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寧
【摘 要】老旦是京劇旦行中的重要一支,在京劇行當中有重要的地位與作用,本文從京劇老旦的內(nèi)涵、分類、特點、流派四個層面,對京劇老旦進行了系統(tǒng)化研析與論述。
【關鍵詞】京?。焕系?;內(nèi)涵;分類;特點;流派
中圖分類號:J8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1-0048-01
老旦是京劇旦行中的重要一支,在京劇行當中有重要的地位與作用。為了對京劇老旦進行系統(tǒng)化研析與論述,本文將其分解為以下四個理論層面,分別進行探討。
一、京劇老旦的內(nèi)涵
第一個層面是京劇老旦的內(nèi)涵。
京劇老旦,顧名思義,是“旦行的一支。扮演老年婦女,如京劇《岳母刺字》的岳母、《楊門女將》的佘太君等。扮相、身段、臺步與正旦(青衣)不同,區(qū)別主要在于突出老年人的特點。唱用本嗓,唱腔與老生相近,兼用一些青衣腔?!盵1]
京劇老旦所扮演的人物,大多屬于善良正派的好人,如《岳母刺字》的岳母、《寇準罷宴》的劉婆、《遇后龍袍》的李后等等。但也有少數(shù)演壞人的,如《開吊殺嫂》的王婆、《坐樓殺惜》的馬二娘等,這些壞女人后來又常由彩旦扮演。
二、京劇老旦的分類
第二個層面是京劇老旦的分類。
多年以來,京劇老旦在理論上并沒有分類,統(tǒng)稱為“老旦”。但是在具體的演出實踐中,還是有大體上的分類的,大致與京劇老生分為安工老生、衰派老生、靠把老生三類相似。
安工老旦又可稱作“唱功老旦”,以唱功為主,如《岳母刺字》的岳母、《釣金龜》的康氏。
衰派老旦又稱“做功老旦”,以做功為主,如《牧平山》的朱母、《清風亭》的賀氏、《藥茶計》的大娘。
靠把老旦,扮演老年女武將,以扎靠、使“刀槍把子”為主要特征。如《對花槍》中的姜桂枝。
三、京劇老旦的特點
第三個層面是京劇老旦的特點。京劇老旦在表演上具有以下幾大主要特點。
其一是唱腔特點。用真聲大本嗓,情感真摯親切,強調(diào)蒼涼、渾厚感。
其二是做工特點。強調(diào)老年婦女的衰老特點,如彎腰、慢步等,有的還拄拐杖。
其三是舞蹈特點。有的老旦有許多舞蹈身段,甚至帶些摔打撲跌等動作,如京劇《砸佛堂》中的老旦就有許多舞蹈動作。
其四是扮相特點。貴族婦女穿女蟒,一般老夫人穿團花或壽字帔,窮婦人則穿女紫花老斗。
四、京劇老旦的流派
第四個層面是京劇老旦的流派。
流派是藝術流派的簡稱,是指“在中外藝術發(fā)展的一定歷史時期里,由一批思想傾向、美學主張、創(chuàng)作方法和表現(xiàn)風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藝術家所形成的藝術派別”[2]。京劇老旦的流派同所有中國戲曲的所有行當?shù)乃辛髋梢粯?,都以流派?chuàng)始人的姓氏命名,有一批代表劇目和傳承人,并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流派是藝術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最大的亮點與看點、支點與力點。
京劇老旦有以下幾大重要流派:
其一是“龔派”,創(chuàng)始人是龔云甫(1862-1932),原是玉器行工人,為京劇票友,拜孫菊仙為師習老生。后又拜熊連喜為師學老旦并“下?!薄4韯∧坑小夺灲瘕敗贰短o朝》《行路哭靈》《徐母罵曹》等。風格特點是唱腔新穎,做功細膩,善于創(chuàng)新。
其二是“老李派”,創(chuàng)始人是李多奎(1898-1974),幼年坐科學京劇老生,后改唱老旦,曾得龔云甫教益,又受龔之琴師陸硯亭指點。代表劇目有《釣金龜》《赤桑鎮(zhèn)》《遇后龍袍》《行路哭靈》《太君辭朝》等。風格特點是唱腔婉轉流利,嗓音宏亮,氣力充沛,高低音俱佳。傳人有李鳴巖、趙鳴華等。趙鳴華(1935-)是哈爾濱京劇院著名老旦演員,原學京劇老生,14歲改學老旦,拜李多奎為師,學習了《釣金龜》《徐母罵曹》《望兒樓》《太君辭朝》《三進士》等20余出“李派”劇目,深得“李派”藝術真?zhèn)鳌Tc奚嘯伯同班演出于上海、南京、武漢等地。1964年曾與梁一鳴、云燕銘合作演出現(xiàn)代京劇《革命自有后來人》,以成功地塑造出李奶奶的英雄形象引起轟動,受到好評。該劇參加了同年在北京舉行的京劇現(xiàn)代戲觀摩演出大會,與《紅燈記》一起,被譽為“雙璧”。李多奎夫人曹燕芬將李生前的全部行頭和切末(服裝與道具)等遺物,饋贈給趙鳴華,以鼓勵其繼承發(fā)揚“李派”藝術的成就。著名京劇音樂專家傅彥濱評論趙鳴華的演唱藝術說:“概括起來,有八個字:‘清脆甜美、韻味濃郁?!盵3]
其二是“新李派”,創(chuàng)始人是李金泉,他原為李多奎弟子,后勇于創(chuàng)新,在“老李派”的基礎上再創(chuàng)一派。代表劇目有《賀后罵殿》《岳母刺字》等。風格特點是清新脆美、傳神動人。
參考文獻:
[1]上海藝術研究所,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上海分會.中國戲曲曲藝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78.
[2]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93.
[3]傅彥濱.京劇音樂論[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