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雪嬌
(渤海大學文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
新聞采訪的本質和特征
梁雪嬌
(渤海大學文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摘要:新聞采訪是新聞工作者采集新聞素材和資料、訪問新聞人物和知情人物的社會活動,是以新聞事實為對象、以新聞報道為目的、專業(yè)性極強的調查研究活動。本文探討了新聞采訪的本質和特征。
關鍵詞:新聞報道;新聞采訪;本質;特征
1
新聞采訪跟其它的一般社會調查研究活動的主要區(qū)別有:新聞性、突擊性、廣泛性、靈活性、公開性、連續(xù)性。新聞采訪是整個報道工作的起點,是全部新聞活動的基礎。
采訪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以下幾個方面:
1.1發(fā)現(xiàn)和落實新聞線索
1.2獲取第一手材料:“第一手材料”,也叫“直接材料”,它是指記者不經(jīng)過任何中轉環(huán)節(jié),直接從他所要報道的事實那里得來的材料,這包括記者的直接觀察、現(xiàn)場訪問新聞人物、參加實踐以及現(xiàn)場收集的物證材料
1.3增加感性認識
1.4核對新聞事實
新聞采訪是新聞寫作的前提和基礎,采訪決定寫作;新聞寫作是新聞采訪的成果和結晶,又反作用于采訪,兩者相輔相成。新聞采訪對新聞寫作的決定作用。新聞寫作所需要的材料來源于新聞采訪;新聞寫作的真實性取決于新聞采訪;新聞寫作的可讀性取決于新聞采訪;新聞寫作的深度也同樣取決于新聞采訪;新聞寫作反作用于新聞采訪:記者熟練掌握了寫作技巧,反過來就能促使采訪有的放矢;寫作時發(fā)現(xiàn)材料不全、互有矛盾的情況,對采訪存在的不足能起到一種檢驗作用。
2
新聞采訪的總體指導思想:以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為基礎,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觀察分析事物,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注意克服唯心主義的先驗論與形而上學。
西方新聞界對記者的工作有“無冕之王”論和“第四等級”論等說法。所謂“無冕之王”,是西方新聞界自詡記者社會地位崇高,享有凌駕于社會之上的特殊地位。此語出自19世紀英國《泰晤士報》三大主筆時期。當時被稱為“大力神”的《泰晤士報》是英國的輿論領袖,其主筆辭職以后,常被內(nèi)閣吸收為閣員,地位很高,人們稱他們?yōu)椤盁o冕之王”,后來用以泛指新聞工作者。
新聞采訪的具體工作原則。實事求是的真實性原則;依靠領導的組織原則;執(zhí)行政策;內(nèi)外有別。
深入實際,深入群眾,這是無產(chǎn)階級記者的采訪工作路線,也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新聞采訪活動中的具體運用,這條路線體現(xiàn)了實踐第一和群眾第一的觀點。記者要到群眾生活第一線去,積極投身于時代改革大潮。既要“身入”,更要“心入”。建立經(jīng)常保持密切聯(lián)系的采訪基地,持之以恒
3
報道思想是新聞單位制定和執(zhí)行的、指導新聞報道的方針和具體實施的方法,主要是解決應該報道什么,不應該報道什么,應該怎樣報道,不應該怎樣報道等問題。它是根據(jù)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工作重心以及各地的實際情況制定的,貫穿于新聞工作的整個流程。
3.1關于報道選題
所謂報道選題就是指記者選定的要報道的題目,即新聞采訪活動的具體對象。選題主要是解決記者采訪什么以及從哪個角度去采訪等問題。
3.2確定報道選題的原則
新聞價值與宣傳價值的辨證統(tǒng)一、社會需求與媒體取向的辨證統(tǒng)一、正面宣傳與反面報道相結合。
3.3采訪準備的內(nèi)容
平時準備,是指記者結合自己的分工范圍,做經(jīng)常性的采訪準備,其中包括積累資料,學習有關政策、方針、法規(guī),認清當前的形勢,掌握時局,了解社會動向等等,也稱“政策思想準備”。
臨時準備,是指記者接受某項具體的報道任務以后所作的采訪前的準備工作。臨時準備的具體內(nèi)容:明確報道思想;了解采訪對象;擬訂采訪計劃;做好事務準備。
3.4新聞報道的主要性質
(1)真實性
a新聞五要素必須明確無誤。即新聞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經(jīng)過和事情發(fā)生的原因必須具體、確鑿、不能含糊不清。
b新聞事實發(fā)生的環(huán)境和條件、過程和細節(jié)、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包括心理活動和思想活動)都不能進行“合力想象”式的報道,更不能搞“創(chuàng)作”式的報道。
