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英,侯金鵬
(渤海大學 政治與歷史學院,遼寧 錦州 121013)
?
網絡技術的價值負荷與倫理反思
陳曉英,侯金鵬
(渤海大學政治與歷史學院,遼寧錦州121013)
摘要:網絡技術作為以計算機信息科學為載體的新興先進技術,其本質上是技術在當今經濟、政治、文化高度發(fā)達的社會中的一種表現形式,網絡技術的興起也意味著人類技術的發(fā)展又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從技術的本質和定義出發(fā),網絡技術并非是中性的,它是具有價值負荷的。網絡技術不是作為一種“工具”而存在,它所體現的價值是一個時代中社會、科技、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我們有必要對網絡技術進行倫理層面的反思,對網絡技術倫理的本質、網絡技術應用過程中的倫理關系和倫理問題做進一步的思考,從而更好地理解網絡技術和應用網絡技術,減少或避免由網絡技術引發(fā)的負面效應。
關鍵詞:網絡技術;價值負荷;倫理反思
伴隨著當代互聯(lián)網的高速發(fā)展,網絡技術已經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與人類的行為選擇密切相連,它不僅變革著我們頭腦中的世界圖景,同時也變革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規(guī)范。我們對于網絡技術價值負荷性的觀點直接決定了我們處理網絡技術倫理問題時的原則和方式。網絡技術的價值負荷性及其倫理的研究,對于我們在當今社會正確地看待和使用網絡技術,減少其負面效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網絡技術的價值負荷
(一)網絡技術的本質分析
阿爾溫·托夫勒(Alvin Toffler)曾經對于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給出這樣的評價:“人類面臨一次巨大的飛躍,即面臨有史以來最深刻的社會巨變和前所未有的重構。雖然我們還沒有清楚地認識這一點,但一個非凡的新的文明正在從我們手中誕生。這就是第三次浪潮的意義[1](P52)(阿爾溫·托夫勒將人類歷史歸納為3次浪潮:農業(yè)文明、工業(yè)文明、計算機文明)。”身處21世紀的我們不能不嘆服于托夫勒理論的前瞻性。如今的計算機技術以其核裂變般的威力沖擊著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網絡技術正是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出現和發(fā)展應運而生。從1970年阿帕網安裝成功到1982年互聯(lián)網誕生,在經歷了數十年的時間內,網絡技術以其極快的速度席卷了整個世界,時代的變革正在不斷地為網絡技術的發(fā)展提供新的空間,同時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又不斷地為時代賦予新的內涵。
從網絡技術的產生和發(fā)展來看我們不難給網絡技術下一個定義,首先,網絡技術是以計算機信息科學為基礎的,計算機信息科學作為一種理論形態(tài)賦予了網絡技術以生命,其本質是科學與技術的關系,其次網絡技術的目的當然是為人類最大限度地提供服務,任何技術脫離了人這個主體都是沒有意義的。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化工業(yè)的歷史和工業(yè)的已經產生的對象性的存在,是人的本質力量打開了的書本?!盵2](P80)通過關于網絡技術以上兩種特征的分析,所謂的網絡技術就是以其最大限度服務于人的,以計算機信息科學為基礎的,以網絡為其基本平臺的新興先進技術。其本質是技術在當今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fā)展的社會中的一種高級表現形式。在弄清網絡技術的概念和本質的同時,我們還應該明確其在當今社會中所獨有的特征,即其虛擬性和開放性。網絡本身就是一個虛擬的世界,現實生活中的人到了網絡中就變?yōu)榱恕疤摂M人”,現實社會在網絡中則表現為“虛擬的社會”,網絡世界中人與人的關系也是建立在網絡這個“虛擬的中介”基礎上的“虛擬人”之間的關系。因此,網絡技術作為構成網絡的基本要素之一必然具有虛擬性。其次,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聯(lián)系依然是十分緊密的,而虛擬世界相對于現實世界而言又具有明顯的松散性和開放性,因此網絡技術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始終具有一種開放性。由此,我們明確了網絡技術的基本概念、本質及其基本特征,然而我們又應該如何看待網絡技術呢?它究竟是一種負載價值的存在還是僅僅只是作為一種“工具”性的手段,我們有必要對其價值負荷進行論證。
(二)關于技術中性論的批判
