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燕(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
?
中國電影“高票房低口碑”的現(xiàn)象
——以電影“惡棍天使”為例
王江燕
(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
摘 要:當前中國國產電影票房出現(xiàn)的一種“高票房”與“低口碑”的獨特現(xiàn)象。本文以《惡棍天使》為例,分析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產生的根本原因,并指出這樣的“粉絲電影”可能依然會有部分市場存在,但是這個市場不會堅持太久。
關鍵詞:網絡口碑;粉絲經濟;電影票房;內容為王
中國電影發(fā)展到今天,逐漸走進一個“高票房”與“低口碑”的文化怪圈,在當下,這一現(xiàn)象也引起許多學者的關注,他們在呼吁提升中國電影品質的同時,也在積極探索受眾審美情趣多元化,以求平衡粉絲需求。
2015年圣誕節(jié),鄧超和孫儷主演的《惡棍天使》成為了當年圣誕節(jié)的最大贏家。票房成績的背后,卻是口碑與票房有著明顯差別?!稅汗魈焓埂吩诙拱晟系脑u分只有4.0分,而微博等平臺上面對《惡棍天使》的負評也是隨處可見。
《粉絲力量大》的作者張嬙對粉絲經濟的定義為:“粉絲經濟以情緒資本為核心,以粉絲社區(qū)為營銷手段增值情緒資本。粉絲經濟以消費者為主角,由消費者主導營銷手段,從消費者的情感出發(fā),企業(yè)借力使力,達到為品牌與偶像增值情緒資本的目的?!盵1]
“明星+粉絲+電影”就是構成了“粉絲電影的”的基本框架,“高票房”與“低口碑”的現(xiàn)象就是“明星+粉絲+電影”三者作用的結果。“粉絲電影”之所以能夠成為備受媒體和社會關注的熱點現(xiàn)象,與當下中國整個媒介發(fā)展、電影產業(yè)發(fā)展、社會群體行為等各個層面有關。
以《惡棍天使》這部“粉絲電影”為例,其輕松搞笑的喜劇氣氛符合節(jié)日主題;同時,鄧超、孫儷擔任主演,而這兩位明星參與的真人秀與電視劇同期大熱的《跑男3》和《羋月傳》都在熒屏熱播。此外,這種“粉絲電影”的制作成本低、拍攝周期短,重點消費粉絲購買力。而目前看電影的門檻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電影的需求市場逐漸擴大。
“粉絲電影”往往對電影形式本身的重視大于對電影內容和品質的重視,對營銷技巧的重視大于對文化傳承的重視,十分依賴社會化媒體。因此,如果“粉絲電影”堅持走這一路線,勢必將會導致整個電影行業(yè)養(yǎng)成一種追逐眼球、迎合粉絲、倚重炒作的營銷路線,這將打破過去“崇尚經典”的審美標準,反射出一種受到利益、金錢驅使的商業(yè)化動機[2]。
傳統(tǒng)敘事電影成功所依靠的兩大法寶是故事情節(jié)的真實和人物形象的生動,以《惡棍天使》為例,雖然該片一經上映,便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績,但是上映首日自媒體上面幾乎出現(xiàn)一邊倒式的惡評和吐槽的現(xiàn)象。之后,《惡棍天使》片中主演雷人的造型、混搭的題材、過度的植入廣告,以及零散跳接的劇情都成為影評網站和微博上抨擊、調侃的熱點。
從《惡棍天使》的故事情節(jié)來看,其開場的第一場雪山討債戲,就暴露了其最低級惡劣的搞笑手段。
而在其后整個影片故事情節(jié)中,都是用一系列偶然堆積出橋段肆意拼湊,既無邏輯也無章法,始終還是逃離不開低俗無趣的怪圈。之所以《惡棍天使》會輕視其故事本事情節(jié),主要原因就是在于創(chuàng)作者對于喜劇片涵義的理解有所偏差以及對于噱頭、搞怪的過于關注。
在當前的中國電影市場,電腦特效在將電影的視覺效果推向極致的同時,也導致缺失和損傷了影片的人文精神。而對于傳統(tǒng)敘事電影來說,其目的所在就是追求影片的人文精神,是對人類生存的價值和意義以及對人現(xiàn)實生存處境的具體關懷。
無論是卓別林還是周星馳,他們的喜劇都洋溢著對弱者、對底層人士天然的同情與關懷,而觸發(fā)觀眾對生活的思考。但《惡棍天使》卻絲毫見不到這樣的情懷,鄧超扮演的男主角僅僅是一個睡不著覺的惡棍。而孫儷扮演的女主角,卻被塑造成一個不懂人事只會計算的學習機器,而她和母親的關系本來也可以多加書寫,但創(chuàng)作者顯然想要表現(xiàn)的就是鬧騰。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可能創(chuàng)作者在創(chuàng)作之初時就未曾將劇本和角色細細打磨。所以故事情節(jié)的合理性、人文關懷就被通通忽略。
在當前的商業(yè)時代,大眾文化極其盛行,所以影片為了提高電影的知曉度必須要進行充分的宣傳,并推動消費者產生更多的網絡口碑。但影片要想獲得票房和口碑的雙重成功必須要消費者情感訴求和電影的質量獲得雙重保證。
電影作為一種高級的文化藝術,是為大眾提供一種思考方式,啟迪大眾的思維和智慧,滿足人性的基本需求。所以電影要得到消費者的共鳴和認可,影片中要注入文化內涵來夠滿足消費者精神需求。所以將故事情節(jié)根植于現(xiàn)實生活才是擺脫“高票房低口碑”困境的重要方式,影視作品要反映當代生活,尤其要根植于我們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和背景,這樣才能引起共鳴。
參考文獻:
[1]張嬙.粉絲力量大[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曹書樂.新媒體環(huán)境中的“現(xiàn)象電影”[J].當代電影,2014(5).
作者簡介:王江燕(1992-),女,安徽合肥人,就讀重慶工商大學文學與新聞研究生院,研究方向:傳媒經濟學。