c新聞中引用的數(shù)字、引語、用典,以及其他背景材料都必須有根有據(jù)。
d新聞中對事實的解釋和說明,必須符合事物的本來面目,不能夸大,扭曲或變形。
(2)時間性
新聞報道的時間性指的及時性、時效性、時宜性。
(1)新聞報道必須迅速及時。
(2)報道新聞要在真實、確鑿和不泄密的基礎上求快。
(3)要注意掌握新聞報道的時宜性。
3.5新聞報道的特點及體現(xiàn)
(1)我國新聞報道中要體現(xiàn)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這一點體現(xiàn)在記者對待新聞事實的報道立場、分析方法與所持觀點方面。
(2)我國新聞報道要密切結合當前形勢、任務,有的放矢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這一點主要體現(xiàn)在報道的主題方面。
(3)我國新聞報道要正確地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這一點主要體現(xiàn)在新聞報道內(nèi)容方面。
3.6新聞報道的基本方法
(1)概括事實
任何新聞報道都離不開對客觀事實的概括,這不僅因為要用語言傳達客觀事件的總體情況和來龍去脈,還因為新聞一般要求精煉、簡明。對新聞事實的概括要立足全局,抓住特征,正確反映整體。
(2)精選事例
在報道中,結合對事實的概括報道,選擇一定的具體事例,既能提示新聞報道的主體,又能使報道生動感人,這些事例不應隨便選,而應具有典型性、具有鮮明個性、能夠說明問題、能夠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3)再現(xiàn)場景
再現(xiàn)場景就是將新聞事實的現(xiàn)場情況逼真地描寫出來,產(chǎn)生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效果,從而增強報道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4)對比襯托
在新聞報道中使用對比性材料能夠更明確地表達記者要說的話,比如揭示新聞事實的意義,突出新聞事實的變動程序等。
4
新聞敏感,也稱新聞嗅覺、新聞鼻,是記者迅速、及時地判斷有價值的新聞事實的能力,包括觀察能力、思考分析能力和預見能力。具體包括:迅速判斷某個新聞事實的政治意義、迅速判斷某一個新聞事實能否吸引較多受眾、迅速地從同一事物的諸多事實中判斷、鑒別出最有價值的新聞事實、在充分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對事物的發(fā)展進程作出科學的預見。
4.1新聞線索的含義
新聞線索是與新近發(fā)生的新聞事實有關的某種簡明信息或征兆,是記者新聞采訪活動的向導。新聞線索——也稱采訪線索、報道線索,是指為新聞采訪報道提供有待證實、擴展和深化的訊息,給新聞記者提示新聞的所在,新聞采訪的方向。可能成為新聞的或具有一定新聞價值的某種事實所傳播的信息,也可以說是已經(jīng)或者將要發(fā)生的新聞事實所發(fā)出的信號。新聞線索不等于新聞事實,是記者發(fā)掘題材的一種憑據(jù)。它比較簡略,要素不全,沒有事物的全貌和全部過程,常常只是一個片斷或概況。
4.2新聞線索的特點
(1)相對于新聞事實,多數(shù)新聞線索顯得較為簡略,沒有過程,更沒有細節(jié),新聞五要素不全。
(2)相對于新聞事實,新聞線索往往是比較零碎的,信息是不完整的。
(3)新聞線索稍縱即逝。
(4)新聞線索的出現(xiàn)帶有一定的偶然性。
(5)新聞線索涉及較多的是表象,可能確有其事,也可能只是假象,或者是真假混雜。也就是說它的可靠性待記者進一步去核實。
4.3新聞線索的渠道
(1)來自發(fā)布新聞的黨和政府的有關機關,或者是編輯部提供給記者的新聞線索。
這類新聞一般都具有較高的新聞價值。因此,記者應當主動地與黨政機關、企事業(yè)單位、群眾團體保持經(jīng)常性的聯(lián)系,以便及時得到新聞新索。
(2)來自基層廣大通訊員和讀者(受眾)提供的新聞線索。
這是一條廣泛獲得新聞線索的渠道。任何一家媒體的記者數(shù)量都是有限的,記者的活動范圍和時間、精力也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新聞線索都及時、全面地獲得,通訊員和讀者就正好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所以很多媒體都重視通訊員隊伍建設,重視與讀者的信息交流。
(3)來自記者的發(fā)現(xiàn)、尋找和挖掘。
尋找新聞線索不能完全依賴他人提供,更多的是記者自身的發(fā)現(xiàn)、尋找和挖掘。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記者尋找新聞線索的渠道常見的有這樣幾種:
