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軍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因慕顧炎武之為人,改名絳,別號太炎。章太炎手訂“中華民國”的國號,為民族、為革命鞠躬盡瘁;作為一代國學大師,他在經(jīng)學、小學(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史學等方面成就卓著。章太炎早年任教東吳大學,東渡日本后開國學講習會所,他的學生中有我們所熟悉的魯迅、馬敘倫、黃侃、錢玄同、周作人、朱希祖、許壽裳、吳承仕等,而這些人后來或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或任教于北大等著名學府;他的眾多弟子以及再傳弟子后來大都在國學界占據(jù)重要地位,為我國新史學、哲學以及經(jīng)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
一
章太炎生于清王朝衰落之際,此時距清廷平定太平天國農(nóng)民起義剛好5年。清政府雖暫得一時喘息,然而自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的簽訂,國權(quán)喪失已是國人盡知。民困國乏,內(nèi)憂外患,西方列強不斷的挑釁和清廷的軟弱形成鮮明的對比。章太炎出生時,經(jīng)過祖、父兩代人的積累,家中已有許多藏書,其在父兄的指導下開始了早期的識字啟蒙。章太炎少時聰穎,6歲就傅。十一二歲,外祖父朱有虔來家授業(yè),章太炎接受了系統(tǒng)的音韻教育,遍覽群書,植下了深厚的漢學功底。受其祖父影響,十三四歲開始讀《東華錄》,激起了章太炎強烈的民族情緒,這為他以后從事排滿反清的革命事業(yè)奠定了基礎(chǔ)。16歲時遵父命赴縣童生試,因暈厥(癲癇)而沒有能夠參加考試。據(jù)章太炎后來回憶,他是不屑科舉而有意為之,所以后來才能有時間去研讀《老》《莊》,四史、《文選》《說文解字》等“旁門之書”。18歲開始讀《九經(jīng)義疏》,隨后又學習顧炎武的《音學五書》、王引之的《經(jīng)義述聞》和郝懿行的《爾雅義疏》。19歲學習《學海堂經(jīng)解》,兩年就得卒業(yè)。20歲時又讀《明季稗史》17種,反清思想再次得到了激發(fā)。
1890年,章太炎的父親去世,遺命章太炎去杭州詁經(jīng)精舍師從俞樾。章太炎后來回憶:“吾生二十三而孤,憤疾東胡,絕意考試,故得精研學術(shù),忝為人師?!庇衢惺菑念櫻孜洹⒋髡?、王念孫、王引之一脈相承的樸學大師。在詁經(jīng)精舍的八年中,俞樾對章太炎進行了嚴格系統(tǒng)的古文經(jīng)學的訓練,章太炎也表現(xiàn)出極高的天賦,成為俞樾門生中的佼佼者。
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1895年,中日《馬關(guān)條約》簽訂,章太炎寄會費銀十六圓入上海強學會,不顧恩師再三勸阻,毅然走出書齋,投身維新運動。先后參與編撰《時務報》《實學報》《經(jīng)世報》和《譯書公會報》,積極支持并參與維新變法。章太炎參與辦這些報紙的目的是宣揚馳騁百家,掎摭子史,旁及西史,引古鑒今,主張革新,反對因循守舊、陳習舊章。他認為中國的出路在于自我發(fā)現(xiàn),主張民族自立、自強、自愛??涤袨椤⒘簡⒊热说摹鞍偃站S新”失敗后,清廷的保守加之八國聯(lián)軍的入侵,進一步暴露了清政府“量中華之物力,結(jié)與國之歡心”的賣國無能,他看出康、梁等人所謂“托古改制”并不能救中國,由以前的支持改良走向了堅決的革命。1898年9月,因變法的失敗導致清政府下“鉤黨令”,章太炎攜家避地臺灣,后轉(zhuǎn)去日本,期間寫下了“弱冠通九流,抗志山谷賢。丁此滄海決,??嘤愌?。重華不可遌,敷衽問九天”的豪情詩句,以民族的復興和國家的興亡為己任,抒發(fā)了強烈的愛國情懷。
