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術語的演進
      ——精神分析理論的發(fā)展

      2016-02-28 07:25:05郭本禹
      心理學探新 2016年4期
      關鍵詞:防御機制來訪者潛意識

      丁 飛 郭本禹

      (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南京 210097)

      ?

      術語的演進
      ——精神分析理論的發(fā)展

      丁飛郭本禹

      (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南京 210097)

      當代精神分析的術語學已經(jīng)發(fā)生一場變化,以往經(jīng)典術語的地位正逐漸被新術語所取代。最典型的例子是認同、付諸行動、壓抑、分裂等概念的重要性被認可、扮演、解離等相似概念所蓋過。術語是理論的工具,這種術語的演進體現(xiàn)的是精神分析學科理論的發(fā)展趨勢,其理論重點由個體心理轉向關系心理。

      精神分析;術語;演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所依據(jù)的術語,在相當程度上,術語反映了其所屬學科具有的特質(zhì)、深度與廣度。精神分析學的術語向來以其對人類心理特有的敏感度而為人稱道,又具有濃厚的心理物理學色彩,這也是它被稱為“心理動力學”(psychodynamics)的原因之一。

      歷史的發(fā)展過程是舊事物被新事物所取代的過程。在精神分析長達百年的發(fā)展過程中,許多術語根據(jù)需要被創(chuàng)造出來,它們的命運與其創(chuàng)造者的理論思想一樣,經(jīng)歷著擴展、巔峰與衰落的發(fā)展規(guī)律。隨著理論風向的轉移和思想觀念的變遷,精神分析學的總體發(fā)展趨勢使其在理論發(fā)展的過程中必然對術語著手改造。于是,許多曾經(jīng)流行并廣泛使用的經(jīng)典術語慢慢地卸下盛裝,逐漸為新術語所取代。當今的精神分析學已在術語上發(fā)生了一次更新?lián)Q代,這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術語的演進:認同(identification)向認可(recognition)的演進,付諸行動(acting out)向扮演(enactment)的演進,壓抑(repression)及分裂(splitting)向解離(dissociation)的演進。這三種主要術語的演進反映著精神分析理論的發(fā)展趨勢。

      1 認同和認可

      1.1認同

      認同是指一種指向別人的外觀、特征、屬性等的模仿,全部或部分地與其“同化”的心理改變過程。弗洛伊德認為,認同在個體發(fā)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個體正是通過對父母的認同才得以克服戀母情結或戀父情結,逐漸習得社會道德規(guī)范,發(fā)展出超我。有時認同也可作為一種防御機制,通過認同崇拜的他人以提高自身的價值感,并減緩自卑感對自我的壓力。認同不僅對個體的發(fā)展過程起著重要作用,而且還是個體常用的一種防御機制。在精神分析的語境中,認同是個體最基本的一種心理機制,涉及個體日常生活的多個方面。

      由于認同概念的普遍適用性與有效性,理論家們根據(jù)自身的理論偏好,在其基礎上衍生創(chuàng)造了許多子概念,許多精神分析師都在認同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加工,用以表述新觀點。因此,認同概念有多種子集。例如,根據(jù)起源,可分為原發(fā)性認同與繼發(fā)性認同,后者即內(nèi)投;根據(jù)認同的程度,可以分為全部認同與部分認同;根據(jù)對象,可分為對父母的認同、對分析師的認同以及對攻擊者的認同(Meissner,1970);克萊因將投射與認同相結合,創(chuàng)造了客體關系學派的重要術語投射性認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根據(jù)性質(zhì),可以分為反認同與偽認同,一致性認同與互補性認同、粘附性認同(Sandler,1987)。

      從認同概念在精神分析術語中的出現(xiàn)頻率可以看出,認同是精神分析學中的核心術語,無論是古典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學還是客體關系學派,認同及其衍生的子概念都牢牢占據(jù)著其精神分析理論觀點的一席之地。認同概念涉及個體的成熟發(fā)展、生活方式與分析咨詢這三個主要過程,它是精神分析師解釋個體心理及行為的強有力的概念。

