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春 裴小芹
預見性個性化護理干預對結直腸癌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陳玉春 裴小芹
目的 : 探討預見性個性化護理干預對結直腸癌永久性結腸術后結腸造口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將2013年8月~2014年12月結直腸癌行永久性結腸造口術患者60例隨機等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實施預見性個性化的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自我護理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結果:觀察組患者總體生活質量高于對照組(P<0.05),心理適應度及社會適應度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預見性個性化的護理干預可提高永久性結腸造口術患者術后生活質量、術后心理及社會適應能力。
預見性個性化護理干預;結腸造口;生活質量
直腸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我國75%左右的直腸癌為低位直腸癌[1]。結腸造口術是低位直腸癌常見的手術方式[2]。但腹壁造口及佩戴造口袋改變了正常的生理排便途徑,易造成患者生理方面不便和心理方面壓力。我院外科造口門診2013年8月~2014年12月對低位直腸癌行miles手術的30例患者實行預見性個性化護理干預,取得良好的效果,現(xiàn)將方法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組經(jīng)病理證實直腸癌需行miles手術的患者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35~72歲,平均(52.5±11.3)歲。納入標準:(1)年齡18歲以上。(2)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感受及想法,沒有嚴重影響自我行為的合并癥。(3)經(jīng)護理人員解釋,愿意參加本研究。(4)小學以上文化程度。排除標準:(1)身體存在缺陷,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意愿。(2)有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或其他全身性的疾病。(3)不能隨時跟蹤或來院復查的患者。剔除標準:(1)手術后病情加重,無法繼續(xù)調查。(2)手術后造口發(fā)生嚴重的并發(fā)癥,無法保證一定的生活質量。將患者隨機等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包括術前皮膚準備、腸道準備、造口相關知識培訓和健康指導。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由外科門診造口護士實施預見性個性化護理干預。(1)心理預見性護理。在建立有效信任的基礎上,對每例患者生理、心理、社會各方面進行綜合的術前評估,做好造口術前心理護理,造口師耐心詳細講解造口手術的必要性,讓患者接觸造口用品,讓患者試戴造口袋消除恐懼感,增強患者手術的信心。根據(jù)每例患者年齡、文化修養(yǎng)、職業(yè)特點、宗教信仰的不同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輔導。(2)造瘺口術前預見性干預。造口師術前1 d為患者選擇造口位置,根據(jù)患者腹部不同的形狀,讓患者平臥、松腰帶、身體放松,在臍部向左做一長5 cm水平線,與臍部向下做垂直線長5 cm圍成的正方形區(qū)域(所選擇的位置在腹直肌范圍內),選擇平坦合適的造口位置。用一直徑約3.0 cm圓周粘貼紙,貼于預計造口處,以讓患者在不同體位(如坐下、站立及躺下)能看見,便于護理為原則[3]。調整粘貼紙位置,并用標記筆標記。在標記處給患者試戴造口袋,根據(jù)佩戴情況確定造口位置。特殊情況(如肥胖者、腹部凸出顯著)者造預見性造口位置請手術醫(yī)師一起確定。坐輪椅患者,讓其坐在輪椅上來評估造口位置。安裝有義肢的患者,須讓患者戴義肢后才能評估造口位置。術前由造口治療師和患者共同參與造口定位,不僅避免術中定位存在有不足,更可直接了解患者對造口手術的反應,提高患者對造口的認識程度,更好地給予心理疏導。(3)術后早期造口并發(fā)癥的預見性護理。造口師術后觀察評估造口顏色、高度、黏膜皮膚縫合位,觀察造口水腫情況、造口有無回縮,有無糞水性皮炎,使用氧化鋅軟膏等造口局部涂抹以保護皮膚,正確使用造口袋等。(4)造口術后遲發(fā)性并發(fā)癥預見性護理。教會患者術后早期擴張造瘺口以預防狹窄。(5)出院后護理干預。建立隨訪制度,出院后護理重點在預防患者焦慮情緒,組織并讓患者加入造口沙龍,指導自行佩戴技巧,鼓勵患者盡快回歸社會。糾正患者不良習慣,避免患者出院后護理斷層,增強患者自我護理能力。
1.3 觀察指標 采用歐洲癌癥研究與治療組織研制的生活質量核心問卷(EORTC QLQ-C30)進行生活質量調查[4]。該問卷由1個總體健康狀況/生活質量維度、3個癥狀維度(疲乏、疼痛、惡心嘔吐)、5個功能維度(軀體功能、認知功能、情緒功能、角色功能和社會功能)和6個特異性條目(呼吸困難、食欲下降、失眠、腹瀉、便秘、經(jīng)濟困難)構成??傮w健康狀況/生活質量和功能維度得分越高表明相應功能越好,生活質量越高。癥狀維度和特異性條目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低,癥狀及問題越嚴重。觀察兩組患者造口是否有水腫、回縮、糞水性皮炎、造瘺口狹窄等并發(fā)癥情況。用知識問卷等方式評估兩組患者掌握結腸造口護理知識的情況和正確的造口護理能力。由調查人員在患者出院后3個月對兩組患者進行一對一調查。調查時采用統(tǒng)一方法向患者講明填表方式,采用不記名填寫方式,由患者親自填寫。本研究共發(fā)放問卷調查表60份,所有患者均完成調查,問卷有效回收率100%。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問卷評分比較(表1)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問卷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結直腸癌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其生理、心理、社會功能方面出現(xiàn)的問題近年來引起臨床高度重視,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體生活質量及功能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同時癥狀評分、造口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在造口護理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采用預見性護理理念[5],針對患者的個體情況,根據(jù)治療不同時期的病理、生理變化,主動對患者進行評估,并找出現(xiàn)存和潛在的護理問題,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能極大地提高護理質量,降低護理風險。
