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方燦
(保山日報社,云南 保山 678000)
從部分獲獎作品談采訪“捉活魚”的要訣
□谷方燦
(保山日報社,云南保山678000)
新聞是一項燃燒激情的工作,從事新聞工作近20年來,憑著對新聞工作的執(zhí)著與熱愛,也寫出了一些有分量、有深度、有影響的新聞作品,其中許多作品還榮獲了各級各類獎項。在云南省保山日報社“記者下基層精品上版面”活動如火如荼開展之際,作為新聞戰(zhàn)線的一名老兵,時常有同事特別是剛入職者,前來討教一些所謂的基層“捉活魚”要訣。事實上,我也一直在思索:無論是基層“捉活魚”,還是會?!疤越稹保烤褂袥]有捷徑可走?
雖然有些片面,但在我看來,新聞的全部內容不外乎寫什么、怎么寫、給誰看3個問題。寫什么,可能是固定命題,也可能是“即興”作文;怎么寫,與作者的寫作技巧和文字運用水平有關,也是作者觀察分析能力、思維方式、情感表達方式、語言表述風格、對時勢判斷等多種因素的綜合體現(xiàn);給誰看,是新聞滿足政治性、敏銳性、新穎性、時效性前提下,盡可能實現(xiàn)新聞的宣傳效應、標桿引領效應、弘揚主流效應,可看成是新聞作品的最終收效。
新聞界的許多前賢都曾感嘆,好新聞是用腳跑出來。對一個新聞從業(yè)者來說,要想捉到真正的“活魚”,真要有要訣的話,那就是“腿勤”“手勤”“眼勤”“嘴勤”“腦勤”。
新聞是走出來的,只有“腿勤”才能在不經(jīng)意間發(fā)現(xiàn)好的新聞線索。2001年,我到騰沖市固東鎮(zhèn)采訪的途中無意間發(fā)現(xiàn),龍川江作為固東鎮(zhèn)的母親河,東邊的支流河水清澈見底,西邊的支流卻濁浪滔滔。經(jīng)調查訪問知道,數(shù)年前,東邊支流的東沙河的河道管理權通過公開競標,交給了當?shù)財?shù)位農(nóng)戶分段承包管理,農(nóng)戶積極性較高,水資源得以較好保護,河里魚類資源豐富。相反,西邊支流的西沙河因河道管理權不明確,上游采礦、冼礦從未停止過,河水污染嚴重,河流一年四季臭氣熏天,魚類資源基本滅絕。有了鮮明、強烈的對比事例,基本不假思索便寫出了新聞稿件《誰說手心手背都是肉?同是母親河水質全不同》,稿件見報后得到讀者稱贊,引起了當?shù)夭块T的深刻反思,固東東沙河河道管理權分段承包的經(jīng)驗在騰沖的許多河道得以推廣,騰沖境內河流的水質也得到有效保護和提高,新聞稿件也獲得了中國地市報新聞獎。
熟能生巧,“手勤”不僅能提高寫作能力,許多時候還能達到以量取勝的效果。一些看似信手拈來的稿件,不經(jīng)意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共鳴或反響。參加工作以來,無論自己身處編輯、記者崗位,總是筆耕不輟,每年抽出大量時間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在一線發(fā)現(xiàn)新聞、提升能力、增長知識。許多本為“命題”作文的采訪,比如:受報社安排,采訪騰沖清涼山茶廠總經(jīng)理徐天劍,采寫的稿件《茶葉人生——記全國首屆十大杰出青年農(nóng)民徐天劍》;跟隨保山市委書記調研全市烤煙生產(chǎn),感受到市委書記對烤煙生產(chǎn)的真心重視、對烤煙生產(chǎn)各個環(huán)節(jié)中關鍵技術要領的熟知所折服,采寫的稿件《書記竟是煙專家》;采訪生豬養(yǎng)殖大戶、保山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保山市巾幗創(chuàng)業(yè)標兵李坤蘭,以擬人化手法采寫的《李坤蘭的“五心”養(yǎng)豬經(jīng)》,或因標題活,或因文章美,或因語言妙,深得讀者喜愛和好評,稿件也分獲不同獎項。
