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言
選那個能為你賦零的平臺
溫言
大三那年,我被想申請留學的室友拉拽著,去師姐的宿舍取經。師姐那時已經手握5個國外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她一邊把所有關于語言考試、申請相關的資料整理出來,一邊和蹲在地上的我們搭話。
我問師姐:“你定了要去哪個大學嗎?”
師姐回答:“紐約大學。”
我脫口而出:“為什么選那個學校?”
因為在那幾個學校里,明明有幾家在綜合排名和專業(yè)排名都比紐約大學高的。
師姐笑著說:“像我以后準備留在國外的,去的城市對我最重要,紐約自然是首選嘍?!?/p>
10年前,我從倫敦留學回來,一邊實習,一邊糾結選哪家公司,于是去請教一個工作了多年的前輩。她聽完后,毫不猶豫地說:“最后那個公司就不要考慮了,太小?!?/p>
我不服氣:“可是那個看上去最有前景啊。”她奇怪地看著我:“那和你又有什么關系呢?如果是我,沒準兒可以考慮一下?!?/p>
兩年前,我決定離開工作了6年的機構,走之前,和另一個部門的高級經理吃飯。她說:“你現在走是對的。雖然我不知道你要去的公司怎么樣,但咱們這邊的離職率太低了,再待下去,大家都要變多胞胎了。你現在出去,還有機會認識一些不一樣的人?!?/p>
表面上看,以上3件事毫不相干,但背后其實是同一件事:該選擇怎樣的平臺。
正確的做法是:在可選的范圍內,盡量選那個能給你履歷賦零的平臺。
多年前,師姐不顧學校排名毅然飛往紐約,是把這座城市看作一個機會的平臺。在第一次聽到她的理論時,我懵懵懂懂,不是很理解??僧斘乙卜艞壛嗣绹胁看髮W的獎學金,而飛去倫敦時,則明白了這個選擇背后的邏輯:大城市的學校、產業(yè)及其他資源是密切連接在一起的。當超過50%的就業(yè)機會高度集中于某個城市時,這里理所當然地聚集了最優(yōu)秀的人才、最豐富的資源、最牛的學術大咖,還有各種各樣的機會——雖然不是每扇大門都向你敞開,但無論是信息還是資源獲取的成本,都要遠遠低于那些地域上更加疏遠的地方。對于像我一樣資質平平的人,當處在資源的樞紐地帶時,所能獲得的機會,要遠多于其他地方。
一個好平臺可以賦予你很多機遇的可能性,這是平臺的第一重紅利。
畢業(yè)之后,我作為新人踏進職場。那時的我,除了有一紙文憑之外,沒有任何突出的優(yōu)勢。以我當時的閱歷、經驗和人脈,其實根本不具備足夠的辨識力,去判斷一個小公司是否有所謂的“前景”和潛力。相對而言,大公司卻有著成熟完善的運轉體系。在大公司里,每個人都像超級機器上的螺絲釘,即便身限于釘孔之中,也有機會管中窺豹,親眼得見平臺的架構、運作流程和規(guī)律。
大公司就像一個高高架起的海上平臺,當你置身其中,如果有心,總能找到一個視角,更好地觀摩到整個企業(yè)價值鏈的動向以及行業(yè)內的價值劃分,還有數不清的培訓、知識資產、內參、數據分享……在這樣的平臺之上,視野和收獲是很難用單純的知識、經驗值來簡單概括的。
大平臺里往往匯集了無數精英多年來的智慧,盡管只能看到其表面,而不知其所以然,但它依舊會訓練出一種邏輯嚴謹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和做事的能力,將令你受益匪淺。這是平臺賦予你的第二重紅利。
最優(yōu)秀的平臺上,會匯集更多的人才,往往意味著更有價值的人脈。這是平臺賦予你的第三重紅利。
現在有一句話很流行——“選擇大于努力”,其實這句話是有先決條件的。每個人作為知識、經驗、技能、智力、人脈的綜合體,代表了數字前面的那個1,而平臺起的是擴音器的作用,它可以在后面加上一個零,也可以加許多個零。但如果沒有前面那個1,有再多零也沒有用。
當我們說“選擇那個能為你賦零的平臺” 時,并不是說只能去所謂的“大”平臺。因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有不同情況,也會有不同的人生訴求。
當你還是白紙一張的時候,應該挑選能迅速累積“職業(yè)光環(huán)”的平臺;當你希望在垂直領域有快速成長時,則應該選擇那個能賦予你“上升通道”的平臺。一個平臺,如果你求A,它能給你A;你求B,它能給你B。那么即便它無法滿足你所有的需求,這已經是能為你賦零的最好平臺,這就是你的最佳選擇。
(摘自麥子熟了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