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舉
(祁連山報社,青海 海北州 810200)
從會議里外“淘”出好新聞
□范文舉
(祁連山報社,青海海北州810200)
翻開報紙,總會有不少會議新聞?wù)紦?jù)了極其重要的位置和較多的版面,再看內(nèi)容,發(fā)現(xiàn)跳不出程序化、公式化的模式,套話多、篇幅長,給讀者一副似曾相識的面孔?!扒幻?,千篇一律”,成為會議新聞報道的一個頑癥。如何從會海里“淘”出最有新聞價值的好新聞,使其收到良好的宣傳效果呢?
會議是一座新聞富礦,要做好會議報道,寫出有特色的會議新聞,必須深挖要素,筆法要活,學會“節(jié)外生枝”,采取鉆進去、跳出來的方式,從會海里“淘”出最有新聞價值的新聞。筆者認為,在會議新聞采訪活動中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做好準備。要有計劃、有思路地開展采寫活動。各種各樣的會議,往往也是展示當?shù)亟?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一個“窗口”。記者如果注意觀察、快速反應,挖掘出其中最能體現(xiàn)社會發(fā)展和時代進步的新變化,這樣的新聞當然會受到讀者的關(guān)注。
其次要綜觀全局。廣泛和與會者接觸,不能只局限于參加大會聽報告,還要認真參加小組會、座談會、匯報會,甚至要利用會議間隙、茶余飯后去接觸與會者。許多生動活潑、饒有風趣并且一定有價值的材料往往是通過這些方式獲取的。
再次要巧妙選取切入點。有的記者往往拿份材料就走人,回去照搬材料寫個會議消息交差了事,肯定抓不到真正有價值的新聞。但如果以勤奮務(wù)實的作風,堅持自始至終坐在會議現(xiàn)場,用高度的敏感性,注意傾聽會議發(fā)言,觀察會場上的一舉一動,捕捉那些與會議氣氛、主題不協(xié)調(diào)的異常的人和事,巧妙選取采寫切入點,可能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新聞要新,新鮮,永遠是新聞的生命力之所在。這種“新”既包括時效新,也包括事件新、觀念新、做法新等諸多要素。如何寫出新穎性、受眾喜聞樂見的并富有價值的會議新聞呢?
一是開通“新視角”,避免“一鍋粥”。采寫會議新聞“節(jié)外生枝”的另一個切入點,就是要善于挖掘那些體現(xiàn)先進執(zhí)政理念、能夠鼓舞人心的好作風、新做法,開動腦筋,設(shè)法另辟蹊徑,才不至于使人有老生常談之感。記者要學會必要的會外采訪,注意了解會外的反應,洞察人們對會議的希望和要求,使會議的報道更具有針對性和現(xiàn)實意義。如果記者還能根據(jù)會議的內(nèi)容、成果和從會議上得到的線索進行追蹤采訪,寫出新的配合性的報道,那么效果會更加理想。如,《祁連山報》刊表的《拆了圍墻少了心墻》這篇報道,就是記者在參會時聽到政府院子的圍墻要被拆除了這樣一則消息后在會議外以這條線索追蹤采訪,寫出的報道。
二是擺脫“全盤端”,善于“抓重點”。在采寫會議新聞時,不能圖省事,直接向發(fā)言人索取發(fā)言稿半途走人,會議還沒結(jié)束,稿件已成型。這樣做的結(jié)果是,讀者往往抓不住要點,很難耐著性子看完,宣傳效果則大打折扣。在寫作會議新聞時,若對重要報告按每段的中心內(nèi)容,單獨摘發(fā)幾條新聞,既簡潔明了,又非常醒目。比如,黨委政府總結(jié)大會每年都要召開,如果從總結(jié)會中了解黨委政府政策的實施群眾所獲得的實惠作為切入點,以“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方法去報道,效果肯定不錯。
三是換掉“老面孔”,采用“評論法”。常聽人抱怨,現(xiàn)在讀者關(guān)心政治少,因此報紙上的時政新聞讀者不多。其實這是一個認識上的誤區(qū),廣大讀者對政治生活其實是非常關(guān)心的,因為執(zhí)政理念、黨風政風都與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guān)。一些時政新聞之所以不受歡迎,主要是這些新聞的可讀性差。我們要用述評來寫這類會議報道就比較適宜,可以把理由闡述分析得透徹些。如果新的政策牽涉面較小,可以運用新聞分析這種方法,或許能夠?qū)懗鲂乱鈦怼?/p>
四是學會“鉆進去”,善于“跳出來”。能不能跳出會議寫新聞,首先在于記者有沒有新聞敏感性。這種新聞敏感性實際上是一種政治敏銳力和政治洞察力。就是說,記者在參加一些一般性的工作會議時,必須長個“心眼”。這個“心眼”,就是我們常說的“新聞眼”。善于用“新聞眼”觀察會議的記者,有時往往并不直接正面報道會議,而是跳出會議,把從會議上抓到的具有典型意義的新情況、新事物寫成單獨的報道,使會議新聞擺脫陳式,寫出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