網絡技術作為技術的一種表現形式,其本質與技術的本質具有同一性,在判斷網絡技術是否負載了價值之前我們應當先對技術本身是否具有價值負荷性進行論證。對于技術本身是否具有價值負荷性,在學術界中普遍分為兩種觀點并相互對立。一種觀點認為:技術在本質上既非善的也非惡的,只有人賦予技術以意義。[3](P115)這種觀點被稱為技術中性論,其代表人物為雅斯貝爾斯,他將技術概括為實現目的的手段與人的行動。在工業(yè)革命以來,這種技術中性論的觀點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與其形成鮮明對比的觀點就是在其后出現的技術的價值負荷論,該觀點認為:技術在價值上并非是中立的,它并不是一種中性的手段或工具,它負荷著特定社會中人的價值取向,包含著善與惡的價值判斷。技術價值論者斯塔迪梅爾(Staudenmaier)曾提出:技術脫離了人的背景,就不可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理解?!叭祟惿鐣膩矶疾皇且粋€裝著文化上中性的人造物的包裹?!盵4](P165)凱姆蓬(Michael G. Campion)和喬尼斯(Elsewhere Jones)也認為:“技術之所以不是中立的,是因為它體現了人類潛在的價值,所有善的動機中的一個動機,就是使其背后的價值本質體現在技術的不同表現形式中?!奔夹g的價值負荷論又包含著兩個對立的觀點,即技術決定論(強調技術本身的價值獨立性,否定其社會屬性)與社會構建論(又叫技術的社會決定論,強調技術發(fā)展的社會情境的作用,否定其自然屬性)。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技術中性論顯然是站不住腳的,要想在根本上駁倒技術中性論還應該從技術的定義及其本質出發(fā)。讓一伊夫·戈菲在其所著的《技術哲學》中通過對南比夸拉人(生活在馬托格羅索高原最西端的沙帕多多斯·帕雷西斯北部地區(qū)的原始部落)的生活狀態(tài)的分析對技術概括了5個基本特征,也可以說是5個標準,我們可以將其概括為技術的文化性、技術的后天獲得性、技術的體系性、技術的可塑性、技術的抽象性。技術作為文化的范疇與人的本能行為存在著本質的區(qū)別,諸如我們不能混淆蜂蜜的采集者與采蜜的蜜蜂之間的區(qū)別,哪怕是一項最簡單的技術的應用也使人類跳到了文化的范疇。技術的后天獲得性是直接顯示出來的,掌握一項技術只能學而知之,而不能通過遺傳獲得。技術不是單一存在的,每一項技術都是與其他相關技術相聯(lián)系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而存在。由于人類相對缺乏一些受限的本能,而這一可塑性使人類真正邁進了技術的領域。技術并不僅僅體現在某種物質的身上,它也以知識、思維的形態(tài)而存在,因此技術也可以是抽象的。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任何技術,無論其簡單與復雜程度如何,其內在基礎都是人的價值取向。技術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就被賦予了人的意義,如果技術失去了人的價值取向這個內在基礎,其也就失去了靈魂,因此任何技術都是人的目的性的體現。正如恩格斯在《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中所指出的:“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正是出于人掌握了技術,對自然界(對象世界)進行了改造,人才得以脫離動物界,人才得以使自然界變成了‘人化了的自然界’,才使人的類本質力量得到了確證……人正是在實踐活動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主體地位才證明自己是類的存在物的,而技術恰好是最能表現人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盵5](P60)美國當代技術哲學家卡爾·米切姆對技術的基本組成要素進行了研究,他將技術概括為以下四點,一是作為對象的技術,二是作為知識的技術,三是作為過程的技術,四是作為意義的技術。[6]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技術本質上不僅僅是一種手段,其形式是多樣的,正是因為其內涵的豐富性才決定了其價值的負荷性。關于技術的定義和本質,我們能夠從一些有關技術的文獻和著作中得到這樣的結論:技術是“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勞動過程中所掌握的活動方式的總和”。這句話很好地概括了技術的內涵,通過我們以上的論證,筆者認為還需要在此定義的基礎上加上“目的”兩個字,即技術,其本質是人類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勞動過程中所掌握的活動方式的總和。這樣將更能體現技術在其本質中內在的人的價值取向。綜上所述,無論從技術的內在的人的價值取向角度,還是技術內涵的豐富性角度,技術終究是負載價值的。然而我們又必須要認識到技術本身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其擁有價值獨立性,也遵循著自己的客觀規(guī)律,我們不能因此而割裂技術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它們都內在于技術本身,是構成技術的兩個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以上是關于技術的價值負荷的論證,技術中性論在本質上是片面的,只有承認技術的價值負荷性才能在真正意義上理解技術。
(三)網絡技術的價值負荷及其表現形式