      1.2認可

      認可指的是使自體的感情、意圖與行為變得有意義的來自他人的回應,它以一種實在的方式使自體認識到自身的能動性(agency)與原動性(authorship),但是這種認可只能來自于一個自身能夠認同的人,一個有其自主權的他人。即要獲得他人認可,必須先認可他人。

      認可的意義涉及人類存在與交往的條件與情況。在本杰明(Jessica Benjamin)看來,在兩個個體相遇并互動時,雙邊關系往往包含著自我主張(self-assertion)與相互認可(mutual recognition)之間的張力,主張與認可構成了一個微妙平衡的兩極。然而這一平衡是很難維持的,對認可的需求產(chǎn)生了一個悖論(Benjamin,1988)。阿隆(Lewis Aron)指出,個體與他人都具有主客體兩種身份,他(她)不僅是一個有其行動自主性的主體,也是一個被其他人所觀察的客體(Aron,1996b)。米切爾(Stephen Mitchell)認為,在西方文化中,成為一個完全意義上的人需要被另一個人類主體認可為主體。個體在表達自身主體性與尋求他人認可的依賴性之間存在著一股深刻而持續(xù)的張力(Mitchell,2000)。

      當代精神分析已由以往的強調(diào)單獨個體轉為重視人際互動,認可作為兩個個體間展開平等的互動交流的必要前提,不僅涉及個體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活動,還是分析咨詢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認可概念還是當代精神分析另一關鍵概念“主體間性”(intersubjectivity)的前置概念,因為只有個體在相互認可過程中獲得并維持著自身的主體性、肯定并保持著他人的主體性,才能在此基礎上進行主體間性的互動。因此,認可概念是強調(diào)互動交流的當代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

      1.3從認同到認可

      對這兩個概念進行比較,可以看出,認同是個體向另一對象的模仿學習,而認可是指個體對另一對象的承認肯定。前者是一種主從關系,而后者是一種平等關系。進行認同者較弱、較幼稚,而被認同者則較強、較成熟,認同過程是一種單向的學習過程,進行認同者從被認同者處獲得知識、品質(zhì)、力量,而被認同者一無所獲。相比之下,認可是一種相互性質(zhì)的過程,個體需要對方的認可,同時對方也亟需己方的認可,認可者與被認可者在此過程中是平等互惠的。

      在當代精神分析界,認可概念正逐漸取代認同概念在術語中的地位。不僅如此,新概念還在逐步滲透到理論家們對舊概念的理解中,“認同”的定義也開始被建構得以“認可”為前提:以“認可”為基礎的認同,即個體向另一者的模仿必須建立在對其認可的基礎上。這種變化不僅說明精神分析理論在關系認知上的轉變,還說明它在治療理念上的轉變。認同需要個體改變原有的個性,接受另一者的特質(zhì),而認可則無需個體放棄原有個性,只需在此基礎上做到不唯我獨尊、排斥異己,便有望收獲他人肯定的回饋。落實到分析情境上,分析師的角色已由以往偏重說教的權威,改變?yōu)橐环N協(xié)商交流的同伴。

      2 付諸行動和扮演

      2.1付諸行動

      付諸行動是精神分析早期的術語之一。其定義是:通過行動而不是言語的方式,釋放帶有沖突的心理內(nèi)容。然而,付諸行動雖然是對過去經(jīng)驗的一種重復,但它是一種潛意識性質(zhì)的重復,來訪者以行動而非言語的方式來表現(xiàn)其潛意識內(nèi)容,但其本人并未在意識層面知曉付諸行動中的真實含義。因此,付諸行動被認為是一種阻抗,或者說是一種不充分、不恰當?shù)男袨?Mijolla,2005,pp.10-11)。

      就該術語的意義而言,付諸行動的概念是從反面說明早期精神分析理論的“輕行動重言語”傾向。因為早期精神分析強調(diào)分析治療是一種言語治療,主張言語是比行動更高級的行為,言語的心理加工水平更高、距離意識狀態(tài)更近。因此,付諸行動雖然能為分析師提供關于來訪者潛意識心理內(nèi)容的有效信息,但也是分析師應該避免的,因其不夠完善。

