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憶
【摘要】傳播媒介普及程度決定著文字形態(tài)和語言組織的變化程度,從而影響著社會的各個方面。本文考察了中國口承社會、雕版印刷新興時期以及印刷時代的文字和語言,探析了媒介與信息形態(tài)變化的關系。
【關鍵詞】媒介;信息形態(tài);口語傳播;紙質傳播
不同媒介有不同的特質和“語法規(guī)則”,這些特質和規(guī)則決定著信息呈現(xiàn)的形態(tài),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思維方式。麥克盧漢指出:媒介即訊息。意指媒介本身的強大影響力。從口語傳播時代到紙質傳播時代,我國的文字與語言都發(fā)生了變化,這些變化其實都是建立在媒介變化的基礎之上的。
一、口承社會下的文字與語言
中國是最早發(fā)明造紙技術的國家,但是紙的普及經(jīng)歷了相當長的時間,主要原因在于,早期的紙張制作比較昂貴,一般人很難用得起。晚明學者張萱發(fā)現(xiàn)宋代的紙張需要循環(huán)使用,明代皇家藏書中的宋代印刷品背面寫有文字;宋朝甚至依靠出售廢紙來籌集宴會經(jīng)費或增加財政收入。
昂貴的價格是“紙”這種媒介難以從小眾走向大眾的原因。在紙張價格的壓制下,口語傳播成為民間傳遞信息的主要方式。在以口語傳播為主的時代,斷文識字的能力并不重要,實質上它只是口頭語的輔助。文字在大眾中運用機會的減少意味著文字很難從最初的繁復形態(tài)中脫離并有所改變,盡管中國漢字的演變經(jīng)歷了金文、小篆、草書、隸屬、楷書和行書的變化,但其實并沒有像西方實現(xiàn)形、音、義的分離。漢字本質上是對口頭語言的輔助解釋,是將口語意義賦予圖形的表現(xiàn),以最大限度保存口頭傳統(tǒng)的視覺空間與聽覺空間的完整性。而這種“完形”反過來支持了口語傳播。麥克盧漢指出:“許多世紀以來對會意文字的使用,并沒有威脅中國天衣無縫的家族網(wǎng)絡和微妙細膩的部落結構?!?/p>
在語言上,由于文字為口語服務,為了使知識被有效記憶和儲存,中國古人用詞講究簡潔洗練,造句講究韻腳音律。文章的節(jié)奏感是知識普及的重要條件。于是,中國的詩歌藝術久負盛名,詩壇杰出人物輩出。但也正是由于文字囿于口語媒介,遣詞造句都受到極大限制,在描述具有過程性的推理內容時,很難既兼顧對內容的充分解釋又兼顧字句的朗朗上口,特別是在科學知識的描述和哲學思辨的解釋上,文字不再能為口語媒介服務。于是,這些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知識由于普及的困難,成為少數(shù)人的壟斷。
二、古代雕版印刷術下的文字與語言
技術的進步往往可以助推歷史的發(fā)展。中國在8世紀發(fā)明了印刷術,然直至16世紀,印本才逐漸在中國社會中崛起。周邵明認為,16世紀印本價格逐漸降低是促使印本崛起的主要原因,而其價格的降低“不是因為印刷過程本身的任何簡化而降低,而是因為印刷紙張的價格顯著下降。”這就為紙媒的普及奠定了一定基礎。
文字的形態(tài)和運用與媒介技術密切相關,文字一旦服務于紙媒,為了提高書寫速度,就會傾向于簡化。實際上,在中國民間,為了書寫方便,很早就出現(xiàn)了一些“俗體字”。所謂“俗體字”,是指相較于正字而言,在民間流傳使用的簡筆字。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作為中國最早的一部字典,其中就收錄了一些俗體字,到了隋唐時期俗體字逐漸增多,且在民間相當普遍,實際上,這些俗體字“是漢字在其使用過程中的產物,與漢字形體的發(fā)展變化密切相關”,俗體字的出現(xiàn)和增多暗示了文字在生活中被使用的范圍開始慢慢擴大。盡管如此,歷朝歷代的統(tǒng)治當局都排斥簡體,只準在民間契約、藥房、賬簿、唱本上使用。