“眼勤”不僅能在堅持閱讀中提升自己,而且還能在閱讀中積淀自己、受到啟發(fā)。在地方黨報部門工作,深知時時肩負自我學習、教育別人的雙重任務,學習都未曾放松。新聞前輩馬靜、李鈞德、于文國等人,或許他們并不知名,但他們的作品《向勞模鞠一躬》《取下神像掛地圖》《子弟兵走了 九江城哭了》等卻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并深深地影響著自己,許多時候還會讓自己產(chǎn)生難以抑制的沖動,在重新品讀和回味這些好作品時帶來難以置信的靈感。
靈感總是在一瞬間產(chǎn)生,但首先要有深厚的積淀才存在產(chǎn)生靈感的基礎。進入本世紀初,受荷蘭政府援助,中荷兩國政府在包括高黎貢山在內的云南省內5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啟動實施了“荷蘭——中國·云南森林資源保護與社區(qū)發(fā)展國際合作項目”。2002年,受該項目的資助,40多名世代生活在高黎貢山深處的傈僳族、彝族、崩龍族等少數(shù)民族群眾,第一次走出大山,遠赴昆明參加參與式快速評估培訓,以及接受項目咨詢。得知這一消息后,筆者蹲守在高黎貢山保護區(qū)保山管理局大院內,對培訓歸來的10多名略顯靦腆、羞澀的質樸農(nóng)民進行了采訪,綜合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想及真實感受,最大程度引用他們的話語,寫出了新聞稿件《山里老農(nóng)進城參加國際合作項目研討會》。稿件在《保山日報》見報后,領導和同事都說稿件“小切口、大視野,視角新穎、文字耐讀”。幾天后,稿件同時被《中國環(huán)境報》《中國綠色時報》等報刊刊登在顯著位置。
“嘴勤”才能問到最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弄清事情背后的真相。都說新聞要“七分采訪三分寫作”,“博采約寫”是新聞采寫的重要法則之一。2005年,是我國大力推行休漁期制度的關鍵時期。這年4月,我到怒江上游的隆陽區(qū)芒寬鄉(xiāng)走親戚,無意間發(fā)現(xiàn)夜里的怒江仍燈火通明,問其原因許多群眾都不愿說。后來,我又走訪了大量群眾,才有群眾透露,那些通明的燈火都是夜晚在江中打魚的漁船。因為剛剛實行春季禁漁制度,為躲避當?shù)貪O政部門的打擊,當?shù)丶巴鈦淼拇螋~人白天把漁船泊在了江灣的隱匿處,或藏在了橫跨江面的大橋下面,到了夜晚才到江中進入捕魚。盡管當?shù)厝罕娨采钪菟诮麧O的重要意義,對電觸捕魚幾乎可將水底的水生動物一網(wǎng)打盡,給當?shù)佤~類資源帶來滅頂之災極為不滿。但是,由于怒江上游的芒寬鄉(xiāng)為傣族、彝族等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民眾在思想深處對真相反映及出賣朋友、背后告密之間性質,仍存在及其模糊的界限,所以,許多群眾雖然對過度捕撈深惡痛絕,卻又對漁政執(zhí)法部門及外來人員守口如瓶。得知事情真相后,我經(jīng)過更加深入的調查,在全面掌握新聞事實的基礎上,寫出了報道《怒江上游魚類慘遭電觸捕撈之害》。稿件在《云南日報》見報后,引起了云南省省長的高度重視,并召開省長辦公會,專題討論加強怒江、瀾滄江等省內重要江河,認真落實休漁期禁漁制度,以及在非休漁期期間禁止使用電觸、爆炸等方法捕撈魚類資源的問題,稿件還被云南日報社評為頭條新聞大賽一等獎。
新聞說到底是一項手勤腳快、能寫會問的工作。作為新聞從業(yè)者的記者,要想真正成為一個流動的智庫,就必須學會思考、知道思考。回到文章的開頭,豐富的事例再次說明,基層“捉活魚”的要訣可一言以蔽之,還是無數(shù)前賢所倡導的多走、多寫、多讀、多問、多思,實際上也就是“腿勤”、“手勤”、“眼勤”、“嘴勤”、“腦勤”。作為一名記者,不管是先前開展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還是時下正在進行的“記者下基層精品上版面”活動,抑或是在今后的職業(yè)生涯中,要想捉到更鮮活的“活魚”,除此之外或許還沒有更好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