通過以上的論證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技術在本質上是具有價值負荷的,那么由此,網絡技術作為當代社會中技術的高級表現形式也必然具有其價值負荷性。關于其價值負荷的性質,我們已經在前面的論證中得出了答案,然而我們又不得不承認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又都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tǒng)一,網絡技術作為技術的一種表現形式在本質上與技術具有同一性的同時又表現出其特殊性,網絡技術的價值在當今社會中主要表現為三種形式,即其政治價值、經濟價值與文化價值。網絡技術的政治價值除了促進國家間的政治往來,在當今社會中還集中表現為加強了社會的民主,平民也可以通過網絡對政府的工作、職能進行監(jiān)督與了解,拉近了政府與群眾的關系,但是其所引發(fā)的政治倫理危機也引起了普遍的關注,例如一些國家利用網絡對別國政治進行干預,對他們文化進行侵染、文化霸權主義的傳播,在客觀上擾亂民心,以及網絡上流行的“無政府主義”的盛行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家的安全和社會的穩(wěn)定。網絡技術的經濟價值在其價值表現形式中占有重要地位,網絡技術的發(fā)展不斷推動著經濟的發(fā)展,網絡信息的便利使得人們的經濟交往活動越來越頻繁,同時效率和效益也越來越高,但是其引發(fā)的問題也愈發(fā)嚴重,許多不法之徒開始利用網絡技術進行經濟欺詐,進行非法的經濟交往活動,其后果對社會對人民造成了極大的危害。網絡技術的文化價值又是一把我們所熟知的“雙刃劍”,一方面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加強中西文化交往的同時又豐富了自己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也使本國文化遭到了外來的一些糟粕文化的侵擾,玷污了文化的純潔性,尤其是網絡所傳播的色情文化和暴力文化對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造成了極大的干擾和危害。通過對以上三種網絡技術在當代的表現形式的分析可以看出網絡技術在當今社會中的價值是正負兩個方面的,我們必須承認網絡技術的出現與發(fā)展為整個社會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其所引發(fā)的負面效應更加值得我們思考。
綜上所述,我們僅僅探討、論證網絡技術的價值負荷性是不夠的,技術在本質上是“人”的技術,人類對于網絡技術的態(tài)度與行為始終影響著其正價值的發(fā)揮,在網絡技術高速發(fā)展的今天,我們必須對網絡技術進行必要的倫理反思。
二、關于網絡技術的倫理反思
(一)網絡技術倫理的本質及其所涉及的基本倫理關系
所謂倫理,就是指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和處理這些關系的規(guī)則或規(guī)范,也可以將倫理理解為關于道德的哲學思考。網絡技術是最大限度服務于人的、以計算機信息科學為基礎的、以網絡為基本平臺的新興先進技術。網絡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層面上都為人類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其發(fā)展過程中引發(fā)的倫理問題又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在西方學者中,最早對計算機倫理問題進行關注的是科學家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他在其著作《控制論》一書中第一次明確指出:“計算機的出現將會對人類的善惡觀念構成空前的挑戰(zhàn)?!盵7](P7)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俄亥俄州博林格林州大學(BGSU)的媒體倫理課教師沃爾特·麥納在學校率先開設了計算機倫理課程,努力推廣并不斷完善該課程的教學。1991年巴拿姆(Bynum)和梅恩(Mane)組織了世界上第一次關于計算機倫理的國際學術研討會,該會召集了不同學科的專家、學者進行學術交流并產生了一系列相關理論專論。[7](P8)至今為止,網絡技術引發(fā)的倫理問題已發(fā)展為“7P”問題,即盜版(piracy )、隱私(privacy )、人格(personality)、色情(pornography) 、心理(psychology )、政策制定(policy making)、網絡保護(protection network)。[7](P9)從網絡倫理的產生及其發(fā)展可以發(fā)現,由網絡技術的高速發(fā)展所引發(fā)的網絡倫理問題是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網絡倫理問題在當今時代已經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網絡技術倫理從其結構上來說是網絡倫理的一個層面,網絡倫理主要指人們在網絡生態(tài)環(huán)境中處理人與人、人與網絡技術、人與網絡社會等一系列關系的原則及其規(guī)范的哲學思考。網絡倫理包括網絡生態(tài)環(huán)境倫理和網絡技術倫理,網絡技術倫理則主要是指網絡基礎技術的研發(fā)、管理及應用主體,在計算機、網絡技術處理過程中,處理技術主體與其服務對象的關系、技術主體與網絡社會的關系及技術主體之間的關系的原則、規(guī)范的系統(tǒng)化的哲學思考。