      2.2扮演

      “扮演”是當代精神分析界一個新出現(xiàn)的流行術語。簡而言之,扮演指的是在每個治療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持續(xù)潛意識過程;或者說是治療中的一個潛意識移情-反移情維度,在該維度中那些不能表現(xiàn)的和還未表現(xiàn)的早期經(jīng)驗得以展現(xiàn)出來,并且可被用于分析(Katz,2013)。

      最早提出扮演概念的是雅各布斯(Theodore Jacobs),他在1986年的論文《論反移情扮演》(Jacobs,1986)中首次將“扮演”作為術語使用,之后獲得了其他理論家的響應,該術語的應用逐漸廣泛起來。雖然關于扮演的概念定義曾有過爭議,但理論家們還是達成了以下共識:扮演是普遍存在且無法避免的,來訪者或分析師都有可能促成扮演;扮演來源于來訪者與分析師雙方的潛意識資源;扮演既可以是短暫、個別的時刻,也可以是持久或多次的時期,扮演所采取的形式多樣,可以是沉默的克制、退縮,也可以是具有戲劇性的身體活動;扮演是一種雙方互動的情境,通過該情境可以觀察分析師與來訪者雙方的潛意識意義;當扮演被注意到并上升到意識層面時,那些由分析雙方相互默認達成的潛意識協(xié)定所忽略掉的潛意識心理生活,就可以浮出水面(Johan,1992)。

      卡茨(Gil Katz)主張,“扮演”是分析過程的一種維度,同時包含外顯行為與內(nèi)隱過程。他對“分析過程的扮演維度”的定義是:“一個潛意識的、動態(tài)演變的移情-反移情過程,它對于每對分析二元來說都是獨特的,也是精神分析的治療行動所必需的。”(Katz,2013,p.20)具體地說,在所有治療過程中,來訪者的早期創(chuàng)傷、沖突和已成形的客體關系,它們都不可避免地會在無意中以一種新形式在分析二元的情境中創(chuàng)造出來。這種創(chuàng)造物會隨著時間而演變,有時甚至要花費數(shù)年,才會在潛意識決定的有意義時刻中以言語形式表現(xiàn)出來,并使雙方能夠對其進行反省與分析。上述的這一過程就是分析過程的扮演維度。因此分析過程由兩個相互交織的維度所構成:一是言語形式的維度,包括自由聯(lián)想、自體反省、夢的分析、解釋等等;二是扮演維度,在該維度中持續(xù)地發(fā)生著非言語形式的交流和潛意識經(jīng)驗、解離經(jīng)驗的無意實現(xiàn)。

      2.3從付諸行動到扮演

      從定義上看,兩個概念有些許相似,它們都是關于治療過程中來訪者對一種早期經(jīng)驗的重復。不過雅各布斯特別注明,扮演和付諸行動的區(qū)別在于:扮演指的是微妙的人際活動,而不是那些明顯或沖動的行為;而且扮演還可以指代那些技術上完全正確的分析過程中也會發(fā)生的活動。例如,扮演的產(chǎn)生可能并不通過分析師的任何行動,而暗含于他進行解釋的過程中。對雅各布斯來說,扮演是一種雙向的影響過程,來訪者和分析師都在潛意識地扮演著微妙的移情-反移情互動的角色,它涉及來訪者與分析師之間的意識與潛意識的交流,既包括軀體與情緒的反應,也包括非言語方式的反應(Jacobs,1991)。實際上,隨著術語扮演的出現(xiàn)與廣泛使用,它逐漸取代了付諸行動,因為前者是一種可被分析的材料,而后者則帶有貶義,代表著來訪者需要被勸服停止的行為,以便“正確的”分析能夠繼續(xù)進行(Wachtel,2008,pp.235-236)。

      “扮演”作為一個新興術語迅速得到廣泛響應與使用,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傳統(tǒng)精神分析理論的“先天缺陷”——強調(diào)孤立個體而忽略互動,傳統(tǒng)精神分析的術語往往都是單向性的,雙方互動被排除在外。20世紀80年代,精神分析界注意到互動的重要性,而已有的術語庫并沒有貼切詞語能夠用來表述兩者間互動的微妙過程,因此新術語“扮演”就為填補這一空白應運而生。