由于漢字使用日益社會化,加之雕版印刷的刻寫者大多來自民間,且刻寫俗體字可以減少刻寫時間,這就極大影響了刻本中的俗字率?!案鶕?jù)現(xiàn)有的印刷材料,印刷術產生之初的唐代印刷漢字俗字率非常之高。唐咸通九年《金剛經(jīng)》的俗字率可達26.32%,韓國所發(fā)現(xiàn)的《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jīng)》俗字率可達22.07%?!睂嶋H上,隨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印刷漢字中的俗體字對規(guī)范字的影響逐漸加深,一些俗體字逐漸被納入正字。到了清末,文字的使用者達到了一定的數(shù)量,一些有識之士已經(jīng)公開提倡使用俗體字,將俗體字作為普通教育的文字。
在語言上,由于文字可以不再服從于聲音媒介,因而語言突破了人類記憶的束縛,逐漸掙脫了音律、韻腳的桎梏,語句從注重形式轉向了注重內容。情節(jié)內容精彩、引人人勝的文章有了脫穎而出的機會,從這個角度說,正是雕版印刷術成就了明清小說。
然而,在民間流行的讀物中,與通俗小說不同的另一種流行印本,是科舉考試的應試之書,這些書中的語句是與通俗語言完全不同的八股文。實際上,到了清末,文言文已經(jīng)成為了社會上層人士流通的語言,統(tǒng)治階級與民間社會已然已經(jīng)是兩套言語方式了。
三、近代印刷機下的信息形態(tài)
由于紙張的昂貴以及后來印本的不菲價格,知識和信息始終很難通過紙張進行傳遞。加之漢字會意的特點,活字印刷技術很難應用于實踐,信息傳遞很難走到機械化的道路。一直到了近代,西方傳教士帶來了西方的印刷技術,才使得中國開啟了機械化印刷的大門。
機械化的印刷發(fā)掘了紙張在存儲以及傳播上的無限潛力,它加快了知識存儲的速度,擴大了知識存儲的容量,降低了知識傳遞的成本,正是憑借它,紙張媒介才得以在與聲音媒介的較量中脫穎而出,成為了社會主流的傳播媒介。當紙成為傳播的主要媒介,信息必然要呈現(xiàn)出新的特點。
(一)出版內容多樣
盡管16世紀以后,中國的印本價格逐漸下降,但是相比于低廉的手抄本,印版的制作成本還是很高,特別是刻工的勞動力價格比較昂貴。商業(yè)出版者為了保證利潤,大多選印一些科舉考試的應試之書和一些流行小說以及古代經(jīng)典之類的暢銷書。在這種情況下,需求量較小的書籍很難被印書商選中,據(jù)周紹明統(tǒng)計:“1912年前,約12000部中醫(yī)古籍中,大多數(shù)是手抄本?!边@就導致了知識種類的匱乏。
而到了印刷機時代,印刷成本大大下降,許多需求量小的書籍有了刊印的可能。這樣一來,知識以更為廣博的形象出現(xiàn)在了紙面上,而更低廉的書價也使人們接觸到了從未接觸到的知識。由此開始,原本被少數(shù)人控制的知識壟斷權被打破。
(二)出版形式多樣
印刷機一經(jīng)使用,機械化的批量復制加快了信息的制作時間,每天可生產出來的成品信息大大增加,一些具有時效性的信息在紙面上有了生存空間。時效性信息并不是近代才有,古代的時效信息是街頭巷尾式的口語傳播,范圍小、局限多,因而一些可能具有全國性的消息被迫淪為地方性談資。而印刷機的使用加速了信息運動,它甚至消解了一部分裝訂工作,使一些信息隔天便可更新,于是一批近代中文報刊應運而生。
