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彬+向序鵬
摘要:在中國穩(wěn)步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背景下,寧夏以獨特的民族宗教特點,吸引著眾多國家的學子前來求學深造。寧夏醫(yī)科大學作為本地區(qū)唯一一所醫(yī)學高等院校,目前已有數百名來自不同國家的留學生在校學習生活,在銀川常駐外國人口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由于留學生對中國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適應狀況,對其學業(yè)和生活會產生顯著影響,因此,為了進一步搞好留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本文以寧夏醫(yī)科大學為例,專門針對留學生群體的對華態(tài)度、學習、生活以及文化交流適應等方面,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關鍵詞:留學生;跨文化;教育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7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7-0020-03
一、研究背景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增強,國際影響力持續(xù)擴大,越來越多的異國學子選擇到我國學習深造,期望在專攻術業(yè)的基礎上深入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在此形勢下,我國也在穩(wěn)步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讓更多的外國知識分子能夠有機會在我國學習、生活,進而知華、友華、愛華。據統(tǒng)計,2014年共有來自203個國家和地區(qū)的377054名外國留學人員在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775所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學機構學習,比2013年增加20555人,增長比例為5.77%。
在此背景下,寧夏醫(yī)科大學響應國家號召,憑借獨特的地緣和學科優(yōu)勢,積極發(fā)展留學生教育,2012年9月成立國際教育學院,目前已有來自多個國家的留學生在校就讀,學生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經濟狀況和語言能力呈現多樣化。
二、研究目的及意義
寧夏醫(yī)科大學國際教育學院自成立以來,努力探索符合我國國情和寧夏地區(qū)區(qū)情的留學生教育管理模式,吸引很多國家的留學生尤其是穆斯林地區(qū)的留學生前來深造。隨著在校留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為了進一步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為日后的工作提供參考,需要對留學生文化交流適應情況、在華所思所感所需、生活學習狀況和未來目標等問題進行調查研究。
三、研究對象及方法
1.研究對象。本研究的對象是寧夏醫(yī)科大學的200余名在校留學生,分為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語言進修生等,分別來自南亞、東南亞、非洲等國家和地區(qū)。研究對象中的男女比例接近1.8∶1;宗教信仰呈現多元化,包括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以及錫克教等。
2.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通過談話和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通過與留學生的廣泛接觸,對這個群體的思想動態(tài)、生活習慣、行為特點、學習態(tài)度等獲得一定程度的了解。另外,本文制作形成一份調查問卷,主要內容包括留學生對華態(tài)度、對學校管理及所學課程的態(tài)度、畢業(yè)規(guī)劃、日常生活適應狀況等方面。為使學生能夠暢所欲言,問卷采取問答題形式。由于條件所限,主要是對新校區(qū)留學生進行小樣本調查。
四、研究內容