[7](P40)以上是關于網絡技術倫理概念的解析,那么我們又應該如何去理解網絡倫理的本質呢,關于“本質”一詞,黑格爾在他的著作《小邏輯》中曾指出,本質應該有三個方面的內涵:一是“根據是內在存在著的本質,而本質實質上即是根據”;二是“凡是一切實存都存在于關系之中,而這種關系乃是每一實存的真正性質”,“關系是自身聯(lián)系與他物聯(lián)系的統(tǒng)一”;三是“規(guī)律是本質的關系”。[8]通過以上黑格爾關于本質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本質是實存的基礎或根據,本質始終處在關系之中而且通過關系揭示出來,本質與規(guī)律具有同一性。因此我們要理解網絡倫理的本質需要從網絡倫理中的本質關系入手,我們前面所提到的網絡倫理的定義中將網絡倫理概括為人們在網絡生態(tài)環(huán)境中處理人與人、人與網絡技術、人與網絡社會等一系列關系的原則及其規(guī)范的哲學思考,無論是人與人,人與網絡技術還是人與網絡社會從根本上來說都是人與人的關系,或者說是網絡中的“虛擬人”與現實人的關系,因此網絡倫理的本質應是人與人的關系,網絡倫理的本質就在于“人”(主體)對人的自由和尊嚴的尊重,這里的“人”指的是一切處于網絡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人(我們又稱它為虛擬人),而這里的人則既指處于網絡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人,也指處在現實社會中的人,是人的概念的總稱。由此,我們再來思考網絡技術倫理的本質就容易多了,網絡技術倫理的本質關系從根本上說是人與網絡技術的關系,具體說是網絡中的“虛擬人”與網絡技術的關系,因此網絡技術倫理的本質就是在其本質關系基礎上的主體與網絡技術的協(xié)調或“人”與技術的和諧。只有當作為主體的“人”與作為客體的網絡技術達到一種我們稱之為和諧的狀態(tài)時,網絡社會中人對人的自由和尊嚴的尊重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提升,因此我們又可以說網絡技術倫理不僅僅是構成網絡倫理的一個重要部分,同時也是網絡倫理的基礎,構建網絡技術倫理中的網絡技術與人的和諧關系是形成網絡倫理中的人與人的和諧關系的重要前提。
網絡技術倫理所涉及的基本倫理關系為處于網絡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人與網絡技術的關系,當然這其中也蘊含著處于網絡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人與人的關系,即“虛擬人”與“虛擬人”的關系。這里的處于網絡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人我們又可以稱他為技術主體,技術主體在當今社會中又可以分為三類,即技術研發(fā)主體、技術管理主體、技術應用主體,因此網絡技術倫理所涉及的關系就可被分為技術研發(fā)主體與網絡技術的關系、技術管理主體與網絡技術的關系、技術應用主體與網絡技術的關系以及這三個主體之間的相互關系。理解這種雙層次的關系對于我們分析和探索網絡技術的倫理問題具有重要作用。
(二)網絡技術倫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馬克思曾經對科學技術應用過程中的矛盾做過這樣的分析:“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們看到,機器具有減少人類勞動和使勞動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卻引起了饑餓和過度的疲勞。新發(fā)現的財富的源泉,由于某種奇怪的、不可思議的魔力而變成貧困的根源?!盵9](P78~79)對于網絡技術倫理問題成因的分析,本文從主客體關系入手對網絡技術的倫理問題進行探討,所謂主客體關系主要包括三個基本要素,即具有“邏輯先在性”的主體、被主體所認識和改造的客體和構成主客體關系的“中介”,主體指的就是“人”,沒有“人”的存在主客體關系也就不存在了,客體作為人認識和改造的對象是獨立于人的意識之外的存在,其具有客觀性,所謂“中介”指的就是人的實踐活動,這種實踐活動又是以人的歷史和文化為背景的,我們將主客體關系應用于網絡技術倫理中去分析的話,其本質就變成了以網絡社會中的人為主體,以網絡技術為客體,以人在網絡世界中對網絡技術的使用為中介的三要素,對于網絡技術倫理問題的成因分析也就可以歸結為深化網絡技術主體的自我意識、尊重網絡技術的客觀性及其特征、規(guī)范網絡社會中主體的行為。首先,對于作為客體的網絡技術來說,它的存在是客觀的,它具有價值獨立性,網絡技術所表現出的鮮明特征是引發(fā)倫理問題的根本原因,正是因為網絡技術所具有的虛擬性和開放性使得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形成了巨大的差別,虛擬性使人們在網絡社會中一定程度地無視道德和法律規(guī)范,開放性使人們在網絡社會中放松對自身行為的約束,因此缺少對于自己行為的消極后果的估計,同時網絡技術又有其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倫理的出現總是在技術之后,因此這種“滯后性”又決定了倫理問題的出現,以上是對于作為客體的網絡技術的分析。其次是作為主體的網絡中的人,在主客體關系中主體總是具有“邏輯先在性”。正是因為這種“邏輯先在性”,我們首先應該肯定網絡中人的主體地位,進一步深化作為主體的人的意識。當今絕大部分網絡倫理問題的產生都是因為人們對于網絡以及網絡技術認識上的缺乏進而引起規(guī)范自我行為的觀念的偏離,只有當網絡技術主體的道德觀念得到本質上的提升時,網絡技術所引發(fā)的倫理問題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改善。