印刷機造就了次日便可出版發(fā)行的日報,當然也可以輕而易舉地生產出周刊、月刊和書籍。近代以來,中國掀起的辦報高潮,使紙張在中國人的生活中變成了傳播信息的主要媒介,更重要的是,大眾報刊的創(chuàng)辦極大促進了廣大民眾的讀寫能力。
(三)白話文的使用成為主流
以前語言主要通過聲音媒介傳播,到了以紙張為主要媒介的時代,語言借助文字通過紙張傳播,文字的作用被日益凸顯,在大眾報刊的影響下,普遍的讀寫能力隨之提高,紙張上的語言自然就會傾向于大多數(shù)人最普遍、最日常的表達方式——白話文。
許多研究將白話文與文言文作為兩組對立的模式進行聚合式分析,實際上,白話文作為讀寫時代一種書面語,真正與之對立的是口承社會中的口頭語。白話文并不是對古文言的白話解釋,而是從口語發(fā)展出來的書面語言。白話文運動時期,一些學者反對使用白話文,認為文言文言簡意賅,而白話文過于冗長。實際上,相比于口頭語而言,白話文反倒是減少了口頭語中的冗贅復言,使文章更具準確性。
(四)文章內容更具說理性
紙質媒介與聲音媒介相比,它提供了保存信息、檢視信息和修訂信息的機會,特別是檢視信息的機會,在印刷機使用之后得到了急劇的放大。印刷機的復制能力,使觀點和信息能夠輻射廣大公眾,使它們不再僅僅為少數(shù)人所檢視,而是將它們置于公眾的目光之下接受公眾的審視。
因而在印刷時代下,公開信息和觀點的風險,警示著每一個想要表達的個人或者群體,他們因此而變得謹慎小心。為了使信息出現(xiàn)更少的紕漏,使觀點更具說服力,語言進一步脫離了口頭語的感性和贅語套話,走向了理性和邏輯分析的道路,從注重內容情節(jié)轉向了議論說理。除了做文章的人更加理性,讀者也逐漸脫離了感性,在閱讀中人們逐漸形成了一種不卷入的、冷靜的觀看者的姿態(tài),培養(yǎng)起了反思、批判和懷疑的精神??梢哉f,以紙為主要傳播媒介的社會的來臨正是啟蒙時代的來臨。
結語
語言是人本身的技術,但是負載語言的媒介不同,語言呈現(xiàn)的方式也有所不同。當語言通過聲音媒介進行傳遞的時候,語言就會受到聲音媒介的限制,信息以“此時此地”現(xiàn)場式的呈現(xiàn)方式出現(xiàn)。而當語言通過紙質媒介傳播時,語言就要受到紙質媒介特點的影響,塑造出另一種信息呈現(xiàn)的形態(tài)。
信息呈現(xiàn)的形態(tài)往往塑造著整個社會的思維方式。麥克盧漢指出:“一切媒介作為人的延伸,都能提供轉換事物的新視野和新知覺。”如同今天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廣泛運用要求人們學習電腦操作的道理一樣,人也被技術所塑造。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新的媒介技術總是在以它自己的強大優(yōu)勢將知識重新組合傳播,再一次“將各種形態(tài)的知識詳細表現(xiàn)出來”。媒介技術與知識和信息的關系如此密切,在使用新媒介的過程中人們的思維方式、內心狀態(tài)也被媒介重新塑造著。
麥克盧漢認為印刷物作為一種新媒介,它的作用就是結束狹隘的地域觀念和部落觀念,在心靈和社會、空間和時間上結束地方觀念和部落觀念。近代中國,也許在印刷術被使用的時候,在紙張取代聲音成為主流媒介的時候,就開啟了整個社會的現(xiàn)代啟蒙進程。而媒介如何通過它的尺度影響社會發(fā)展,我們還需要做更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