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超 楊大剛 王惠群
(1.貴州醫(yī)科大學;2.貴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3.貴州醫(yī)科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貴州 貴陽55004)
分離乳清蛋白強化腸內營養(yǎng)對重癥急性胰腺炎并低蛋白血癥的臨床應用
周國超*楊大剛2△王惠群3
(1.貴州醫(yī)科大學;2.貴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3.貴州醫(yī)科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貴州 貴陽55004)
低蛋白血癥; 重癥急性胰腺炎; 血漿白蛋白; 營養(yǎng)支持治療
重癥急性胰腺炎(SAP)是急性胰腺炎(AP)分型的一種,占整個急性胰腺炎的10.0%~20.0%[1]。SAP是具備AP 的臨床表現(xiàn)和生物化學改變,須伴有持續(xù)的器官功能衰竭[2]。低蛋白血癥是SAP常見的并發(fā)癥,對SAP患者的病情及預后都有一定的影響。其中血漿白蛋白降低的患者,其預后差,病死率高。SAP合并低蛋白血癥,通過腸內外營養(yǎng)支持加用優(yōu)質蛋白制劑合理有效的糾正,目前研究資料不多。本文旨在了解分離乳清蛋白強化腸內營養(yǎng)對SAP合并低蛋白血癥患者的臨床結局及營狀況的改善作用。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貴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肝膽外科住院治療的SPA伴低蛋白血癥患者42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6例,最大年齡75歲,最小年齡13歲,平均年齡(48.93±14.14)歲,治療期間無死亡患者。SAP診斷標準:均按重癥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3]執(zhí)行。所有患者均經臨床明確診斷,有明確的病因、病史、癥狀、體征及相關影像資料及實驗室指標。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前各生化指標經統(tǒng)計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臨床及營養(yǎng)支持治療 對42例重癥胰腺炎伴低蛋白血癥患者,根據患者的性別、年齡分為實驗組17例與對照組25例,重癥急性胰腺炎的治療:入院后給予基礎性治療(液體復蘇、抗休克),抑制胰腺分泌及胰酶活性,防止感染及營養(yǎng)支持,中藥促進腸蠕動(清胰湯入院后1~2 d均給予口服或空腸營養(yǎng)管注入,芒硝外敷),所有病人均未輸白蛋白及血漿。由腸外營養(yǎng)向腸內營養(yǎng)過渡的信號為待腸蠕動恢復,肛門開始排氣、排便后,開始加入腸內營養(yǎng)。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標準的營養(yǎng)支持治療方案:前期給予TPN輸注;待肛門開始排氣、排便后給予腸內營養(yǎng),可通過腸內營養(yǎng)管(空腸管)輸注瑞素、瑞能腸內營養(yǎng)制劑等,劑量根據患者具體狀況而定。腸內營養(yǎng)的原則是“先少后多,先慢后快,先淡后濃,溫度適宜,病人逐漸適應”[4]。過渡為PN+EN方式,適當提高熱卡,維持高氮,降低非蛋白熱卡糖脂比。實驗組營養(yǎng)治療方案對照組相同,只是在標準的PN+EN基礎上加用分離乳清蛋白作為EN氮源進行營養(yǎng)支持治療,每天分離乳清蛋白量為:0.3g/kg×實際體質量[5]。實驗組加入分離乳清蛋白粉,給予營養(yǎng)液的種類與劑量與對照組相同。
1.3 觀察指標及方法 分別對兩組患者TPN最后1天,PN+EN第3、7天,清晨6:00空腹抽取外周靜脈血,監(jiān)測以下指標:血生化指標: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總蛋白(TP),轉鐵蛋白(TRF),反應蛋白(CRP)。
兩組患者TPN最后1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有可比性(P>0.05),見表1;兩組PN+EN期間組內血生化指標比較,實驗組ALB、PA、TP于PN+EN第3、7天均值高于TPN最后1天,蛋白營養(yǎng)狀況得到改善 (P<0.05),第7天均值明顯高于PN+EN第3天,蛋白營養(yǎng)狀況有所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兩組患者PN+EN期間組間血生化指標比較,PN+EN第3天時,兩組營養(yǎng)生化指標變化不大,對重癥急性胰腺炎低蛋白血癥治療治療效果相同,營養(yǎng)改善相同。PN+EN第7天,實驗組ALB均值明顯高于對照組,實驗組PA均值明顯高于對照組,實驗組TP均值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行PN+EN第3天后各項血生化指標實驗組與對照組無差異,實施PN+EN第7天后實驗組ALB、PA及TP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實驗組蛋白營養(yǎng)狀況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3;CRP均值比較, CRP于PN+EN第3、7天均值明顯低于TPN最后1天,第7天均值明顯低于PN+EN第3天,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TRF均值比較: TRF于PN+EN第3、7天均值明顯高于TPN最后1天,有,T第7天均值明顯高于PN+EN第3天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4。
