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良
?
教育引導新疆高校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宗教問題*
李國良
文章運用思想政治教育學和心理學的一些基本原理,闡述了教育引導過程中個體與整體、疏通與引導、內化與外化的關系,指出了教育引導工作應注意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和措施。
教育引導 宗教問題 新疆高校 系統(tǒng)工程
教育和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宗教問題是新疆高校教育工作者始終關注的問題。新疆高校學生由于受經濟發(fā)展、社會環(huán)境、家庭以及大學生自身素質等因素的影響,在認識和對待宗教問題上還存在一些模糊認識和錯誤觀念。教育和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宗教問題涉及的因素很多,要使教育和引導取得實效應重點解決好個體與整體、疏通與引導、內化與外化的關系問題。
個體與整體的關系問題主要指的是教育對象的差異化問題。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應根據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新疆高校的學生來自天山南北,有的高校還有來自內地和國外的學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年級、甚至不同學校的學生在認識和對待宗教問題上都是有差異的。從調研情況看,就整體而言,新疆高校目前進行的教育和采取的措施在面上對學生群體正確認識和對待宗教問題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但還不能滿足形勢發(fā)展的需要,還應加大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和科學無神論教育的內容;*左鵬:《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宗教問題探析》,《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年第10期。就個體而言,還應根據學生個體的思想認識差異因人施教,如在教育過程中應區(qū)別不同年級、不同專業(yè)、不同生源地等層次分層施教;學過無神論相關內容的學生和沒學過的學生認識不一樣,不同民族學生對宗教問題的關注點也不相同,等等,這些差異在教育引導時都應區(qū)別對待。在調研過程中,很多學生出于各種原因不愿透露自己的真實想法,這就需要我們在設計問卷、個別訪談時更加科學合理,要讓學生能夠放心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針對學生的認識情況、關注的突出問題、主要困惑的問題,可采取專題輔導、個別交流、建立輔導員信箱、QQ群、討論空間或平臺等多種形式,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既要讓學生在遇到困惑時有找尋答案的途徑,又要通過交流及時掌握和發(fā)現(xiàn)學生新的思想動態(tài),為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和引導提供幫助。
此外,解決個體與整體的關系,還應注意幾個問題:一是要考慮學生群體的流動性問題。作為個體的學生由于年級、所學知識、認識隨著時間的推移導致學生群體的思想具有了很強的流動性和不確定性,因此很有必要建立一個學生認識和對待宗教問題的調查分析和反饋機制,及時反映當前學生的認識情況,以便更好地開展教育引導工作。二是要進一步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制,注重研究學生對宗教存在模糊認識的心理機制與規(guī)律,幫助學生處理好可能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史明霞、李芳林、劉小峰:《新時期宗教對大學生的影響及應對措施》,《陜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三是要重視解決學生生活中的難題。
總之,在教育引導過程中,既要注意學生整體或帶有共性的問題,更要關注學生個體的思想認識問題,要通過教育引導,使二者相互促進,產生正向效益,避免產生相互削弱的負效應。
毛澤東同志在對待宗教問題上強調:“只能用討論的方法、批評的方法、說服教育的方法去解決,而不能用強制的、壓服的方法去解決?!?《毛澤東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1~322頁。這一原則運用到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宗教問題上,就是要處理好疏通與引導的關系,具體講應重點處理好“立與破”和“疏與堵”的關系。
關于“立”,其實質是思想建設問題,主要是幫助學生不斷獲得關于宗教問題的正確認識;高校普遍開展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就是這個目的。關于“破”,其實質是批判,是要通過辯論、剖析、論證等形式幫助學生在否定中放棄原有的錯誤或模糊認識,建立正確的宗教觀;目前新疆高校開展的科學無神論教育和一些有針對性的專題講座,就是通過對有神論的批判,揭露其荒謬性讓學生認識無神論的科學性?!傲ⅰ迸c“破”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沒有思想建設、沒有正面教育,我們的教育引導工作就會陷入被動,就容易給學生的思想帶來混亂,加大教育的難度;只有建設、沒有批判,必然影響建設的外部支撐條件和建設基礎,甚至會使我們的思想建設和正面教育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達不到真正解決學生思想困惑、幫助其分清是非的目的。因此,在教育和引導高校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宗教問題上應堅持“重在建設,以立為本,破立結合”的原則。
關于“疏”,即疏通的意思,主要是指在教育引導學生認識和對待宗教問題上要讓學生廣開言路,能夠把自己的真正想法和認識充分地表達出來。在此基礎上,通過教育者的剖析、說理,更好地引導學生的思想和認識。有的學校組建了由網絡指導員、網絡輔導員、網絡引導員和網絡技術員組成的“紅色軍團”,及時掌握網上輿情、及時發(fā)現(xiàn)和處置有害言論,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tài)。所謂“堵”,主要指對錯誤的思想言行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借助一定的行政、法律、校紀校規(guī)等諸多手段,防止學生錯誤思想和認識的滋生和蔓延。在具體工作中,要處理好“疏”與“堵”的關系,要堅持以“疏”為主,以說服教育、啟發(fā)、引導為主,要“疏”與“導”相結合。在引導的過程中,為了及時防止某些錯誤觀點的泛濫必須采取禁止、堵塞的方法,沒有一定的“堵”,就談不上有效的“導”。此外,由于受學生的民主意識、信息傳播渠道、教育者的能力、政府及學校的公信力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堵”的難度越來越大、效果也越來越不明顯,甚至還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因此,“堵”一定要慎重,要有充分的理論、措施等來保障,要“堵”得學生們心服口服,真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內化與外化的問題是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宗教問題的核心問題和兩個密不可分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其中內化是基礎、外化又是根本,教育引導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在宗教問題上有正確的認識。
