)選擇能夠減少干預受話者行動自由的策略。
庫爾佩珀(Culpeper)關注到“不禮貌”這一語用學中亟待研究的領域,提出了不禮貌是人們在特定語境中的消極言語行為[3]。利奇(Leech)認為,將不禮貌進行理論化的最佳方法是基于禮貌理論,因為不禮貌是與禮貌緊密聯(lián)系的一種現(xiàn)象,實際上是一種截然相反的現(xiàn)象[4]。因此,本文以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理論為基礎,運用和諧管理模式分析了說話者在言語互動中根據(jù)交際需求、面子的敏感性和行為期待構建禮貌言語的過程,以期獲知不禮貌言語的轉換機制。目前對于和諧管理模式的研究極少,冉永平等[5]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但尚未見將和諧管理模式引入不禮貌言語轉換機制的研究報道。本文旨在以一種新的視角分析禮貌言語的構建進程。
謝朝群認為,禮貌從本質上說是……個人以體驗認知和慣習為基礎,結合語言形式、語境、意圖、情感等諸多復雜因素做出評價的結果。個人的體驗認知模式和互動慣習模式是評價一個人禮貌或不禮貌的重要依據(jù)[6]。當說話者預測到話語可能威脅到受話者的面子時,會根據(jù)交際目的,將不禮貌的言語形式轉換為相對禮貌的形式。
侯國金[7]在《間接言語的禮貌功能質疑》中,舉了如下通過間接言語勸說對方輕聲關門的事例。
(a)Shut your door softly.
(b)Please don’t shut your door so loudly.
(c)Use the door-nob as you close your door please.
三個句子,在表達方式上后一句比前一句更為間接,對受話者的行為干涉更少,更加維護了受話者的消極面子,因此更為禮貌。這是一個典型的說話者對于不禮貌言語的轉換過程。目前,國內(nèi)外有關不禮貌言語向禮貌言語轉換過程的研究還比較少,而不禮貌言語向禮貌言語轉換過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海倫·斯賓塞·歐地(Helen Spencer-Oatey)提出了和諧管理模式。和諧指人際關系和諧、融洽,和諧管理指參與者對言語互動中的人際關系的管理[8,9]。
在互動交際的過程中,參與者會對交往過程中的和諧氣氛是被增強、還是被保持或者破壞進行動態(tài)的判斷。這些判斷無論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對以下三個和諧感知要素的估量:互動需求、面子的敏感性和行為的期待。與此相對應,有以下三種現(xiàn)象:
(1)當說話者有特定的互動需求,他會對這種需求是正在得以實現(xiàn),還是受到阻礙或是毫無進展做出動態(tài)的判斷。
(2)與此相似,如果說話者關注的是互動中的人際關系,那么,他會對自己是贏得了面子、保持了面子、面子受到了威脅還是喪失了面子做出動態(tài)的判斷。
(3)與此同時,說話者會對正在發(fā)生的言語行為和非言語行為做出預期的反應,并將其理解為是重要的、不重要的(當預期的行為已經(jīng)實現(xiàn)時)甚至忽視它。
以上的動態(tài)評價或者判斷通常會引起顯著的情緒反應,而這一情緒反應反過來又能對人們感知話語的和諧程度產(chǎn)生重要影響。
根據(jù)和諧管理模式理論,說話者不僅要對自身的情況和反應做出估計或判斷,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受話者的面子情況、需求情況和受話者的互動期望能否得以實現(xiàn)。因此,說話者需要在滿足自身需求和受話者的需求之間找到恰當?shù)钠胶恻c。
當說話者做出關于自身和受話者的動態(tài)估計時,隨著言語互動的進行,說話者還需同步?jīng)Q定如何以言語或者非言語的手段來管控言語的互動。
依托具體的言語實例,言語的禮貌性或得體性才能真正明晰。下面,本文結合具體的言語互動,將海倫·斯賓塞·歐地提出的和諧管理模式引入到不禮貌言語的轉換機制研究中。
首先援引《生活大爆炸(BigBangTheory)》中的部分言語實例。以下這則語料源自該劇的第四季第八集。謝爾登(Sheldon)、倫納德(Leonard)、霍華德(Howard)、勞伊(Raj)和艾米(Amy)正在討論去看新電影的事宜。此時,霍華德的女朋友伯納黛特(Bernadette)也加入到這一言語互動中,霍華德問她是否一起去看電影。
Howard:Are you sure you don’t want to come with us to Raiders?