      3 壓抑、分裂和解離

      3.1壓抑與分裂

      壓抑是傳統(tǒng)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其定義是指個體將某種欲望、意念、情感、創(chuàng)傷經(jīng)歷壓抑到潛意識內(nèi)。壓抑是一種重要的、最基本的防御機制。安娜·弗洛伊德認為,壓抑是最有效、也最危險的防御機制,它還經(jīng)常與其他防御機制被結合著使用(Freud,1966)。

      分裂是客體關系學派青睞使用的概念。其主要定義是一種防御機制,個體在心理中將某個客體或對象由整體拆分為若干部分,并對各部分區(qū)別對待??巳R因認為,人類個體發(fā)展自兩種心態(tài):偏執(zhí)-分裂樣心態(tài)與抑郁樣心態(tài)。當個體處于偏執(zhí)-分裂樣心態(tài)時,主導的防御機制是分裂。它是一種在幻想中發(fā)生的行為,可用于把屬于整體的事物分開。(王國芳,呂英軍,2011,pp.118-120)分裂也是費爾貝恩的核心概念,他不僅提出分裂樣心態(tài)是一種最基本的心態(tài),而且認為分裂是一種結構上的防御機制,在內(nèi)心結構的形成過程中,會出現(xiàn)客體的分裂和自我的分裂。由于分裂機制在形成內(nèi)心結構中的核心作用,他據(jù)此認為,內(nèi)心中最基本的心態(tài)必定是分裂樣心態(tài)(徐萍萍,王艷萍,郭本禹,2010,pp.58-67)。

      不論是壓抑還是分裂,雖然它們是不同的防御機制,但就其作用而言卻是相同的,用于防御來自內(nèi)部或外部的焦慮與不快。它們都代表著早期與中期精神分析思想對個體自我的強調(diào)。

      3.2解離

      解離是一個具有復雜性與悖論性的概念。“需要注意的是,術語解離指的并不是一種單一的現(xiàn)象,而是在理論上與臨床上有著不同的含義,同時在理論與臨床兩方面又有著部分程度重疊的現(xiàn)象集合?!?Wachtel,2008,p.143)豪厄爾(Elizabeth F.Howell)認為,解離指的是:“正常情況下相互連接的經(jīng)驗領域之間的分離?!?Howell,2011,p.35)普特南(Frank W.Putnam)也說過,“解離代表了將觀念、信息、情感與經(jīng)驗加以整合的失敗?!?Putnam,1989,p.19)此外,阿隆(Aron & Anderson,1998)、哈里斯(Adrienne Harris)(Harris,2009)、斯特恩(Donnel Stern)(Stern,2003)等人也在各自理論中對解離概念給出過定義,其基本含義與上述兩者相同,只是在描述領域與細節(jié)部分有所不同。

      關于該概念的復雜性與悖論性,豪厄爾對其做了詳細說明:(1)解離指的是一種解離性的結構,在該結構中各自體狀態(tài)被嚴格地分割開。(2)解離既是適應性(adaptive)的,也是適應不良(maladaptive)的;既是動詞,也是名詞;它既是因,也是果。(3)解離既是一種對抗痛苦情感與記憶的心理防御反應,也是對直接危險的機體反應與自動反應。(4)解離既可看做是分類性的,即只有特定類型的個體具有該現(xiàn)象或過程,也可被看做是普遍性的,即所有人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該現(xiàn)象或過程。(5)解離既是持續(xù)發(fā)生的,又是意向性的(Howell,2011,p.35)。簡而言之,解離包含兩大性質(zhì)。第一,解離是一種解離性結構;第二,它是一種解離性過程。

      當代理論家指出,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往往以解離機制來應對過分強烈的刺激或創(chuàng)傷體驗,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個體內(nèi)部也時常會出現(xiàn)正常、健康的解離以處理不同水平、不同類型的經(jīng)驗,解離是個體的主要防御機制與心理機制,個體的內(nèi)心結構是一種解離型結構,在解離結構上形成多種自體狀態(tài)面對外部世界與自身的不同要求。

      解離本身并不是一個新的術語或概念,它早在精神分析學誕生之前就已引起精神病學界的注意,并在精神分析運動的初期贏得弗洛伊德的關注,但是隨著理論重心往心理結構方向的偏移,它又被忽視長達數(shù)十年。隨著當代精神分析理論的新發(fā)展,解離概念所蘊含的豐富心理學意義與病理學意義又重新引起了理論家的廣泛關注,同時,對它的研究也深刻地改變了精神分析理論。