留日期間,章太炎以為梁啟超所辦《新民叢報》撰文為生,生活艱苦,常常只能吃上“蘸鹽飯”。盡管如此,卻依然繼續(xù)他的革命事業(yè)并廣泛接觸革命愛國人士,撰文為革命活動搖旗吶喊,逐漸贏得了廣大革命者的認同?;貒?,章太炎在《國民報》第四期上發(fā)表了著名的《正仇滿論》,這是對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政治主張進行批駁的第一篇文章,可視為中國近代史革命與改良論爭最早的一篇歷史文獻。這篇文章不僅讓章太炎聲名鵲起,而且也表明了他的政治立場和革命主張。
1901年,章太炎經(jīng)同鄉(xiāng)吳君遂介紹任教蘇州東吳大學,講習國學。其師俞樾也恰好寓居蘇州,章太炎抽空前去拜謁,沒想到一進門就遭先生一頓痛罵:“聽說你到臺灣去了,你躲得好啊,可以當隱士了。你不愿意參加科舉,考就功名,如果像東漢的逸士梁鴻、韓康那樣不事功名,躲避起來也好。但你卻背離父母的墳墓,跑到異國他鄉(xiāng),這就是不孝。你到處鼓吹排滿反清,指責朝廷,大罵皇上,這就是不忠。你這樣不忠不孝還算是人嗎?你這種人就應該打起鼓來狠狠地罵!我沒有你這樣的學生?!闭绿追瘩g說:“弟子跟隨先生學習經(jīng)術(shù),今天的經(jīng)學,淵源可以追溯至顧炎武。顧炎武都能為民族大義不投降清廷,而且還讓人發(fā)揚國性,建立我們自己漢民族的國家,更別說是像劉殷、崔浩期這樣的忠臣義士了?!庇嵯壬鷼獾们嘟畋┞?,怒不可遏。章太炎還想辯白一二,但見先生如此,又怕他氣壞身體,只能忍住退出。回家之后,提筆寫下《謝本師》以明其志,意思是要與老師斷絕關(guān)系,表達了堅決革命之心。
平心而論,章太炎在樸學上的造詣,是超過其師的。除了章太炎本身對古文經(jīng)學的天賦和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俞樾的嚴格訓練。《禮記·學記》中說:“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這一點在章太炎這里體現(xiàn)得最為突出。單看他25歲時寫就的四卷本讀書筆記《膏蘭室札記》,就足見其對周、秦、兩漢典籍的熟稔,也可知俞樾對章太炎在治學方法上的影響。這本筆記中,章太炎對儒家經(jīng)籍、周秦諸子逐條考釋,取材之廣,考證之精,充分顯示了他的古文經(jīng)學功底,同時也反映了章太炎在方法上遵從了其師俞樾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和遵循考證、訓詁的漢學傳統(tǒng)。此書探究之深奧、深思之廣博,同代學者中少有企及。章太炎在詁經(jīng)精舍肄業(yè)時,他的“課藝”,也就是對《詩》《書》《禮》《易》《春秋左傳》等經(jīng)籍文字音義的詮解,收入俞樾所編《詁經(jīng)精舍課藝》第七集,頗得俞樾的贊許。古人云“師其人,尊其道”,章太炎是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好。這本課藝刊行時,俞樾親自為之作序,表達了對章太炎學術(shù)水準的肯定。
雖然俞樾的治學無論是方法還是內(nèi)容都遵從古文經(jīng)學,章太炎卻不拘泥其中,對古文經(jīng)學奉為圭臬的兩漢經(jīng)文亦不迷戀其骸骨,而是博采眾學,發(fā)掘諸子,并認為宋儒之學亦有可采之處,這對研習古文經(jīng)學的人來說,是不可想象的。詁經(jīng)精舍的苦讀歲月,章太炎一方面“精研故訓,博考事實”,練就了深厚的文字學和史學功底,為近代中國史學和文字學的建立奠定了基礎(chǔ);另一方面,他也關(guān)心國事,關(guān)注民族的興亡。事實上,章太炎在辛亥革命的前十年中,始終保持著堅定的革命決心與意志,從《訄書》的出版、再版到一篇為割辮而寫的《解發(fā)辮》,章太炎用他的筆,一次又一次挑動著清王朝本來就已經(jīng)非常敏感的神經(jīng),同時他的名氣也越來越為國人所知。《謝本師》一文在《民報》第九號上刊出后,在南方學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學子們紛紛支持章太炎這一驚人之舉,甚至與俞樾齊名的孫詒讓立即表示接受章太炎為學生。