Bernadette:Oh,no.That movie has melting faces. Besides,Penny and I are having a girls’night tonight.
Amy:Girls’night.What does that entail?
Bernadette:Girls get together,hang out,share girl talk.
Amy:I’m a girl.
Bernadette:Well,maybe you can join us.I’ll ask Penny.
伯納黛特以“今晚有女孩之夜活動”為由拒絕霍華德的邀請。而他們所談論的女孩之夜活動卻引起了艾米的極大興趣。艾米并沒有被邀請參加女孩之夜活動,但她真心想?yún)⒓舆@個活動卻被忽視了。伯納黛特介紹了活動的內(nèi)容,出于本能,受話者艾米腦海中可能首先反映出如下的言語形式:
(1)I’m a girl as well.Why don’t you ask me to go with you to the girls’night?
根據(jù)和諧管理模式理論,這一言語形式是不禮貌的,需要進行形式的變換。首先,艾米的互動需求是讓對方邀請自己一同參加活動,而這一質問的言語形式將會威脅到伯納黛特的消極面子。同時,這一言語形式恰巧從側面反映出自己沒人邀約的現(xiàn)實情況,對自身的積極面子也構成威脅,而有損交際雙方面子的言語不利于滿足艾米的互動需求。此外,艾米作為這一社交團體的新成員,與團體內(nèi)其他成員之間的語用距離較大,理應使用禮貌程度較高的言語形式,而句子(1)的言語形式明顯與其他互動參與者的預期相悖。因此,預先構建的言語形式必須經(jīng)過變換才能滿足言語互動雙方交際的需求。
從以上分析可知,在海倫·斯賓塞·歐地的和諧管理模式中,互動參與者需要關注三個變量:互動需求、面子得失和(非)言語行為的預期。一種言語形式的構建與表達能否滿足互動需求,由多種主觀和客觀因素決定,其中,最重要的是言語形式能否有助于增加互動參與者的面子,是否與受話者對說話者的(非)言語行為預期一致。在言語交際中,互動參與者會對雙方的語用距離進行衡量,由此界定自身和對方言語形式的得體性。處于得體范疇之內(nèi)的言語形式,就符合(非)言語行為的預期,就會被認為是禮貌的,這是構建禮貌言語形式最直接的一個維度。
另一個維度是彼此面子的得失。布朗和列文森認為,維護雙方面子是言語交際的最終目的,也是普遍的語言現(xiàn)象。說話者根據(jù)交際雙方的社會距離、地位差異以及言語對交際者面子的威脅程度,采用相應的禮貌策略。但是,本文認為,言語交際的最終目的是盡可能地滿足交際各方的互動需求,而言語形式對互動參與者面子的得失只是衡量是否需要對言語形式進行轉換的其中一個因素,因為語言最為重要的社會功能是人際功能,而正是這一功能建立和維護了人在社會中的身份地位[10]。因此,維護雙方面子僅是言語構建與表達的其中一個目的,而非最終目的,實現(xiàn)言語交際參與者的互動需求才是促使說話者轉換言語形式的推動力。
由此可見,在言語轉換過程中,最為直觀的變量是面子的得失和言語行為的預期,而這兩個維度決定著互動需求的實現(xiàn)。因此,海倫·斯賓塞·歐地和諧管理模式中的三個變量并非是并列關系,面子問題和說話者的言語形式是否與受話者的預期一致是互動需求能否得以滿足的前提。判斷言語形式是否需要轉換,首先觀察言語形式是否能維護雙方的面子(尤其是受話者的積極面子和消極面子)以及是否符合受話者(基于雙方語用距離)對說話者言語行為的預期。如果這兩個因素是肯定的,那么這一言語形式能促進互動需求的實現(xiàn),無需對言語形式進行變換。在具體的語境中,如果言語形式會傷害受話者的面子,那么這一形式就不符合受話者對說話者言語行為的期待,也不利于互動需求的實現(xiàn),因此需要對不禮貌言語進行形式轉換。
格瑞斯(Grice)提出的會話含意理論(Grice’s Theory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11]包含了合作原則和會話準則。會話準則分為質量準則、數(shù)量準則、關聯(lián)準則和方式準則。如果話語在字面上公然違反某一準則,而交際雙方仍然保持合作的態(tài)度,那么這一話語在此語境中會產(chǎn)生特定的(有別于字面意義的)含義。在以上的言語互動中,艾米感知到需要改變句子(1)的言語形式,因此將其轉換為相應的禮貌形式:I’magirl。從外貌來看,就能知道艾米是一個女孩,艾米也無需對此再作強調。這一話語在形式上違反了方式準則(Maxim of Manner):簡練(避免不必要的冗余)。說話人故意違反這一準則,那么這一話語除了傳遞I’magirl這一字面意義外,更重要的是傳遞句子(1)的含義[12]。因此,艾米以禮貌的言語形式傳遞了相同的信息,通過故意違反會話含意理論中的方式準則,實現(xiàn)了不禮貌言語的轉換。
不禮貌言語的轉換是動態(tài)的,而和諧管理模式是基于對三因素的動態(tài)判斷而做出實時調節(jié)的理論。本文根據(jù)和諧管理模式分析了不禮貌言語的轉換過程,對言語的禮貌程度、轉換的動因、轉換的方向、轉換的實現(xiàn)形式以及整體的轉換機制做出了分析,最終得到了不禮貌言語的轉換機制。不禮貌的言語形式是否轉化為禮貌的言語形式,由三個變量決定:是否維護交際雙方的面子,是否符合言語行為的預期,這兩個直觀變量直接決定了互動需求能否實現(xiàn)這一變量,進而決定了是否要將言語形式進行轉換。本文以違反會話含意理論中的某一原則為例,實現(xiàn)了不禮貌言語的轉換。不禮貌言語的轉換機制對理解不禮貌言語的轉換過程具有較為重要的理論意義,對于外語教學實踐和二語習得實踐也具有啟發(fā)意義。