      3.3從壓抑、分裂到解離

      傳統(tǒng)精神分析強調(diào)壓抑機制對形成神經(jīng)癥的影響,客體關系學派重視分裂機制對個體形成內(nèi)心結構以及性格的重要性,當代精神分析則提出解離概念對同樣現(xiàn)象進行解釋,其同時包含壓抑與分裂這兩大機制的效用。

      傳統(tǒng)精神分析與客體關系學派都強調(diào)一種整體性,健康個體的心理結構是整體的、統(tǒng)一的,而當個體進行壓抑或分裂時,整個內(nèi)心結構就會由于不夠清晰或不夠統(tǒng)和而失去平衡,導致個體陷入病態(tài)。而當代精神分析則強調(diào)多樣性,無論個體是病態(tài)還是健康,其心理結構都是解離型的,日常交往過程幾乎必然引發(fā)解離,個體因而表現(xiàn)出人格的多種側面、多種行為方式與關系模式,判斷個體的心理健康情況,關鍵在于解離的恰當性和適應性。術語從強調(diào)整體性到多樣性的轉變,這體現(xiàn)出精神分析理論深受后現(xiàn)代哲學思想的影響,不再認為真理是絕對的、唯一的,而是相對的、多元的。

      4 術語演進的實質(zhì)

      當代精神分析所出現(xiàn)的這種術語演進不是一種偶然。術語演進的實質(zhì)反映的是精神分析理論整體發(fā)生的巨大轉變,關于這種轉變已有多位理論家進行了闡述:理論模型從驅力模型向關系模型的發(fā)展(Mitchell,1988),元心理學從單人心理學向雙人心理學的發(fā)展(Aron,1996a),認識論基礎從客觀主義向建構主義的發(fā)展(Hoffman,1998)。

      從精神分析的理論思想進行回顧,此前的精神分析運動看重個體心理,主要是來訪者個人的心理內(nèi)容與心理活動,而忽視個體的人際過程,忽略了個體交往的對象、客體、他者。反映在術語層面,無論是認同、付諸行動、壓抑、分裂,還是投射、幻想、內(nèi)化,這些術語都指向一個單獨的施動者與主體——來訪者,這些術語幾乎都是單人的、單向的,不預期反饋與回應。即便有作為對象/客體的第二個人的存在,如宣泄、投注、移情,他們的作用也是微弱的,只是一個被動接受者或賓語,焦點仍集中于作為主語的單獨個體——來訪者。

      隨著精神分析理論發(fā)生范式轉移,理論家們越來越重視人際互動的作用,強調(diào)交往過程中的人,以往的術語顯得有些過時與不合時宜了。于是理論家們開始行動,他們一方面進行舊術語的改造,例如將移情與反移情聯(lián)用,用以表示來訪者與分析師之間的情感互動;另一方面,他們創(chuàng)造并發(fā)掘適合描述分析情境的新術語,使其能更好地適應于實踐。于是便有了認可、扮演、解離等概念的興起與流行,它們很好地反映了當代精神分析理論的重點。術語演進的實質(zhì)是精神分析理論的焦點由單獨個體的個體性與整體性轉向關系個體的互動性與多樣性。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術語的演進并不意味著舊術語的完全消失,當代精神分析理論旨在整合單人心理學與雙人心理學兩方面要素,舊術語在描述個體心理方面卓有成效,仍有很強的使用價值,當代精神分析理論在強調(diào)關系互動的同時,也仍然需要舊術語在個體心理方面的補充。因此,舊術語只是退居次席,而非完全淘汰。

      王國芳,呂英軍.(2011).客體關系理論的創(chuàng)建與發(fā)展:克萊因和拜昂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徐萍萍,王艷萍,郭本禹.(2010).獨立學派的客體關系理論:費爾貝恩、巴林特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Aron,L.(1996a).Ameetingofminds:Mutualityinpsychoanalysis.Hillsdale,NJ:Analytic Press.

      Aron,L.(1996b).Symposium on the meaning and practice of intersubjectivity in psychoanalysis:Introduction.PsychoanalyticDialogues,6(5),591-597.