因此對于網絡中主體自我意識的培養(yǎng)始終是非常重要的。最后,作為“中介”的主體的行為也是我們所不容忽視的,正是因為網絡社會中缺少一種健全的約束人們行為的規(guī)范才使得許多違法的行為得不到有效的制止,許多網絡技術被當作違法犯罪的工具,極大地破壞了網絡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進而對社會造成消極影響。通過以上對于主體、客體和中介的分析可以看出,引發(fā)網絡技術倫理問題的原因是極其復雜的,我們已經在第一部分論網絡技術的價值負荷中證明了網絡技術的價值負荷性,但在此基礎上我們又必須承認網絡技術富有價值負荷的同時其本身又是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統(tǒng)一,網絡技術的虛擬性和開放性以及網絡技術倫理相對于網絡技術的發(fā)展的滯后性決定了網絡技術倫理問題的產生,因此,網絡技術本身的特性是倫理問題產生的根源。其次網絡技術主體在網絡社會活動中相對缺乏規(guī)范的觀念和行為也是網絡倫理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作為網絡技術的管理主體來講,能否按照道德和法律的要求監(jiān)督和管理網絡技術研究者的行為,能否為了確保網民的利益和社會利益,正確地選擇自己的行為,對于構建安全的網絡環(huán)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網絡技術的研發(fā)主體來說,能否以自己的嚴格自律,確保技術正價值的發(fā)生,使技術應用主體享有充分的技術知情權,對于構建高效的網絡生態(tài)環(huán)境有著重要的作用。作為網絡技術的應用主體來說,能否在網絡空間中做到道德自律,進行安全文明的網絡活動,對于構建和諧的網絡生態(tài)環(huán)境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網絡技術的價值負荷性及其本質特征,在其發(fā)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倫理問題。因此,我們既不能違背或改變網絡技術其本身發(fā)展的固有規(guī)律,又要在網絡技術的發(fā)展過程中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三)網絡技術倫理問題的解決對策
通過網絡技術倫理問題的原因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網絡技術倫理問題的產生可以主要歸結為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網絡技術的本質特征,二是網絡技術主體的道德法律觀念的缺乏,三是網絡技術主體行為的缺失規(guī)范。第一,從網絡技術本身的價值獨立性來看,作為現實社會中的個人、政府和社會應當充分確保網絡技術其本身的發(fā)展軌跡的穩(wěn)定性,政府既要針對網絡技術制定相應的發(fā)展規(guī)劃,同時又要出臺相應政策對其發(fā)展進行必要的制約,以確保網絡技術既不違背其獨有的發(fā)展規(guī)律,又能最大幅度地降低其價值負效應,使其真正為人們提供便利。社會應當大力做好政策宣傳工作,為網絡技術的應用創(chuàng)建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而作為現實社會中的個人來講,應當對網絡技術的特征和本質有充分的了解,在使用網絡技術的過程中充分尊重網絡技術的發(fā)展規(guī)律,正確使用和利用網絡技術,不被網絡技術所奴役。第二,從改善網絡技術主體的道德法律觀念來看,在網絡技術的應用過程中,無論作為技術研發(fā)主體、技術管理主體還是技術應用主體,都應該具備基本的道德法律意識,正確認識自己的行為,政府和社會應當肩負起培養(yǎng)人們在網絡中的道德意識和法律觀念的責任并大力做好宣傳工作。第三,從規(guī)范網絡技術主體的行為來看,政府更應該加大力度做好管理工作,加強立法工作來約束網絡中的違法行為,社會應及時做好政策宣傳工作來保證法律規(guī)范的時效性??偟膩碚f,從個人角度來講,作為網絡技術主體應當對網絡技術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道德規(guī)范有充分的了解,在處理個人與網絡技術的關系時充分做到“規(guī)范好”“協(xié)調好”“利用好”的三個基本原則,即規(guī)范好自身的行為和道德法律意識,協(xié)調好自身與網絡技術之間主客體關系,利用好網絡技術的正面價值,減少或避免其負面效應。從政府和社會的角度來看,政府和社會應當充分重視網絡技術發(fā)展的規(guī)劃與管理,出臺相應政策制約網絡技術應用過程中的不道德行為,做到“制定好”“管理好”“宣傳好”的三個基本原則,即制定好相應政策與規(guī)劃,管理好網絡技術應用過程中網絡技術主體的行為,宣傳好關于網絡技術的道德準則和法律規(guī)范,既規(guī)范好網絡技術主體的行為,又保障好其基本權利,努力營造一個主體和諧、技術和諧、環(huán)境和諧的網絡空間。
結語