對直腸癌結腸造口術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影響最大的因素是腹壁的人工造口[6-7]。造口護理質量,除了主觀上取決于造口者對造口的認識、造口治療師的正確指導、造口用品的質量外,客觀上取決于造口位置的是否合適[8]。因此,造瘺口術前預見性干預,讓患者先入為主地同造口師一起確定位置,不僅避免了術中由于定位困難等不足,更有利于術前心理疏導,有利于造口患者心理社會生活方面的更快康復。造口并發(fā)癥是影響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主要因素,在術后,對造口可能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進行早期介入干預能極大地降低術后并發(fā)癥,能顯著改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針對結直腸癌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的心理特點,以預見性護理理念為指導,在術前、術中、術后及出院隨訪等多個環(huán)節(jié)采取針對性護理方案能有效地降低造口并發(fā)癥發(fā)揮,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促進患者更早地回歸社會。
[1] 陳亞玲,謝玲女,汪如美. 低位直腸癌根治術加保護性回腸造口護理體會[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17):1952-1954
[2] 徐曉英,祝衛(wèi)芳, 呂 紅,等.動機性訪談對直腸癌Miles術結腸造口患者并發(fā)癥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 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14,11(4): 82-85.
[3] 戴曉冬,楊寧莉,宋 迪.患者術前參與造口定位對造口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江蘇醫(yī)藥,2011,37(1) : 121-122.
[4] 譚詩生,李 杭,羅 健,等.歐洲癌癥研究與治療組織研制的生活質量核心調查問卷第3版中文版生活質量調查問卷測評[J].中國臨床康復,2016,20(4) : 23-27.
[5] 張 穎.預見性護理在臨床工作中的應用[J].天津護理,2011,19(2): 122-123.
[6] 郭春華,劉 莉.腹腔鏡下直腸癌miles術造口方式對比分析[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2,2(4):76-77.
[7] 成旭梅,王愛香,李亞琴,等.心理干預在直腸癌造口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3,10(13):102-103.
[8] 宋新明,李欣欣.從生存質量角度評估永久性結腸造口對直腸癌患者的影響[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3,26(6) : 27-32.
(本文編輯 崔蘭英)
Influence of predictive individu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life quality of the patients with permanent colostomy of colorectal cancer
CHEN Yu-chun,PEI Xiao-qin
(Yanche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Medical College of Southeast University,Yancheng 224001)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predictive individu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ostoperative life quality of the patients with permanent colostomy of colorectal cancer. Methods:Selected 60 cases of patients receiving permanent colostomy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the period from August 2013 to December 2014 were equal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t random, in which,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and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predictive individu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nursing, and th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 in life quality, self-care, and compliance occurrence situation. Results: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a higher life quality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on the whole (P<0.05), and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uperior to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in mental adaptability and social adaptability (P<0.05). Conclusion: Predictive individual nursing intervention could improve the postoperative life quality as well as postoperative mental and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ies of the patients with permanent colostomy of colorectal cancer.
Predictive individual nursing intervention; Colostomy; Quality of life
224001 鹽城市 東南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鹽城醫(yī)院
陳玉春:女,本科,副主任護師
2016-10-08)
10.3969/j.issn.1672-9676.2016.24.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