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35年的希捷
硬盤驅動器誕生60余年,固態(tài)盤(SSD)已經將它們逼到了墻角,行業(yè)中甚至有“硬盤驅動器”滅亡之說。但正如曾經為希捷首席技術官的Mark Kryders所言,閃存的單位成本無法在2018年以前達到只有硬盤驅動器5倍的目標,另外加上一些限制NAND閃存制程所能夠減小幅度的問題。未來可能屬于閃存或某種記憶體技術以及大容量驅動器。
在1979年9月底,Finis Conner找到賦閑在家已近5年的Alan Shugart,提議開發(fā)一種尺寸與小型軟盤驅動器相當,但性能和可靠性更高、具有15倍存儲容量(0.2188MB×15=3.282MB)而成本只提高2倍的硬盤驅動器。所謂小型軟盤驅動器,指的是兩人在1973年參與創(chuàng)辦的Shugart Associates公司于1976年推出的SA-400——有此前的8英寸作為參照,5.25英寸當然可以說是“小型”(mini)了。(圖1 )
需求成就第一驅動力
就在這一年,IBM推出了業(yè)內第一臺使用薄膜磁頭和游程長度受限(RLL)編碼方式的硬盤驅動器IBM 3370,以及第一臺8英寸硬盤驅動器IBM 62PC。但在Shugart和Conner看來,8英寸硬盤驅動器也還是太大了,無法滿足正在興起的個人電腦(PC)的要求。
Shugart和Conner一拍即合,隨即在10月1日寫出了8頁的商業(yè)計劃書,并于年底在加州的斯科茨谷(Scott's Valley)成立了第二家以Shugart命名的公司——Shugart Technology,成為硬盤驅動器行業(yè)走向開放市場的標志性事件。
世界上第一臺5.25英寸硬盤驅動器誕生
1980年6月推出世界上第一臺5.25英寸硬盤驅動器ST-506是Shugart Technology在產品上最大的貢獻。第二年,公司推出10MB的版本ST-412,并給接口加入了被稱為緩沖尋道的特性。ST-412與Miniscribe 1012及IMI(International Memories, Inc.)的5012型驅動器一同獲得IBM PC/XT采用。(圖2 )
在那個時代,硬盤驅動器與其控制器是相分離的(不像現在,將后者集成在前者的電路板上),而ST-506/412接口的即插即用設計——任何ST-506/412驅動器可用任何ST-506/412控制器工作——使其成為標準,獲得為PC生產硬盤的大多數驅動器供應商采用。ST-506/412接口一直延續(xù)到1989年。(圖3 )
1985年,為了避免與已經被Xerox收購的Shugart Associates相混淆,Shugart Technology更名為Seagate Technology,也就是今天大家所熟知的希捷科技。(圖4、圖5)
不進則退 被動挨打
實際上,幾乎整個1980年代希捷公司都在吃ST-506的老本,那時賣得最好的ST-225 20MB驅動器和ST-251 40MB驅動器均由最初的ST-506設計發(fā)展而來。盡管也銷售使用音圈(voice coil)技術的更快速的驅動器,但ST-225/251都使用步進電機來定位磁頭。當時,低端的硬盤驅動器通常像軟盤驅動器一樣使用步進電機(從這個意義上說,ST-506相當于把盤片封裝在一起的軟驅),這種技術的缺點是緩慢、噪音大且在溫度改變時容易出現可靠性問題。因此,希捷的驅動器有時會背上便宜但不可靠的名聲。直到1990年代初期,希捷才在生產40MB的ST351A/X(可運行于ATA或XT附加總線)之后徹底放棄了步進電機設計。
不管怎么說,以生產供PC機——而不是大、中、小型機或服務器——使用的驅動器為主要業(yè)務,與希捷近年來給我們留下的在高端市場占統(tǒng)治地位的印象相去甚遠。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從整個產品線的定位來看,當時的希捷頗似2000年前后的邁拓(尚未收購昆騰的硬盤驅動器業(yè)務)或2002年的WD。
然而,一個本來對公司形成毀滅性打擊的變故,最終卻令希捷因禍得福,意外地轉戰(zhàn)高端驅動器市場并取得了成功!