[1]Penelope Brown,Stephen Levinson.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61.
[2]Watts R J.Politenes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86.
[3]Culpeper Jonathan.Impoliteness:Using Language to Cause Offen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23.
[4]Geoffrey Leech.The Pragmatics of Politenes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4.219.
[5]冉永平.人際交往中的和諧管理模式及其違反[J].外語教學, 2012,(7).1-5.
[6]謝朝群.禮貌與模因:語用哲學思考[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275.
[7]侯國金.間接言語的禮貌功能質疑[J].山東外語教學,2002,(4):10-15.
[8]Spencer-Oatey H.(Im)Politeness,face and perceptions of rapport:Unpackaging their bases and inter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2005,(1):95-119.
[9]Spencer-Oatey H.Theories of identity and the analysis of face [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7,39(5):639-656.
[10]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12.
[11]H P Grice.Syntax and Semantics 3:Speech Acts[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41-58.
[12]YanHuang.Pragma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29.
(責任編輯:朱 彬)
Transitional Mechanism of Impolite Utterances Based on Rapport Management
LIN Mi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Fujian Jiangxia University,Fuzhou 350108,China)
Most of the researchers on(im)polite utterances has been static,i.e.,analyzing specific(im)polite utterances separately.Nevertheless,the transition from an impolite utterance to a corresponding polite one is dynamic,which involves many complicated aspects of perceptions and constructions of the utterances in verbal interactions.The thesis,based on Helen Spencer-Oatey’s Rapport Management which is a dynamic,investigates how the speaker makes the transition of linguistic forms in terms of politeness degree according to dynamic assessments of interactional wants,face sensitivities,and behavioral expectations and specific contexts.Then we are safe to infer the transitional mechanism of impolite utterances.The mechanism in question is theoretically significant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transition of impolite utterances and generation of polite ones.
impolite utterances;transitional mechani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rapport management.
H030 文獻識別碼:A
1009-3583(2016)-0082-03
2016-04-14
福建江夏學院2014年青年科研人才培育基金項目(JXS2014012)
林 明,男,福建福州人,福建江夏學院公共外語部助教,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和語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