      Aron,L.,& Anderson,F(xiàn).S.(1998).Relationalperspectivesonthebody.Hillsdale,NJ:Analytic Press.

      Benjamin,J.(1988).Thebondsoflove:Psychoanalysis,feminismandtheproblemofdomination.New York:Pantheon.

      Freud,A.(1966).EgoandtheMechanismsofDefense.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Inc.

      Harris,A.(2009).GenderasSoftAssembly.New York:Routledge.

      Hoffman,I.(1998).RitualandSpontaneityinthePsychoanalyticProcess:ADialectical-ConstructivistView.Hillsdale,NJ:The Analytic Press.

      Howell,E.(2011).UnderstandingandTreatingDissociativeIdentityDisorder:ARelationalApproach.New York:Routledge.

      Jacobs,T.J.(1986).On countertransference enactments.JournaloftheAmericanPsychoanalyticAssociation,34(2),289-307.

      Jacobs,T.J.(1991).TheUseoftheSelf.Madison,CT: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Johan,M.(1992).Panel report:Enactments in psychoanalysis.JournaloftheAmericanPsychoanalyticAssociation,40(3),827-841.

      Katz,G.(2013).ThePlayWithinthePlay:TheEnactedDimensionofPsychoanalyticProcess.New York:Routledge.

      Meissner,W.W.(1970).Notes on identification I.Origins in Freud.PsychoanalyticQuarterly,39(4),563-589.

      Mijolla,A.(2005).InternationalDictionaryofPsychoanalysis.MacMillan Reference USA.

      Mitchell,S.(1988).RelationalConceptsinPsychoanalysis.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itchell,S.(2000).Relationality:FromAttachmenttoIntersubjectivity.Hillsdale,NJ:The Analytic Press.

      Putnam,F(xiàn).W.(1989).TheDiagnosisandTreatmentofMultiplePersonalityDisorder.New York:Guilford Press.

      Sandler,J.(1987).Projection,Identification,ProjectiveIdentification.Madison,Connecticut: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Inc.

      Stern,D.B.(2003).UnformulatedExperience:FromdissociationtoimaginationinPsychoanalysis.New York:Psychology Press.

      Wachtel,P.(2008).RelationalTheoryandthePracticeofPsychotherapy.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

      The Evolution of Terminology——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analytic Theories

      Ding FeiGuo Benyu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School of Psychology,Nanjing 210097)

      The terminology of contemporary psychoanalysis have gone through a change,the position of former classic terms are replaced by new terms gradully.The typical examples are the concepts such as identification,acting out,repression and splitting,their importance are superseded by new concepts such as recognition,enactment and dissociation.Terms are the tools of theories,this evolution of psychoanalytic terminology represents the developmental trend of psychoanalytic theories,their emphasis have turned from individual psychology to relational psychology.

      psychoanalysis;terms;evolution

      B8409

      A

      1003-5184(2016)04-0296-05

      猜你喜歡
      防御機制來訪者潛意識
      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來訪者
      Chapter 5 An important visitor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來訪者
      Chapter 1 The beginning of things
      放下“應該”,才得自由
      第一眼看到什么動物,測試你潛意識下的心理狀態(tài)
      Modeling some long-term implications of CO2fertilization for global forests and forest industries
      藏族和漢族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心理防御機制對照研究
      軀體形式障礙患者治療前后防御機制的對照觀察
      潛意識欲望的詩意書寫——柳夢梅形象的潛意識解讀
      名作欣賞(2014年29期)2014-02-28 11:24:29
      大學生心理防御機制特點研究
      双江| 北流市| 舟山市| 元朗区| 云霄县| 清镇市| 调兵山市| 正蓝旗| 武胜县| 清水县| 微博| 明溪县| 个旧市| 图木舒克市| 大庆市| 正宁县| 鄂尔多斯市| 虞城县| 沂水县| 崇义县| 九寨沟县| 阿坝县| 永川市| 平昌县| 益阳市| 郧西县| 永新县| 故城县| 宣化县| 青龙| 大港区| 荔波县| 临清市| 法库县| 河北区| 鱼台县| 庆云县| 西充县| 都昌县| 华池县| 宝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