大意失荊州
作為PC硬盤驅動器市場上的領導廠商,希捷在3.5英寸驅動器的開發(fā)上一度僅落后于Rodime,但卻沒有意識到硬盤驅動器進一步小型化對PC機的重要性,導致公司創(chuàng)始人之一Finis Conner出走。
1986年Finis Conner終于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Conner Peripherals,其合作伙伴包括MiniScribe的創(chuàng)辦人John Squires和Terry Johnson,將5.25英寸驅動器的容量放入更小型的3.5英寸規(guī)格驅動器的共同目標使他們走到了一起??蛋匾渤蔀樗麄兌嗄甑闹饕蛻?。1993年,Conner通過收購Archive Corporation增加了磁帶驅動器業(yè)務。
然而,希捷之所以對3.5英寸驅動器興趣索然,是因為其主要客戶——以IBM為代表的PC制造商——希望在下一代產品中安裝40MB乃至60MB的驅動器,而希捷1985年初研制的3.5英寸原型產品只能提供10MB的容量,并不比1983年Rodime推出的第一款3.5英寸硬盤驅動器RO 352更高。此外,希捷認為3.5英寸驅動器的每MB成本無法與5.25英寸驅動器競爭——這是明擺著的事實,不過以此推論的話,該公司從Shugart Technology到Seagate Technology的發(fā)跡史似乎就是個錯誤。
總之,希捷對3.5英寸說“No”的理由很充分。當時,3.5英寸驅動器的整個市場規(guī)模不到5000萬美元,而僅ST-412一款產品的年銷售額就超過3億美元。Compaq成立四年后仍未成為希捷的客戶,也令后者頗不以為然。
1986年,Conner的第一款產品CP340問世,它具有40MB的容量,并且是第一款采用音圈傳動機構的3.5英寸磁盤驅動器,噪音和可靠性均勝于希捷的5.25英寸驅動器。(圖6 )
希捷公司的主管人員這才反應過來,取出被自己束之高閣的3.5英寸驅動器倉促應戰(zhàn),但已不是Conner及Quantum(昆騰)的對手。隨著3.5英寸驅動器將在個人計算機市場上取代5.25英寸驅動器的大勢逐漸浮現,希捷面臨喪失立足之地的危險。
柳暗花明又一村
關鍵時刻,Alan Shugart顯示出作為商業(yè)領袖的魄力,于1989年領導希捷公司收購了控制數據公司(Control Data Corporation,CDC)的磁盤驅動器業(yè)務分部Imprimis Technology,轉戰(zhàn)高端驅動器市場,從而“柳暗花明又一村”。
Imprimis的前身是CDC和Honeywell(霍尼韋爾)在1975年聯(lián)合投資成立的MPI(Magnetic Peripherals, Inc.),Honeywell為這個磁盤業(yè)務貢獻了從GE(通用電氣)獲得的俄克拉荷馬城工廠和自身在德國Heppenheim的工廠。MPI成立時主要生產類似IBM 3330(代號“Merlin”,第一個采用磁道跟蹤伺服系統(tǒng))的第三代磁盤驅動器,接下來的許多年里,他們繼續(xù)生產與IBM 3340(“Winchester”,現代硬盤驅動器鼻祖)、3350(“Madrid”)和3370(第一個采用薄膜磁頭和RLL 2,7編碼)等相兼容的磁盤驅動器,有時發(fā)布和交貨的時間只比IBM晚不到一年。
后來,小型機市場的增長吸引MPI開始生產較為便宜的9英寸硬盤驅動器,而Honeywell及其合作伙伴Bull根據半導體存儲將在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取代硬盤驅動器等以旋轉磁存儲為主要原理的設備的預測(現在看來是……過于前瞻了),先后將MPI的股份轉讓給了CDC。MPI成為CDC的全資子公司,在1988年更名為Imprimis Technology。隨著硬盤驅動器市場日益變得以小型機和PC為導向,曾經身為主角之一的CDC看到自己的份額開始受到侵蝕,最終將磁盤驅動器業(yè)務賣給了希捷。
收購Imprimis Technology正可以幫助希捷補齊技術上的“短板”,成為名副其實的“Seagate Technology”。以此為轉折,希捷踏上了統(tǒng)治硬盤驅動器行業(yè)的漫漫長路。
Imprimis帶來了CDC的音圈(voice coil)和磁盤制造專利,以及市場上第一款5400RPM驅動器Elite(精銳)系列,而之前最高的轉速是日立DK-711S的4876RPM(1987年推出),CDC Wren Runner系列的4500RPM已經算很快的了。1989年11月發(fā)布(1990年供貨)的Elite為5.25英寸規(guī)格,Imprimis原有的8英寸驅動器業(yè)務被放棄,可以說希捷是從一個較高的起點上重新開始。1992年10月,希捷發(fā)布業(yè)內第一款7200RPM驅動器——3.5英寸的Barracuda(酷魚,1993年供貨),然后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先后將主軸轉速提高到10000RPM(1996年10月發(fā)布Cheetah,1997年供貨)和15000RPM(2000年3月發(fā)布Cheetah X15)。(圖7 )
1993年10月,希捷發(fā)布第二代酷魚Barracuda 4和2HP,1994年開始供貨,其中Barracuda 4成為第一款采用FC-AL(Fibre Channel-Arbitrated Loop,光纖通道仲裁環(huán)路)接口的硬盤驅動器。
