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月媛
【摘 要】 文章以2015年浙江省高考文言文《太平州學記》為例,探索了高三語文文言文的分層教學模式。
【關鍵詞】《太平州學記》;文言文;分層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03-0080-02
文言文離生活較遠,大部分內容枯燥、乏味且不易理解,加上古漢語語法與現代漢語語法的差異、一些詞語用法的不同、古漢語常識等方面的制約,無形中就加深了學生的畏難情緒。學生畏懼文言文,在課堂中表現沉悶,直接導致課堂成了語文教師的“一言堂”,雖然教師力求講解字字落實、句句清楚,但這種支離破碎、缺乏美感的講解只會加深學生對文言文的厭惡。
然而,高考文言文總分雖不像高考作文一樣占著“半壁江山”,但浙江卷19分的分值還是相當可觀的。那么,如何在高三這一年激發(fā)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如何提高學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這塊難啃的骨頭,又該從哪里下口?筆者試以2015年浙江省高考文言文《太平州學記》為例,嘗試探索高三文言文分層教學模式。
選擇這篇文章是因為它是2015年的高考文言文,用它作為本屆高三學生進入高三復習的第一篇文言文將有著不尋常的激勵作用。如果按往常模式,這篇文言文練習的一般模式如下:教師布置任務,學生粗略閱讀課文后做題,教師批改,課堂講解,然后在學困生云里霧里、學優(yōu)生又是如此中結束這節(jié)課。這篇文章既不會成為一篇學有所得的經典例文,也不會使學生產生多大的情感體悟,最多只能算是偌大文言文題海中一朵毫不起眼的浪花,教師要做的便是讓它一舉擊潰學生心中長久以來對文言文閱讀筑起的心理屏障。
一、課前預習,問題分層
《太平州學記》一共有3道客觀題,涉及實詞、虛詞和課文內容理解,一道斷句,兩句翻譯,其中,翻譯涉及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筆者設計了一份預習作業(yè),由每位學生獨立完成,作業(yè)內容如下:
1. 給下列字詞注音(祀、秬、囊、掾)。
2. 下列幾個句子中的“沖”字,意思一樣嗎?你覺得哪一句的“沖”字與試卷中的“沖”字意思是一樣的?
①[子晳]欲殺之而娶其妻。子南知之,執(zhí)戈逐之。及沖,擊之以戈。
②敵人逐我,發(fā)我車騎沖其左右。
③殺氣朝朝沖塞門,胡風夜夜吹邊月。
3. 請查找成語“下車伊始”的意思。
4. 回憶虛詞“也”“則”“而”“之”的用法,可用課內知識舉例回答。(選做)
5. 你能把本篇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找出來嗎?越多越好。
6.“學”是一個多義詞,《勸學》中,“學”解釋為“學習”,本文中的“學”是“學習”嗎?請聯系全文思考。(選做)
7. 本文有敘有議,敘事部分為哪幾段?主要講了什么事?議論部分為哪幾段?主要闡述了什么觀點?可參考常見文言文的表達特點。(選做)
以上7道小題中,有4題是必做題,3題是選做題。對于班級中大部分學生來說,哪怕是學困生,完成第一題和第三題都是沒有問題的。
設計第三題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掌握“下車伊始”這個成語,排除實詞題C選項。只要排除了C選項,選出正確答案就容易很多。而對于文言文基礎不好的學生來
說,第一題會選肯定是不小的鼓舞。
第二小題的設計是引導學生在面對一個陌生的實詞時能講究方法,哪怕是不清楚這幾個句子中“沖”的含義,但是稍微有點語法基礎的學生都能夠判斷出,第一句的“沖”是個名詞,二、三兩句的“沖”是動詞。第五題考查特殊句式,對大部分學生來說,特殊句式是文言知識中最難的一塊。但把這題作為必做題是有原因的,如果對學困生要求過低,固然能鼓起他們學習文言文的信心,但長此以往只能停留在現有水平而不得進步了,筆者這道題的設計就是讓學困生能夠跳起來,實現進步。本文中第一段出現的幾個判斷句較簡單、典型,有標志詞“也”。學困生或許找不全,但只要能找出一兩句就會產生成就感。
另外,三道選做題是為學優(yōu)生提高準備的。虛詞的用法學生在高一、高二的課內文言文中已經基本學到了,進入復習階段就需要整理、歸納。
第四題的設計是在教師系統復習文言虛詞前讓學優(yōu)生學會自我回顧與總結。