教育引導的內容和方式是否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既有學生的主觀因素,又有教育的客觀外在因素。對于學生的主觀因素,由于宗教問題在新疆高校,尤其是對少數(shù)民族學生是一個十分敏感的問題,很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但由于長期受家庭和社會以及對黨的民族宗教政策認識不清等因素影響,學生對此類教育又往往會產生抵觸情緒。對于教育的客觀外在因素,主要有我們開展的教育引導活動主題是否鮮明、形式是否新穎、能否對學生產生比較強烈的刺激。教育引導的形式很重要,可采取辯論會、情景劇、演小品、觀看相關影片(影視資料)等多種方式,通過教育形式和方法的創(chuàng)新,提高學生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度。此外,實施教育引導的人也很重要,學生往往更容易或更愿意接受本民族的教育者對其產生的影響,因此要重視培養(yǎng)一支由各民族教師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骨干,發(fā)揮他們的示范和引領作用。同時,學校要將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和黨的宗教政策納入師德教育和考核體系,提高教師正確認識相關問題的能力和水平。
理解是在注意的基礎上對教育內容的繼續(xù)認知。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經常會發(fā)現(xiàn)學生對宗教問題、對學校開展的教育工作不理解的現(xiàn)象,其中比較突出的是認識和界限問題。比如,在校園內禁止穿戴宗教服飾,經調查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對此規(guī)定不能理解,很多同學對民族服飾與宗教服飾的區(qū)別不清楚,甚至有些管理干部也不清楚,有時采取了一刀切的極端做法;再比如,對民族風俗習慣和宗教活動的區(qū)別,由于時間的積累,有些宗教儀式已經演變?yōu)槊褡屣L俗習慣,對于這些問題如不能科學地加以界定,一味按宗教活動來對待和處置,學生就難以理解,更不會主動接受。因此,應組織專家盡快制定《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園滲透的實施細則》,明確違反規(guī)定的具體表現(xiàn)和行為、明確處理辦法和依據。
要使學生能夠接受我們教育和引導的內容,方法很多,但通過實踐,筆者發(fā)現(xiàn)按照原蘇聯(lián)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來做學生的教育工作效果較好。按照“最近發(fā)展區(qū)”原理,在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宗教問題時,首先要掌握學生在宗教問題上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即學生原有的認知程度與我們期望達到的認識水平之間的差距,這需要我們真正了解、掌握學生就宗教問題的真實想法和態(tài)度,然后根據他們的認識有針對性地加以修正和引導。在對待宗教問題上,學生能否按我們的教育引導和要求去做并且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正確認識和辨別各種關于宗教的說法、觀點和現(xiàn)象,就是學生是否能夠將所受的教育、引導外化的具體表現(xiàn)。
根據課題組的研究可以看出,學生外化的效果受學校氛圍、家庭和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很大,有時還會表現(xiàn)出“兩面性”或不穩(wěn)定性。如,在校期間,在老師、管理干部的視線之中時,表現(xiàn)得很好,完全符合我們的期望目標;但在校外或家中,由于社會和社交環(huán)境的影響或制約,他們又會有另一種表現(xiàn)(如服飾、宗教舉止、宗教話語、宗教情感等),這種表現(xiàn)也許是一種從眾效應,或許是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麻煩、更容易和大家融為一體的被迫舉動,但這種表現(xiàn)與在校期間的表現(xiàn)相差很大。究其原因,學生大多表示是為了適應當時的環(huán)境,是為了和大家一樣而不顯得那么另類;也有學生反映是有思想顧慮,據調查,部分學生在校外曾受到一些不明身份社會人員要求他們參加宗教活動、穿戴宗教服飾的恐嚇和威脅。此外,由于內地一些高校對民族宗教政策理解、把握的尺度不同,對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信教行為的管理與疆內高校差別較大,導致一些學生對新疆高校的一些做法心存質疑和不滿。由此可見,要使我們教育引導有很好的外化效果,必須把它當成一項系統(tǒng)工程,建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大學生宗教觀教育體系,發(fā)揮高校育人的主導作用、家庭育人的先導作用、社會育人的保障作用,*程浩萍:《建構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體系的思考》,《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5期。由學校、家庭、社會齊抓共管,分層施策才能見實效。
在新疆高校,教育和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宗教問題是一項十分復雜而難做的工作,工作中既要宣傳黨和國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又要開展唯物主義和科學無神論的宣傳,還要結合學生實際進行科學知識的教育,這就需要在具體教育引導工作中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不同對象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教育和引導工作。要綜合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學、民族學、心理學、思想政治教育學等多種理論和研究方法,從系統(tǒng)工程的角度全方位、多角度地建立教育引導機制,其中,運用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學的一些基本原理,正確處理個體與整體、疏通與引導、內化與外化的關系,是解決教育引導實效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和必要環(huán)節(jié)。
邱偉光、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雷琳:《牢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主導性》,《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
盧穎華、劉增惠:《試論加強對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求實》2011年第2期。
李大芳:《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研究》,2012年電子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李國良:《對新疆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反分裂教育實效性的思考》,《新疆社會科學》2011年第1期。
孟憲霞:《社會主義國家處理宗教問題的經驗教訓》,2012年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責任編輯:劉 欣
*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2年度單位資助教育部規(guī)劃課題“以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引導新疆高校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宗教問題研究”(FEB12043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G41.45
A
1009-5330(2016)04-0068-04
李國良,新疆師范大學教授(新疆烏魯木齊 83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