a捕捉相關新聞媒體的報道。把其他媒體報道的內(nèi)容當作線索來處理,但不能簡單抄襲。
b瀏覽互聯(lián)網(wǎng)的最新報道?;ヂ?lián)網(wǎng)的優(yōu)勢是快捷、互動性強。
c廣交各方朋友。與自己所采訪報道的行業(yè)和領域的人士交朋友,構建自己的“關系網(wǎng)”,讓他們隨時給你提供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因為“多個朋友,多條路”,線索自然豐富了。
d重視新聞熱線。這里包括熱線電話、讀者來信、群眾來訪等,注意通過這種渠道收集反饋信息,加強與受眾之間的聯(lián)系,及時了解和分析群眾中存在的問題。時下不少媒體都開辟了新聞熱線,新華社還在相關媒體上刊登熱線電話,歡迎提供線索,不少新聞媒體對群體提供的新聞線索根據(jù)價值大小進行不同程度的獎勵,稱之為“有獎征集新聞線索”?!赌暇┏繄蟆纷罡擢剟铑~度高達3000元。
e制作特殊日歷。重大節(jié)日、紀念日、人物日志、季節(jié)變化等,對記者來說,都是重要的新聞源。記住這些日子,在它到來之前尋找相關的人、相關的事進行采訪報道就是新聞。
(4)參加各類會議,從領導講話、會議文件和有關工作簡報上尋找新聞線索。
總之,新聞線索的獲得渠道是多種多樣的。記者美國新聞學家麥爾文·曼切爾曾說過:“消息來源是記者生命的血液。”作為一名記者,不應把腦袋長在別人頭上,不應滿足當“派工記者”,而應當把生活、活動當作新聞的源泉,從中不斷地獲取新聞線索。
4.4新聞線索征集
尋找新聞線索是新聞采訪的第一步,隨著新聞媒體輿論監(jiān)督的加大,媒體間的競爭越顯激烈;各大媒體紛紛開設讀者來信、新聞熱線等多種渠道面向全社會征集新聞線索。截止到目前,全國90%的各類媒體均設有24小時新聞熱線。
近幾年網(wǎng)絡媒體的興起,使得很多線索得意快速的被各媒體所得知。部分網(wǎng)站也專門開辟了新聞線索的征集平臺如西祠胡同、華媒記者論壇、新華網(wǎng)均都開設了面向網(wǎng)友的新聞線索征集平臺。
網(wǎng)絡新聞線索征集平臺的出現(xiàn),為各媒體從業(yè)人員提供了在更短時間內(nèi)得知線索、在更短時間內(nèi)一條線索被多家媒體采用追蹤的泛傳播平臺,同時也加劇了媒體的競爭力,讓更多真實的新聞不在因個別媒體的瞞報而消失在公眾眼中。
5
訪問是采集新聞材料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它是指記者有目的地同采訪對象交談,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采集新聞材料的活動。
關于“訪問”的幾個要素:訪問是記者“面對面”同采訪對象打交道。從訪問的雙方來看,記者與采訪對象都處于一個特定的人際關系中。訪問活動的中心是雙方的“交談”。訪問是“有目的”的談話:“采掘新聞材料”。訪問是“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進行的。
下列情況,不宜急著訪問:訪問對象正在專心致志準備投入某項事務時,如準備比賽、演出等;訪問對象正在連續(xù)性很強的工作中,如實驗、手術、寫作等;訪問對象的思想情緒或精神狀態(tài)出現(xiàn)異常時,如突遇傷心事、心煩意亂、病痛難忍、顧慮重重等。
要選擇一個比較合適的訪問場所,應當考慮以下幾個方面:是否能讓雙方都靜下心來,形成融洽的談話氣氛,保證談話的順利進行。是否能促使訪問對象觸景生情,進入自己的“角色”,打開心靈的“閘門”。是否有利于表現(xiàn)新聞人物,烘托新聞主題。如果訪問中還有技術性技巧性的內(nèi)容,那就應該到展示這種技術或技巧的現(xiàn)場去,讓對方一邊講述,一邊操作、表演。
訪問的原則:角色類同,所謂角色類同,是指記者在對采訪對象的訪問中表現(xiàn)出交往的心態(tài)定位和行為定位。它的核心是記者身份的“浮動性”。做合格的“對話者”。掌握主動權
訪問的要求:信守承諾、守時、遵守諾言、注重禮儀。
提問的基本原則:訪問前要根據(jù)手頭已掌握的材料和訪問目的設計一個提問大綱。在正式提問前要先向對方表明自己的采訪意圖。一般情況下,提問應具體。提問要簡潔明了
提問的注意事項:開放式提問,這是一種大而化之的提問,問題問得比較抽象、概括,問題的口子是敞開的,范圍很大,采訪對象回答起來有相當大的回旋余地。閉合式提問,這是一種有明確指向的提問,問得比較具體、集中,問題的口子是封閉的,范圍有嚴格的限制,采訪對象往往要作直接的回答。不要老是問“你當時怎么想”;不要“哪壺不開偏提哪壺”;提問時要顧及周圍的環(huán)境;兩個問題之間要有“意味深長的停頓”;避免暄賓奪主。
中圖分類號:G21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04-0233-02
作者簡介:梁雪嬌,女,遼寧大連人,渤海大學文學院新聞系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