第六題的設計很有必要,因為高中文言文第一篇就是《勸學》,學生對“學”的意思是根深蒂固的,這道題有意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去思考本文中“學”的意思,學會不盲目,不割裂,有全篇意識。第七題涉及文章內容和作者寫作意圖,學生做課文內容的理解題,喜歡一段一段去理解,判斷選項有沒有問題,但是這種題型還是應該先把握全文才不會斷章取義。
預習階段的作業(yè)分層,主要目的就是讓每位學生都能有信心、有興趣獨立、積極完成。作業(yè)太難,學困生望之卻步;作業(yè)太容易,學優(yōu)生做之無味。而作業(yè)分層,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會有所提高。
二、課堂討論,組間分層
課前預習是知識和能力的儲備,課堂才是教學的主陣地。筆者根據過去一年對學生文言文基礎的了解及本次學生的預習作業(yè)情況,將學生五五分組,每組中都有不同層次的學生。當然,為了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并沒有明確告知學生小組是分層后組建的。
分好小組后,小組5名成員根據自己的能力,輪流翻譯。組員可以選擇翻譯哪一部分,但不能不翻譯。一名組員翻譯后,其他組員交流意見,有問題處可討論決定最終答案。這樣一來,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課堂,文言基礎薄弱的學生可優(yōu)先選擇翻譯部分,比如,第二段敘事部分
“甲申秋,直秘閣王侯秬來領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災,盡壞堤防,民不粒食。及冬,則邊事,當涂兵之沖,上下震搖?!弊詈笠欢巍跋乃脑录韧?,歷陽張某記?!边@兩處較簡單,即使不能字字落實,翻譯出大意還是可行的。三四兩段議論部分較難,則由文言能力較好的學生翻譯。課堂中,每位學生都有事可做,都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做,這樣既避免了教師串講的弊端,又改變了以往死記硬背、強迫接受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完成對整篇文章的翻譯后,教師就應組織展示學習成果。每個小組書面翻譯教師指定的5個句子,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臺展示每組答案,全體學生以文言文翻譯“信、達、雅”的標準對其翻譯進行評價并選出最佳答案。比如,“始王侯之來,民嘗以水為憂,已又以兵為憂”這個句子的翻譯,既要注意“始”“已”“以……為”等重點詞語的落實,也要注意句子翻譯時的明白曉
暢、音韻和諧。
當然,小組合作的形式雖好,卻不能脫離教師的課堂把握,教師必須隨時點撥。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小組展示成果時,教師都不能置身事外,而應該在必要時幫助梳理、加以引導。
三、教師反饋,評價分層
在課堂的尾聲,教師要對學生的課前預習以及課堂中各小組的學習行為及效果進行反饋評價。在傳統課堂中,教師的評價主要以結果為主,分層評價不能僅看學生的練習正確率及課堂挑戰(zhàn)難度,還應該在各個層次中找出表現優(yōu)異的、自我發(fā)展最快的學生進行獎勵。對于在課堂中表現優(yōu)異的小組,則整組獎勵。這就要求教師更關注學習過程,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tài)度、能力和學習方法等各個方面。
綜合來說,文言文復習階段的分層教學應堅持先預習后學習、方法重于知識、過程和興趣重于結果的原則。一般模式即為:課前預習階段為獨學階段,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掌握程度選做教師設計的分層預習作業(yè);課堂教學為互學階段,通過學生兩兩對學或小組合作,以及教師的點撥指導,疏通課文,查漏補缺;偶爾可以布置學生寫一寫課后反思或階段小結,使學生能在反思中有更大的體悟,從而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境界。
筆者認為,高三語文復習任務繁重,絕不能讓學生總是在書山題海中掙扎,文言文閱讀更是如此,苦做十篇,不如巧做一篇。
參考文獻:
[1] 張盼盼.淺談高中語文分層教學[J].新課程學習(上),2014,(3).
(編輯:朱澤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