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華
(河南省許昌市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羅莊小學)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質疑問難
◆陳俊華
(河南省許昌市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羅莊小學)
加強學生質疑問難能力的培養(yǎng),是為學生將來自我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發(fā)明奠基,是培養(yǎng)適應未來社會的綜合性人才需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切實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學會質疑問難,讓學生主動地學、積極地學、高效地學,不斷拓展思維,成為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才!
語文教學 質疑問難 釋疑解難 創(chuàng)新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基也。”現(xiàn)代教育心理學也認為:“疑”是點燃學生探索的火種,是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指路明燈。因此,加強學生質疑問難能力的培養(yǎng),是教師必須切實重視的教學任務。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課堂上孩子們都能主動地回答問題,但是如果讓他們對課文進行質疑問難,他們會無從下“手”,不知從哪里問,不曉從哪里提,所以,剛開始我們的起點要低,質疑問難的立足點應放在孩子想知道的地方,這樣可以激發(fā)他們學習的欲望和探索新知的熱情,我們要讓孩子說,要讓他們想說。另外,還要經(jīng)常在課堂上強調:老師最喜歡上課勤于思考,敢于提問,積極發(fā)言的同學,在學習過程中要多問幾個“為什么”,看自己能不能解決;不能解決的,可以向老師請教或者和同學商量。
如在講《觸摸春天》時,我先板書“春天”,然后讓孩子欣賞春景圖,再讓孩子說一說看到了什么,等孩子回答后我在“春天”前面添上“觸摸”,讓孩子說一說對它的理解,然后再讓孩子根據(jù)課題質疑,他們就會對這些簡單而含金量高的問題產生興趣,從而想質疑:“誰觸摸春天?”“怎樣觸摸春天?”“為什么要觸摸春天?”“春天怎么可以觸摸呢?”這樣,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對提問題就有了意識,這樣,再放手讓孩子帶著問題去讀課文,不僅容易解決想質疑的問題,提高質疑的能力,而且使教學效果水到渠成。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一直是課堂的主宰,是主講、是主問,所以,課堂教學模式出現(xiàn)了“滿堂灌”“填鴨式”。而新課改后,《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就要求我們要充分調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為學生營造質疑問難的氛圍,給學生“問”的空間,提供“問”的機會,放手讓孩子質疑問難。只有這樣,孩子們才有機會成為“問”的主體,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被激發(fā)出來,才敢質疑問難。在教《小攝影師》一文時,文章的結尾是“小男孩坐上電車走了”,作者這樣結尾似乎有點突然,他好像還有什么想說卻沒有說出來,為我們留下了許多想象,如果讓你給作者提問問題,你會怎么問?有學生問“小男孩不走行嗎?”有的問“小男孩為什么非要走呢?”;有的問“小男孩走后還會回來嗎?”然后再讓孩子們讀課文,聯(lián)系課文從文中找出相關的依據(jù),并簡要說明理由,使他們產生敢說的欲望。通過閱讀,孩子們認識到高爾基對男孩的關懷和愛護以及男孩對高爾基的愛戴與崇敬之情,同時也訓練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小學生知識基礎不同、個性心理品質也存在差異,因而也會產生不盡相同的質疑問難結果。所以,教學中我們要和孩子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充分發(fā)揚民主,尊重每一個孩子,鼓勵孩子發(fā)表不同看法,力求迎合孩子的心態(tài)和需求。這樣孩子才能鼓足質疑問難的勇氣,敢于質疑問難,愿意質疑問難。如在講《白楊》時,當我講到“突然,他的嘴角浮起一絲微笑”時,看到一位孩子正在和同桌交談著什么,我走過去,摸著他的頭說:“能告訴老師剛才你說的是什么嗎?”孩子慌慌張張地站起來說:“爸爸為什么嘴角會浮起一絲微笑?”我興奮地說:“這個問題問得精彩極了!誰還想問?”教室一下子沸騰了,孩子們的小手舉得高高的,有的問“爸爸為什么會沉思?”有的問“爸爸在沉思什么?”有的問“風沙指的是什么?”有的問“這一次的沉思和上一次有什么區(qū)別”……我努力的讓孩子們感受著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的樂趣,激發(fā)他們探究的欲望,產生學習的動力,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驛站”,而不是“終點”。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啟發(fā)學生動腦筋想問題,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美國的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設計所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提問題、自覺學習。”可見,會提問題是增強學生質疑問難的關鍵。在教學《鳥的天堂》一文時,孩子們在整體感知課文后,我這樣說:巴金先生為我們描述了鳥的天堂奇異、美麗的景象,除了這些之外,大家還能從課文中了解到什么,用“?”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在孩子質疑時,我及時提醒孩子:課文介紹的是鳥的天堂,我們提問時應該圍繞重點內容即描寫大榕樹的語句和關于鳥兒的語句,結合上下文來設計問題。所以,孩子們有的提“為什么作者說昨天我的眼睛騙了我?”有的提“為什么我對鳥的天堂有一點留戀?”有的提“為什么說是鳥的天堂而不說是鳥的世界、鳥的樂園?”這樣將閱讀與質疑問難有機的結合起來,而且也將學生質疑問難的積極性調動了起來。學生學會提問,無疑是擺脫傳統(tǒng)教育的一種良藥,也是開啟學生自主性學習的一把金鑰匙。
問題是學習的起點,也是學習的動力。如何解決問題才是我們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進行創(chuàng)新學習的歸宿點,如何引導學生釋疑,提高學生解難的能力呢?
1.自主解難。在質疑問難后,對一些一目了然的問題,可以找學生回答,而一些相對較難的,可以引導學生多讀課文,“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放手讓孩子帶著問題一邊讀一邊思考,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發(fā)現(xiàn)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也可以為學生提供相關資料或采用多媒體等手段,輔助學生學習。這樣形成習慣以后,孩子們便可以逐步達到學會學習、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新學習。
2.合作解疑。凡是孩子們能解決的問題,都可以采用自學、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及老師點撥相結合的方式來解決,如對重點問題可以采用分組、朗讀勾畫法、討論法、實驗法等,這樣不僅讓孩子們在合作探究中解決問題,獲取知識,而且還可以培養(yǎng)在合作中輕松、愉悅學習的習慣。
我們讓學生質疑問難,不要只停留在理解教材的最初層面上,還要延伸到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上。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shù)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問題,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看舊問題,卻需要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彼约阂舱J為:“我沒有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刨根問底地追究問題罷了。”所以,我們要在教學中鼓勵孩子對教材質疑問難,敢于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如在《白楊》一課中,孩子對“三個知道”提出疑問:為什么作者寫“他們知道”的內容,而不寫“他們不知道”的內容?如果寫出來不是讓讀者對他們的家庭情況、新疆的情況更了解嗎?這樣由“知道”推想出“不知道”,孩子們領悟到文章的深刻內涵——爸爸、媽媽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響應祖國號召、熱愛邊疆、扎根邊疆、建設邊疆,再加上激起的情感共鳴,使文、道得以統(tǒng)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質疑問難是開放性學習的前提,引導學生質疑問難就是引導學生會思考、會分析、會抽象、會創(chuàng)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切實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學會質疑問難,讓學生主動地學、積極地學、高效地學,不斷拓展思維,成為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才!
[1]張明偉.淺析語文教學.課程研究,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