網絡技術作為技術在當代的一種高級表現形式,其在本質上必然是具有價值負荷的,正是因為網絡技術的價值負荷性使其在產生與發(fā)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種種倫理問題,我們對于網絡技術價值負荷性的觀點直接決定了我們處理網絡技術倫理問題時的原則和方式,通過本文的論證和分析,我們要在肯定網絡技術價值負荷性的基礎上,從其自然與社會的雙重屬性出發(fā)去探討網絡技術倫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在網絡技術發(fā)展過程中既要尊重網絡技術本身的價值獨立性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又要從歷史、文化等不同的社會因素中去尋求統(tǒng)一的制約網絡技術倫理問題的對策,減少或避免其負面效應。
[參考文獻]
[1]阿爾溫·托夫勒. 第三次浪潮[M].朱志焱,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3.
[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 Jaspers K.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53.
[4] Staudenmaier J M. Technology’s Storyteller’s: Reweaving the Human Fabric[M]. Mass: MIT Press.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6] Carl Mitcham.Thinking through technology:thepath between engineering and philosophy[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7]宋吉鑫.網絡倫理學研究[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8]黑格爾.小邏輯[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責任編輯:李官〕
Reflections on the Value Load and Ethics of Network Technology
CHEN Xiao-ying, HOU Jin-peng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History,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121013, Liaoning, China)
Abstract:Network technology with computer information science as the carrier is an emerging advanced technology, one formed in today’s society of highly developed economy, politics and culture. Its rise also means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technology has stepped on a new stage. Seen from the essence and definition of technology, network technology is not neutral, has value load with it. That is, it is more than a “tool”, whose value results from the joint action of soci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ulture of that era.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reflect on network technology from the ethic perspective. We should make further thinking on its ethical essence as well as ethical relationship and issues concerned in the process of its application, so as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it and its application, and to reduce or avoid its negative effect.
Key words:network technology; value load; ethical reflection
中圖分類號:C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23X(2016)02-0032-06
作者簡介:陳曉英 (1964-)女,遼寧葫蘆島人,渤海大學政治與歷史學院教授,哲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科技與社會、科技倫理研究;侯金鵬(1992-)男,內蒙古烏蘭浩特人,渤海大學政治與歷史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科技與社會、科技倫理研究。
基金項目:遼寧省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2013年度項目(2013lslktzx—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