表1 TPN最后1天兩組血生化指標(±s)
表2 兩組組內進行PN+EN前、后血生化指標比較(±s)
注:以TPN最后1天為對照,*P<0.05;以PN+EN第3天為對照,△P<0.05。
表3 PN+EN第3、7天兩組血生化指標(±s)
表4 實驗組CRP、TRF變化(±s)
注:以TPN最后1天為對照,*P<0.05;以PN+EN第3天為對照,△P<0.05。
SAP是一種急性全身性疾病,其特點是病情可迅速加重,出現(xiàn)高代謝反應,并發(fā)癥多、病死率高。SAP不僅是胰腺的局部炎癥,也是全身性多臟器疾病,患者長時間處于高分解代謝、嚴重應激狀態(tài),長期禁食容易引起營養(yǎng)不良,甚至是低蛋白血癥。患者營養(yǎng)狀況的情況,直接關系到其自身的抵抗能力[6]。因此早期合理的營養(yǎng)支持,是減少SAP患者并發(fā)癥、促進順利康復的重要組成部分。
營養(yǎng)支持是目前一致公認的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手段。營養(yǎng)支持可分為腸內營養(yǎng)(EN)和腸外營養(yǎng)(PN)兩類。中國腸外腸內營養(yǎng)學分會指南與規(guī)范編委會推薦[7],SAP患者推薦經空腸置管給予要素型腸內營養(yǎng),先考慮經腸內營養(yǎng)。只有在患者腸內營養(yǎng)無法耐受或攝人腸內營養(yǎng)不足時,最后考慮給予腸外營養(yǎng)支持。合理有效的營養(yǎng)支持,不僅能改善SAP患者的營養(yǎng)狀況,還可以保護腸道黏膜屏障,增加機體免疫,從而防止腸道菌群易位的發(fā)生[8],使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得到降低。ASPEN學會[9]提出:如果SAP病人連續(xù)7天經口攝入營養(yǎng)不足,必須給予營養(yǎng)支持治療。本文中,兩組增加腸內營養(yǎng)后,蛋白水平都有所恢復,所以在急性胰腺炎早期腸道功能恢復后,增加腸內營養(yǎng),是有效的手段。實驗組加入在合理EN基礎上加入分離乳清蛋白,各項生化指標達到正常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 Rau BM,Klllger CM.Hasel C,ey al.Effeets of immunosuppressive and immu nostimulative treatment on pancreatic injury and mortality insevere acute experimental pancereatitis[J].Panereas,2010,33(2):174-183.
[2] 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胰腺疾病學組.中國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2013,上海)[J].中華胰腺病雜志,2013,13(2):73-78.
[3] 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分會胰腺外科學組.重癥急性胰腺炎診療指南[J].中華外科雜志,2007,45(11):727-729.
[4] 葉向紅,王新穎,李維勤等.重癥急性胰腺炎早期腸內營養(yǎng)的實施與護理[J].腸外與腸內營養(yǎng).2006,13(4):227-230.
[5] Murphy CH,Hector AJ,Phillips SM.Considerations for protein intake in managing weight loss in athletes[J]. Eur J Sport Sci, 2015,15(1): 21-28.
[6] 高麗萍,王世珍,馮月華.急重癥胰腺炎營養(yǎng)支持的護理[J].中華中西醫(yī)學雜志,2005.3(9):61-6l.
[7] 急性胰腺炎與臨床營養(yǎng)支持.腸外腸內營養(yǎng)學分會指南與規(guī)范編委會[J].中國臨床營養(yǎng)雜志,2007,15(6):340-341.
[8] Zhan G,WangCY,Wang F,et al.CHmcal study on nutrition supportin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pancreatic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3,9(9):2105-2108.
[9] American Society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Board of Directors and Clinical Guidelines Task Force.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in adult and pediatric patients[J].Parenter Enteral Nutr,2002,26(2)68-70.
貴陽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科學研究基金資助(編號2012-27)
R576
B
1000-744X(2016)01-0072-02
2015-10-03)
*貴州醫(yī)科大學2012級碩士研究生
△通信作者,Email:ydg43588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