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干
(淮北日報社,安徽 淮北 235000)
?
受眾感到溫暖才能更好地接受
——淺議當下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的誤區(qū)和對策
肖干
(淮北日報社,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人文關懷,簡而言之就是關注人的生存與發(fā)展,就是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它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是人類提高自覺意識的表現(xiàn)。對受眾和報道對象實施人文關懷,是新聞媒體和新聞報道彰顯社會責任的一個重要方面。本文僅就人文關懷對新聞報道的意義,及當前新聞報道中缺失人文關懷的現(xiàn)象進行簡要分析,并對其缺失的原因、表現(xiàn)以及如何彰顯進行探討。
關鍵詞:人文關懷;新聞報道;新聞媒體;受眾;社會責任
2016年4月,在NBA季后賽首輪比賽,火箭隊對陣勇士隊的一場賽后新聞發(fā)布會上,一位中國記者在提問勇士球員德拉蒙德·格林時,將休斯頓發(fā)生的水災與勇士隊的表現(xiàn)進行了一番“比較”。
一個小時后,其所在媒體宣布解雇了這位在國內(nèi)外業(yè)界引發(fā)爭議和抗議的中國記者。這個案例也表明,在新聞傳播中有著極其重要作用的人文關懷,在當代的新聞傳播中依然存在一定誤區(qū),如人文關懷未普遍實施,常流于表層化和關懷點不平衡,以及過分追求“平民化”而導致“庸俗化”“娛樂化”等問題。
自20世紀90年代起,人文關懷理念便開始深入新聞人的意識中,并逐漸成為新聞報道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在實踐中,人文關懷精神也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它不僅能深化新聞主題,擴充新聞內(nèi)涵,還能提升報道品位,引發(fā)讀者的思考與共鳴,從而完成新聞信息價值和文化價值的雙重構建,為自身的發(fā)展開拓更為廣闊的天地。
人文關懷在新聞傳播中有著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但在不少新聞報道中卻存在一定的誤區(qū),如以下幾個方面:
人文關懷的泛化和簡化。自開展人文精神大討論以來,“人文主義”“人道主義”等術語紛紛涌現(xiàn)。新世紀伊始,“人文關懷”更是泛濫開來,形成了“言必稱關懷”的奇怪局面。例如,對有些在權力部門職權范圍內(nèi)的工作也大力頌揚。
對弱勢群體的冷漠和歧視。這表現(xiàn)在新聞報道留給社會弱勢群體的版面和頻道太少,報道力度偏小。例如,我們只能看到一些農(nóng)民工的零星的報道,并且大部分報道只停留在拖欠農(nóng)民工工資、農(nóng)民工子女教育等問題上,對農(nóng)民工整體生存情況未作全面深入的調(diào)查。
對隱私報道不慎重。新聞報道對公民隱私權的侵犯主要指侵犯公眾人物的隱私。例如,導演馮小剛曾大罵某娛樂媒體,原因是這家媒體公開刊登其詳細家庭地址,導致其正常生活被干擾。甚至有些媒體對去世的公眾人物也不放過,對其私密信息惡意挖掘、大肆炒作。媒體對歌星高楓之死的報道就是典型案例。
從表面上看,近年來,我國媒體對受眾的確有了重新的認識。但實際上,我國媒體對人文關懷的表達既不充分也不深刻。主要原因在于傳媒的自我定位存在一個悖論,即理論上自知是大眾的引導者和教育者,但實踐上卻徘徊于欽差大臣和服務生之間,根源是傳媒的急功近利,以及對人文關懷缺乏理性的思考。只有當傳媒以科學和理性為復歸和基點時,才能正確地進行自我定位,才能具有說服力與感染力,才能成功地完成引導和監(jiān)督的責任。
與此同時,不少媒體在注入人文關懷的過程中走向了極端,在傳播中大量運用視覺新聞,極盡渲染之能事,強烈刺激人的感官。這種傳播僅是將受眾看作自然的人,對大眾缺乏情感的疏導和理性的提升,顯然是對人的簡單理解,是對人的主體性的忽視,有悖于人文關懷的原則。
新聞追求新奇轟動本無可厚非,但新聞中最重要的因素“人”卻常被忽略。西方新聞工作者信奉的“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的這種夸張的說法無外乎想強調(diào)新聞事件的新奇性。這對受眾來說并沒有實際意義,長此以往會導致受眾的欣賞趣味下降。
關注弱者和弱勢群體,拉近與受眾的距離。高爾基曾說過“文學即人學”,新聞又何嘗不是“人學”?長期以來,明星等公眾人物成了媒體舞臺上的主角,但普通民眾的所思、所感、所行卻很少受到關注。在信息傳播日益普及的今天,亟須改變這種做法。媒體若做到“民之所欲,常在我心”,首先,與“草根”最近的社會新聞應該擔起這個重任,如關心人們的衣食住行和疾苦,更多地去關注農(nóng)民工、失業(yè)者等弱者和弱勢群體。
報道突發(fā)事件要彰顯人情美、人性美。突發(fā)事件是新聞報道的一大內(nèi)容,當面對該類報道時媒體不宜過分渲染災難的細節(jié),而應充當哀悼、撫慰的角色,在探求事實真相時,要理解遇難當事人和家屬的心情,尊重他們的感情,而不是采取“哄、騙、瞞”的方式獲取所謂的獨家報道。
事實上,在報道“天災人禍”時,如果處理得當,可以轉變受眾的消極情緒,從而產(chǎn)生積極的傳播效果,國內(nèi)新聞媒體對四川“5·12”大地震的報道就是最佳案例。
在輿論監(jiān)督報道中融入人文精神。輿論監(jiān)督是新聞媒體必不可少的有力武器,采編者在該報道上應具備清醒、質(zhì)疑和嚴謹?shù)钠焚|(zhì),應抱著“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則,在全面客觀的基礎上,以一種平等的視角、姿態(tài)去體察和關注,盡量降低傾向性,以爭取更多的認同感和互動性。
在社會新聞的輿論監(jiān)督報道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政府權威部門要求媒體去配合報道,而弱勢群體卻成了被監(jiān)督的對象。如果媒體無視他們的命運、情感,這樣不僅無法給社會新聞注入持久的生命力甚至會起到負面效果,最終會損害媒體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因此,媒體在傳播過程中,應盡可能地融入人道主義的情感,將傳播者的關切之情和人文關懷充分體現(xiàn)在新聞作品中,使受眾感到溫暖,從而使受眾更好地接受新聞作品,實現(xiàn)最佳的傳播效果。
參考文獻:
[1] 文有仁.媒體的社會責任與良知——從“背尸還鄉(xiāng)”的不同報道談起[J].新聞實踐,總第136期,2005(3):29-30.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1-0231-01
作者簡介:肖干(1987—),男,安徽濉溪人,新聞學學士,助理記者,淮北日報社晨刊記者部首席記者,研究方向:新聞業(yè)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