1.留學生的對華態(tài)度。(1)對中國的大體印象。了解留學生對我國先入為主的印象對日后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日常交流,我們發(fā)現,不少留學生來華學習前對中國的了解比較有限,對國家之間的關系也不太感興趣。問卷專門設置一個問題:“你來華之前對中國有什么樣的印象?現在的印象呢?”經統(tǒng)計,50%的學生在來華前對中國有積極印象,具體評價表現為:“中國生活水平高”、“中國人勤勞守時”、“中國人守規(guī)矩”、“城市安全干凈”等,來華前對中國呈積極印象的學生現在沒有轉向中性或負面評價;有約17%的學生來華前對中國呈中性印象,具體評價為:“一般”、“不好不壞”,通過在校學習和生活,其中約一半學生的對華印象轉為積極,沒有出現轉向消極的情況;約有22%的學生表示對中國不太了解,大多側重于語言和環(huán)境方面,有的學生來華前認為中國人大多能說英語,現在發(fā)現遠不是這樣,還有些學生認為中國人對印度人不太友好,但現在發(fā)現這是錯誤的認識。另外,約有5%的學生來華前對中國有負面印象,其余學生沒有明確回答該問題。(2)對中國文化的態(tài)度。在交談中,我們發(fā)現,留學生大多表示對中國及中國文化的了解,僅限于電視等媒體中看到的零星形象,很難說對中國文化有多強烈的興趣,但他們基本上愿意去主動了解中國文化。對“你是否給本國的親朋好友介紹過中國文化”這個問題,61%的學生表示介紹過,包括“茶文化”、“中餐”、“中國人吃苦耐勞”、“節(jié)慶”、“重視教育”等,其中超過八成獲得親朋好友的積極反饋。但也應看到,在極個別情況下,來自印度某些地區(qū)的學生對中國存在著根深蒂固的偏見,即使在華學習已有時日,仍未改變,有待進一步的引導。(3)故鄉(xiāng)人群對中國的態(tài)度,在回答“本國人對中國的印象”這一問題時,約55.6%的學生表示周圍的人對中國印象不錯,其中七成來自印度,超出筆者預期,看來我校發(fā)展對外高等教育確實取得良好成效,留學生在本國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等方面的介紹在一定程度上產生積極效果。但我們同時應看到,約有28%的學生表示故鄉(xiāng)人群對中國不了解,基本上沒有印象,還有11%左右的人表示親友對中國持負面評價。
2.學校及所學課程方面。(1)關于寧夏醫(yī)科大學。對“從何處得知寧夏醫(yī)科大學”這個問題,55%的學生表示從留學中介咨詢機構獲知,17%由親友介紹得知,11%由畢業(yè)生或高年級學生介紹得知,還有11%表示從電視廣告或互聯網中看到。對“為何選擇寧夏醫(yī)科大學”這個問題,33%的學生表示由中介直接介紹并申請,28%的學生表示因為費用相對較低,17%表示因為聽說這所學校不錯,5%表示學校有國際知名度,5%表示是因為寧夏是中國傳統(tǒng)的穆斯林地區(qū),還有5%表示自己別無選擇。同時,69.6%的學生表示愿意介紹本國同學或朋友來這里學習。(2)對所學課程及教師的態(tài)度。對于該問題,67%的學生對課程設置感到滿意,28%的學生希望教師對授課內容多加解釋,使不同語言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學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學內容;17%的學生認為現有課程和教師的教學不錯。(3)對學院輔導員的看法,設置的問題是“你對輔導員老師有什么建議”,將近90%的學生對輔導員的工作基本持肯定態(tài)度,28%的學生提出一些建議,主要包括“平等對待每個學生”、“營造更友好的環(huán)境”、“獎懲分明”等。
3.畢業(yè)后的打算。(1)繼續(xù)深造。設問是:“你畢業(yè)后有什么打算?”有大約39%的學生明確表示畢業(yè)后有繼續(xù)深造的打算,與此同時,另設一問:“畢業(yè)后是否計劃去其他國家繼續(xù)深造?會選擇哪個國家?”有些之前并未表示要繼續(xù)深造的學生也回答了這個問題,40%的學生選擇歐洲國家,如英國、德國;17%的學生選擇美國;8%的學生希望回印度;4%的學生會選擇澳大利亞。(2)就業(yè)。35%的留學生表示畢業(yè)后會直接工作,13%的學生表示尚無任何計劃。對于“如果法律政策允許,你是否愿意畢業(yè)后在中國工作”這個問題,約56%的學生表示不愿意,理由是:“要回國照顧家人”、“飲食不習慣”、“語言不通”等;約30%的學生表示有機會的話,愿意在中國工作,理由是:“工資高”、“技術先進”、“喜歡中國文化”、“是獨特的經歷”等;其余約14%的人表示不確定。
4.日常生活和文化交流。(1)宿舍相關。筆者深入了解過該群體的生活習慣。從宿舍整體情況來看,研究生好于本科生,東南亞和非洲的學生略好于南亞地區(qū)的學生。較為突出的兩個問題是夜間噪音和宿舍環(huán)境衛(wèi)生。經常會有留學生在半夜十二點之后用音響播放震耳欲聾的音樂,曾詢問他們?yōu)槭裁催@樣做,很多人認為這樣“很酷”,并不在意他人感受。在宿舍環(huán)境方面,某些宿舍之臟亂無以復加,令人難以忍受。在宿舍安全方面,突出的問題是留學生安全意識較為淡漠,常有不鎖門離開宿舍、人走不斷電的現象。另外經實地觀察,大量留學生夜間違反規(guī)定,在宿舍做飯,熱油烹煮,煙氣濃重。以上種種問題皆應引起足夠重視。(2)餐飲。約有65%的留學生對食堂伙食滿意或可以接受,約30%的留學生表示不滿意,約4%的學生未置評。在表示滿意的學生中,約有七成表示有時間的話愿意自己做飯;在表示不滿意的學生中,印度留學生占絕大多數,表示食堂應提供印度菜,其中有75%的學生表示愿意自己做飯。有些學生因為宗教原因,只能自己做飯。在食堂環(huán)境和衛(wèi)生方面,約87%的學生表示滿意或可以接受;約4%的學生覺得食堂內比較氣悶。(3)人際關系。對于“和中國學生關系如何”這個問題,約87%的學生表示“還行”、“不錯”或“很好”,他們基本上有中國朋友。約61%的留學生表示與中國人相處沒有困難;約30%的人表示有困難,主要障礙是語言。91%的留學生表示和同班同學關系良好,同時17%的人表示會覺得孤獨或想家。(4)學費和日?;ㄤN。61%的留學生表示學費和日?;ㄤN“可承受”、“合理”或“便宜”,約30%的留學生認為“比較貴”、“物價高”或“給家里壓力較大”,其余留學生沒有明確表態(tài)。
