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偉
摘 要:由于歷史的原因,學校藝術教育的體系長期受歐美、蘇俄藝術的深刻影響,在教育實踐中民族藝術教育的份量不足,尤其是凸現地域文化特色的本土藝術難登“象牙塔”,造成本地人不知本地的藝術,本土藝術正逐步遠離我們的孩子。因此,我們有必要重新認識本土藝術的教育價值,通過尋訪、采風、記錄等種種手段,收集整理改編本土藝術形式,作為學校藝術教育的一部分內容,探索藝術教育本土化過程中的教育教學形式,努力發(fā)掘本土藝術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因素,讓兒童從小接受本土藝術的熏陶,在接受本土藝術的教育過程中,得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熏陶。
關鍵詞:藝術教育 本土化策略
一、本土藝術教育的失落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各種文化的涌入,使我們享受著多元文化帶來的精神愉悅。然而,在這些文化中,有先進的、代表著進步文明的;也有落后、代表某種制度的、實施文化殖民的。受客觀、歷史的影響,我們的孩子,面對本國的傳統(tǒng)文化往往知之甚少——一首著名的傳統(tǒng)樂曲,他們茫然不知;一塊古樸的瓦當被視為殘磚爛瓦;一方石章被視為土氣十足。對本民族文化的漠視,甚至于否認,這不能不說是我們學校藝術教育的一大遺憾,長此以往,必然會從漠視民族文化的存在到漠視民族的存在。
正因如此,努力發(fā)掘本土藝術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因素,讓兒童從小接受本土藝術的熏陶,在接受本土藝術的教育的過程中,接受并傳播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影響,樹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以糾正并建立起符合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價值取向是我們藝術教育工作者的當務之急。
二、學校藝術教育本土化策略的實施操作
(一)學校藝術教育本土化策略的教育資源建設
1、從地方志中查找線索
教育需要適合的材料,藝術教育本土化的關鍵就在于尋找富于地域色彩的本土藝術資源,考察并研究這些本土藝術資源的教育價值,從而為藝術教育的本土化策略提供后援。所以,我們首先要做的是熟悉地方志,從文獻中查找線索。從地方志中,我們找到了不少流行于虞山舜水的民間藝術或手工藝術形式,如:啞鬼戲、蓮花落、年糕面塑、竹編、草編、陶瓷制作、泥瓦制作等;還有不少古代遺跡,尤其是曹娥廟。這些都可以成為我們有用的藝術教育資源。
2、從專業(yè)人士中吸取建議
教育工作者不是專業(yè)的民間文化研究者,對于本土性極強的地域文化可能知之甚少,甚至聞所未聞。通過文獻檢索查找到的地域藝術是否存在于現實中,存在于何地,何人在繼承,是否有現實意義,是否適合現代生活實際等等,是十分需要聽取專業(yè)的文化工作者的建議。因此,我們分成不同的專業(yè)方向,訪問了本地文聯及其各專業(yè)協(xié)會、文化館、博物館。就陶瓷制作、民間戲曲、建筑等問題進行詳實的探討,以獲取有價值的資料和信息。
3、從實地考察中獲得經驗
借鑒文化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帶領學生進行實地的采風、考察是鑒別材料有用性的最佳辦法。藝術教師也需要像文化工作者一樣,去田野考察,進行有價值的資料收集工作。
a.組織學生考察上虞越瓷,收集整理有關越瓷的圖片及資料,了解古代越瓷工匠們的制瓷工藝及流程。
b.考察“江南第一廟”的碑廊、石刻,收集了有關篆刻的歷史資料。采集了多種當地的泥土進行對比分析,確定了篆刻用的泥的品種;制作了多方印章驗證效果,獲得教學的第一手經驗。
c.組織學生訪問文化館的音樂工作者,收集上虞地方民歌、民間音樂片斷、戲曲音樂等作為學習素材。
4、從嘗試實踐中積累材料
有了第一手的素材,但還不能直接應用于教育實踐之中,需要對收集到的素材按照教育價值取向進行一定的改造、調整、重組,成為可以應用于實踐的教材。如上虞的陶瓷藝術如何應用于美術課堂當中呢?所使用的材料暫且不說,使用的工具就是學校無能為力的。但越瓷確實是藝術的瑰寶,不能不讓學生了解,課堂教學就必須轉換思路,借用學生已經掌握的技能,變換學習材料、學習方式進行教學實踐。于是,教師可以把這一專題分成三個階段來實施,首先,以越瓷成品作為寫生對象,對越瓷的圖案、顏色、造型進行必要的表象積累;其次,以現成的白釉盤子、碗作為加工對象,變通使用水粉顏料作為釉色,在課堂中模仿勾畫出越瓷的顏色、圖案;或者以彩色橡皮泥粘貼于盤子、碗、罐上,模擬出越瓷表面的立體造型。最后,以陶泥為材料,造型獨具個性的現代 “越瓷”。這樣,一個專題,就積累色彩、圖案、造型三大方面的素材,學生在一個專題的學習研究中獲得了技法、思維方式的鍛煉。
(二)學校藝術教育本土化策略中的藝術課堂教學
藝術教育是美育的主要途徑,藝術教育的全過程都應該有美的體驗、美的享受、美的創(chuàng)造,是藝術教學過程的方方面面都成為藝術教育的內容和手段。在實施本土化策略的時候,我們不能不重新審視我們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方法,探索、改造、嘗試,摸索比較適宜本土化策略的教學模式。
1、采風+指導
這是一種帶有綜合實踐性質的課型,通常是模仿文化工作者的藝術采風活動。在學生的社會考察、參觀、訪問、訓練等過程中,教師的指導十分重要,教師要花比課堂上更多的時間進行準備,要考慮諸如行進的線路、路途的安全、考察參觀后的材料組織、訪問的問題以及社會活動中涉及的禮儀問題。這是一種學生十分喜愛的學習方式。
2、欣賞+模擬
本土藝術形式對于學生來說往往是很陌生的,需要教師的介紹說明,更需要實際的欣賞。因此,每一個專題的第一堂課,我們總是以欣賞作為開場白,讓學生在陌生的藝術表現形式中自由的領略本土藝術的內涵,以自己的經驗判斷分析。學生間會有一場熱烈的討論,交流自己的理解,并模擬其中自己認為最好的片斷(局部)。如學習印章的款式,欣賞過古代各種各樣的篆刻作品之后,學生就模擬了古代作品的款式,仿制一件“老古董”。
