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懷瑜/文 王文炎/評
“安靜與堅守”是工匠精神的底色
陳懷瑜/文王文炎/評
最近,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迅速走紅,與紀錄片一起走紅的還有主人公——故宮文物修復(fù)師。55歲的王津師傅是他們的代表,他是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古代鐘表修復(fù)技藝的第三代傳承人,進入故宮工作已經(jīng)39年了。每天早八晚五,在辦公室一坐就是一天,幾十年如一日,和蒙塵多年的文物打交道。
人們尊崇工匠精神,更多的是欽佩其所蘊含的認真細致、精雕細鑿、精益求精、出神入化的技藝。其實,這些精湛非凡的工匠技術(shù),并非僅有天賦便可成就。后天的刻苦學(xué)習(xí)、甘于寂寞、堅守如一,才是工匠精神形成的源頭活水與真正底色。
自古而今,工匠精神的光芒成就了無數(shù)工匠大師。在中國古代,就有魯班、李春、李冰等,他們幾乎全靠手工制作,贏得了生前身后名。如果沒有其兒時就從師學(xué)藝,沒有汗水擦亮前路,沒有堅持不懈地一直努力,當然就難以成為一名巨匠之師。像過去,一個學(xué)徒工,從小時候到長大成人,要學(xué)上十多年才能出師。此中之艱苦,可想而知。如果沒有一種安靜如初的心態(tài)和堅守不懈的精神,學(xué)藝而成,青出于藍,就很難做到。
即使到了當代,像瑞士的鐘表工業(yè),一些意大利的制鞋業(yè),仍然在沿用手工工藝,就是因為機器流水線,很難達到工匠手藝之精致的程度。像故宮鐘表修復(fù)師,至今仍默默地堅守著這一古老行業(yè),他們因此成了另類“網(wǎng)紅”。這其實正是人們對其于時光的靜謐中不懼寂寞、無聲堅守之工匠精神的推崇與尊敬。
當下時代,社會嬗變,人心浮躁,人們的腳步更為匆匆。其實,在這樣的環(huán)境與心態(tài)下,我們更需要靜下來、慢一些,讓步伐走得更穩(wěn)些;在耐心中更多些深入思考,讓我們的行動來得更為扎實、有力些。每個人在自身的崗位上,也能讓心更細致些,動作更穩(wěn)妥些,精神更豐厚些,思想更深沉些——把自己的工作,當做一項“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精致、悠遠事業(yè),也就是人人心中都能沉淀著傳承千古的工匠精神,每個人就能做一個“最好的自己”,成就屬于自己的事業(yè)與未來。
在生活中,一些看似“慢”的行為,其實正孕育著快速提升的質(zhì)變;看似靜無聲息的環(huán)境,其實正磨煉和生成著動若脫兔的飛躍;看似無言而寂寥的堅守,其實也正昭示著成功目標的一步步逼近……所謂工匠精神,就是在這種不憚于寂寞、不畏于靜默、不躁于堅守中,讓技藝超凡脫俗,令手中精品迭出,成就更多傳世經(jīng)典,并讓這種技藝與精神代代傳承不息。
故宮鐘表修復(fù)師王津師傅說:“干這一行要坐得住,必須安靜、安靜、再安靜?!笔堑?,當我們從紀錄片中,看著這些故宮工匠那種寧靜致遠、堅韌不拔、精益求精、有條不紊、禪意十足的工作與生活狀態(tài)時,便能真切地感受和體會到,如果大家都多了些安靜中堅守的工匠精神之底色,就能更多地修復(fù)那些塵世間的浮躁心態(tài),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更為從容淡定、執(zhí)著內(nèi)斂;讓我們的工作,更為細致入微、飛得更高更遠……
(選自《每日新報》2016年4月24日)
[解讀]本文題目十分鮮明地概括了文章的主題。作者從故宮文物修復(fù)師走紅談起,挖掘其背后成功的“源頭活水與真正底色”,即“安靜如初的心態(tài)和堅守不懈的精神”,突出了主題,給人以深刻的啟示。作者巧妙運用典型事例,如中國古代巨匠魯班、李春、李冰和當代瑞士的鐘表工業(yè)、一些意大利的制鞋業(yè)工人,以及故宮鐘表修復(fù)師的事例,涵蓋古今中外,充分闡釋了工匠精神的內(nèi)涵,具有非常強的說服力。作者針對當下“人心浮躁”的實際,聯(lián)系眾多工匠的表現(xiàn),提出人人心中“沉淀著傳承千古的工匠精神”的觀點,具有非常強的針對性和鼓動性,發(fā)人深思。
[作者單位:山東省無棣縣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