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苗期(冬前)田間管理
小麥苗期(冬前)田間管理,包括播種后到返青前這一段時間的田間管理。此期麥田的管理重點是在全苗、勻苗的基礎上,促根增蘗,促弱控旺,培育壯苗,協(xié)調幼苗生長與養(yǎng)分儲藏的關系,確保麥苗安全越冬,為其早春生長發(fā)育奠定基礎。
雖然今年入秋以來,河南省大部分地區(qū)秋作物騰茬較早,為冬小麥播種質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利條件,但是仍存在幾個問題。一是近期全省普遍干旱少雨,造成部分麥田底墑不足,有的麥田屬于搶墑播種;二是部分秸稈還田地塊存在粉碎程度不夠,秸稈還田量過大,沒有增施氮肥等問題;三是部分地塊耕深不足、播量偏大、播種過深;四是部分農民對播期把握不準,易使幼苗發(fā)育不良,對以后成穗數(shù)量有不利影響。針對以上問題,建議農民朋友除及時查苗補種外,還應根據(jù)苗情、墑情,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1.對弱苗的管理。對因晚播、積溫不足形成的弱苗,冬前不宜追肥澆水,宜淺鋤松土,增溫保墑,把肥水運用的重點放在翌年小麥起身拔節(jié)期。對因整地質量差、地虛坷垃多形成的晚播弱苗,可在冬季和早春進行鎮(zhèn)壓,壓后淺鋤,以提溫保墑。
2.對壯苗的管理。由于播種基礎不同,壯苗也有多種情況:對肥力基礎差、底墑充足的麥田,可趁墑適量追施速效肥,以防麥苗脫肥變黃,促苗一壯到底;對肥力不足、早播生長正常的麥田,要及早追肥澆水,一般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5千克左右;對底肥足、墑情好、適時播種的麥田,凡能達到壯苗標準的,一般冬前不追肥,但要中耕保墑。
3.對旺苗的管理。對由于土壤肥力基礎高、底肥施用量大、墑情充足、播期偏早等形成的麥苗生長過旺、葉片肥大、分蘗滋生過快、群體密度過大的麥田,當冬前每667平方米群體超過60萬時,每667平方米用20%壯豐安乳油25~30毫升兌水50千克均勻噴灑,控制麥苗旺長,也可進行深中耕控制其生長。
麥田雜草出土高峰一般在麥播后15~20天,所以小麥幼苗期(11月中下旬)是化學防除雜草的最有利時期。在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對以播娘蒿、薺菜、米瓦罐等闊葉雜草為主的麥田,用75%苯磺隆干懸浮劑(蓋闊、巨星)1.0~1.5克兌水30千克均勻噴霧;對以野燕麥、巨鐮等禾本科雜草為主的麥田,每667平方米用6.9%驃馬乳劑60~70毫升兌水30千克均勻噴霧。
隨著氣溫的降低,小麥生長發(fā)育速度逐漸減緩,可在11月底—12月上旬進行中耕,以增溫保墑,促進根系生長,確保小麥安全越冬。
冬前肥水管理,不但能為小麥冬前生長提供足夠的水肥,促進小麥盤根分蘗,也有利于提高土壤熱容量,穩(wěn)定土壤溫度,減少小麥凍害,保護麥苗安全越冬。澆封凍水宜在日平均氣溫穩(wěn)定在3~4℃時進行,此時正值晝消夜凍時節(jié),所灌水分可及時下滲。對于秸稈直接還田麥田,加強肥水管理還能加速秸稈腐熟,減少土壤懸空和吊死苗現(xiàn)象。施肥宜采取播種機穿施,施肥深度在5厘米左右,以達到省工、省肥,提高肥效的目的。澆水后要及時淺中耕,破除板結,增溫保墑,促使小麥穩(wěn)健生長。中耕深度要適當,以減少傷根。
小麥葉片是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質的主要器官。冬前麥田放牧啃青可使植株綠葉面積減少,養(yǎng)料積累顯著下降,穗分化開始晚,成熟推遲,造成穗小、穗少、粒小、粒輕,嚴重影響產(chǎn)量。
孫彩霞 河南省滑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45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