中國人最講“尊師重道”,章太炎也不例外。雖是一篇《謝本師》,但字里行間流淌的卻是對俞樾的景仰與崇拜,洋溢著濃濃的師生情誼。章太炎對先生的為學、為道、為人大加贊頌,并感謝恩師多年的培養(yǎng)與教誨。飲水思源,他始終沒有忘記俞樾的教導,他之所以“謝本師”,是因為自己要革命,而俞樾卻強烈反對。世易時移,晚清之際,清王朝搖搖欲墜,內(nèi)憂外患,民不聊生。俞樾雖頗知洋務,也不反對維新運動,但這一切都是在不動搖清王朝統(tǒng)治的基礎(chǔ)之上的,一旦將革命的矛頭指向清王朝的統(tǒng)治根基,老先生就不干了。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辭達而已矣”。師生之間政治立場不同,所代表的觀念也不同。俞樾所代表的舊式觀念脫離社會發(fā)展的實際,已經(jīng)不再適應時代的發(fā)展,章太炎的謝師,代表了時代的潮流與前進的方向,成為那個時代的一面旗幟。
二
韓愈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今天我們看來,弟子比老師學藝更強,后輩比前輩思想更進,是值得慶賀的事情。但這也不至于動搖老師愛護弟子,后輩尊敬前輩的原則。章太炎在辛亥革命前期,不僅學問做得比老師大,而且思想上也與時俱進,那么寫就一篇《謝本師》而宣告“破門”也就合情合理。章太炎能投至俞樾門下,繼承老師的學術(shù)事業(yè),俞樾應該是欣慰的,畢竟在西風勁吹、歐化四起的近世,有學生能繼承傳統(tǒng)學術(shù)的衣缽并為之發(fā)揚光大,盡管道路曲折,但總歸是后繼有人。
從俞樾和章太炎的師生關(guān)系上說,前者的確有應該被“謝”的缺點,后者也的確有非“謝”不可的苦衷。正所謂“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在傳統(tǒng)中國社會,推崇“天地君親師”,“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君”與“師”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暗乐?,師之所存也”,哪里有道,哪里就有師。師生之間的關(guān)系,事實上是以“道義”來衡量的。為人師者,有其“道”,必為學生所尊敬和追隨。孔子為揚其道,周游列國,七十弟子侍其左右,有的學生甚至追隨他一生,所謂“君子謀道不謀食”,謀的正是師之道,師之德。
尊其師,守其道,師其行,言其理,是中國人一貫的為人準則。章太炎雖與師決絕,但內(nèi)心對本師還是非常推崇。俞樾去世后,章太炎寫下《俞先生傳》,對謝師一事就避而不談,老師的政治立場絲毫不影響他在章太炎心中的地位。章太炎晚年親自憑吊俞樾故居,行三跪九叩大禮拜祭先師。謝本師,謝的只是師生之間不同的政治立場,而不是拋棄老師的學行、道器和師生之間的情誼。與師決絕,背叛的是師門,但實際上是與舊社會的徹底決裂。
章太炎的人生又是那樣富于戲劇性,事過25年,1926年8月28日《語絲》第94期,刊出周作人的《謝本師》,所謝之人正是他的老師章太炎。周作人之所以要與其師決裂,是因為章太炎參與軍閥孫傳芳的“投壺”,這也是章太炎最受人詬病的事情?!巴秹亍币辉~見于《禮記·投壺》,“投壺者,主人與客燕飲講論才藝之禮也”。投壺是古代士大夫宴飲時做的一種投擲游戲,是才藝的展示,也是一種主客之間的交流。1926年8月,孫傳芳在南京舉行“投壺新儀”,意思是要尊孔教,為其政治目的服務。請章太炎來主持,實際上是利用章太炎的名氣與號召力。曾經(jīng)師從章太炎,后來成為新文化運動旗手的魯迅調(diào)侃他的老師說:“孫傳芳大帥也來請?zhí)紫壬秹亓?。