3、參與+體驗
藝術的欣賞、表演、創(chuàng)作都需要人們的參與,無疑藝術教育的課堂實踐也不能脫離這一規(guī)律,必須強化課堂實踐中的學生參與、體驗,讓學生在本土作品的演繹中體驗本土文化的特性,感悟本土文化的精神。課堂組織以活動為主,學生的學習是動態(tài)的,獲得的是經驗性的知識、能力。
4、自主+創(chuàng)造
這種教學的組織是在充分信任學生能力的前提下進行的。在課堂上,教師要提供豐富的材料,但沒有任何思維的框框;學生在進入課堂前,也收集了零星資料,并已有自己初步的思考。此時,教師應主動的退到次要的角色位置,把課堂讓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學生或討論、或查資料、或相互印證、或相互爭論,盡可能的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創(chuàng)造精神,與研究性學習有相似之處,但過程上要來的短。
5、微格分離
在我們的實踐研究過程中,我們發(fā)現,教育技術應用對本土化策略有著重要的輔助作用。應用新的教學技術,簡化了我們的許多工作。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采用高分辨率的數碼成像技術,回放美麗的上虞地域藝術文化,同時,為了讓學生能更清晰的觀察實物對象,我們把高分辨率的圖像切割,提取實物中的精髓部分,或把大圖像切割成若干小圖像,再把小圖像逐個放大,以便讓學生們觀察到最清晰的圖像,建立正確的認識。對聲音作品,我們借助于專業(yè)的聲音處理軟件Cool Edit,把聲音切割成若干單位,分別加以觀察認識。這種精細化的觀察學習方式因為是把對象切割細化,逐個認識,所以我們把它定名為“微格分離技術”。
(三)學校藝術教育本土化策略中的校園藝術活動
學校藝術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除了課堂教育之外,校園的藝術活動是另一個重要領域。學校藝術教育在實施本土化策略的過程中,同樣不能放棄校園藝術活動這一領域,而應該投之以更大的熱情、更多的精力、更多采的形式,激活地域文化的校園應用。
1、社團為基地
學校的興趣小組學員是校園中最活躍的藝術分子,對藝術也最為敏感。在他們手中,地域文化被演繹得更適合學生的審美心理。如:泥印作品展,通過興趣小組學生的演繹,中國傳統(tǒng)的篆刻藝術在學生眼里由遙遠而變得極具親和力,也似乎變得十分的簡單,為推廣學習篆刻掃清了障礙。再如越瓷上的圖案,在學生眼里是神秘而古老的,但通過這些“藝術小天才”巧手打造,古典的圖案顯得如此有童趣、有意蘊、有變化,這是我們始料未及的。
2、活動為載體
在學校傳統(tǒng)的文化藝術活動中注入本土藝術的氣息,渲染地域文化的色彩。如:“上虞民俗器物展”設計這一活動本身就帶有很濃重的地域色彩,為了這個展出,我們設定三個階段來完成整個展覽活動。第一,發(fā)出征集民俗器物的通告,并請學生把通知帶給家長,取得家長的支持,填寫民俗器物展覽意向書。第二,征集小組整理確定錄用的物品。第三,學生在家長的協(xié)助下,通過向長輩的咨詢、資料的整理,撰寫好《民俗器物說明書》連同物品進行展出。學生在這個活動全過程中的學習、享受是多方面的,以至在觀看展覽時本身就有了重要的本土教育意義。
三、學校藝術教育本土化策略的反思
學校藝術教師大多對本土藝術的了解到不如對西方藝術的了解,進行藝術教育的本土化必然不能光憑學校教師的力量,不能以外行的眼光去處理鄉(xiāng)土藝術。在這一方面,地方文化工作者由于長期接觸民間藝術,對它們有很深刻的研究,借用它們的研究成果,向他們學習民間藝術是唯一一條捷徑。同時,社會對民間藝術的認識亟待改觀,文化部門應加強對地域文化的宣傳,加大對地域文化的挖掘整理保護工作。
在進行本土藝術教育的過程中,必須有本土文化的氛圍,要讓學生首先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氣息。因為學校藝術教育本土化策略的最終目的并不在學習民間藝術形式,而是感受這些藝術形式中蘊含的人文精神,由此推而廣之,讓我們的孩子們接受并傳播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影響,樹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奠定堅實的精神基礎。
參考文獻:
[1]鄭金洲 《教育文化學》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11月
[2]曹 理 何 工 《音樂學科教育學》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0年12月
[3]周大風 《周大風音樂教育文集》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9年6月
[4]檀傳寶 《信仰教育與道德教育》 教育科學出版社 1999年6月
[5]陸明德 《現代中小學藝術教育論》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9年11月
[6]郭聲健 《藝術教育》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1年9月
[7]鐘啟泉等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剛要解讀》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年8月
[8]黃文廣等 《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1年7月
(紹興市上虞區(qū)百官小學 浙江紹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