五、分析討論
通過談話及問卷調查,獲得很多關于留學生對華態(tài)度、思想動態(tài)、日常學習生活及跨文化交流適應等方面的信息,對學校今后的招生、教育及日常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響應國家政策,發(fā)展對外高等教育。我國目前正走在全面崛起的道路上,大國崛起往往會引起本地區(qū)乃至全世界的懷疑和不安。某些別有用心的國家更會利用這種恐慌和疑慮的心理,大肆宣揚“中國威脅論”,毒化國際環(huán)境,陷我國于孤立。我國推進對外高等教育,就是要讓這些將來會成為相關國家社會中堅力量的學生在掌握專業(yè)知識的同時,了解中國的和平崛起,宣傳中國文化,知華友華愛華,為今后的國際交往消除障礙,獲得雙贏。通過本研究,認識到通過高校培養(yǎng),留學生在宣傳中國文化、樹立我國正面形象方面,確實起到積極作用。另外,通過留學生的宣傳,也擴大了學校在當地的知名度,起到吸引生源的作用。
2.培養(yǎng)師資人才,提高專業(yè)教育質量。通過本研究,發(fā)現學生對學校的課程設置是比較滿意的,但留學生反映比較多的問題集中在教師課堂講解上,對有些重難點,由于留學生語言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差異,教師今后需要進行更加細致到位、深入淺出的講解。英語醫(yī)學教育人才的缺乏,是我國對外醫(yī)科教育面對的難題。醫(yī)學教育專業(yè)性極強,要解決這個難題,必須從源頭提高醫(yī)學生的英語水平,這是根本之道,需要長期的努力。而且,學校有條件的話,可以選派有一定英文水平的年輕教師到先進院校或外國訪學,加強英語教學交流實踐。
3.平衡學生來源,摸索有效管理方法。留學生選擇來此學醫(yī),主要是因為英語授課、學費不高及入學較容易,這確實比較容易吸引生源,但較低的門檻也導致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在學習態(tài)度、學習能力、生活習慣和組織紀律性等方面體現得尤其明顯,無疑會增加學校的教育管理難度。由于生源地過于集中,學生會形成小圈子,排擠來自其他地區(qū)的學生,造成矛盾沖突。對于上述問題,一方面是不厭其煩的教育和再教育,采取表揚、獎勵等正面刺激;另一方面,完善規(guī)章制度,使日常管理大事小情有章可循,有據可查。尊重絕不意味著縱容,對違反規(guī)定的現象要嚴肅處理,才能使他人警醒。同時,學校應拓寬生源地,逐漸使留學生來源國分布趨于平衡,從根源上杜絕大圈子排擠小圈子的現象。另外,對留學生日常活動的管理,可以繼續(xù)探索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管理方式。寧夏醫(yī)科大學目前已經成立留學生學生會,在各項活動中都發(fā)揮了較好的作用,確實減輕了領導和輔導員的負擔。但目前學生會由于人數較少,沒有設置主席、部長和干事等職務,權責不分明,導致工作過程中出現推諉責任、互不買賬等內耗現象,最終還得由輔導員來調解。今后,隨著學生會成員的增加,建議選出相關部門的干部,明確權責,由教師指導干部、干部領導普通成員,如心使臂,以點帶面,提高日常管理和工作效率。
4.鼓勵交流體驗,營造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留學生遠離家鄉(xiāng),千里迢迢來到中國求學,陌生的環(huán)境、語言和習俗會給他們帶來很大的壓力。如果不能得到良好的疏導,不僅會影響學業(yè),對其身心健康也不利。一方面,輔導員應與學生及時溝通,了解思想動態(tài)和面對的困難,及時幫助學生解決相關問題;另一方面,可以采取院系間合作的方式,鼓勵留學生和中國學生自愿結成互助組。外國學生可以在與中國學生的互動中了解中國文化,消解陌生感,中國學生也可以在幫助留學生適應學校生活的同時,得到實際運用外語的機會,最后得到雙贏的結果。
通過本研究,我們對寧夏醫(yī)科大學留學生群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從學生的積極反饋中看出國際教育學院管理工作成績喜人,在多年的工作中確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在校留學生面對跨文化適應問題起到非常重要的教育指導作用,學生都比較滿意。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留學生國別背景多樣,個人素質參差不齊,有些問題是難以避免的,這更加促使我們進一步探索先進的管理模式,全方位、多層次地提高管理水平,細化、完善留學生管理的規(guī)章制度,與其他專業(yè)院系通力合作,不斷培養(yǎng)出一批批高素質的國際醫(yī)科人才,提高寧夏醫(yī)科大學留學生醫(yī)學專業(yè)教育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張樂平,張捷.和而不同 和諧共生——來華留學生管理中“和文化”體系構建淺談[J].教育教學論壇,2015,(20).
[2]施信疑,朱萍.英文授課來華留學生之培養(yǎng)質量的問題與對策[J].高教論壇,2015,(6).
[3]仲謀,王小軍.中美高校留學生管理模式對比與建議[J].中國教育學刊,2014,(9).
[4]袁海萍.高校來華留學生健康行為現狀及對策[J].黑龍江教育,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