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紅萍
略談散文化議論文的寫作技法
姚紅萍
何謂散文化的議論文?在我看來,散文化的議論文要具備三點特征:
一是要有自己真切的感受;二是要讓即興的慧解與內(nèi)在的文化積淀交相激蕩,這樣的文章會讓閱讀者感受到作者的有形智慧和深厚底蘊,增添文章的哲思深度和文化厚度。三是要有“意識流”式的自在順暢,又有哲思性的闊大視野和空靈想象。
那么,散文化的議論文又該如何寫作呢?文無定法,涉及的章法確實很多,而其中的設(shè)置場景、巧妙引入中心的方法很是實用,具體操作起來也未為難事,應(yīng)該很好入手。下面簡要介紹幾種場景設(shè)置引入中心的技法。
技法一:街頭偶遇式
比如《品位》一文便是,文章從街頭偶爾看到的“左岸書吧”名稱入手,自然而然地思考和議論真正的品位是什么,從而展開對品位的深層次論述。這樣的方法,具有生活的自然之美,切入自然而又情趣盎然,了無斧鑿之痕跡。
技法二:家居隨意式
比如《樂辭之美》便是,在家里看到庭院中樹木之美,聽到鳥雀啁啾之美以及廣場舞曲之美,領(lǐng)悟到“不同的美麗,卻有著共通的和諧”,從而巧妙轉(zhuǎn)到談唐代音樂雅俗共存、日本音樂吸收創(chuàng)新的包容之美和現(xiàn)代音樂不知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在恣意的遐思中使文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中心凸顯無遺。這樣的方法,突破了思維的藩籬,能夠最大限度地突出議論的寬度。
技法三:閱讀深思式
比如《構(gòu)建精神“山中屋”》的開頭:
1922年夏天,在德國南部黑森林中,馬丁海德格爾建造了一個小木屋。
讀王曉華的《馬丁海德格爾的山居歲月》時,起初對這小木屋并未多留意,可讀下去才知這“山中屋”意義非凡。
本文由讀《馬丁海德格爾的山居歲月》切入,談精神的小屋,既貼切又充滿書香,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當(dāng)然“閱讀深思式”,閱讀的對象可以是文章,可也是畫、是電影等。這樣的方法,可以恰到好處地展現(xiàn)寫作者的閱讀積累和文學(xué)素養(yǎng),增添文章的文學(xué)味,賦予議論文以文學(xué)范。
技法四:旅游感慨式
比如《有不為》一文的開頭:
游臺北林語堂先生的故居,最不能忘懷的,還是他書齋上自題的匾額——“有不為齋”。
為什么偏偏是這三個字呢?
后來讀木心的隨想,先生輕描淡寫地說:“人這一生,必須要說的話很少,必不可為之事倒是很多?!毕壬疝D(zhuǎn)自矜,未肯將話挑明,已足以振聾發(fā)聵——我想什么是體面呢,有為固然是塵世最擾嚷的光鮮,但立功立言,求得一朝青史留名,畢竟需要太多非人力所可測量的機緣,時代與命運的沉浮;而真正檢驗為人一世靈魂質(zhì)地的標(biāo)桿,恰恰是“有不為”。
本文因游林語堂先生故居,看到“有不為齋”書齋名,而展開對“有不為”、“有為”的思考,這種開頭思辨性強,不落窠臼,耳目一新。
技法五:精心問古式
比如《順其自然》一文中的片段:
一豆青燈,案上展一卷《小窗幽記》:“夕陽落后閑云好,坐到千山入夢時?!弊匀皇嫜湃缭S,令人神迷。
燭火明滅之間,衣袂翩動,先生已然入座,于此便不禁要問:“繼儒先生,何能爾?”先生笑:“順其自然?!?/p>
順其自然。
何為順?又何為自然?我凝神于先生深邃的雙眸,隱隱望見歷史漫卷的書頁里,孟子向君主諫治國之道:“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p>
本文形式新穎,構(gòu)思奇巧,巧妙設(shè)置了穿越時空的古今對話,畫面感和情節(jié)性強,通過對話完成對“順其自然”的深入思考,有悠遠深邈、詩意蕩漾之感,足以讓閱讀者在意猶未盡的品味中領(lǐng)會文章主旨。
當(dāng)然,議論文散文化的方法和技巧不一而足,以上列舉的幾種方法,也僅是掛一漏萬,略供啟發(fā)。關(guān)鍵是運用此類方法的意識性和主動性,如果在平時的議論文寫作中能熟稔地運用這樣的方法,巧妙地插上散文化表達這一靈動的翅膀,那么,原本就以穩(wěn)重的理性思考見長的議論文,就更能富有個性,煥發(fā)精彩,博得閱卷老師的青睞,奪得考場作文的高分。
★作者單位:江蘇海門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