1995年,希捷正式進入中國市場,自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在華投資的總額已超過14億美元,員工占全球員工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中國區(qū)的生產總量占全球出貨量的58%以上。
1996年3月,希捷宣布Barracuda 9和4LP——引入了MR磁頭、PRML通道和高性能嵌入式伺服(embedded servo)的第三代酷魚——是該公司首款大量出貨的FC-AL接口驅動器。到1999年8月,希捷已出貨100萬臺以上FC-AL硬盤驅動器,徹底擊敗了IBM倡導的另一種高性能硬盤驅動器接口——SSA(Serial Storage Architecture,串行存儲架構)。
回馬槍 收復失地
高端的形象確立之后,希捷又回過頭來“重收拾舊山河”,于1995年10月與一度排名硬盤驅動器行業(yè)三甲的Conner Peripherals簽訂合并協(xié)議,這筆價值約10.4億美元的并購于1996年2月完成,新公司隨即宣布停止原Conner產品開發(fā)團隊承諾的SSA磁盤驅動器的開發(fā)(一舉多得……)。合二為一的希捷高低通吃,在總規(guī)模約250億美元的硬盤驅動器行業(yè)中的市場占有率從19%驟升至33%,1997年的營業(yè)額超過70億美元,而今日存儲行業(yè)的老大EMC同期只有29.4億美元。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希捷是1992年至1997年間惟一沒有出現過赤字的硬盤驅動器制造商。
不過,收購Conner使希捷的規(guī)模迅速膨脹到了難以控制的程度,希捷公司的收入迅速地從1997財年(截至6月27日)的89.4億美元下降到1998財年(截至7月3日)的68.2億美元,兩年內市場占有率損失10%。此前IBM已改變了硬盤驅動器只供自己使用的經營策略,以領先業(yè)界至少兩年的MR磁頭殺入2.5英寸驅動器市場,逐漸招架不住的希捷終于“壯士斷腕”般地在1998年年初宣布暫時停止其2.5英寸系列Marathon(馬拉松)的發(fā)展,并大幅裁員約10%(1萬多人)。1998年7月,公司創(chuàng)始人Alan Shugart在董事會的要求下被迫退休。(圖8)
2000年3月份,由希捷管理層、銀湖(Silver Lake Partners)和Texas Pacific Group三方組成的投資集團以約20億美元的現金購買所有希捷公司的經營業(yè)務,使之退市成為一家私人公司。VERITAS軟件公司隨即參與進來,獲得了希捷公司所持有的約33%(1.28億股)的VERITAS軟件股份、在SanDisk和Dragon Systems等公司擁有的投資債券,以及Seagate Software Network和Storage Management Group(產品如著名的Backup Exec)的所有權,Seagate Softwar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Group在2001年5月更名為Crystal Decisions。包括VERITAS在內的交易總金額高達200億美元,對希捷的好處是“能更積極地在核心業(yè)務和新興的市場增長點進行投資?!保▓D9 )
2002年10月24日,希捷旗下負責磁帶業(yè)務的子公司Seagate Removable Storage Solutions(Seagate RSS,源于Conner收購的Archive)停止使用Seagate品牌和標志,更名為Certance(2004年10月20日被昆騰收購),希捷得以完全專注于磁盤驅動器業(yè)務。2004年7月,原總裁兼COO Bill Watkins接任CEO(Steve Luczo保留董事長職務),他上任后大力推行平臺化戰(zhàn)略,扭轉了希捷收入和利潤同時下滑的不利局面,僅一年就將公司的收入從62.2億美元提高到75.5億美元,凈收入更增長30%以上(5.29億美元至7.07億美元)。(圖10 )
2005年12月21日,希捷公司宣布以19億美元收購邁拓(Maxtor)公司,2006年5月22日交易完成。加上邁拓貢獻的2.79億美元(5月19日至6月30日),希捷2006財年的收入達到92億美元,創(chuàng)下公司歷史上的新高,在存儲廠商中僅次于軟件及服務業(yè)務過半的EMC。
春秋二十載 風雨共兼程
2012年,希捷位于中國的無錫和蘇州工廠累計硬盤出貨量突破10億塊,同時,希捷先后與騰訊、百度、中國電信、金山云等企業(yè)簽訂了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在產品和技術領域全面開展合作。希捷國際科技(無錫)有限公司于1995年7月在無錫市新加坡工業(yè)園區(qū)成立,為臺式PC、筆記本電腦和電子消費類產品市場提供硬盤存儲器產品。工廠占地面積87,000平方米,現擁有員工6,589人。希捷科技(蘇州)有限公司是希捷國際科技公司最大產出工廠。該廠房于2004年6月份投產,總投資2億美元,占地面積107,000平方米,現擁有員工4,624人。
2015年11月18日,希捷進入中國20周年,同時,由中國信息協(xié)會與希捷科技共同發(fā)起的中國存儲行業(yè)聯(lián)盟(STAC)正式成立。(圖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