原來是拉車前進的好身手,腿肚大,臂膊也粗,這回還是請他拉,拉還是拉,然而是拉車屁股向后,這里只好用古文‘嗚呼哀哉,尚饗了。”雖然章太炎當時并未準時參加,兩天后才趕到,但隨即就任孫傳芳政府“修訂禮制會”會長,并發(fā)表就職演講。此時的章太炎顯然站錯了立場,比起他早年在《訄書》中的《訂孔》和反對建立孔教的《駁建立孔教議》來說,是倒退了。而且,章太炎還懊悔早年“妄疑圣哲”,對孔子批駁過激,鋒芒過露,甚至認為自己以前的作為“前聲已放,駟不及舌”。這也就難怪周作人對其表示不滿,堅決與其決裂了。其實,拋開政治立場,周作人對其師章太炎本人及其學識與學養(yǎng)還是相當尊敬的。只是無奈這一時期的章太炎思想漸趨落后,當年那個意氣風發(fā),敢與清廷正面斗爭,用自己的知識和智慧與舊禮制論戰(zhàn)的章太炎已不在。章太炎在東吳大學講學時,曾不懼清廷淫威,公開以《李自成胡林翼論》為題目,讓學生們作文。眾所周知,李自成乃推翻明王朝的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而胡林翼則是與曾國藩齊名的鎮(zhèn)壓太平天國的清廷大將,將此二人合議,其義不言而喻。如果說章太炎以前是前進了三十步,那現(xiàn)在的他只是退步了十幾步,但這種退步卻在那個特定的年代里顯得尤其突出與扎眼,他的拉倒車雖然說明他的思想觀念方面的與時不進,卻不能代表他學術(shù)水平的降低。
似乎歷史又在捉弄人,抗戰(zhàn)爆發(fā)后,周作人投日“落水”,周的學生沈啟無亦寫一篇《謝本師》,此是后話了。而事實上周作人并未與章太炎斷絕來往,后來章太炎退居書齋,弘揚國學,周作人對老師的態(tài)度也跟著變化。晚年章太炎曾在上海、無錫、蘇州、重慶、成都、濟南、青島等地講授國學,為保存中國之古老學術(shù)奔走。1932年3月到4月,章太炎應約赴北京講學,先后在民國學院、燕京大學、中國學院、北平師范大學和平民大學作了《代議制改良之說》《論今日切要之學》《治國學之根本知識》《清代學術(shù)之系統(tǒng)》《今學者之弊》等演講。后北京大學也請章太炎以《廣論語駢枝》為題,連續(xù)三次在北京大學講習國學。這些演講周作人不但都去了,而且還與章太炎的弟子和北大的同仁多次宴請其師。由此可見,周作人對章太炎為學為道還是充分肯定和支持的。章太炎逗留北京期間,多次與周作人接觸,似乎對周寫《謝本師》一事并不在意。而且有一次馬幼漁宴請章太炎,陪客之中除朱希祖、錢玄同、沈兼士、劉復、魏建功、胡適、蔣夢麟外,還有俞樾后人俞平伯,章太炎對謝本師一事加以化解,其博大的胸懷令人敬佩。
章太炎一生守其志、明其道,尊其師、重其道。為革命、為真理謝其師,但也因其錯誤的政治立場和倒退的思想觀念被人謝。時至今日,我們更應該弘揚中華民族尊師重道的傳統(tǒng)美德,古往今來,這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文化標志?!拔赫諏W師”,“程門立雪”,“張良拜師”,無不讓我們感到師生之情的偉大。《后漢書·孔僖傳》中說:“臣聞明王圣主,莫不尊師貴道?!惫湃松星胰绱?,更何況身處現(xiàn)代社會的我們。尊師重道,一是尊師之道,“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章太炎正是如此,他追隨俞樾治經(jīng),憑借對學術(shù)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努力鉆研學問的精神,成為一代國學大師。二是自尊之道,只有自尊才能為人所尊,遵道秉義,守道而不封己,這樣才堪為人師。
參考資料:
1.湯國梨《章太炎家書》,上海古籍出版社。
2.湯志鈞《章太炎年譜長編(上)》,中華書局。
3.魯迅《趨時與復古》《魯迅全集(第五卷)》,人民文學出版社。
(選自《思想理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