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鳳棲幼兒園 周 琦 汪彩萍
?
老師,我不想玩!
杭州市鳳棲幼兒園周琦汪彩萍
在“開心大城堡”的活動中,孩子們以“制作彈藥”“壘高圍墻”“結對攻防”等形式進行自主游戲。游戲中,我隨機選取了一名孩子作為觀察指導對象,并根據(jù)活動特點將其稱為“跑女1號”。整個游戲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她基本處于游離的狀態(tài),對游戲的興趣不高,偶爾進入游戲角色,表情嚴肅地抬起一筐“彈藥”后,便匆匆離開了“崗位”。于是,我以同伴的身份和她進行了交流。
“為什么不想玩了?。俊?/p>
“我不喜歡和他們打來打去,而且我們老是打不過男孩子?!?/p>
“那你想干什么呢?”
“指揮官吧?”
“那就跟現(xiàn)在的指揮官去商量看看吧!”
一番商量后,“跑女1號”當上了指揮官,但沒有多久她又不想玩了。顯然,孩子對游戲中的角色缺乏興趣,更談不上體驗游戲中快樂的因素了。
從對“跑女1號”的觀察指導中,我產(chǎn)生了以下問題:孩子究竟想玩什么?我又該如何指導“不想玩”的孩子呢?帶著這兩個問題,我與參加自主性游戲觀摩活動的老師們一起研討。首先,我必須要找到一種行之有效的觀察記錄方法。這樣,才有可能讀懂孩子玩了什么,還想玩什么。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并嘗試在自主性游戲中開展有效的引導。那么,什么樣的記錄方式比較契合我們現(xiàn)在進行的晨間自主游戲呢?經(jīng)過與大家的激烈討論,最終我確定了以“圖示記錄法”為主“圖片描述法”為輔的雙重觀察記錄。
在討論中,老師還提到“孩子是否一直處于游離狀態(tài)?有沒有她本身感興趣的點?”這兩個關鍵問題。通過觀看現(xiàn)場錄像和照片記錄,我發(fā)現(xiàn)“跑女1號”有時候會露出燦爛的笑容,并且在教師提供的場景下生成了兩種新的自主性游戲:“花樣獨輪車”與“跑男撕名牌”。
但是,當“跑男游戲”進入到后半段時,“跑女1號”想和“9號”一起玩,卻被“9號”拒絕了。幾分鐘后,“跑女1號”來到我的面前說:“老師,她不想跟我玩,說跑來跑去的很無聊。但是我真的想和她一起玩。”這時候我突然不知如何回答,只“呃”了一聲。
由于我當時無法給出有效的引導,幼兒之間的良性互動并沒有進行下去,新生成的兩種游戲也隨之結束了。“跑女1號”又回到了“我不想玩”的狀態(tài)。針對這種情況,我進行了反思,想到了可以用“語言”及“肢體動作”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引導。比如,可以啟發(fā)“9號”,對她說:“跑男里有什么特別有意思的環(huán)節(jié)?”如果孩子表示沒有,我還可以繼續(xù)用動作啟發(fā)她,做出“快速撕下1號的號碼牌,并把號碼牌高高地舉在手里”的動作。我相信,這些引導策略能夠讓孩子保持對游戲的興趣,并進一步推動游戲的進程。
在本次教研中,我突破了如何自主引導自主性游戲的瓶頸。知道了對幼兒自主性游戲的觀察不能只停留在“看看”的層面,而應該“有的放矢地去看”。接著,就要去分析、挖掘“看到”背后所隱含的“孩子真正的想法”。在了解到孩子的游戲傾向后,順應其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把握學前兒童年齡階段特征,確立“最近發(fā)展區(qū)”。同時,利用語言、動作等引導方法,積極發(fā)揮同伴的能動性作用,讓幼兒“感悟”到可以玩什么,怎樣繼續(xù)玩,從而使幼兒從“沒有興趣”到“被動參與”再到“全身心投入”。兒童是游戲的主人,應該真正地把“玩”的權利交給兒童,讓他們在游戲中體驗到其中的樂趣。
讓孩子在游戲中“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